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毕业论文

上传人:z**** 文档编号:73833000 上传时间:2022-04-12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5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毕业论文(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 . 水电站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二一年八月56 / 59目 录1 总论11.1 项目来源11.2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任务31.3 编制依据31.4 取水规模、取水水源与取水地点41.5 工作等级41.6 分析围与论证围51.7 水平年71.8 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72 建设项目概况82.1 建设项目名称与项目性质82.2 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82.3 建设规模与实施意见92.4 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112.5 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退水方案123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分析143.1 基本概况143.2 水资源状况与其开发利用分析193.3 流域水资源开发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44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254.1 取水合理性分析254.2 用水合理性分析264.3 节水措施与节水潜力分析274.4 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275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285.1 水源论证方案285.2 地表取水水源论证286 取水的影响分析436.1 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436.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36.3 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436.4 结论447 退水的影响分析457.1 退水系统与组成457.2 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467.3 退水处理方案和达标情况487.4 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497.4.4 对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处理措施50

3、7.4.5 退水对第三者的影响507.5 入河排污口(退水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508 水资源保护措施528.1 工程措施528.2非工程措施549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建议569.1补偿原则569.2补偿方案(措施)建议5610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结论与建议5810.1 取用水的合理性5810.1.1 取水的合理性分析5810.1.2 用水的合理性分析5810.2 取水水源的可靠性与可行性5810.3 取水对水资源状况和其他取用水户的影响5810.3.1 取水对水资源状况的影响5810.3.2 取水对其他取用水户的影响5910.4 退水影响与水资源保护措施5910.4.1 退水影响591

4、0.4.2 水资源保护措施5910.5 取水方案5910.6 退水方案5910.7 建议601总论1.1 项目来源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东北工业老基地改造规划与工业发展规划,为了完成“十一五”规划水电装机容量新增100MW的目标,合理开发水力资源,改善电源结构。2007年,政府与发展股份签订了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协议,随即,发展股份正式委托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启动了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工作,并于2008年3月完成了干流梯级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工作。3月13日,环评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环保局以黑环函2008123号文正式批复;2008年6月编制完成了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

5、,6月11日,该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水利厅以黑水发2008554号文正式批复。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共规划建设15级低水头不连续梯级水电站。上游段为、红山4座水电站;中游段共规划建设9座水电站;下游段只有2座水电站。干流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7.41MW,多年平均年总发电量:6.3108kWh 。为下游左侧一大支流,发源于南麓,由北向南流经所属的11个区和南约5km附近汇入。河流全长509km,天然落差474m,平均比降0.931,流域面积20557km2,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191.25m3/s。河流在区以上为上游段,区以下至浩良河为中游段,浩良河以下为下游段。位于火车站北东约1.3km处,是

6、干流梯级规划中首批开发的水电站。坝址以上集水面积4541km2,占流域总面积20557km2的22.1%。该项目为河床式发电工程,属新建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取水发电,发电尾水在下游汇入河道,水量损耗量较少,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影响较小,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和电站厂房等组成。水库总库容2670104m3,正常蓄水位266.50m,相应库容1920104m3,死水位263.00m,死库容720104m3,调节库容1200104m3;电站厂房安装4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8.2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2384104kWh,装机年利用小时数为2907h。电站建设总

7、工期为20个月,工程总投资26152万元。取水水源为天然地表径流,坝址位于上游,坝址多年平均来水流量35.8m3/s,多年平均发电流量30.56m3/s,最大引用流量102m3/s,最大水头10.5m,最小水头7.5m,额定水头9.5m。始建于1953年,现隶属于林业管理局,经过近50多年的开发建设,各项基本设施基本齐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森林工业基地。近几年木材深加工企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钢铁集团在北坡开发翠宏山铁矿,使用电量迅速增加,年需电量达2亿kWh。由于电力供应紧缺,不少企业和乡镇自办电源,且多为柴油机组,因油价不断上涨,导致工业成本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建成后装机容量

