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学案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73348319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8-2019年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2019年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2019年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北京版必修1《范爱农》学案(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文必修一范爱农学案【目标导航】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事件,掌握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把握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欲扬先抑、重点刻画的写人记事方法。【自主探究】1、预习课文,读两遍,第一遍通读,不看批注。第二遍精读,结合旁批、注释、课文前言、课后练习等材料深入理解课文。2、把对课文的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3、根据自身情况,梳理本文生字词,写在作业本上,作好课上交流的准备。4、根据文章叙述,用文字描绘出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引思导学】(一)课文结构梳理: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如果你来写一篇写人记事文,你会注意哪些方面?2、

2、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事情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在一起?时间地点事件(二)作者感情与人物形象:1、研讨作者感情:( 1)鲁迅对范爱农始称 “这范爱农 ”,后来又改称 “爱农 ”说明了什么?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何理解 “天下可恶的人, 当初以为是满人, 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讨论总结:( 2)两个人彼此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都不好,他们怎么又成为了挚友呢?是什么使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3)两个原本相互憎恶的人因为境遇的相同,又在一起喝几回酒就会变成挚友吗?促使两人感情加深的还有什么原因?( 4

3、)鲁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范爱农的?( 5)从范爱农来反观作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学生讨论,重在有所思考和发现:2、研讨范爱农的形象(结合预习作业):( 1)在你看来,范爱农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用文字描绘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三)本文写法探讨:1、欲扬先抑手法:本文写作者自己和范爱农的友谊,却从两人的矛盾开始写起,这叫什么写法, 有什么好处?2、重点刻画方法:( 1)画眼睛:鲁迅认为,刻画人物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他的眼睛。在本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范爱农的眼睛的?这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2)写喝酒:文章多次写到喝酒,既有两人的喝酒,也有范爱农的爱喝酒,甚至范爱农的落水是在一

4、次酒后失足,这对刻画范爱农有什么作用?3、语言含蓄蕴藉:(讨论以下句子含义)(1)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嘲笑 ”什么?又 “悲哀 ”什么?( 2)“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徽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3)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如何理解这句话?( 4)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这句话说明什么?( 5)“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境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为何以此句作结?( 6)写作时间 “11月 18 日 ”有何深意?(四)、难

5、点内容探究(根据学习情况灵活选择研讨还是舍弃):1、报馆案风波与文章主旨的关系2、范爱农的死因探讨:范爱农是自杀还是误死?为什么?本文标题改为范爱农之死行不行?为什么?【随堂闯关】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巡抚( f) 钝滞( zh ) 拟稿( n ) 拮据( j )B 揖让( y ) 大圜( yu n ) 酩酊( m ng ) 雍容( y ng)C 疾病( j ) 吮吸( sh n) 露马脚( l u) 遂心如意( su )D 辑录( j ) 恪守( k ) 干细胞( g n ) 数见不鲜( xi n)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大抵诋毁淡薄淡泊愚不可及B 缘故原故事

6、故世故倔强不屈C 喧闹寒暄藐视渺小天翻地复D 沉沦伦理境况景况容光焕发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方永刚既是 “知者 ”,是一个 “行者 ”。他通过脚踏实地地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出来。A 也躬身体现B更躬行发挥C更躬身体现D也躬行发挥4、下列语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儒学是儒家的学说, 有孔子所创立。 薪尽火传, 经过漫长的岁月, 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

7、我的毛病来了。D王懿荣与 “龙骨 ”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玛丽安在路边的碎石堆里偶然发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化石牙齿,兴奋异常,却始终认不出那是属于什么动物的。B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关注一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C 1977 年 12 月 10 日,中国积聚了10 年之久的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在历史上是规模空前的。D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6、鲁迅,字,原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8、革命家。 1918 年,第一次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小说集有、,散文集,诗集是。杂文集有、等。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范爱农 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 1926 年 11 月 18 日(范爱农死于1912 年 7 月间),收录在散文集。【作业评价】1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 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 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

