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破狼——新手如何避免单反当卡片机使用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73295916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8.1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杀破狼——新手如何避免单反当卡片机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杀破狼——新手如何避免单反当卡片机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杀破狼——新手如何避免单反当卡片机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杀破狼——新手如何避免单反当卡片机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杀破狼——新手如何避免单反当卡片机使用(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个人观点:新手如何避免单反当卡片机用。1,M档的使用。(应急抓拍不在此讨论范围)长期使用灰板会对曝光有准确认识,同时也能对各种色彩的曝光补偿有足够认识,这会加强使用M档向左向右进行调整的能力,近而逐渐摆脱灰板测光。长期这种训练,不会再使用A,S档先进行曝光锁定,然后在做曝光补偿,因为这太麻烦。曝光原理: brighter than average-predominantly white or light tones overexpose 1-2 stops.如果色彩高于平均值(18), 曝光需要加12级。画面中得黄和青绿是高于18灰的,所以曝光补偿是1。背景很亮或者很暗,直方图的参考价值不大。

2、拍摄静物时,需要通过光影来体现物体的质感,由白过渡到黑光差是7级。曝光不准,是调不回来的,因为没有细节了。2 白加黑减 摄影的基础为什么从M档灰板开始,就是因为这可以高效理解白加黑减。纽摄对曝光补偿是这样描述的:比平均亮,比平均暗,这里的平均是指中度灰(18灰)和与中度灰反射率一样的色调(正红,正绿,正蓝这几个颜色就是RGB,这3个中度色彩构成的就是标准白光,就是18灰定义下的白平衡)所以可以这么理解白加黑减,遇到比中度灰反射高的颜色,如黄,浅绿,浅蓝就是加曝光。遇到比中度灰暗的色调,如紫,深蓝,深绿,那么就是减曝光。看过某人拍的片子,他的白加黑减的理解是中午加曝光,早上,傍晚,晚上,因为天黑

3、所以减曝光。这不是从色彩反射率上理解。下图为例用灰板校对曝光,是F8,1/200,这和点测红是一个数据。用相机的点测功能,如果是A,S档, 那么白1/500, 黄1/400。如果是M档,相机显示的测光数据是在0值的左边。实际点测白和黄都是要进行曝光补偿的,而且补偿的程度不一样。理解白加黑减就是要明白,光源强度相同的一个场景只存在一个准确曝光数据(一个准确的曝光数据存在光圈与快门的各种组合)。M档的优势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后,只要有了正确曝光数据,剩下的就是构图,摁快门。因为相机的测光数据时时的变化,对于明白曝光原理的M档使用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前提是不变的光源场景)。参数 光圈: F/8.0 快

4、门:1/200 焦距:80 毫米 感光度:200全部的曝光数据都是一样的。以上的片子,使用A,S档,测光数据是在不停的变化。那些认为A档操作便捷的朋友,请问你们对于个种色彩的拍摄,使用曝光锁定,然后在计算曝光补偿的做法是否还感到“快捷”。理解曝光才能理解M档的使用。相机的曝光数据只是自己的判断依据,你不能被相机控制。下图浅蓝(天)的点测浅蓝是高于中度灰的色彩,所以真实曝光数据是在相机测光的基础上1级曝光。点测天与点测水是看曝光是否相同(这里需要换算真实曝光数据)。因为水也是浅黄所以是相同换算。拍摄中用了偏振镜中灰镜减速,共减速5级,如果数据换算会去是符合数码的阳光16法则的( F16 1/40