8、82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384万kWh,建成后对和周边区用电供需矛盾能得到很大缓解,因此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建成后与省网联接,发电量与省网互补。调节库容较小,仅能做季调节,因此电站发电量受天然径流变化影响很大,年分配很不均匀。因此,建成联网后与省网互补,枯水期发电量不能满足地区用电要求时可由省网补给,丰水期发电量有多余时可送给省网。属清洁、环保、可再生的一种能源,是国家政策支持开发建设的能源。因此,开发建设,对保护森林资源,实施天保工程,以电代燃,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绿色保洁能源,发展第三产业,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对电气化标准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要求有充足的

9、电力资源作后盾,修建本电站并入小水电站供电区电网,是对小水电网电力不足的补充。 本工程为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项目。根据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15号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需申请取水许可,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为此,受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发展股份东北水电开发公司的委托,水文水资源局承担本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并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的指导要求,编制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1.2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任务本工程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目的,旨在为审批本项目取水许可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本项目的合理用水,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保证工

10、程投产后的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减少建设项目取水退水对周边产生的不利影响。本工程水资源论证的任务为:对流域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水电站的用水需求,论证本项目取水水源的可靠性与可行性;通过取水对区域水资源和其他用户、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水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1.3 编制依据1.3.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国水法;(2)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3)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4)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国水利部15号令);(5)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国水利部22号令)。1.3.2 规程规(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

11、SL/Z322-2005);(2)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3)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SL278-2002)。1.3.3 技术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质量补充标准(DB23/485-1998)。1.3.4相关规划与批复(1)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 (水利水电勘测研究院,2008年5月);(2)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审完成,待批)。1.4 取水规模、取水水源与取水地点1.4.1 取水规模装机四台,两台大机(ZD680-LH-260)额定流量39.6 m3/s;中机(ZD680-LH-185)额定流量20.

12、04m3/s;小机(ZDJP401-WJ-80)额定流量2.8m3/s。四台机组最大引用流量为102m3/s。1.4.2 取水水源本工程的取水水源为坝址以上地表径流。1.4.3 取水地点取水地点位于坝址以上库区,坝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290 0130,北纬470 5857。1.5 工作等级从取水水源方面分析,本项目为地表取水工程。取水水源为,该项目位于水资源丰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5%);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为0.267108m3,总库容超过1106m3,为中型工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0.82万kW(5万kw)。从取水和退水影响方面分析,对水源区、取水影响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影响轻微

13、;从生态方面来看,现状无敏感生态问题,取水和退水对生态影响轻微;从水功能区要求来看,水电站工程处于源头水源保护区,本项目发电退水基本不含污染物。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8)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表1.5.1),本项目水资源论证级别确定为二级。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表1.5.1分类分类指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表取水水资源状况紧缺一般丰沛开发利用程度(%)305-305水电站(万kw)305-305水库、水闸大型中型小型取水和退水影响水资源利用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对第三者取用水影响显著对第三者取用水影响轻微退水污染类型含有毒有机物、重金属或多种化学污染物

14、含有多种可降解化学污染物含有少量可降解污染物1.6 分析围与论证围综合考虑本项目水资源状况与其开发利用分析所涉与的围、本项目的性质与规模、取水和退水的影响围与程度、取水水源论证的水量平衡分析条件等因素,确定本项目的分析围为以上流域,总面积10272km2,取水论证围为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4541km2;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围为坝址以下至,面积为5731km2;控制断面为。水资源论证分析围见下图。1.7 水平年依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考虑工程的实施进度安排,水资源论证的现状年采用2008年,规划水平年拟定为2020年。1.8 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委托单位:承担单位:水文水资源局2 建设项目概况2.

15、1 建设项目名称与项目性质 项目名称:工程。项目性质:本工程为新建水电站项目,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水利工程。2.2 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2.2.1 建设地点坝址位于上,距火车站对面北岸1.3km处,是干流上游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290 0130,北纬470 5857。有关工程建设项目位置如下图所示:2.2.2 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工程占地分为坝区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占地两部分。工程施工占地总面积为553.79亩,其中永久占地47.63亩,临时占地506.16亩。永久占地中库区占林地6.25亩,占荒地12.6亩,库区外占林地8.46亩,占荒地20.32亩。临时占地中库区占荒地42.51