9、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一条来自祖国的爆炸性新闻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这是文本与旁批,请认真阅读,为旁批在原文中找答案。说它是一条 “爆炸性 ”的新闻,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2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结合文本,说说你对 “大家 ”的理解

10、。3 、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是鲁迅先生哀范君三章中的诗句。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四句诗的理解,你认为鲁迅是如何评价法爱农的。4 、阅读哀范君三章其一,回答问题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1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注释 1 :白眼:晋书阮籍: “(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鸡虫:杜甫缚鸡行: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鸡虫暗指排挤范爱虫的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鸡虫,比喻势利小人。按绍兴方言 “鸡虫 ”与 “几仲 ”谐音。何几仲是辛亥革命后中华自由党绍兴分部骨干分子。这里的 “鸡虫 ”是双关语。(1

11、) “风雨飘摇日 ”写出了范爱农的怎样的生活背景:( 2 )“世味秋荼苦, 人间直道穷 ”解释其含义,并用课文内容加以解说。5 、扩展阅读:朱自清给亡妇【衔接高考】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12、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 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 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 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

13、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 汽船一到, 看见一大堆, 大概一共有十多人, 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 。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

14、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 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 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的那一回了,试问爱农,果然是的。1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这里的 “笑 ”是互相的嘲笑,“东京同乡会 ”上的争执,没有能使对方成为胜利者而发迹,范爱农依然寒素,而作者“在故乡做教员”。B 作者记叙了在

15、“税关查检 ”和 “车厢让座 ”时的不满意: “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 “我那时也很不满,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C “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 ”说明了在作者心中范爱农也是一位英雄,他与四位烈士同享追奠。D “我都茫无所知, 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表达了作者对志士仁人的误解的反思,愧悔深矣。E “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的那一回了 ”其中 “一定 ”是推测,正是在推测中,折射出一种郑重,表达出对志士仁人的缅怀、崇敬与深深歉仄。2、分条解说 “他又告诉

16、我现在爱喝酒”的原因是什么。3 、 根据原文概述作者对“我一向就讨厌你的, 不但我,我们 ”原因的分析与叙述4 、用一段话概述二人分手后到再见时范爱农的生活境况。二、这篇回忆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正是初冬时节, 想象一下书房氛围、作者心境,写短文初冬时节,200 字左右。范爱农导学案答案【引思导学】(一)课文结构梳理:1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应该能看出是写人记事文)如果你来写一篇写人记事文,你会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能力,灵活采取措施。如果不能回答, 就放到文章结尾来总结, 这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及时回答, 而在于明确文体和引起思考) - 要

17、有真感情、要写重点事件、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详略得当、注意选材等等。2 、时间地点事件以时间为线索。清末东京同乡会争执(二)作者感情与人物形象:辛亥革命前一年绍兴酒楼叙旧1 、研讨作者感情:辛亥革命爆发绍兴报馆案风波( 1 )鲁迅对范爱农始称 “这辛亥革命失败绍兴范爱农之死范爱农 ”,后来又改称 “爱农 ”说明了什么?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何理解“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讨论总结:鲁迅对他的称谓的变化说明了感情的变化。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憎恶到喜爱的过程。 这句话说明

18、作者和范爱农因为范初到日本时作者不经意的摇头而产生隔阂。范对作者故意刁难。 “范爱农是徐锡麟的学生,不可能对恩师的死无动于衷,也不至于胆怯到如此地步, 想来以前一定看过不少的血腥杀戮,知道了刽子手的凶残,也知道通电谴责是多么的无用。而年轻气盛的鲁迅是不理解这一切的,只是偏激的认为 ,这范爱农离奇, 而且很可恶 ?,认为 ,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 2 )两个人彼此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都不好,他们怎么又成为了挚友呢?是什么使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再次相遇、相熟、相知,最后成为了挚友。“再见面时,两个原来态度主张完全不同的人竟然境遇相同,一个在“故乡做教