5、-1/80)。拍摄始终要关注的曝光数据,看这个数据是否符合逻辑。只有这样色彩才能真实还原。参数 光圈: F/22.0 快门:0.6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00至今我对摄影构图仍感到迷茫,看过高水平的作品,这种差距就是光的理解。另外一个帖子写过路透记者与国内记者在体育场馆拍摄的区别。M档与自动曝光模式(A,S),这是摄影从基础理解的区别。比如是排球赛场,2边队员的队服是白色与黑色,M档记者知道恒定的曝光是质量的保证,而使用A,S档,是不理解白加黑减,片子质量参差不齐。您也是M档使用者,这是理解摄影的捷径。因为摄影今后的提高,是体会的提高,这倚仗的是M档的使用。很多高手的瓶颈一直没有突破,原

6、因在基础阶段就走歪了,发展的方向就是PS。3 滤镜滤镜的使用,实际需要了解光的属性(后面会涉及),现在只能涉及功能。对单反的使用不能陷入一个误区,好机身好头并能满足摄影需要,因为机身和镜头的组合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受到限制的,如光比,速度。一般的滤镜的价格低于镜头,但作用不亚于镜头。基本的滤镜包括:偏振镜,中灰镜,渐变镜,红外滤镜,UV镜。这里只讨论中灰与渐变镜,因为这更容易理解曝光。中灰镜主要的功能是减速,对于单反,减速有2个作用,1是创造效果,2是实现技术。中灰减速的技术还能运用在分区曝光。使用减变镜是降低光差平衡曝光的有效方式,但缺陷是无法解决不规则区域的曝光,那么摇黑卡是一种方法,摇黑卡实

7、际是对速度的要求,降低速度才能实现。坦率说,后期技术的发展可以取代大部分摇黑卡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曝光合成图像。但有可能可以尝试黑卡。2009版纽摄数码教材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当你使用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的时候,要牢记准确的曝光可以更好的润色图片。 你千万不要养成这个习惯,计算机可以修正曝光。关于曝光章节,开篇是这么写的:你应该尽量从灰板或者测光表中获取曝光数据。测光表不可能被取代,为什么,我会在后面解释,这是光的属性决定的。实际我们中国人的黄皮肤是32的反射率,用手掌测光也好,用脸测光也好都是相机测光1曝光。您可以尝试一下我说的对不对(和您的不加曝光补偿做比较)。用M档拍人像更简单。就是测光

8、后向右加一级。“光影有5个阶段,阴影,阴影与漫反射高光过渡区,漫反射高光(测光基准),漫反射高光与反射光过渡区,反射光。实际拍摄中要避免的是反射光,就是45度规避法。”我们很少关注反射光,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实际这个帖子的后面内容就是3D 光。摄影中的内容课程最重要的是构图与设计。构图与设计课程内容包括视觉对心理的影响,一般构图技术,图片相关性,变形扭曲图片设计,通过图片顺序阐述纪实,课程结束作品为多媒体展示。课程要求:布光,初级PS。新闻摄影课程内容,回顾新闻摄影历史,提高使用器材的技能及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相机技术,构图,各种主题的拍摄方法。课程要求:布光,构图与涉及。纪实摄影,是摄影课程

9、的中高级阶段,至少要明白如何处理环境光,对曝光的要求更严格。请教您,前期过曝还是欠曝一些好呢。有些向右曝光理论依据还不是很清楚。我自己是喜欢拍片过曝一些的。多谢。我不是很清楚您的这个过曝是在灰板还是在相机测光的基础上的过曝,这是2个不同的概念。客观世界,大部分色彩是比中度灰亮的色彩,所以相机测光向右曝光反而正确。我需要怎样做才能判断一幅照片曝光是否准确?谢谢这是个大问题,先从灰板能测光的场景解释。曝光准确并不一定是要的效果,所以并不是曝光准确就是好片子。曝光准确就是色彩还原(当然这需要正确的白平衡)。灰板测光可以实现色彩还原(反射光的因素先不考虑)。灰板测光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光源直接照射目标,