16、亩,库区外占荒地397.91亩,占河滩地65.74亩。以水库正常蓄水位266.5m,推算库区淹没土地面积为436.8879公顷。除水工建筑物、厂房与库区占地为永久占地外,其他均为临时占地。土地利用合理。2.3 建设规模与实施意见2.3.1 建设规模根据干流梯级规划,为第四级(自上而下)。正常蓄水位不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主要取决于库区淹没,特别是对汤林铁路的淹没。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拟定了正常蓄水位266.5m、270m、273m三个方案进行比较。270m和273m两个方案对汤林铁路个别路段路堤基础有淹没或影响,266.5m方案对汤林铁路没有影响。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541 km2,百年一遇设计

17、洪水,最大入库流量为2830 m3/s,最高库水位266.50 m;多年平均入库流量35.8 m3/s,水库正常蓄水位266.50m,相应库容1920万m3,死水位263m,相应库容720万 m3,有效库容1200万m3,水库以发电为主,可进行季调节。为河床式水电站,厂方按装大中小四台机组,装机容量为8200kW,最大引水流量为102m3/s,额定水头9.5m,最大水头为10.5 m,最小水头为7.5 m。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384104kwh,保证出力119kw,年利用小时数为2907h,水量利用系数85.58%。本电站是一个发电为主效益的水电工程。工程特性见表2.3-1。表2.3-1 工程主

18、要特性表 项 目单 位成 果正常蓄水位m266.5正常蓄水位相应库容万m31920死水位m263死库容万m3720调节库容万m31200装机容量kW8200保证出力kW119多年平均发电量万kWh2383.9装机利用小时h2907多年平均入库流量m3/s35.78多年平均发电流量m3/s30.56多年平均弃水流量m3/s5.16蒸发渗漏损失m3/s0.06水量利用系数%85.58多年加权平均水头m10.232.3.2主要工程建设容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与洪水标准SL 2522000,工程等别为等,拦河坝工程、包括河床式水电站厂房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水电站厂房的尾水建筑物、变电站、进厂公路

19、等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工程全部挡水建筑物,即右岸岸坡的挡水坝段、河床式电站厂房坝段与其厂房、过渡坝段、溢流坝段和左岸的土石坝,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P=1%),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P=0.05%)。河床式水电站厂房的尾水建筑物、变电站和进厂公路等,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溢流坝的消能、防冲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本枢纽工程由右岸岸坡的重力坝段、河床式电站厂房、过渡坝段和主河床的溢流坝段,以与左岸的土石坝组成。1) 坝址右岸挡水建筑物:桩号为0+358.100+392.70,为重力式混凝土坝,建基于岩石基础的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度34.6

20、0m,最大坝高14.10m。2) 河床式电站厂房:桩号0+316.100+358.10,布置于坝址右岸坡脚与漫滩上,为重力式混凝土结构,建基于岩石基础。主、副厂房段长度共42.00m。厂房建筑物基本型式,选定为建基于坝址右岸岸坡坡脚、漫滩岩石基础的地面式厂房。变电站布置在坝址右岸厂房段下游的岸坡坡脚,建基于岩石基础。户外敞开式变电站地面高程262.50m。3) 重力式混凝土过渡坝段:桩号0+300.100+316.10,连接厂房与溢流坝,建基于岩石基础的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度16.00m,最大坝高21.00m。4)泄水建筑物:桩号0+194.100+300.10,为主河床泄水型式,泄水建筑物为

21、有闸控制开敞式混凝土溢流坝,建基于岩石基础。溢流坝,堰顶高程258.5m,孔口尺寸为高8.0m宽12.0m,一共7孔。溢流坝坝顶长度106.00m,最大坝高22.00m。5) 坝址左岸挡水建筑物:桩号0+000.000+194.10,为粘土心墙砂砾石坝壳土石坝,建基于土基上。坝顶长度194.10m,最大坝高18.00m。综合上述,工程总体呈“一”字形分布。2.3.3 实施意见为保证该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如期完成,达到预期的目标,随着枢纽工程的建设进程,组建公司人员,参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制定公司人员编制为18人,建设期间管理人员为10人,负责并做好项目竣工后的管理

