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yy

上传人:英*** 文档编号:73855342 上传时间:2022-04-12 格式:PPTX 页数:214 大小:6.5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yy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yy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yy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资源描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yy》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yy(2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会计学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yy第1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第3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第4章 表面粗糙度 第5章 测量技术基础 第6章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第7章 机械零件精度设计第8章 尺寸链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2页/共214页1.1 课程简介和要求1.2 互换性概述 1.3 零件加工误差和公差 1.4 标准化基本知识第1章 绪论 1.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自学) 第3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目的与要求: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了解互换性的意义及实现手段标准化。重点:互换性的定义与标准化难点:互换性的分类学时:2学时作业:1-3参考资料:韩进宏.互

2、换性与测量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李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第4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1 课程简介和要求1、特点:专业技术基础课(主干)定义概念多,符号多 , 标准多,记忆内容多,但简单,易学。2、重要性:承上启下-从课程设计至毕业设计的应用,毕业后的应用。3、学时:讲课 32 实验 84、组成:上课,作业,测验,实验。5、性质:互换性属于标准化的范围,而技术测量属于计量学,本课程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6、任务: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研究如何合理确定公差

3、和采用适当的技量手段解决零件使用与制造的矛盾。7、要求:要求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会使用各种公差标准与标注,并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5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2 互换性概述 研究表明:2000多年前,中国的兵器制造就已经开始应用互换性原理,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大量的具有相同质量的几万件兵器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6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2 互换性概述“3S”化:Standardization (标准化)Simplification (简单化)Specialization (专门化)第7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2 互

4、换性概述1.2.1 互换性的含义 在生活中互换性随处可见,举例:组成现代技术装置和日用机电产品的各种零件,如电灯泡、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上的零件、一批规格为M10-6H的螺母与M10-6g螺栓的自由旋合。在现代化机械制造生产中,一般都遵守互换性原则。 在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中,不需任何挑选或附加修配或再调整,就可装上机器(或部件)上,而且达到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具有上述要求的零部件称为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第8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2.2 互换性的分类1完全互换性 完全互换是指一批零(部)件装配前不经选择,装配时也不需修配和调整,装配后即可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如螺栓、圆柱销等标准件

5、的装配大都属于此类情况。2不完全互换性(有限互换性) 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时,若采用完全互换将使零件的尺寸公差很小,加工困难,成本很高,甚至无法加工,则可采用不完全互换法进行生产。 第9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2.2 互换性的分类 滚动轴承的外互换采用完全互换; 滚动轴承的内互换采用分组装配,为不完全互换。第10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2.3 互换性的技术经济意义1在设计方面,有利于最大限度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和标准件,大大简化绘图和计算工作,缩短设计周期,便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2在制造方面,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率的专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3在使用、维修方面

6、,可以减少机器的维修时间和费用,保证机器能连续持久的运转,提高了机器的使用寿命。第11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3 零件的加工误差和公差1.3.1 机械加工误差1尺寸误差2形状误差3位置误差4表面微观不平度第12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3.2 几何量公差A-A / 0.02 0.04 A B 0.03 B 3 11 沉孔 18 深 10 25 3.2 20.5 6.3 20 1.545 第13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4 标准化基本知识 标准与标准化是联系现代化工业生产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互换性的基础。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

7、或潜在的问题指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第14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4 标准化基本知识标准化:A、技术标准:对产品和工程建设质量、规格及检验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我国技术标准分三级:国家标准(GB)、部门标准(专业标准,如JB)、企业标准。B、公差标准:对零件公差和相互配合所制订的标准。标准的分类见图1-3:第15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4 标准化基本知识第16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4 标准化基本知识标准的分级:第17页/共214页第1章 绪论 1.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在产品设计或生产中,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同一品种的某一参数,从大到小取不同值时(形成不同规格

8、的产品系列),应该采用一种科学的数值分级制度,人们由此总结了一种科学的、统一的数值标准,即为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第18页/共214页2.1 概述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 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第19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目的要求:理解并掌握广义孔、轴及有关尺寸的基本术语,有关偏差和公差的概念,尺寸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及其绘制;掌握国家标准及公差等级代号、基本偏差代号、公差带代号和配合代号;了解极限与配合的选用,了解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重点:尺寸精度及配合的选用; 孔、轴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9、难点:尺寸精度及配合的选用学时:8学时作业:1-10参考资料: 韩进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廖念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计量出版社,1982第20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1 概述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基础工作,是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防止产品尺寸设计中的混乱,有利于工艺过程的经济性、产品的使用和维修,还利于刀具、量具的标准化。 机械基础国家标准已成为机械工程中应用最广、涉及面最大的主要基础标准。第21页/共214页第2章

