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3898451 上传时间:2022-04-1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0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以滩涂资源为例汇报人:学 号:专 业:海岸带相关概念简介海岸带相关概念简介海岸滩涂资源概述海岸滩涂资源概述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九段线九段线”划分划分目 录潮间带潮上带海岸带的组成海岸带被称为“海洋第一经济带”。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水下岸坡海岸带Coastal Zone潮上带:平均高潮线与特大潮水线之间的沿岸陆地区域。潮间带: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潮间带: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

2、线。海岸带的划分中国第第147147次香山科学会次香山科学会议议,2000.10,2000.10从从0m0m等深线开始等深线开始向内陆延伸向内陆延伸10km10km向海延伸至向海延伸至15m15m等深线等深线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向海:大陆架边坡,约向海:大陆架边坡,约200m200m等深线等深线陆地:陆地:200m200m等高线等高线内陆:延伸到河流流域内陆:延伸到河流流域墨西哥海洋和海岸可持续发展海洋和海岸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环境政策的国家环境政策,2006,2006陆域:沿海自治市陆域:沿海自治市海域:至海域:至200m200m等深线处等深线处岛屿:所有墨西哥岛屿岛屿:所有墨西哥岛屿

3、美国海岸带管理法海岸带管理法, 1972, 1972临海水域和临岸土地临海水域和临岸土地岛屿、盐碱地、海滩岛屿、盐碱地、海滩对沿海水域产生重要影响对沿海水域产生重要影响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带的划分指陆地与海洋相互交接的地带包括紧邻岸线的陆地和海域界定尚无统一标准海岸带资源海岸带是地球上四大自然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会聚交接的地带,比其他任何地域蕴藏的资源都更为丰富:生物资源l 鱼、虾、贝类l 红树林l 海藻矿产能源资源l 海砂、砾石l 石油l 天然气l 煤化学资源l 海水l 盐业l 稀有元素动力资源l 潮汐能l 波浪能l 风能空间资源l 湿地l 滩涂l 港址物质资

4、源近海富营养化港口资源丧失垃圾废弃物和石油污染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岸带资源与环境危机世界各国的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聚集、城市扩张、资源开发强度大,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源环境危机滨海湿地缩小和物种减少 工业发展和沿海城市兴起工业、生活废水排放 海岸带高密度、大规模养殖近海海域富营养化 近20年,我国有害赤潮事件300多次 1998年1年发生22次,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 赤潮产生的毒素贝类、鱼类人类中毒 滨海湿地种植业、水产、盐业和城市用地 滨海湿地功能退化原生生物减少,渔业衰减 近4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4.00万hm21.88万hm2 厦门,围海造田、围滩养殖、填滩造陆、码头 船舶压舱水导致的生物入

5、侵问题 港湾周围陆域的风雨剥蚀、水土流失 径流携沙的长年沉淤累积 港湾围填以及不合理的涉海工程 港湾航道逐渐淤积,面积萎缩,天然良港破坏 威胁沿海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主要成分:滨海旅游和陆源固废流失 沿海居民生活垃圾+海洋船舶垃圾排放入 我国每年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约有500起 石油污染物水面油膜风浪作用海滩表层 海水和降水可溶性油沙体内部对流弥散 地质构造、海岸岩性、泥沙运移、水动力条件 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 大连:12处岸段,入侵面积230km2 秦皇岛:2004年海水入侵面积达342km2海堤路桥工程围海填海港口建设港池航道疏浚渔业/旅游设施沙矿开采排污倾废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退

6、化水生生物群落改变滨海土地丧失改变地形地貌改变海湾纳潮量改变水动力条件侵占生物栖息地增加入海物质生物量减少港湾淤积生态景观破碎水质、沉积物质量下降海岸侵蚀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影响沿海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系统响应过程时间历程海岸带管理理论发展以人类发展为中心以人类发展为中心1990年至今对资源无节制开采对资源无节制开采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970-1990年海岸带研究的理论深化发展海岸带研究的理论深化发展海岸带规划和管理建立阶段海岸带规划和管理建立阶段1970年以前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阶段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开发手段开发手段海岸带规划与管理发展历程各管理部分充分