22、工作,具体负责项目建设期、竣工期的日常管理工作。水利、开发办等部门领导作为小组成员,协调各部门工作,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把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和工程监理制,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根据工程强度、资金筹措与建设单位意见拟定施工总工期为2年。2.4 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坝址位于上游段,库容不到0.3亿m3,依据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结合建设目的,本工程主要产品为电能。枢纽工程用水工艺是采用低坝河床式水力发电,用水水源取自电站坝址以上流域地表径流,主要是通过在河道建设水工建筑物蓄水,抬高水头,积蓄水力资源,通过电站厂房水轮机组和电力系统

23、的运用,将水力资源转换为电力能源。建成后正常蓄水位为266.50m,死水位263.00m,电站根据实际情况,使电站运行灵活,选择4台机组。两台大机组单机容量3200kW,一台中型机组单机容量1600 kW,一台小机组单机200 kW,总装机容量为82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384万kwh,保证出力119kw,年利用小时数为2907h,发电机组总过水流量为102m3/s。通过重力坝将天然河道水位抬高,利用水库上下游的水能进行发电。(1)电站发电调节允许水库最大消落深度3.5m,即最低消落水位不低于死水位263.00m;(2)当入库流量小于或等于102m3/s,水库水位在266.50263.0

24、0m之间运行,入库流量全部通过水轮机发电下泄;(3)当入库流量大于102m3/s,水库水位尽量维持在266.50m运行,入库流量除通过水轮机发电下泄外,多余流量通过溢流坝进行泄洪。本建设项目用水分为电站发电用水;水电站运行过程尾水全部回归原河道,不消耗水资源量,不引起水质变化。2.5 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退水方案工程退水主要包括施工期生产用水退水、运行期发电尾水。2.5.1 施工期枢纽工程施工期退水主要由拦河坝、厂房和溢洪道等施工排渍产生的含沙废水、工程混凝土施工废水、施工临时生活区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冲冼废水等四部分组成。其中的混凝土系统废水、基础开挖排渍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SS),生活污水

25、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以CODcr作为衡量指标)和粪大肠菌,汽车、机械设备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通过设置二级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生活废水可通过化粪池处理回用。2.5.2 运行期枢纽工程运行期退水主要由电站发电用水、溢洪道下泄水两大部分组成。工程属清洁的能源生产工程,发电尾水不构成对下游水域的环境污染。3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分析3.1 基本概况3.1.1自然地理与水系发源于境的南麓,是左岸的一级支流,由北向南流经所属的11区和所属的。河流全长509km,天然落差474m,平均比降0.931,流域总面积20557km2,其区面积12355 km2,约占总面积的60.1%。

26、高程580 m。流域北部以为界与右岸支流分水,西与呼兰河为邻,东与梧桐河接壤,南临干流,地理坐标在东经1280412956、北纬46364846之间。流域平均宽度97.3km,最大宽度135km,干流每隔20km40km即有较大支流汇入,河流弯曲系数约1.82,平均比降约1/1400。流域共有大小支流、沟、溪约600多条,主要支流30条。流域两侧支流发育不均衡,右侧支流发育较好。属于山区性河流,境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缓,河口处为平原。按自然条件与水资源特点,干流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区以上为上游段,河道长243km,河段特点是水系发育,支流较多,但无大支流汇入,河流两岸地

27、势平缓。流域植被覆盖较好,林区地面上有多达数十公分的松枝落叶层。流域交通便利,干流大部分地区沿河谷建有铁路和公路。铁路大部分沿干流建在河滩地上,均为国铁,个别一级支流上还有森铁存在。位于干流上游段。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541km2,干流现设有、三处水文站,分别建于1957年、1958年和1953年,观测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实测资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还进行泥沙测验。流域水系和站网分布见下图:3.1.2 水文气象(一)气象特征流域属温带多雨温凉气候区(季风大陆型气候)。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夏季湿热多雨而短暂,春季少雨干旱多风,秋季降温迅速多早霜。多年平均气温为0.5,历年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0,