10、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1有关尺寸的定义 (1)尺寸(size) :省略单位mm。 (2)基本尺寸(basic size):设计者给定的尺寸。大写字母表示孔(直径D),小写字母表示轴(直径d)。 (3)实际尺寸(actual size): 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近似真值。孔(轴)的实际尺寸表示为Da(da)。 (4)极限尺寸(limits of size):孔和轴的最大(小)极限尺寸分别用Dmax(Dmin)和dmax(dmin)表示。第22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

11、本术语2有关尺寸偏差、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1)偏差(deviation) :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a.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孔:上偏差ES=Dmaxd;下偏差EI=Dmind 轴:上偏差es=dmaxd;下偏差ei=dmind b.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基本尺寸 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能测出其大小;对一批零件而言,是一个随机变量。第23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2有关尺寸偏差、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c.偏差的标注 上偏差标在基本尺寸右上角,下偏差标在基本尺寸右下角。 d.偏差是以基本尺寸

12、为基数,从偏离基本尺寸的角度来表述有关尺寸的术语。 极限偏差(上、下偏差)用于限制是假偏差的变动范围,且影响配合的松紧程度。第24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2有关尺寸偏差、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2)尺寸公差(tolerance) :允许尺寸的变动量。 给定公差(T)越小, 精度要求越高,制造愈困难。(T0) 公差(T)=上偏差-下偏差= 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轴的公差 Ts=dmax-dmin=es-ei 孔的公差 Th=Dmax-Dmin=ES-EI 公差是设计时根据零件要求的精度(加工后的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

13、数相符合的程度),并考虑加工的经济性,对尺寸的变动范围给定的允许值。公差用以限制误差。第25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2有关尺寸偏差、公差的术语及定义图2-1 极限尺寸、公差与偏差相互关系第26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3基本偏差、标准公差以及公差带图 (1)基本偏差与标准公差 标准公差(IT):标准GB/T1800-79所列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 基本偏差:用于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称基本偏差。 标准GB/T18

14、00-79规定:一般以靠近零线的那个极限偏差作为基本偏差;但对跨在零线上的(对称分布)ES(es)或EI(ei)均可作为基本偏差。第27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3基本偏差、标准公差以及公差带图(2)公差带图 用以表明两个相互结合的孔、轴的基本尺寸、极限尺寸与公差关系的图形。 标准公差给出公差值大小,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的位置。图2-2 尺寸公差带图第28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1 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4有关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配合的孔、轴

15、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配合条件:一孔一轴相结合;孔、轴基本尺寸相同。 配合的性质:反映装配后松紧程度和松紧变化程度,定义以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间隙与过盈:孔的实际尺寸-相配合轴的尺寸=“+”间隙“X”(“-”过盈“Y”) “+”、“-”号在配合中仅代表间隙与过盈之意,不可与一般数值大小相混。第29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2 配合的种类1间隙配合 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上(包括Xmin=0)。 Xmax、Xmin表间隙配合中间隙变动的两个界限值。 最大间隙Xmax=Dmax-dmin

16、=ES-ei表配合中最松状态。 最小间隙Xmin=Dmin-dmax=EI-es表配合中最紧状态。图2-3 间隙配合第30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2 配合的种类2过盈配合 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下(包括Ymin=0)。Ymax、Ymin表示过盈配合中过盈变动的两个界限值。 最大过盈Ymax=Dmin-dmax=EI-es表配合中最紧状态。 最小过盈Ymin=Dmax-dmin=ES-ei表配合中最松状态。 Ymin=0、Xmin=0两者概念不同: Xmin=0=Dmin-dmax=0最紧状态,孔公差带

17、在轴之上; Ymin=0=Dmax-dmin=0最松状态,轴公差带在孔之上。第31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2 配合的种类图2-4 过盈配合2过盈配合第32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2 配合的种类3过渡配合 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孔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Xmax、Ymax表过渡配合中允许间隙和过盈变动的两个界限值。 最大间隙Xmax=Dmax-dmin=ES-ei表配合中最松的状态。 最大过盈Ymax=Dmin-dmax=EI-es表配合中最紧的状态。图2-5 过渡配合第3

18、3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3 配合公差1定义 配合公差(Tf)是标准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是设计人员根据机器配合部位使用性能的要求对配合松紧变动的程度给定的允许值。2特点 对于一具体的配合Tf值越大,间隙或过盈可能出现的差别越大,其松紧差别的程度越大,配合精度越低。第34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3 配合公差 在数量方面,标准以处于最松状态的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与处于最紧状态的极限间隙或过盈的代数差的绝对值为配合公差值,配合公差没有正负含义。 各类配合的配合公差数值: 间隙配合Tf