7、协调各管理部分充分协调较为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较为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全面衡量海岸带生态系统全面衡量海岸带生态系统世界上第一部综合的海岸带管理法1972年美国海岸带管理法华盛顿州:海岸线管理岸线地带针对性规划2 海岸滩涂资源概述u 海滩、潮滩是海岸滩涂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滩指砂质海岸的潮间带浅滩潮滩指淤泥质海岸潮间带浅滩,是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泥滩u 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 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风能及其他海洋资源u 如何有序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共同课题。u 滩涂是指江滩、河滩、湖滩、海滩、潮滩及其滩涂沼泽等在内的土地类型。u 海岸滩

8、涂是滩涂的一种主要类型,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岸滩涂资源概述 海岸滩涂中的盐沼湿地与红树林地素有生物海岸之称,具有保滩护堤保滩护堤的作用。海岸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对国土生态系统国土生态系统具有容纳、延迟和整合容纳、延迟和整合的巨大能力,包括防止风暴、控制洪水、恢复干旱防止风暴、控制洪水、恢复干旱以及干扰环境波动干扰环境波动等。滩涂资源的生态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u 生物产卵地、卵育所u 珍稀水禽u 植物、动物、微生物u 基因库养分循环功能u 滩涂水草u N、P、K元素u 其它营养元素u 高于森林生态系统文化旅游功能u 自然保护区(盐城)u 教育、科研场所u 美学、艺术(摄影)u 生态

9、旅游(霞浦)气候调节功能u 光合作用、大气调节u 防护林降低风速u 15.5%-42.3%u 增加湿度和降水量海岸滩涂资源概述滩涂资源的开发价值提供物资基础缓解土地压力发展产业潜力满足就业需求抵御自然灾害生活生活物资基础:渔业,美国海洋渔业70%在海岸带; 食盐,人类食盐主要来源于海岸带海盐生产生产物质基础:海盐,重要的化工原料; 海水中稀有元素,碘、钠、镁、溴; 海岸带石油、天然气; 煤、铁、钨、锡、砂砾矿。 向大海拓展生存空间,围垦海岸滩涂,可以增加土地面积,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扩大食物来源。中国:中国: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上海荷兰:荷兰:须德海工

10、程、三角洲工程滩涂开发具有高度综合性,它与城镇、航运、港口、工业等建设息息相关。u 浅海滩涂养殖业浅海滩涂养殖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创汇产业。世界海洋养殖业年产鱼类约50万吨,海藻栽培年产130万吨。u 滩涂开发还有发展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巨大潜力,世界各国共有2300多个海港海港,国际贸易货运量99%通过这些港口,能够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u 将沿海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招募进滩涂公司,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培养一批掌握一定技术水平的养殖、种植大户。u 另外,滩涂行业也使越来越多的城镇下岗职工城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有序合理的开发滩涂资源可以极大改善海岸条件改善海岸

11、条件,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人类通过对海岸滩涂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兴建了大量的海堤、闸坝等排灌水工程海堤、闸坝等排灌水工程,有效防御了风暴潮、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确保农田高产、稳产方面起到良好作用。 通过生物措施加强了沿海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保护了生态海岸,增强了防风抗灾能力,有效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3 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u 总的说来,国外海岸滩涂开发大致分为三种主要模式:u 海岸滩涂开发是人类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是人类向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u 凡是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都极其重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生存空间拓展型工业产业带发展型城市化扩展型扩大耕地面

12、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荷兰是一个人多地少和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围填海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至今围海造出的土地共约1350 万亩,相当于荷兰陆地总面积的 1/4。1.生存空间拓展型荷兰荷兰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24%的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国土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60%的人口居住在低洼地区,占全国GDP的65%13世纪至今,荷兰国土被北海侵吞了5600多平方公里为与洪水抗争,排除积水,防洪防潮,拓展生存空间荷兰开展了大规模、长期持续地围填海造地行动。围海面积: 1/4在开发出来的土地中,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 62.9%,起到了缓解人口压力和保护、改善环境与