28、最低月平均气温为24.9,极端最高气温为35,最低气温可达45。年降水量在650mm750mm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降雨占全年降雨的75左右。年蒸发量为900mm左右。气象特征统计见下表。气象特征值统计表项目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年降水量(mm)67.210.327.857.4105.4157.8140.381.336.914.49653.7蒸发量(mm)615.847.7114.8189.1176.7166.8133.6101.764.9226.21045.5风平均风速(m/s)1.51.72.12.82.72.11.91.822.121.62最大风

29、速(m/s)1415151816151717211514.72121风 向wswswwswswwwswwswssw.wswwswwswwsww,wsw年 份1979197419771965197819781979197919791976197419791979气温平均气温(0C)-24.9-19.8-92.710.716.62017.710.91.7-11.3-21.8-0.5极端最高(0C)-1.86.614.726.231.73534.933.128.323.212.52.635年 份1967196019691971196619801958198019611980197819791988极

30、端最低(0C)-44.9-42.4-38-23.2-9-1.33.2-0.5-7.9-26-39.7-42.7-44.9年 份1970196619711971197219651967197619641972196619621970(二)径流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另有部分地下水补给,位于流域上游的水文站建于1958年,共有50年长系列的径流资料,经计算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3亿m3。最大年平均流量54.4 m3/s(1960年)、最小年平均流量14.7 m3/s(1999年),最大年平均流量是最小年平均流量的3.7倍。年受季风的影响径流分配不均,与降水量的年分配大体上相一致,丰水期6月9

31、月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70左右,冬季径流所占比重很小。封冻期1月3月、12月的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1%左右。3.1.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在地貌上处于山脉东南端,按成因类型和形态类型分为剥蚀侵蚀地形、剥蚀堆积地形和堆积地形。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生界,古生界泥盆系、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的第三系与第四系。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和燕山期早期侵入岩。在构造体系上,工程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隆起之东端。据2001年国家地震局编制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本区地下水的贮存形式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

32、孔隙潜水。1、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与汇水条件的控制,同时地表覆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布在本区的基岩裂隙中。2、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两岸与枝状沟谷的松散堆积层中。主要受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的补给,与地表水联系密切。3.1.4社会经济现行体制为政企合一,即人民政府和林业管理局政企合一。辖1市(县级)1县15个区,全市行政区划面积32759km2,截止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127.5104人。全市生产总值168.5108元,人均生产总值13216元。分析围以上有10个区。现有人口503401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94618人,农村人口8783人;耕地面积2395

33、1公顷,其中:水田面积为7公顷,旱田面积为23944公顷,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畜牧业主要以大牲畜养殖为主,以上提与的10个区共养殖大牲畜16933头,小牲畜95825头。3.1.5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现状为左岸一级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50.7MW,适合以水电为主的梯级开发。但由于受到沿河哈佳、乌伊岭铁路干线制约,流域水电开发工作一直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干流上至今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仅在中游段偏下位置建有小云峰电站,为中型水库。沿岸城镇有堤防保护,现有堤防总长106.05km,穿堤涵闸36座,护岸4处长1.42km,护坡11段长11.5

34、3km。下游段的冲击平原是该流域现有灌区的集中地区,主要灌区有引汤灌区和灌区。流域蓄水工程现有中型水库一座,小(1)型水库两座,分别为支流西上的水库、泉湖水库;下游段渠首径流式电站一座。流域在建水库两座,分别为河上的水库(大型)、干流上的水电站(小型)。a)水库:位于右岸一级支流西下游,坝址距河口6km,地理坐标为东经1300810,北纬482218。坝址以上集水面积521km2,约占西流域面积605km2的86%。建成于2003年,是一座以城镇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利工程。水库可为区提供工业与居民生活用水,设计城镇供水量近期(2010年)为600.20104m3,远期(2

35、020年)为982.10104m3;水库为年调节水库,利用弃水发电,电站装机容量0.74M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11.7104kWh,装机年利用小时数为2861h;此外,还可发挥水库的山、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库正常蓄水位369.50m,相应库容345104m3;死水位362.50m,死库容35104m3;设计洪水位(P=2%)369.50m,设计库容345104m3;校核洪水位(P=0.33%)371.76m,总库容619104m3。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道、引水廊道、厂房、尾水渠和升压站等组成。水电站装有两台320kW和一台100kW轴流定桨