10、那么把灰板放在目标前,这时相机对灰板测光后拍摄,就是正确曝光。但是,光源照射拍摄目标与相机拍摄目标不是同一方向,那么获取正确曝光,就需要技巧。下图,光源是向上打光然后通过反射照射拍摄目标的。这时灰板的方向对于测光就是至关重要的。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6 焦距:22 毫米 感光度:200这是反射光的效果。45度灰板测光拍摄。参数 光圈: F/8.0 快门:0.6 焦距:55 毫米 感光度:200所以获取正确曝光,并不是灰板始终平行于相机,需要灰板调整角度,给相机正确的信息。如同测光表调整方向,获取正确信息。如果没有灰板或者测光表,相机本身测光是有重大缺陷的,这是相机内置测光系统的位

11、置限制造成的。问一下,比如拍日出日落之类题材的时候,灰板该怎样用?毕竟太阳本身是光源,灰板简单地放镜头前面去测应该是行不通的。的确很多情况下是无法使用灰板的。对于日落这种高反差的拍摄场景,摄影里有一种技术来处理(如果拍人像夕阳不是这种技术)。但这有一个时间限制,就是日落前的20分钟以内。用相机的广域(多重)测光模式,用手挡住太阳测光,在这个基础上减曝光12级。或者相机对太阳上部测光(取景框内看不见太阳),减12级曝光。如果不是这种纯粹的夕阳光(上面提到的时间限制),用手挡住太阳减2级曝光与不挡住太阳直接测光,曝光数据是一样的,太阳越靠近地平线,这种曝光的不同越明显。所以好的日出或者日落作品对时

12、间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下图用手挡住太阳,减2级曝光。参数 光圈: F/16.0 快门:1/160 焦距:18 毫米 感光度:100用这个数据拍摄。参数 光圈: F/16.0 快门:1/160 焦距:18 毫米 感光度:100请教如果光线条件不一样:如我在山谷要对有阳光的山顶测光,此时灰板准确吗?这个问题这么解释可能更好。对于摄影,要有相机思维,相机不知道您眼前看到得是什么,在它得感应器上只有色彩,所以用灰板测光是在告诉相机我需要这个曝光数据。即使是最好得相机,它也不知道你眼中看到得是什么,所以它只能根据色彩给出相应得曝光数据。所以论坛里门派之争关于那个相机品牌曝光更准确问题是很无聊的。很多情况

13、下,是无法使用灰板的,您不可能让其他人拿着灰板跑到山顶,您再用长焦对着灰板测光,获取数据后再换镜头进行拍摄。白加黑减就是应付没有灰板情况下的测光办法之一。您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是有阳光的山顶,那么就以天测光,因为天是浅蓝色的,它给了您足够的信息,因为浅蓝1级曝光,就是灰板。您需要的是换算相机的测光数据为灰板数据,这样您就可以得到准确的主题曝光。但是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山谷是否是阴影,因为这时就是光的强度造成的光比问题,如果光差大于2级,以天作为曝光标准,相机成象就有明显的阴阳问题,这就需要您使用渐变滤镜来处理。补充一句,曝光模式是点测。 “浅蓝1级曝光,就是灰板” 的意思是不是灰板比天空

14、的浅蓝色调浅1档?这是曝光数据,相机对着浅蓝测光后1级曝光,与灰板测光数据是接近的。拍风光片,蓝天和白云都是好的色标,它们在给你足够的测光信息。但是,天与地是有光差的,这需要对地面色标也测光,看光差是多少,然后使用渐变镜。但最重要的是,使用渐变镜是要以低光数据曝光的,因为高光被渐变镜均衡为低光。这就是为什么也要使用M档的原因,一切都是在人为设计曝光。下图为3级渐变均衡高光。参数 光圈: F/14.0 快门:1/320 焦距:80 毫米 感光度:200请问在M挡的时候 各种测光方式都有什么区别?网上的资料更准确。在这个帖子里,使用点测是为了知道色标所代表的那个光源强度近似的区域的曝光数据。广域测

