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73301875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内容摘要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时在七月十五,也有的在七月十四。中元节来源于佛教,与佛家的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中元节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节日。它是一个具有异彩纷呈和丰富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同时又彰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及鬼魂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孝。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有称“七月半”,是民间传统节日,和清明、十月半并称为三大鬼节, 也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也有在七月十四的。 中元节古已有之, 古时的一些民俗活动至今还略有显

2、现。中元节在我国历史上人民生产生活中影响甚远,历来受到民间的高度重视。 中元节是一个有着明确历史渊源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 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 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中元节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她不仅是历史人民心灵追求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人民伦理道德的载体,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载体。 对于这么一个有着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以体现中元节的价值,从而唤醒广大人民对中元节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二、中元节节俗及其文化内涵理解一种节日的文化主要还是得从该节日的节俗活动中来理解,春节是这样

3、,中秋节、端午节也同样是这样,中元节也更是如此。节俗是节日文化的外在表现,二者具有一致性,就好比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一致性。那么,中元节有些什么节俗呢?这些节俗又覆盖着哪些文化呢?(一)节俗中元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不仅归因于它的浓郁文化, 它的一些民俗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民俗活动至今还在部分地保存着,主要有燃放荷花灯和祭祀祖先。 这些民俗活动是中元节文化内涵的载体,中元节因此而经久不衰。1、照冥荷花灯中国岁节的正、七、八月三望日之中,可以说各日都有灯火。其中自然是上元的灯火最为人所熟知,鳌山堆叠,河汉闪烁,正所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八月十五以赏月、玩月为主,可偏有些地方将这一天

4、变作灯节,大涨其灯,大放其火。正、八月望日的灯光是张在地上的,七月望日的灯火则放在水中,所以叫放水灯、放火灯、放江灯河灯也称“荷花灯”,因为这种灯的底座是用纸、木做成莲花瓣形的(也有直接以荷叶作底座的),故而称之。一般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叫河灯,南方有些地方也叫江灯;称做“水灯”则是指这种灯放在水中,是泛称。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 任其漂流浮泛。放河灯的目的,按佛教的解释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 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身,缠绵在地狱里边非常苦,想托身,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个河灯, 就得以托身。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

5、的这一条路, 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忘记。” 【 7】【 9】 在当代的江西、 江苏等地仍流传着燃放莲花灯的节俗, 这种传统习俗与当代都市元素的结合构成了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祭祖活动如前所述,七月十五成为节日, 显然是受佛道的影响而成, 不过也有一定的民间习俗为基础。唐人戎昱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有句: “今朝欢称玉京天,况值吴东俗理年。”所谓“理年”,当时有理庄稼年成之意。中国古代有秋成向祖先荐新的礼俗, 嘉靖山东夏津县志 说:“中元荐新。 ”崇祯江苏 泰州志记载该地中元日: “人家皆祀先荐新。”

6、佛道宣扬超度亡灵,恰好和民间观念结合,是七月十五成为祭祖的日子。 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是这种看法的力证。北宋开封府中元前一日,卖麻谷窠儿,系在享祖所用桌子脚上, “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天亮,沿门叫卖祭米饭,“亦告成之意”。岁时杂记对使用“麻谷”也有说明:“取麻谷长本者,维之几案四角。”并说祭父母祖先,用瓜果、楝叶、生花、花盆、米食。岁时广记引钱状元家范还记载了烧素食之俗: “近世以七月十五日为烧衣节,盖本浮屠之说,不足依据,然佛老宫词,所在有之,亦祖考平生游思更衣之地,因设素食于此烧之,理亦可行。”烧衣之俗在元大都也有反映, “富人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烧化于坟,谓

7、之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 【10 】 送衣食、告秋成均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祀告是七月十五日的民俗主题,便反映了百姓的观念。明清时代中元节麻谷的作用突出。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 “十五日农人挂纸钱于田畔,谓之挂地头钱,取麻谷置于庭间并门侧,至晚送于墓祭所。”嘉靖河北清苑县志也说:“中元树麻谷子门左右,祭墓,曰麻谷祭。”反映出麻谷有两大用处,一是悬麻谷,二是祭墓。麻谷是秋成告祖之物,也是告神之物。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记载:“十五日中元节,上坟祭扫,割麻枝、谷穗插门外,并献神。”此神当时农神。天启安徽来安县志说: “是月望,祀先农,家置酒劳力田者。”同治山西讲当地“搏面肖麻谷、人物各形,竞祀田祖,并上

8、冢焚纸祀先”。这些都是秋报的反映。明清中元节,不仅有麻谷的相关习俗,烧衣、烧钱纸也是当时的一种习俗。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说,十五日“人家则用彩色纸糊为冠履衣裾,剪制金银为首饰带锭之类,备牲礼祀祖先毕焚之”。万历福建建阳县志记载:“中元节祖考斋宴荐献于家, 焚金银纸锭于门, 俗称鬼节。 ”烧衣,又称焚冥衣, 烧袱包。在今天的民间,这些习俗现象依然清晰可见。(二)文化内涵以上是中元节丰繁的节俗活动,从这些节俗内容来看, 中元节的各种习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 把我国的本土文化, 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1、中元节是传统孝文化的在线。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