36、式机组。电站设计水头为11.5m,设计流量为8.94m3/s。b)水库:工程位于区西北2km河干流上,坝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71284136,北纬47364751。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613km2,占河流域总面积2472km2的65.25%。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和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于2006年开工建设,总工期4年。水库建成后,配合城区堤防建设可将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100年一遇,为中心城区提供生活与生产用水,发展水田灌溉面积1.8万亩,此外,还具有为增加电力供应、提供森林灭火水源、改善枯水期水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电站装机两台,总装机容量10M

37、W。2010年水平年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0346104m3,多年平均发电量2149104kWh,保证出力950kW;近期2020年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2069104m3,多年平均发电量2055104kWh,保证出力810kW;远期2030年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6383104m3,多年平均发电量1585104kWh,远期由于基本上无发电调节库容,所发电量主要是季节性电能。水库正常蓄水位284.70m,相应库容9035104m3;死水位276.00m,死库容2577104m3;设计洪水位(P=0.5%)287.36m,设计库容12792104m3;校核洪水位(P=0.02%)288.67m,总库容

38、14478104m3。枢纽建筑物由堆石坝、溢洪道、电站、引水隧洞、城市供水管与灌溉管组成。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90.50m,防浪墙顶高程291.70m,大坝总长961.35m;溢洪道为WES实用堰,堰顶高程276.00m,堰宽24.0m,分3孔布置;引水系统布置在大坝右岸山体中,主要由岸塔式进水口、压力引水道、调压井、压力管道四部分组成,进口底板高程267.00m,洞径为5m。3.2 水资源状况与其开发利用分析3.2.1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功能区划现状位于干流上,水资源丰富。流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文物古迹众多,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质量补充标准(DB23/485-199

39、8),源头至为一级水功能区,类水质标准,即源头水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至河口水质标准类至类,即开发利用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至类水质标准。3.2.2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1、地表水资源本流域水资源量以地表水为主,分析围(以上)控制面积10272km2,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5.73亿m3。水文站是主要控制站,位于流域上游,控制集雨面积为416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30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253.3mm,径流系数为0.869。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4541km2,通过面积比拟与雨量修正进行计算,得坝址多年平均

40、地表径流量为11.3亿m3。2、地下水资源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分布在坡积、冲积层中;基岩裂隙水埋藏于岩石裂隙中。均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中排泄。可根据需水要求进行布井开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采用资源模数和可开采模数计算,分析围(以上)河谷平原区控制面积654km2,降水入渗补给量为3499104m3,山前侧向补给量为171104m3,地表水体补给量为887104m3,地下水资源量为4557104m3,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排泄量为93.5104m3;地下水总的补给量为4860104m3,可开采量为3947104m3。3.2.3水资源总量

41、地表水资源量为25.73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0.4557亿m3,重复计算量为0.0264亿m3,分析围水资源总量为26.2亿m3。3.2.4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1)监测断面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区域现有环境资料状况,在上布设3处监测断面,分别为、三处监测断面。重点污染源为生活污水排放口,排污口共11处。为第一排污口、等11处排污口。(2)水质分析方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分析。(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a) 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其数学模式如下: Sij=

42、Cij/C0式中:Sij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Cij第i种污染物监测结果,mg/L; C0第i种污染物评价标准,mg/L。pH的标准指数计算式:SpH,j= pHj7.0SpH,j= pHj7.0式中:SpH,jPH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pHjj点的pH值; pH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pH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若大于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不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b) 评价标准根据地表水功能区,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进行评价。(4)评价因子根据工程项目对水质的要求,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43、GB38382002),选取pH、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氨氮、铅等18项作为评价因子。(5)水质现状评价结果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三处监测断面实测水质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各项目监测值见表3.2.4-13.2.4-3。表3.2.4-1 现状年监测断面水质评价表序号评价因子单位年均值Pi1 PH值无量纲6980022 溶解氧mg/l1020323 高锰酸盐指数6961164 化学需氧量1280325 氨氮1041046 挥发酚000230467 氰化物00020018 硫化物00780.399 氟化物0220.2210 六价铬000200411 铅000200412 镉0