15、光是对所有色彩进行曝光分析,给出的不一定是那个区域的准确曝光。请问楼主,您的A700记录四季那帖子里第二张,对着天空拍樱花那张,怎么测光?谢谢。先把焦距拉近,找花的最亮处,然后测光,1级曝光,然后构图拍摄。4 色温 色温可以理解为光的颜色由红到蓝的描述。理论上自动白平衡是最准确的,因外它是客观反映了光的真实颜色。人眼是可以自己调节的,你脑子里反映的颜色不一定是真实色彩。这是日光型胶片拍摄的场景,因为没有阳光直接照射,阴影处的色温可以达到12000K以上,与有阳光的区域5500K,在画面上就体现为偏蓝。人眼看到的阴影不注意的话,是不容易察觉到这种蓝,因为你的大脑固有模式已经调节了色彩。胶片时代有

16、处理色温的方法,但是没有数码便捷。所以在数码时代,色温的处理就是一个衡量图片质量的重要指标。下图就是数码片,通过RAW后期改色温达到视觉的感观标准。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20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200说白了,色温问题就是要求拍摄主题符合人眼的视觉要求。实际上这里面需要注意2点第一点,相机自动白平衡的调节是有限的,相机根本不知道你在什么光下拍摄,就像相机不知道你看见了什么,要求相机准确色温和曝光准确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灰板校正。当在钨丝灯下拍摄,自动白平衡调节有限,画面色彩发红。实际在钨丝灯下,人眼也感觉也发红,但是拍摄后在视觉感觉上是没有白光舒服的。下图,钨丝灯下的

17、自动白平衡模式。参数 光圈: F/7.1 快门:1/125 焦距:35 毫米 感光度:200前期可以定义白平衡,而达到直出片色温准确的要求。实际RAW后期可以调整白平衡,但在基础阶段最好前期校正色温,这样知道什么是标准色彩。论坛里很多朋友上的片子是错误的色温,这个原因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色温。下图前期定义白平衡的直出片。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30 焦距:60 毫米 感光度:200需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混合色温。混合色温在白天还是夜晚都是广泛存在的。下图还是日光型胶片拍摄,阴影处的色温和日光是不一样的,但这种色温是不影响主题的,所以可以忽略。但是当混合色温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不注意

18、色温处理,那么这张图片的质量就可以认为是低质量。下图,闪光灯色温与荧光灯色温冲突,因为定义的色温是闪光灯,所以背景发红。参数 光圈: F/5.6 快门:1/10 焦距:35 毫米 感光度:400不要认为纪实抓拍的时候没有办法处理色温冲突。前期处理色温冲突是有办法的,借用吾子雷朋友的一张图片。红圈内就是为了处理色温冲突的胶片。看新闻纪实片的水平,首先看色温处理和环境光处理。参数 光圈: F/11.0 快门:1/60 焦距:62 毫米 感光度:200前期处理混合色温的办法就是将闪光灯的色温改为环境光的色温。通常采用滤镜或者色温胶纸。参数 光圈: F/5.6 快门:1/10 焦距:60 毫米 感光度

19、:400前期处理混合色温的优点就是真实。后期处理混合色温在复杂画面下是容易留下痕迹的。从摄影角度任何前期能做到的,如渐变镜,最好不要后期完成。这是前期混合色温的处理,前期闪光灯用胶纸,白平衡定义为荧光灯白平衡。可以看出色温的统一。参数 光圈: F/11.0 快门:0.5 焦距:18 毫米 感光度:400所以色温同曝光对于色彩还原是最重要的2个要素。但色彩还原并不一定是拍片要求。很多情况下可以利用色温来绚丽色彩。下图就是改变相机色温设置而加大色彩的饱和。参数 光圈: F/16.0 快门:30 焦距:75 毫米 感光度:100说到色温,我刚好有个问题请教下楼主,色温应该是越低越偏红,越高越偏蓝对吧