19、员 ”,一个 “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恍如隔世的感伤、 历尽艰辛的感慨,使彼此不免有了一番“嘲笑和悲哀 ”。这时的范爱农已经衰老了许多, 布马褂、 破布鞋, 生活窘困; 他回到故乡受着“轻蔑、 排斥、迫害, 几乎无地可容”,只得以酒消愁。 而在故乡教书的鲁迅同样也处于苦闷中,于是两人在饮酒中慢慢相熟,在酒后的疯话中渐渐相知,前嫌尽释、 误会解除, 而作者至此也开始亲切地使用“爱农 ”的称呼。 ”( 3 )两个原本相互憎恶的人因为境遇的相同,又在一起喝几回酒就会变成挚友吗?促使两人感情加深的还有什么原因?(两人共同的革命愿望和行动。 “忽然是武昌起义, 接着是绍兴光复。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

20、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此后的学校共事、报馆风波再次叙写了他们的友谊。 正是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努力, 使两人不仅是同乡、还成了朋友,甚至还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4 )鲁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范爱农的?(相互补充:怀念、伤感、愤懑、自责)( 5 )从范爱农来反观作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学生讨论,重在有所思考和发现:“范爱农是鲁迅志同道合的朋友,鲁迅对范爱农悲剧命运的感伤中包含着对所有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知识分子的悲悯, 这其中也包含着鲁迅对自身命运的感伤。

21、范爱农的生活轨迹就是鲁迅的生活轨迹,鲁迅看范爱农就像看镜中的自己。鲁迅只不过是比范爱农幸运了一点,如果没有许寿裳的帮助, 谁又能够保证鲁迅不会像范爱农那样在精神苦闷与生活困窘的双重压迫下被社会所吞噬。所以鲁迅回忆爱农情深意切,那份悲伤与自责也痛彻骨髓。”2 、研讨范爱农的形象(结合预习作业):( 1 )在你看来,范爱农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傲岸耿介、憎恶分明、坦荡率真、意气用事 重点: “外冷内热。要点 1 外冷: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面对看似热切实际无聊的争执, 把不满藏之于心,冷静理智的后面是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决绝态度。要点2 内热:内心极热,对师友,对知己有极深的感情,对改造社会,为天

22、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热情。 ”( 2 )用文字描绘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范爱农性格爽直,做事勤快,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极为憎恨,对辛亥革命抱有极大的热情。范爱农一生落魄不得志, 但始终保持着桀骜不屈的性格, 死后连尸体都保持着直立的姿态。革命爆发后,在许多革命者脱掉布衣换上皮袍时,他仍旧是那件布袍子。范爱农也爱意气用事, 在东京时与鲁迅的作对, 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报复鲁迅对他的蔑视。 但这用意气用事反而让人感觉范爱农性格的率直与单纯。范爱农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但是在愚昧麻木四处泛滥的国家中, 他的觉醒并不能使他成为民众的精神领袖, 反而成为他一切不幸的根源。 一方面, 他因为他的先知先觉而受到

23、一般民众和别有用心者的 “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后来更因为别人的讨厌而各处漂浮,生活困窘,直到生命的尽头;另一方面,因为他的觉醒,他清醒地感受着这万难破毁的铁屋中的窒息与压抑,他感受着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的痛苦。范爱农失望过, 失望后的冷峻让他感觉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劳,所以他不同意发电报,他的不作为不是冷漠、 妥协,而是极端愤怒后的心灰意冷。范爱农也有希望,绍兴的光复轻易的就将他的热情燃气,他为革命四处奔走,不再喝酒, 勤快到没有功夫闲谈。但希望之后很快又是失望,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依旧喝酒,变化的只是景况愈困穷,言辞愈凄苦,他剩下的只是牢骚和鲁迅叫他离开的微茫的希望。最后他在困穷