13、生态的作用2. 工业产业发展型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的岛国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土面积 377, 800 平方千米,人口约为 1.2亿山地、丘陵等约占 66%左右(包括火山则占75%)平原小且分布零散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岸线长约 3.3万公里其曲折的海岸除了形成众多优良港湾有利于海运业和对外经济的联系外,更便于沿岸填海造地。伊势湾:伊势湾:13大阪湾:大阪湾:14东京湾:东京湾:26沿海填海面积: 1/3过去 100 年中,日本共从海洋索取了12 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约有 1/3 土地都是通过填海获取的这些新陆地为日本工业腾飞

14、工业腾飞,提供了位置优越的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占国土面积24%占工业产值2/3-3/4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石化炼制基地大型机械制造基地后遗症海岸滩涂消失海洋污染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SquareYear1945-1960二战后1970-结构化调整1960-1970填海造陆高峰期24处工业开发基地3.城市化扩展型美国波士顿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海陆兼备海岸线全长 2.27万 km全国 50 个州中有 30 个州与海洋为邻波士顿今夕对比(1)“三山”填北湾工程19 世纪30年代,随着波士顿城市的扩展波士顿市中心的“三山”地势并不适于居住弗农山、灯塔山、盘波顿山被慢慢削平铲出的土石就用来

15、填充了北湾的作坊海塘作坊海塘在所有填海工程中是面积最小(2)大湾和南湾填海工程共增加波士顿最初土地的60%大湾:船坞码头波士顿金融区南湾:扩展原本狭长的陆路交通,中国城(3)西湾和后湾的填海工程共增加波士顿最初土地的40%后湾:规模最大,最后一项填海工程四次填海后,波士顿面积扩大2.5倍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我国海岸滩涂资源十分丰富,且滩涂资源的95%分布在大陆岸线的潮间带内,总面积达353.87万万hm2,并且在泥沙来源丰富的海岸带仍在不断淤长。按行政省区划分:江苏省江苏省滩涂面积最大,达 65.80 万 hm2,占全国的全国的 1/4 以上以上山东省次之,约 33.97 万 hm2浙江省为

16、 28.85 万 hm2辽宁、福建、广东省各为20 万 hm2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为 7 万 hm2 上海市、天津市和海南省各有数万 hm2黄海沿岸占 26.8%东海沿岸占 25.6%南海沿岸占 16.3%渤海31.3%黄海26.8%东海25.6%南海 16.3%海岸滩涂面积按海区划分按海区划分从北向南逐渐减少:渤海沿岸占 31.3%4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滩涂资源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 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内部分区(省、区、市或者一个地理分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相对重要性滩涂资源利用类型相对重要性的量度指标,通常采用比较优势指数公式比较优势指数公式来表达,即:式中:AiCO

17、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i 在海岸带区域的分布面积; AiCN 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i 在全国(或沿海省市区)的分布面积; ACO 为海岸带区域总国土面积; ACN 为全国(或沿海省市区)范围总国土面积。u 相对优势度大于大于1,表明该滩涂资源利用类型在海岸带区域的密度高于全国 ( 或沿海省市区)平均,空间分布的向海趋势向海趋势较为突出,数值越大,则向海特征向海特征越显著;u 相对优势度小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1,则表明,相对而言,该滩涂资源利用类型不具有向海趋势向海趋势。名称名称面积面积(Km2)占研究区面积比占研究区面积比例(例(%)优势度优势度优势度对比关系优势度对比关系D1与全国比较与全国比较D2

18、与沿海比较与沿海比较耕地耕地9603041.372.191.09A林地林地7548332.521.380.77B草地草地125405.400.170.66C水域水域184047.932.731.93A建筑用地建筑用地2728711.765.811.67A未利用未利用23851.030.052.07D1.海岸带滩涂利用的结构特征u 分布:耕地(41.37%)林地(32.52%)建筑用地(11.76%)水域(7.93%)草地(5.40%)未利用(1.03%)u A类: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表明在岸线向陆30km范围及沿海省市区范围均具有比较显著的向海分布特征;u B类:林地,表明其在沿海省市区范围