9、。“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 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11 】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规范方面来理解,它可以说是包含了诸种意识形式的精神现象, 包含着宗教的、 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孝之起源应该是在周代,“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义。 ”【 12 】人们中元节祭祀祖先正是遵从了中国传统文化,孝。祭祀祖先便是为了发扬孝道。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者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

10、丧毕则祭 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孝道的实际意义是为了巩固家族的血缘关系,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余泽, 是家族延绵发达。在现实生活中, 对生者长辈的赡养和恭敬变现为孝,而对逝者尽孝则以祭祀为之。中元节由盂兰盆节发展而来,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讲求的是普度众生,追求的是仁爱, 于是孝道便成了佛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期汉译佛教经典中关于讲孝的经典有很多,有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善生子经、华严经、那先比丘经、 游行经等,除此之外,汉译佛经中对讲孝道的典范人物和故事也作了格外的注意。 佛说菩萨炎子经、 盂兰盆经中炎子孝亲、目连救母的故事被当作佛教劝人为孝的经典广为流传。 而目连救母的故事作为盂兰盆节的渊源

11、故事, 使得盂兰盆节有了丰富的含义, 其中之一就是 “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度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13 】 从而中元节自形成以来都系着孝道思想这一主线,从某种角度上讲, 佛教思想与我国民间习俗的融合就是对孝亲思想的发扬。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载体。自古以来,中国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先民的宗教信仰是复杂的, 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当今有的学者把儒、释、道视为旧时中国的宗教, 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仍有异议。 我们的祖先对于宗教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于我用者,拿来便用。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占据过先祖门的

12、意识空间。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思想系统,只是认为某种思想在于其有益时才会去理会它。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秘而丰富的,我们可以用“慎终追远”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来办理上辈的丧葬; 追远指按时祭祀和悼念远祖, 以示不忘根本。 ”【 14 】 中元节的祭祖活动,正是对原始宗教祖先崇拜这一宗教信仰的淋漓体现。七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都有祭祖活动, 民间家家祭祀祖先。 在贵州施秉县,七月十五这一天, 人们会吃比往常更丰富美味的菜肴, 在一家人进餐前, 谁也不能先去尝刚出炉的菜, 必须先敬供祖先后才可以吃。 敬供的供品有美味的菜、 可口的米饭和醇香的酒等。敬供是口里

13、还念念有词,要把所有的已故先人都“请”来享受供品。 即使这一天后孙门不在家吃饭, 到了晚上也必须回来摆放供品, 烧香纸给祖先,这正是验证了当地 “什么事都能忘, 就是不能忘了祖宗” 这一俗语。在这一天,如果有哪家没有祭祀祖先,将被视为不孝,丢祖宗的脸,会遭人们的嫌弃。人们在给祖先上香时,也有一定的讲究,通常都是双手敬上,以示祖先在上。中元节祭祀祖先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烧冥纸, 即烧袱包。袱包外层很有讲究,每包袱包是烧给哪位祖先, 由哪个后人烧寄都写得清清楚楚。人们认为,人死,只不过是换个空间生活罢了,腐烂的是肉体,而灵魂尚存。所以,已故的祖先们又汇聚在另一空间,该空间与人间一样,人间有的,

14、那里也有。冥纸就相当于现实中的人民币, 它是祖先们用以购买物品的货币。人们在袱包上写清楚名字是免于祖先们领取纸钱而造成混淆。后孙们烧寄袱包一般都是双数,因为民间有流传“好事成双”的俗语。人们祭祀祖先,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是原始祖先崇拜的体现。出于对祖先的敬畏,人们放供品,烧纸钱,只有对祖先照顾好了,祖先们才会显现在天之灵,降幅人间,保佑子孙后代平平安安。3、中元节是中国鬼魂观念的延续。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神秘化理解。古时人类认为, 人是灵与肉的组合体, 灵与肉是相分离的,灵魂依附于肉体,人死了,但魂不灭。灵魂无形的永驻人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灵魂, 死后成为鬼魂。

15、 但鬼魂毕竟是属于精神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接触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体失去生命的肉体,而且,古今的人们都认为“鬼魂关心自己的尸体,并且栖息、徘徊在墓地周围,所以鬼魂崇拜主要体现在埋葬和祭祀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种丧葬礼俗寄托生者的哀思和心愿”。【 15 】 于是,每到中元节,人们怀念已故亲人,以形色各异的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其的相思之痛,同时他们也希望这些供品能给亲人在异域起到重大的作用。于是,以祭祀而祈福人间。前面我们讲到了中元节有燃放荷花灯这一习俗。“放河灯是一种宗教仪式,目的是渡出冥孤独之魂,也是一种驱鬼活动。它以斋孤、普渡的形式,使孤魂野鬼有一种安慰,以免扰乱活人,保证祭祖的正常进行。”关于中元节有这么句俗话,“七月半,鬼乱窜”,这里的“鬼”就是指死者的灵魂。在中元节这天,民间还有“撒水饭”的习俗,就是人们除了在家里祭祀祖先外,人们还要在路边倒下饭菜,并烧纸钱,这里的祭祀就是为孤魂野鬼准备的, 让孤魂野鬼在这天也有所食,以免扰乱活人。由此看来,中元节已经深深地扎进了华夏人民的生活当中, 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里面存放的是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追求信仰。 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原始宗教和孝文化的活生生的参考书,它是我们了解先民生活的绿色通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