20、,为什么在Adobe Camera Raw里是反的呢,我一直闹不明白。你要这么思考问题。你拍的片子色温是5500K(这是比如),现在你在cam-raw里用3000K看,那么对于3000K,您片子的5500K就是高色温,所以是片蓝的。用10000K看,您的片子5500K就是相对的低色温,所以是偏红的。灰板平放花前这种情况灰卡应该如何摆放啊,没有概念首先,取景框里只能看见灰板,但身体不能影响灰板的光线,比如挡住了灰板的部分光线,或者衣服是浅色的,反光到了灰板。关于白平衡,在烛光下红彤彤的脸庞很是好看,这时想要真实的记录下来,请问该怎么设定色温?假如当时场景的色温是2000K。色温问题就是要求拍摄主

21、题符合人眼的视觉要求。对灰板测光时用什么测光模式?如果是点测,对灰板有阴阳面怎么处理?如果取景框里看到的都是灰板,多重测光。5 自然光的方向和质量 日出:柔光,弱光源。日出后30分钟后:暖光,光的反差较大。中午:冷光,平光,短影,强影,强光。(不是摄影的好时间)下午较晚:柔光(类似阴天)但为暖光。(特别是在冬季)日落:暖光,较强对比。(对于拍摄侧面轮廓,山,树,都是最佳时间)自然光的质量。光的质量指的是强光与柔光的光谱表现形式。简单说就是光的亮处与阴影处的反差,反差越小,光的质量越好。强光:刺眼,与阴影处有强烈对比。亮与暗处边缘小,棱角分明。柔光:阴影与亮处边缘均匀过渡,亮与暗强弱对比柔和。一

22、般而言,光源越大,光越柔和,光的质量越好。所以,无云的天气,光源就是太阳,光源小,就是强光,光质量不佳。下午较晚,太阳斜角大,光源变大,光的质量变好。多云的天气,光的质量也好于正午太阳光。日出后阳光反差大,从质量讲,不是摄影的最佳时间。使用橙色渐变,但反差还是很明显。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13 焦距:80 毫米 感光度:100万里无云的日光(尤其是中午),是摄影拍摄的最糟糕时间。色调冷,平光,短影,强影。参数 光圈: F/16.0 快门:1/80 焦距:20 毫米 感光度:100下午较晚,接近夕阳时间。从风光片细节角度,这个时间是黄金时段。拍摄者应该把握的是这个时间。柔光,光影过

23、渡自然,色彩丰富。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50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00日落,轮廓剪影的最佳时段。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60 焦距:35 毫米 感光度:100雨,雾,潮湿天气,软光的作用,色彩较柔和,对比相对小。参数 光圈: F/25.0 快门:8 焦距:40 毫米 感光度:100晴朗天气直射光色彩对比强,饱和度高。直射光的优势就是选择对比强的色彩拍摄。参数 光圈: F/10.0 快门:1/125 焦距:18 毫米 感光度:100逆光边缘光比自然光强。画面充满光线,虽然明暗对比存在,但这种对比是柔光。参数 光圈: F/5.6 快门:1/80 焦距:180 毫米

24、 感光度:100首先灰板是针对区域(灰板所在位置)的准确曝光,不是全局的准确曝光。你的位置右边是日光窗户的光源,我白天有事,这是晚上用类似的场景模拟。下图是光源说明图,瓷娃娃(灰板位置)是准确曝光,越靠近光源曝光过度越明显。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8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600这是一种错误的测光方法。下图模拟的是取景框看到的灰板,中心对瓷娃娃用多重测光,M档的优势是中心测光移开后数据不变。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30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600用上图的测光数据,对主题进行拍摄。可以看到曝光不足。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30 焦距:70 毫米

25、感光度:1600这是另外一种错误测光方式。模拟取景框看到的灰板,用点测模式,获取曝光数据。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15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600这是用上图方法的数据拍摄的效果。还是欠曝。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15 焦距:70 毫米 感光度:1600正确的方法是取景框里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最好使用多重测光模式。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8 焦距:55 毫米 感光度:1600对于灰板测光,可以近距离对灰板测光获取数据(前提是不干扰灰板的受光),也可以拉长焦,使得取景框里看到的是灰板。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8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60