19、内的向海分布特征更强于其在岸线向陆30km范围;u C类:草地,向陆分布特征显著;u D类:未利用,表现为局部的、相对的向海特征。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2. 距海远近对滩涂资源利用结构的影响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按照2km间距间距将岸线向陆向陆30km范围范围划分Z1至Z15共15个带状区域个带状区域,分别计算“ 各个带区内的滩涂资源利用结构”和“ 不同利用类型在各个带区的面积比例特征”,统计结果如下:图1 海岸带不同带区内的滩涂利用结构随着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的变化,海岸带区域的滩涂利用结构变化显著:u 15个带区均是耕地分布最广泛,未利用最少;u 除Z1带区(02km)外,其余14个带区第二位均

20、为林地,第三位均为建设用地;u Z1、Z2带区(04km)内滩涂资源利用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的13个带区;u 虽然耕地和林地的绝对面积及其比例仍比较大,但却远远低于其他的带区u 水域水域(以滩涂、水库坑塘为主)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与其他建设用地均比较突出)的面积及比例却远远高出了其他带区u 充分证明了交通工矿、水利设施、养殖与盐田等人类生人类生产与生活行为产与生活行为更具有向海特征向海特征随着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的增加,不同条带内各利用类型的分分布面积布面积及其所占比例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差异较大:u 耕地耕地:总体上呈现为首先迅速增加而后缓慢降低的趋势;u 林地林地:面积

21、波动不大,比例在114带区内持续上升;u 草地草地:先平稳下降而后平稳上升的宽“U”型特征;u 水体水体:先急剧下降而后小幅波动变化的趋势;u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在Z1Z14之内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所占比例总体平稳下降并伴随内陆个别条带微弱起伏的特征;u 未利用未利用:小幅波动并总体下降的趋势;2. 距海远近对滩涂资源利用结构的影响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按照2km间距间距将岸线向陆向陆30km范围范围划分Z1至Z15共15个带状区域个带状区域,分别计算“ 各个带区内的滩涂资源利用结构”和“ 不同利用类型在各个带区的面积比例特征”,统计结果如下:图2 各利用类型逐带区面积比例累积曲线在离海

22、岸线30km的区域:u 水域:50%以上分布在06km;u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50%以上分布在010km;草地:50%以上分布在012km;u 耕地:50%以上分布在014km;u 林地:50%以上分布在016km;由此可见,各个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的向海特征向海特征由强到弱依次为: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草地耕地林地。3. 海岸带滩涂资源利用的省际差异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差异,利用格局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省际差异。图2 海岸带滩涂资源利用结构的省区际差异(6)广西(84.24%)、海南(83.76%)、台湾(88.79%):u 林地

23、耕地,海南和台湾林地(55%)(2)河北(77.42%):耕地(53.93%)建设用地;(3)江苏(92.62%)、天津(97.31%)、上海(98.48%):u 耕地水体建设用地,江苏耕地突出(67%);(4)山东(80.68%):耕地建设用地草地;(5)福建(85.37%):林地耕地草地;(1)辽宁(89.02%)、广东(86.59%)、浙江(91.34%):u 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广东、浙江林地突出;5 “九段线”划分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300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南海26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全部海洋国土的87%87%。u 南海分布有1414

24、个个含油气沉积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蕴含石油石油120120亿吨亿吨,天然气天然气329329千亿方千亿方,油当量油当量349349亿吨;亿吨;可采资源量石油14亿吨,天然气66千亿方,油当量80亿吨;u 南海中南部油气资源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战略地位,总体规模优于中国近海;u 在中国海域总资源海域总资源中,南海中南部油当量地质资源量占53%53%,可采资源量占66%66%,若被他国掠夺,中国将失去约约2/32/3的可采油气资源。“九段线”划分u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珊瑚礁(7个个) 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美济礁 u 中国台湾控制岛屿(2个)