19、=|Xmax-Xmin|=Th+Ts 过渡配合Tf=|Xmax-Ymax|=Th+Ts 过盈配合Tf=|Ymax-Ymin|=Th+Ts 对于各类配合,其配合公差都等于相互配合的孔公差和轴公差之和;Tf=Th+Ts说明了配合精度的高低是由相互配合的孔和轴精度所决定。 配合公差反映配合精度,配合种类反映配合性质。第35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4 基孔制和基轴制 改变孔和轴的公差带位置可以得到很多种配合,为便于现代大生产,简化标准,标准对配合规定了两种配合制:基孔制和基轴制。 基孔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轴的公差带形成各

20、种配合的一种制度。基孔制中的孔为基准孔,其下偏差为零。 基轴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基轴制中的轴为基准轴, 其上偏差为零。 第36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2.4 基孔制和基轴制 配合种类是由孔、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而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分别由标准公称和基本偏差所决定。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的制定及如何构成系列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图2-6 基准制第37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2.3.1 标准公差系列1标准公差及其分级(1)代号 国家标

21、准(GB/T1800.21998) (2)公差等级 在基本尺寸至500mm内,国家标准将标准公差等级规定为20个等级,在基本尺寸大于500至3150mm内规定了IT1至IT18共18个标准公差等级,依次为: IT01 IT0 IT1 IT18 等级 高 低 IT7称为低于IT7级公差值 小 大 IT7称为高于IT7级 公差等级相同,尺寸的精确程度相同。第38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2.3.1 标准公差系列2标准公差因子 标准公差因子(单位:m)是计算标准公差的基本单位,也是制定标准公差数值系列的基础。3标准公差数值4基本尺寸分段 为了简化标准

22、公差数值表格,国标采用了基本尺寸分段的方法,对同一尺寸段内的所有基本尺寸,在公差等级相同的情况下,规定相同的标准公差。第39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2 基本偏差系列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1基本偏差定义 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最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基本偏差是新国家标准中使公差带位置标准化的唯一指标。图2-7 基本偏差系列第40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2 基本偏差系列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2基本偏差代号及其特点(1)基本偏差代号 基本偏差的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字母代表孔,小写字母代表轴)

23、。在26个字母中,除去易与其他含义混淆的I、L、O、Q、W(i、l、o、q、w)5个字母外,再加上用双字母CD、EF、FG、ZA、ZB、ZC、Js、(cd、ef、fg、za,zb、zc、js)表示的7个,共有28个,即孔和轴各有28个基本偏差。第41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2 基本偏差系列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2)基本偏差特点 a.在孔(轴)的基本偏差中,A-H(a-h)的基本偏差为下偏差EI(上偏差es)其绝对值依次逐渐减小,J-ZC(j-zc)的基本偏差为上偏差ES(下偏差ei),其绝对值依次逐渐增大,H(h)为基准孔(轴),基本偏差为零。 从图2-

24、7可以看出,孔的基本偏差分布与轴的基本偏差成分布倒影关系。2基本偏差代号及其特点第42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2 基本偏差系列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2)基本偏差特点 b.JS和js在各个公差等级中完全对称,因此,基本偏差可以为上偏差+IT/2,也可以为下偏差-IT/2,其数值与公差等级有关。 c.在基本偏差系列图中,仅绘出了公差带一端(基本偏差)的界限,而公差带另一端的界限未绘出,以说明公差带的大小在同一基本尺寸上还取决于公差等级的高低;因此,一般的,公差带可以用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等级数字表示。2基本偏差代号及其特点第43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

25、基础 2.3.3 轴的基本偏差确定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 轴的基本偏差数值是以基孔制为基础,根据各种配合要求,经过理论计算、实验或统计分析得到的,见教材表2.5。 另一个极限偏差可按照下式计算: ei=es-IT或es=ei+IT a-h用于间隙配合,其基本偏差的绝对值等于与基本孔制配合的最小间隙;j-n主要用于过渡配合,其基本偏差是按一定等级的孔相配合的最大间隙不超出一定值来确定的;p-zc主要用于过盈配合,从保证配合的主要特性最小过盈来考虑,而且大多数按它们与最常用的基准孔H7相配合为基础来考虑。第44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4 孔的基本偏差确定2.3

26、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 同一字母的孔的基本偏差与轴的基本偏差相对零线完全对称,即孔与轴的基本偏差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EI=-es,ES=-ei 适用范围:以下情况除外的所有孔的基本偏差。 当基本尺寸大于3mm至500mm,标准公差等级IT8的K、M、N和标准公差等级IT7的P到ZC,孔或轴的基本偏差的符号相反,而绝对值相差一个值。即:(ITn:某一级孔的标准公差;ITn-1:某一级孔高一级的轴的标准公差)第45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5 基孔制、基轴制同名配合性质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 间隙配合:只要是同名配合,配合性质一定相同。 过渡配合、