44、00200413 铜0002000214 锌0003000315 砷000400816 汞00011017 粪大肠菌群31600超标18 石油类0026052表3.2.4-2 现状年监测断面水质评价表序号评价因子单位年均值Pi1 PH值无量纲690012 溶解氧mg/l9450363 高锰酸盐指数1191194 化学需氧量1880315 氨氮0780526 挥发酚000190197 氰化物00020018 硫化物00820.169 氟化物01801210 六价铬000200411 铅000200412 镉000200413 铜0002000214 锌0003000215 砷000400416

45、汞00011017 粪大肠菌群698达标18 石油类0029006表3.2.4-3 现状年监测断面水质评价表序号评价因子单位年均值Pi1 PH值无量纲6840162 溶解氧mg/l8770433 高锰酸盐指数1291294 化学需氧量5930995 氨氮2011346 挥发酚001231237 氰化物00020018 硫化物00670.139 氟化物01400910 六价铬000200411 铅000200412 镉000200413 铜0002000214 锌0003000215 砷000400416 汞00011017 粪大肠菌群128750超标18 石油类0183037由以上评价结果看出

46、,各监测断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超标,主要超标污染物有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汞和粪大肠菌群。监测断面水质能够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类水体功能要求,和监测断面水质满足类水体要求。3.2.5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水力资源开发状况依据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中,是首先启动的水电工程项目,逐级开发流域水力资源。现有小云峰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0.64MW;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4MW;引汤渠首电站装机容量0.8MW。水力资源理论蕴藏为250.70MW,开采量很少,尚有待进一步开发。2、分析围供水工程状况分析围(以上)控制面积10272km2,占集水面积(20

47、557km2)的49.9%。(1)地表水区域蓄水工程主要是拦河坝蓄水,有效库容为1920万m3,供水能力11.3亿m3;区域引水工程主要是电站发电从引水,引水规模机组采用2台大机组,1台中机组,1台小机组,丰水期4台机组启动,最大限度下泄发电流量为102 m3/s;枯水期启动小机组发电,满足下游生态需水。(2)地下水分析围地下水总的补给量为4860104m3,可开采量为3947104m3。3.2.6现状用水量分析围总用水量为1841万m3, 包括城市用水、灌溉用水、农村人畜用水。其中城市用水1517万m3,占总用水量的82.4%,其中地表水282万m3,地下水1235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为2

48、89万m3,占总用水量15.7%;农村人畜用水35.2万m3,占总用水量的1.9%。在总用水量中利用地表水量571万m3,开发利用率0.51 %;开采地下水量1270万m3,开采率26.1%。水资源消耗量中农业灌溉消耗量231.2万m3;工业与生活消耗量为465.66万m3;水资源消耗率37.8 %。水资源消耗率原因是工业与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大。3.3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现有水利工程对径流的调节能力低,流域年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枯水期来水量小,蓄水工程不足,局部供水活不能满足生产、生活人蓄饮水需求。2、资金投入不足。区域铁路大部分沿干流建在河滩地上,受现有铁路限制,水利

49、工程建设少,水能开发利用少,水能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3、水资源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能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开发利用,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最佳的效益。4、配套工程有待完善。供水工程存在配套不完善、节水措施不力和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其原因除工程配套率低以外,还有灌溉技术落后与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5、社会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现象突出。4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4.1 取水合理性分析4.1.1 符合国家小水电建设政策水电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根据中华人民国可再生能源法和水利产业政策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取水符合国家能源和产业政策;根据“十一五”规划,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已经列入我省水电建设规划

50、,工程建设符合地方政府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取水是合理的。2008年6月由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干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获得省水利厅的批准,是梯级水电站首批开发的水电站之一,因此,本项目符合水电规划。是一个以发电为效益的小型水电站,属清洁能源。电站建成后,可就近向电网供电,可缓解该网区电力供需矛盾。建设项目用水过程主要按如下原则:水库进行发电运行时,发电允许水库最大消落深度为3.5m,即最低消落水位不低于死水位263.0m;汛期(4月9月)水库水位可保持在正常水位266.5m,汛末尽可能将水位保持到正常水位266.5m,以保证枯水期发电。4.1.2 水平衡分析因水库库