25、 太平岛、中洲岛u 菲律宾(8个) 费信岛、马欢岛、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双黄沙洲、 司令礁u 马来西亚(3个),文莱(1个)u 越南(29个)u 南海北靠中国华南大陆,东临菲律宾群岛,南接大巽它群岛,西邻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u 整个海域南北绵延3200公里、东西展布2400多公里,海域总面积约356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九段线内的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u 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个群岛,280多个多个岛屿和岩礁。“九段线”划分九段线顺时针位置:1、巴士海峡2、北吕宋海槽3、马尼拉海沟4、南沙与菲律宾之间5、南沙海槽

26、,原名巴拉望海槽6、南沙与马来西亚之间,曾母暗沙南面,是最南的一段7、南沙与印尼纳土纳岛之间,最西的一段8、南沙与越南之间9、西沙与越南之间“九段线九段线”划分依据:划分依据:u 1939年以前:年以前: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都在中国的管辖下,都属于中国所有;u 1939年年:抗日战争时期,南海诸岛沦陷,日本强行占领了中国南沙群岛,划归台湾总督管辖;u 1943年:年:12月中国政府签署开罗宣言开罗宣言u 1945年: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签署的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开始收复台湾,随后则正式收复西沙群岛和南

27、沙群岛;u 1947年:年: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以未定国界线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段断续线组成的线;u 1953年: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11段断续线去掉北部湾2段,改为9段断段断续线续线;“九段线”划分“九段线九段线”主权诉求:主权诉求:“九段线九段线”争议由来:争议由来:u 1947年前后年前后:段线并没有引起争议的主权表达;u 1951-1953年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以及菲律宾菲律宾宪法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并未包括南沙群岛;u 60-70年代年代:本着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为了越南政府越南政府能有效的抗击帝国主义,允许越南在中国南

28、海领土上建设雷达站等军事设施;u 1968年年:联合国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机构在南沙海域海底进行了资源勘探资源勘探,报告揭示出南沙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厚的油气资源油气资源;u 1977年年:越南越南公布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对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越南大陆架之声明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u 1978年:年: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并不包括南沙群岛;u 与现代海权概念现代海权概念的冲突,成为南海周边国家对九段线产生争议的原因;u 1978年年12月:月: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u

29、 1994年: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缔约国所赋予的领海权利:沿海国领海:沿海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毗连区:毗连区:从领海界限再向外扩展12海里;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从大陆往外推到200海里,其权利为“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u 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各国也通过各种立法,对200海里专属经海里专属经济区济区等权益进行了确认。破解“九段线”迷局 中方若能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南

30、海“九段线”内各岛礁的领海、专属经济区进行界定(界定后的专属经济区线不会比“九段线”有大幅减少),将可以有效屏蔽国际有关国家和争端方的对“九段线”的抨击,也可以得到期望航行自由的各大国的一定理解,为中方要求的海洋权利提供更好的国际法律保障。(说白了,就是把“九段线”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结合,使争端各方从公约和法律意义上挑不出刺)参考文献1徐君亮. 试论河口海岸带资源生态的研究J. 热带地理, 1980, (1).2姜海平. 中国的海岸带调查和管理现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0, (1).3陈吉余, 陈沈良. 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31、22(2):1-7.4安鑫龙, 齐遵利, 李雪梅,等. 中国海岸带研究II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7):11967-11969. 5 探寻长江河口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科学之道陈吉余院士接受本刊专访J. 上海国土资源, 2010, 31(3):1-8.6陆永军, 侯庆志, 陆彦,等. 河口海岸滩涂开发治理与管理研究进展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1, (4):1-12. 7侯西勇, 徐新良. 21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J. 地理研究, 2011, 30(8):1370-1379.8司徒尚纪. 南海九段线的形成及其意义J. 新东方, 2011, (4):17-21. 9杨宏忠.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