27、过盈配合:高精度时,孔的基本偏差用特殊规则换算,孔比轴低一级,同名配合的配合性质才相同。低精度时,孔的基本偏差用通用规则换算,孔、轴必须同级,同名配合配合性质才相同。即:同名配合配合性质,必须:第46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6 公差带与配合代号 1.公差带代号 由基本偏差代号及公差等级代号组成,或用数字(mm)表示(或两者结合)。 例:5g8 、5 或5g8( ) ; 对称偏差可以表示为:10Js5(0.003)。2.配合代号 用孔轴公差带组合表示成分数。 例:55( )/( ) ,55H7( )/h6( )或者55H7/g6。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0.0

28、040.0220.0040.022 00.019+0.004 0+0.004 0 00.019第47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3.7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2.3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 原则上,任意一对孔、轴公差带都可以构成配合,但为了简化公差配合的种类,减少定值刀、量具和工艺装备的品种及规格,国家标准在尺寸500mm的范围内,规定了基孔制和基轴制的优先(基孔制、基轴制各13种)和常用配合(基孔制59种,基轴制47种)。 常用尺寸段配合特点:公差设计时,尺寸500mm的常用尺寸段配合,应按优先、常用和一般公差带和配合的顺序,选用合适的公差带和配合。对于某些特殊需

29、要,无满足要求的公差带,用需采用非基准制配合,如M8/f7、G8/n7等。 (一般、常用和优先孔、轴的公差带以及基孔制、基轴制常用和优先配合见教材。)第48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2.4.1 正确使用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1根据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确定公差与配合1.由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求配合公差;2.根据配合公差求孔、轴公差;3.确定基准制;4.由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确定非基准件的基本偏差代号;5.验算极限间隙或过盈。第49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根据配合代号确定孔、轴的公差和极限偏差1.根据孔、轴公差等级查标准公差值。2.查非

30、基准件的基本偏差值。3.计算另一极限偏差数值。4.画公差带图并计算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和配合公差。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2.4.1 正确使用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第50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1两种基准制的选用 常用优先配合选择: 基孔制:H7/g6;H7/h6;H7/k6;H7/m6;H7/u6;H7/p6; 基轴制:G7/h6;H7/h6;K7/h6;N7/h6;P7/h6;S7/h6;U7/h6; 从工艺上看:加工中等尺寸的孔通常要用价格较贵的定值刀具,而加工轴则用一把车刀或砂轮就可以加工不同的尺寸。因此,采用基孔制可以减少备用定值刀具和量具

31、的规格数量,降低成本,提高加工的经济性。所以,一般优先选择基孔制。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第51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1两种基准制的选用 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结构和材料等原因,选择基轴制更适宜: (1) 采用冷拉标准轴时,这些轴不需再加工,如农业机械、纺织机械等; (2) 加工尺寸小于mm的精密轴比同级孔困难,在仪器制造,钟表生产中,无线电工程中,常使用经过光轧成型的钢丝直接做轴,比较经济。 (3) 与标准件配合的基准制选择:若与标准件(零件或部件)配合,应以标准件为基准件来确定采用基孔制或基轴制。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第52页/共

32、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1两种基准制的选用 如平键、半圆键等键联接,由于键是标准件,键与键槽的配合应采用基轴制。 滚动轴承外圈与箱体孔的配合应采用基轴制,滚动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应采用基孔制。 同一根轴上(基本尺寸相同)与几个零件孔配合,而且有不同的配合性质时采用基轴制。(如图2-8所示) 中等尺寸高精度的孔用绞刀,拉刀尺寸刀具加工,易于保证质量,对机床精度和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应用广泛。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第53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1两种基准制的选用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图2-8 基轴制配

33、合选择示例第54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1两种基准制的选用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图2-9 非基准制配合选择(4) 特殊需要时采用非基准制,如图2-9。第55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2公差等级的选用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图2-10 精度等级与成本第56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2公差等级的选用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 基本原则: TDTdTf (1)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较低的公差等级或较大的公差值。 (2) 满足GB推荐的公差等级组

34、合规定P48-49。 工艺等价:对于基本尺寸500mm有较高公差等级的配合,因孔比同级轴难加工,当标准公差IT8时,国标推荐孔比轴低一级相配合,使孔、轴的加工难易程度相同。但对IT8级或基本尺寸500mm的配合,因孔的测量精度比轴容易保证,推荐采用孔、轴同级配合。第57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2公差等级的选用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 确定方法:类比法 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工艺等价性 对500mm基本尺寸,当公差等级低于IT8,推荐孔比轴低一级,H8/f7,H7/n6;公差等级为IT8,也可采用同级孔、轴配合,如H8/f8,当公差等级