24、、苦闷和邈远的希望中结束了一生。 ”(三)本文写法探讨:1 、欲扬先抑手法:本文写作者自己和范爱农的友谊,却从两人的矛盾开始写起,这叫什么写法, 有什么好处?(欲扬先抑的写法。制造悬念。 真实。为后面写冰释前嫌埋下伏笔。对刻画范爱农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2 、重点刻画方法:( 1 )画眼睛:鲁迅认为,刻画人物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他的眼睛。在本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范爱农的眼睛的?这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文章前后照应地多次写到范爱农的眼睛: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眼睛还是那样 ”, “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结合 “青白眼 ”的典故(多媒体播放):释源:

25、晋书? 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自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賫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世说新语 ?简傲)说解:青,黑色。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白眼,眼睛斜视时则现出眼白,故“白眼 ”是对人轻视或憎恶的表示。阮籍 “旷达不羁,不拘礼俗 ”(魏春秋氏 ) 。嵇喜庸俗,虽为吊母丧而来,阮籍仍作白眼对之;嵇康高雅,且同为 “竹林七贤 ”之属,故阮籍对以青眼。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白眼表示对人轻视。此处借眼睛的刻画,很好地表现了范爱农傲岸耿介、憎恶分明的性格特征,为他后面的不合世俗, “各处漂浮 ”,“大家讨厌他

26、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等内容埋下伏笔( 2 )写喝酒:文章多次写到喝酒,既有两人的喝酒,也有范爱农的爱喝酒,甚至范爱农的落水是在一次酒后失足,这对刻画范爱农有什么作用?酒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白居易、 苏轼等大文豪的作品中有很多内容提到饮酒,他们受到现实社会的不公待遇,常常借酒浇愁。鲁迅悼范爱农的诗中有“先生小酒人 ”的诗句, 说明范爱农最初是厌酒者。但现实世界的不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苦闷使他借酒以暂时解脱。他的饮酒, 既有对自身生活不如意的宣泄,也有对革命奔走不成功的无奈。 鲁迅先生借对饮酒的描写,刻画了范爱农的悲剧性格, 更重要的是,还写出了在范爱农

27、因饮酒而失足落水身亡后面,一个黑暗、顽固、腐朽、“让人喘不过气来 ”的社会3 、语言含蓄蕴藉:(讨论以下句子含义)(1 )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嘲笑 ”什么?又 “悲哀 ”什么?(“嘲笑 ”两个原本互相看不惯的人,原以为再也不会见面,然而却偏偏再次相遇;“悲哀 ”的是两人虽然都看不起对方,然而在现实面前,他们的境遇是如此相同,一个“在故乡做教员”,一个 “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在民生凋敝的社会里,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如此相似)( 2 )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徽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故友离世,作者内心无

28、比悲痛。不重酒而饮酒,其间悲苦自不待言。生死之别,阴阳两界,音容笑貌,终成旧迹。思及众友,感慨系之,念及自身,悲不自胜)(3 )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如何理解这句话?( 范爱农又成了 “革命前的爱农”, “什么事也没得做”,此时的范爱农存着的微茫希望就是鲁迅的帮扶,而在那样的混乱社会里,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为他在北京寻点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正在这时听到噩耗,作者的负疚自责可想而知)(4 )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这句话说明什么?(这句话照应前文对范爱农傲岸耿介性格的描写。范爱农给鲁迅的信里也

29、写道:“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句留耳”,所以这句话象征了范爱农的倔强不屈的性格)( 5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境况如何?倘在上学, 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为何以此句作结?(殷殷情意,多少苍凉!斯人已逝,唯余孤儿寡母子这个多艰的世上。遗孀遗孤了无音讯,空有挂念而无能为力, 作者内心无奈伤感, 由此而知。 笔意功力, 含蓄蕴藉, 由此可见一斑)( 6 )写作时间 “11月 18 日 ”有何深意?(初冬时节,天气初肃,万物萧条。“自古逢秋悲寂寥”,在伤春感秋的作者心中