51、容较小,下游无防洪要求,水库运行对下游用水影响较小,水库发电运行仅具有日调节,水位变幅在266.5m 263.0m 之间,水库建成后发电运行径流基本保持年分配,对水文情势总体影响不大,发电用水量通过发电机组后最终回归原河道,不消耗水资源量。但水库建成蓄水后,因为库区水面面积扩大,会引起水面蒸发量的增加,经计算,多年平均水面蒸发渗漏损失量180万m3,只占总来水量0.16%,蒸发渗漏引起的水量损失很小。因此,水量基本是平衡的。4.2 用水合理性分析4.2.1 发电用水该电站水库的主要任务是发电,本电站装机容量总装机容量为82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383.9万kwh,保证出力119kW,年利用

52、小时数为2907h,设计来水流量为35.8m3/s,多年平均发电流量为30.56m3/s,占多年平均来水量的85.4%。4.2.2 最小环境流量合理性分析为保证坝址上下游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的有关规定,依据第五章表5.2-4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月径流分配情况表,考虑水库汛期蓄水调节,可获取最小环境流量月分配表。表4.2.2-1 最小环境流量月分配表 单位: m3/s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入库流量0.850.320.4125.753.962.070.5100.460.439.010.72.6135.8最

53、小环境流量0.850.320.412.805.396.207.0510.046.043.902.802.614.03由上表可知:生态年用水量为12709万m3。4.2.3 用水合理分析主要功能是发电,装机容量为8200kW,设计来水流量为35.8m3/s,发电流量为30.56m3/s。取水水源为河道,距火车站北东约1.3km。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社会用电量将进一步增长,而电源建设速度则远远不与负荷增长快,电网用电缺额加大,电力供需矛盾越显突出,建成投产后,就近向电网供电,可起到互补作用,汛期发电补给大电网,非汛期大电网补给电网,从而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本工程的建设具

54、有较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效应;本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开发程度较低,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开工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是很有必要的,本工程取水、用水过程,对水量、水质造成副作用小,属于低耗水低污染企业,是国家提倡的建设项目,因此,用水是合理的。4.3 节水措施与节水潜力分析首先,建立科学的水库运行规程,加强水库合理调度方案机制。在确保大坝安全与满足发电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管理,协调解决好补水量与发电量、补水时间与发电时间之间的矛盾。其次,加强工程措施的建设,做好水库蓄水工程与进出库水量平衡测试工作,分析水库水量损失状况,防和减少水库水量的损失,尽量减少弃水。第三,树立职工节水意识,落实

55、工程节水措施,并将节水纳入全站节能降耗增效的活动中,彻底改变一水一用的状态。第四,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4.4 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35.8m3/s,来水量为11.290亿m3。建设项目多年平均总用水量9.655亿m3,占坝址来水量的85.5%,其中河道发电用水量9.637亿m3,占坝址来水量的85.4%,水库蓄水损失0.018亿m3,仅占坝址来水量的0.16%。建设项目主要是在河道筑坝壅水利用落差发电,属于河道用水,消耗水量主要为水库蓄水引起的蒸发渗漏损失,由于水库规模和水面较小,损失水量仅占来水量的0.16%,同时项目运行期

56、基本没有污水外排,建设项目取用水量9.655亿m3是合理的。5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5.1 水源论证方案根据取水方案,取水水源为,本次水资源论证只论证地表水水源。本次论证在分析资料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用逐年年径流量确认该建设项目取水口断面的来水量、用水量、可用水量以与水资源供水平衡情况,分析评价取水水源的水质、取水可靠性和可行性以与取水口的合理性。5.2 地表取水水源论证5.2.1 依据的资料与方法本项目来水量论证资料是依据水文部门的水文实测资料系列,用水量论证依据的现状年用水量资料、水资源规划调查评价资料与区域水资源规划资料等。水质方面主要是根据水环境监测中心对近年收集的监测资料。论证方法:通过电站坝址处区域来水量、耗水量以与水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