35、高于IT9,H9/c9。 对500mm基本尺寸,一般采用同级孔、轴配合。 对3mm的基本尺寸,由于工艺的多样性,Th=Ts或ThTs。第58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2公差等级的选用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 (2) 配合性质对过渡、过盈配合,公差等级不宜太大,一般:孔IT8、轴IT7;对间隙配合,间隙小的公差等级应较小,间隙大的公差等级可较大。 (3) 配合零部件的精度要匹配。齿轮孔与轴的配合,它们的公差等级取决于齿轮的精度等级;与滚动轴承配合的外壳孔和轴的公差等级取决于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 (4) 各方法可选到的公差等级见表2.12。 (5)非

36、基准制配合,零件精度不高,可与相配合零件的公差等级相差2-3级。 (6)常用配合尺寸公差等级的应用见表2.11。第59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3公差配合的选择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 (1) 配合类别的选择根据使用要求,有三种情况: a.装配后有相对运动要求,选用间隙配合; b.装配合需靠过盈传递载荷,选用过盈配合; c.装配后有定位精度要求,需拆卸的,应选用过渡配合或小间隙、小过盈的配合。 尽可能地选用优先配合,其次,选常用配合,再次是一般配合。 (2) 非基准件基本偏差代号的选择: a.计算法b.试验法c.类比法第60页/共214页第2章

37、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3公差配合的选择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图2-11 配合的选择原则第61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2.4.2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3公差配合的选择2.4 极限与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 (3) 各类配合的特性与应用 确定基孔制,关键是确定轴的基本偏差代号; 确定基轴制,关键是确定孔的基本偏差代号。 各类配合的特性与应用,可根据基本偏差来反映。 (4) 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在于: a.应用范围;b.应用情况;c.工艺方法的加工精度;d.配合零件的精度协调;e.工艺等价性;f.精度要求不高的,允许相差级。 (5) 公差与配合选择步骤: 确定配合制

38、度;计算公差等级;确定配合代号;验算结果。第62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习 题 课2.1 下列同名配合的配合性质是否相等? ( 在相配孔轴精度等级对应不变的条件下,当基轴制配合中孔的基本偏差代号与基孔制配合中轴的基本偏差代号呈相互对应时,相配孔轴与相应的基准轴或基准孔所形成的配合称为同名配合。) 第63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第64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习 题 课 2.2 根据表中给出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求出下列孔、轴的极限偏差。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尺寸分段(mm)标准公差(um) 标准公差(um) IT7IT8em30505080801

39、2025303539465450607291113 (1) (2) 8607HmF8507EhF第65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1) 的基本偏差可直接查表求得:EI0;ESIT80.046ei0.011;eseiIT70.0110.0300.041(2) 为基轴制,故:es0;eiIT70.025而孔的基本偏差可通过通用规则求出:EIes0.050;ESEIIT80.0500.0390.0898607HmF8507EhF第66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例2.3 有一孔、轴配合,基本尺寸为100mm,要求配合的过盈或间隙在-0.048-+0.041mm范围内。试确定此配

40、合的孔、轴公差等级,孔、轴公差带和配合代号。第67页/共214页第2章 极限与配合基础 第68页/共214页3.1 测量基础知识 3.2 长度基准和量值传递 3.3 计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 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第69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目的要求:正确理解精度和误差的概念,了解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精度要求的实现方法,理解有关“测量”的概念以及量块的“等”和“级”的概念、测量方法分类的特点、测量器具的分类、主要性能指标。难点:量块的基本知识(量块的等与级)重点:测量方法分类、量块的基本知识(量块的等与级)学时:2学时作业:1,2,3,6,11,12参考资料:韩进宏.互换性与测

41、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第70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1 测量基础知识3.1.1 检测的意义 “检测”就是确定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即判断产品合格性的过程。 检测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性检验和定量测试。 定性检验的方法只能得到被检验对象合格与否的结论,而不能得到其具体的量值。因其检验效率高、检验成本低而在大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定量测试的方法是在对被检验对象进行测量后,得到其实际值并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方法。第71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1.2 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测量”是以

