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3976433 上传时间:2022-04-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化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发展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她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点。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精华 现代观念 继承与发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国

2、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3、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从而也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意识方面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和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而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自从先秦诸子开启了中华民族智慧之门,往后各个时代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大思想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

4、域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对传统进行了开拓和创新。由此可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姿,其成就和影响,举世罕见。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整体性。只有在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三、中国传统文化吐故纳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吐

5、故纳新、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又曾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意识形态方面,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并激励我们继承

6、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去创造更大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践性和辩证性、过程性和渐进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统一性和差异性、规范性和操作性、道德中心化倾向和封闭保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具体特点上则表现为:生命强盛不衰;追求稳定实际;重视整体协同;重于道轻于器;追求和谐,崇尚和美;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兼容并蓄,

7、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精华,它们包括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也存在着许多糟粕或不合时宜的成分,比较突出的糟粕,可以说是奴性文化,它表现为在上级面前,下级往往没有了尊严;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没有了发言权。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既具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应以科

8、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做到“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对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十分珍惜、爱护,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小生产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来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因此,对传统文化不能毫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必须进行认真的清理。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既要广收博采、熔铸万

9、物,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这是一个十分有针对性的警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竞争日趋激烈。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质量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吐故纳新,就能使

10、民族文化之树常青。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人,都不可缺乏信念,不可缺乏精神支柱。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真善美似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也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今天,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越来越重要了。一切走极端的态度都无法全面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冷过热都不行,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寻找一条真正适合我们传统文化前进的路。这条路仅靠几个人在那里呼吁和呐喊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一大批人来思考和探索。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传统的东西,只有注入新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否定之否

11、定、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继承才是健康的传承,才是科学的继承,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与科学完美地相结合,才能结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符合自然规律的硕果。这才是一种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这样,中国文化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在世界文化之林永盛不衰。参考文献:朱汉民.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张应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张岱年, 程宜山.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武汉出版社, 2007. 天天向上 2012-11-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