30、外物的些微变化都能激起无限伤感。此时忆及故友,往事历历在目,而斯人已逝,痛上心头。在冷冷清清的氛围中,在革命仍无成功希望的时节里,外忧内患, 思人及己。同甘共苦的故人长眠于九泉, 孤身只影的自己存活于世上,是否所有的怀念都能减轻伤痛,还是使伤痛更为彻骨?是否所有的悲哀都能化为力量,还是使悲哀更为永恒?鲁迅笔下,流淌出汩汩的深情;鲁迅心中,装载着多艰的民生)(四)、难点内容探究(根据学习情况灵活选择研讨还是舍弃):1 、报馆案风波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报馆风波案 ”与范爱农关系不大,作者写这件事有如下目的(1 )展现范爱农的真实生活环境鲁迅与范爱农身份、地位、思想觉悟相同,又在一处做事,鲁迅所遭遇感

31、受到的一切即是范爱农的遭遇感受。所以,当鲁迅离开时,范爱农赞成道:“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吧 ”鲁迅走后,留爱农一人在“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的环境中,想起范爱农因为朋友离开而产生的凄凉,让读者对范爱农的命运有无限的担忧,为他的死埋下伏笔。(2 )为 “同乡会争执 ”中范爱农的冷峻作解释“同乡会争执 ”中范爱农表现出令人费解的冷峻,以致鲁迅对他产生了误解。“报馆风波案 ”与“同乡会争执 ”有相似之处, 只是年轻气盛的不再是鲁迅而是“我们的少年们 ”,而那显得怯懦、太爱惜不值钱生命者,则由范爱农变成了鲁迅。鲁迅借此事澄清了对范爱农的误解。2 、范爱农的死因探讨:范爱农是自杀还是误死?为什么

32、?(自杀的倾向,文中有多次提及:“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它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在范爱农给鲁迅的信中也有 ,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 ?这类话。 “范爱农是个悲剧人物,他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他的觉醒,愚昧而腐朽的社会中是没有觉醒者的生存空间的。他在社会中四处碰壁,几番挣扎,虽然他始终保持着桀骜不屈的性格,但终于因为自己的觉醒而被社会吞噬,这时再讨论范爱农是不是自杀已毫无意义,因为他的死是必然的,凶手就是社会。 范爱农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而是旧中国众多觉醒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2 )本文标题改为范爱农之死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33、。如果改了标题,则文章的选材、行文均要做相应修改。而且文章由怀念故友的写人记事散文变为了考证性质或客观叙述的文体,不再具有深切感情)【随堂闯关】1 A2 C3 B4 A 解析 【 A 项, “薪尽火传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B 项,否定不当, “无可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前面加 “不应 ”就把意思弄反了。C 项,弄错对象, “大人不见小人怪” 旧谓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语境中 “小人 ”是自己, 非 “你 ”。D 项,望文生义, “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5 C6 豫才

34、,周树人,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作业评价】1 辟头;一怔、容光焕发、互相告语、并且研究2 大家,指的是 “皆醉 ”的众人,是不能理解范爱农理想追求的人。3 范爱农之所以爱喝酒是在受封建反动势力排挤、 压迫后的借酒消愁, 并借酒兴来 “论当世 ”。范爱农虽然爱喝酒,但并不是嗜酒如命的酒徒。 “小 ”在这里用作动词,含有小看、蔑视的意思。对于那些一味滥饮、糊里糊涂的酒徒范爱农是看不起的。当时整个中国的昏乱迷醉,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真正的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不容。 相比而言范爱农较之普通的国民要清醒多了, 在这昏昏噩噩的国度或许只能算是 “微醉 ”吧!4 (1 )当时险恶的环境。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时局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2 )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然而世态炎凉,辛亥革命的斗士范爱农在革命胜利之后却尝尽了 “世味 ”之苦,苦得就象秋天的老菜(即“秋荼 ”)。在所谓的 “人间 ”,由于 “直道 ”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