42、确定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测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过程,也就是将被测量与标准的单位量进行比较,确定其比值的过程。 若被测量为L,计量单位为u,确定的比值为q,则测量可表示为L=qu。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括以下4个要素: (1)被测对象 (2)测量单位 (3)测量方法 (4)测量精度3.1 测量基础知识第72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1.3 检测的一般步骤(1)确定被检测项目(2)设计检测方案(3)选择检测器具(4)检测前准备(5)采集数据(6)数据处理(7)填报检测结果3.1 测量基础知识第73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2.1 “米”的定义 在国际单位制及我国

43、法定计量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名称是“米”,其单位符号为“m”。 “米”的定义于18世纪末始于法国,当时规定“米等于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 19世纪,“米”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程的长度。3.2 长度基准和量值传递第74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2.2 量块的基本知识(等与级) 作为标准长度标定量仪,检定量仪的示值误差。 相对测量时以量块为标准,用测量器具比较量块与被测尺寸的差值。 也可直接用于精密测量、精密划线和精密机床的调整。3.2 长度

44、基准和量值传递图3-1 量块测量第75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2.2 量块的基本知识(等与级) 用量块长度极限偏差(中心长度与标称长度允许的最大误差)控制一批相同规格量块的长度变动范围;用量块长度变动量(量块最大长度与最小长度之差)控制每一个量块两测量面间各对应点的长度变动范围。 用户则按量块的标称尺寸使用量块。 因此,按“级”使用量块必然受到量块长度制造偏差的影响,将把制造误差带入测量结果。 量块的“级”和“等”是从成批制造和单个检定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精度进行划分的两种形式。 3.2 长度基准和量值传递第76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2.2 量块的基本知识

45、(等与级) 按“级”使用时,以标记在量块上的标称尺寸作为工作尺寸,该尺寸包含其制造误差。 按“等”使用时,必须以检定后的实际尺寸作为工作尺寸,该尺寸不包含制造误差,但包含了检定时的测量误差。 就同一量块而言,检定时的测量误差要比制造误差小得多。 所以,量块按“等”使用时其精度比按“级”使用要高,且能在保持量块原有使用精度的基础上延长其使用寿命。 3.2 长度基准和量值传递第77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2.3 量具的分类 按用途的不同量具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单值量具:只能体现一个单一量值的量具。可用来校对和调整其它测量器具,或作为标准量与被测量直接进行比较。如量块、角度量块等。

46、 2.多值量具:可体现一组同类量值的量具。同样能校对和调整其它测量器具,或作为标准量与被测量直接进行比较。如线纹尺、90角尺等。3.2 长度基准和量值传递第78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2.3 量具的分类 3.专用量具:专门用来检验某种特定参数的量具。常见的有:检验光滑圆柱孔或轴的光滑极限量规,判断内螺纹或外螺纹合格性的螺纹量规,判断复杂形状的表面轮廓合格性的检验样板,用模拟装配通过性来检验装配精度的功能量规等等。 4.通用量具:我国习惯将结构比较简单的测量仪器称为通用量具。如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百分表等。3.2 长度基准和量值传递第79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

47、3.1 测量仪器的分类 1 量具类:长度量块,角度量块,游标卡尺;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图3-2 游标卡尺与千分尺第80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1 测量仪器的分类 2 量规类:光滑极限量规;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图3-3 塞规和卡规第81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1 测量仪器的分类 3 计量仪器:机械量仪,光学量仪,电动量仪、气动量仪;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图3-4 光学量仪 4 计量装置:齿轮综合精度检查仪,发动机缸体孔。第82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2 测量器具的评定指标 量具的标称值:标注在量具上用以标明其

48、特性或指导其使用的量值。如标在量块上的尺寸,标在刻线尺上的尺寸,标在角度量块上的角度等。 刻线间距:测量器具标尺或刻度盘上两相邻刻线中心间的距离。为便于读数,一般做成刻线间距为0.752.5mm的等距离刻线。 分度值:测量器具的标尺上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如一外径千分尺的微分筒上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为0.01mm,则该测量器具的分度值为0.01mm。分度值是一种测量器具所能直接读出的最小单位量值,它反映了读数精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测量器具的测量精度高低。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83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2 测量器具的评定指标 示值:由测量器具所

49、指示的被测量值。 示值范围:由测量器具所显示或指示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范围。如机械式比较仪的示值范围为-0.1+0.1mm(0.1mm)。 测量范围:在允许不确定度内,测量器具所能测量的被测量值的下限值至上限值的范围。例如,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有025mm、2550mm等。机械式比较仪的测量范围为0180mm。 测量力:在接触式测量过程中,测量器具测头与被测量面间的接触压力。测量力太大会引起弹性变形,测量力太小会影响接触的稳定性。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84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2 测量器具的评定指标 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示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示值误差是测量仪器本

50、身各种误差的综合反映。因此,仪器示值范围内的不同工作点,示值误差是不相同的。一般可用适当精度的量块或其它计量标准器,来检定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 回程误差: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值不变,测量器具行程方向不同时,两示值之差的绝对值;是由测量器具中测量系统的间隙、变形和磨擦等原因引起的。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85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测量方法分类 1 按所测得的量(参数)是否为欲测之量分类 直接测量:从测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得到欲测之量的数值或对标准值的偏差。例如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外圆直径,用比较仪测量长度尺寸等。 间接测量:先测出与欲测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相

51、关量,然后按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求得欲测之量测量结果。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86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测量方法分类 2 按测量结果的读数值不同分类 绝对测量:从测量器具上直接得到被测参数的整个量值的测量。例如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轴径值。 相对测量:将被测量和与其量值只有微小差别的同一种已知量(一般为测量标准量)相比较,得到被测量与已知量的相对偏差。例如比较仪用量块调零后,测量轴的直径,比较仪的示值就是量块与轴径的量值之差。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87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测量方法分类 3 按被测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是否有机械接触

52、分类 接触测量:测量器具的测头与零件被测表面接触后有机械作用力的测量。如用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测量零件等。为了保证接触的可靠性,测量力是必要的,但它可能使测量器具及被测件发生变形而产生测量误差,还可能造成对零件被测表面质量的损坏。 非接触测量:测量器具的感应元件与被测零件表面不直接接触,因而不存在机械作用测量力。属于非接触测量的仪器主要是利用光、气、电、磁等作为感应元件与被测件表面联系。如干涉显微镜、磁力测厚仪、气动量仪等。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88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测量方法分类 4 按测量在工艺过程中所起作用分类 主动测量:在加工过程中进行的测量。其测

53、量结果直接用来控制零件的加工过程,决定是否继续加工或判断工艺过程是否正常、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故能及时防止废品的发生,所以又称为积极测量。 被动测量:加工完成后进行的测量。其结果仅用于发现并剔除废品,所以被动测量又称消极测量。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89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测量方法分类 5 按零件上同时被测参数的多少分类 单项测量:单独地、彼此没有联系地测量零件的单项参数。如分别测量齿轮的齿厚、齿形、齿距等。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量规的检定、工序间的测量,或为了工艺分析、调整机床等目的。 综合测量:检测零件几个相关参数的综合效应或综合参数,从而综合判断零件的合格性。

54、例如齿轮运动误差的综合测量、用螺纹量规检验螺纹的作用中径等。综合测量一般用于终结检验,其测量效率高,能有效保证互换性,在大批量生产中应用广泛。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90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测量方法分类 6 按被测工件在测量时所处状态分类 静态测量:测量时被测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处于静止状态。例如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用齿距仪测量齿轮齿距等。 动态测量:测量时被测零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或测量过程是模拟零件在工作或加工时的运动状态,它能反映生产过程中被测参数的变化过程。例如用激光比长仪测量精密线纹尺,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3.3 测量

55、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91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测量方法分类 7 按测量中测量因素是否变化分类 等精度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决定测量精度的全部因素或条件不变。例如,由同一个人,用同一台仪器,在同样的环境中,以同样方法,同样仔细地测量同一个量。在一般情况下,为了简化测量结果的处理,大都采用等精度测量。实际上,绝对的等精度测量是做不到的。 不等精度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决定测量精度的全部因素或条件可能完全改变或部分改变。由于不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比较麻烦,因此一般用于重要的科研实验中的高精度测量。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92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3

56、 测量方法分类 8 测量不确定度 由于各种测量误差的存在,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器具、测量条件和不同的测量人员,其测得值的可靠性是不同的。因而引入“不确定度”来定量说明测量的质量。 所谓不确定度就是“表示测量结果中合理赋予被测量值的一个分散性参数”,也就是说“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估计”。受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影响,不确定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使已修正的测得值也不一定是被测量的真值,因为系统误差不可能完全消除。已修正的测得值可称为真值的最佳估计。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93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4 测量器具的选择 测量器具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

57、几方面的因素: 1 测量精度 所选的测量器具的精度指标必须满足被测对象的精度要求,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度。被测对象的精度要求主要由其公差的大小来体现。公差值越大,对测量的精度要求就越低;公差越小,对测量的精度要求就越高。一般情况下,所选测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只能占被测零件尺寸公差的1/101/3,精度低时取1/10,精度高时取1/3。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94页/共214页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3.4 测量器具的选择 2 测量成本 在保证测量准确度的前提下,应考虑测量器具的价格、使用寿命、检定修理时间、对操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的要求等,选用价格较低、操作方便、维护保养容易、操作培训费

58、用少的测量器具,尽量降低测量成本。 3 被测件的结构特点及检测数量 所选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必须大于被测尺寸。对硬度低、材质软、刚性差的零件,一般选取用非接触测量,如用光学投影放大、气动、光电等原理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当测量件数较多(大批量)时,应选用专用测量器具或自动检验装置;对于单件或少量的测量,可选用万能测量器具。3.3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分类第95页/共214页4.3 公差原则 4.4 形位公差的选择 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2 形位公差的特点分析 第96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目的要求:掌握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熟悉形位公差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

59、掌握形位公差带的特征(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以及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掌握形位误差的确定方法和形位公差的选用原则;掌握公差原则(独立原则、相关要求)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重点:形位公差的标注;形位公差带特点分析;公差原则的的补偿关系。难点:形位公差项目之间相互关系;公差原则的特点和应用。学时:8学时作业:1,2,3,4,7,8,9(5,6在书上做)参考资料:韩进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第97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轴套外圆可能产生以下误差:1外圆在

60、垂直于轴线的正截面上不圆(即圆度误差)。2外圆柱面上任一素线(是外圆柱面与圆柱轴向截面的交线)不直(即直线度误差)。3 外圆柱面的轴心线与孔的轴心线不重合(即同轴度误差)。图4-1 轴套图4-2 加工后外圆的形状和位置误差 第98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1.1 形位公差的概念以及研究对象 加工后的零件不仅有尺寸误差,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的实际形状或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体规定的形状和相互位置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这种形状上的差异就是形状误差,而相互位置的差异就是位置误差,统称为形位误差。 形位公差是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简称,是针对加工后零件与理想几何

61、体的形位误差所规定的公差,指实际被测要素对图样上给定的理想形状、理想位置的允许变动量。1形位公差的概念第99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1.1 形位公差的概念以及研究对象 零件不论其结构特征如何,都是由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组成,这些点、线、面统称为几何要素。 形状是一个要素本身所处的状态,位置则是指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方位关系。 零件的几何要素可按不同的方式来分类: (1) 按存在的状态分类:a.实际要素 b.理想要素 (2) 按几何特征分类:a.轮廓要素 b.中心要素 (3) 按所处的地位分类:a.被测要素 b.基准要素 (4) 按功能分类:a.单

62、一要素 b.关联要素 2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第100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1.2 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和符号 GB/T 11821996采用的行为公差特征项目有14个,具体如下表所示:第101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1.3 基准和基准体系1基准的概念和分类 基准是与被测要素有关且用来确定其几何位置关系的一个几何理想要素(如直线、轴线、平面等),是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位置的参考对象,可以由零件上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构成。 设计时,图样上标注的基准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1)单一基准(教材图3.2) (2)组合基准(教

63、材图3.3) (3)三基面体系(教材图3.4)第102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1.3 基准和基准体系2基准代号 基准用大写字母表示。为不致于引起误解,国家标准GB/T 1182-1996规定基准字母禁用下列9个字母:E、I、J、M、O、P、L、R、F。基准字母一般不允许与图样中任何向视图的字母相同。 基准代号由带圆圈的大写字母(基准字母)与细实线连线和粗的短横线(基准符号)相连而组成。如图4-3所示。图4-3 基准代号第103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1.4 形位公差的标注 国家标准规定,在技术图样中形位公差

64、应采用框格代号标注。无法采用框格代号标注时,才允许在技术要求中用文字加以说明,但应做到内容完整,用词严谨。 图4-4 形位公差框格第104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4.1.4 形位公差的标注图4-5 形位公差标注中的部分附加符号框格第105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2被测要素的标注 用带箭头的指引线将公差框格与被测要素相连,指引线的箭头指向被测要素,箭头的方向为公差带的宽度方向。图4-6 指引线表示方法第106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

65、和标注图4-7 轮廓要素的标注3mm第107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8 中心要素的标注b错误正确第108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9 圆锥体轴线的标注第109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10 多要素同要求的简化标注AB0.03A-B共面0.10图4-11 多要素用同公差带时的标注第110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12

66、基准符号内字母的书写方法3基准要素的标注 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上的方向如何,圆圈内的字母均应水平书写。ABC第111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13 轮廓基准要素的标注AAB正确错误第112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14 中心基准要素的标注BAC错误正确第113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15 中心孔和圆锥体轴线为基准要素的标注ABAB4/7.5GB145-85AB4/7.5GB145-85第114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标注图4-16 任选基准的的标注0.03AA第115页/共214页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4.2 形位公差特点分析4.2.1 形位公差带的概念 形位公差是实际被测要素对图样上给定的理想形状、理想位置的允许变动量,包括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形状公差是指实际单一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量;位置公差是指实际关联要素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