26、0这是正确方法下拍摄的效果图。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8 焦距:80 毫米 感光度:1600首先M档用光原理和其它档不一样,如果您把M档与其他档只是不同的光圈,快门,ISO的不同组合,那您是认识问题,我没有办法说服您和有您这种观点的朋友,这是摄影技术能力问题。第二,大部分好照片都是M档拍出来的,因为要解决分区曝光问题。这是其他档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第三,体育摄影,包括固定场所的纪实摄影,好的拍摄者,都是事先判断环境,这是职业习惯,他们知道如何拍出环境和人的协调性,这才是纪实。这也需要M档。第四,M档是最方便的,能认识这点,关键还是看水平。第五,摄影和照相不一样,我一直在解释如何用单反

27、去摄影,不是在解释如何照相。光比是亮处与暗处曝光值的对比。光比可以理解为光的数量比。(光比) (曝光级 的不同) (亮与暗处对比效果)(1:1 ) (0) 平光,没有阴影(2:1) (1) 有些不同(4:1) (2) 明显的区别 (8:1) (3) 反差较大(16:1) (4) 强烈对比,暗处细节很少(32:1) (5) 暗处即使是白色,也体现为黑光比的曝光值对比不是相机对拍摄目标测光的对比,而是相机对灰板(拍摄目标所在位置),或者是测光表提供的曝光数据的对比。原因:相机测光是由色彩反射率决定的,同一光源下,同一位置目标色彩不同,相机的测光数据也不同,只有通过灰板才能体现真实曝光数据。下图,如

28、果相机点测白纸曝光数据是1/40 F5.6 如果测黑曝光数据是0.4 F5.6 如果按相机测光数据,那么这就存在4级光比,但这一区域的真实曝光值只有一个,就是灰板的测光 1/10 F5.6参数 光圈: F/5.6 快门:1/10 焦距:80 毫米 感光度:400实际摄影是用光的技术。很多情况下光的方向对拍摄物体产生明暗对比,这时就产生了光比。对于明暗的光比计算,可以通过灰板来准确得到数据。如果侧光拍摄物体,那么需要对明与暗(佛像的两侧)分别测光。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30 焦距:35 毫米 感光度:200光比是需要对测光严格要求的,因为光比是摄影效果,和人眼看到的是有区别的。这也

29、是很多不明白M档和灰板使用的者的误区。没有严格测光,近而调整布光(光源强度,或者是方向),拍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同一区域的大光比使用,必须是以明处曝光数据为基准,取明与暗的平均曝光数据是错误的。因为这将失去光比效果。对于小光比可以根据效果使用不同基准。所以一些观点(如曝光可以模糊处理,差不多就行)是不会有光比效果的。因为这种对比不同曝光,对比效果是不一样的,后期修图可以做到,但需要极高技巧。下图,光比为5级,人眼是可以看到暗部细节的,但拍摄效果就是暗部无细节。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30 焦距:60 毫米 感光度:200这是基础贴,我尽量少引用棚拍效果图,但为说明

30、效果,引用几张。光比(16:1), 曝光阴阳差(4)级, 强烈对比,暗处细节很少参数 光圈: F/16.0 快门:1/100 焦距:70 毫米 感光度:100光比(8:1) 阴阳差(3)级, 反差较大参数 光圈: F/16.0 快门:1/125 焦距:50 毫米 感光度:100棚拍灯是摄影里最强大的光,所以棚拍人像广泛运用光比效果。对于使用自然光拍人像,光比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图片质量。时间也很重要,下面2图都是黄金时间拍摄。自然光拍摄人像,要考虑脸部光的对比度。阴和阳面的光源比1:1为平面光。(基本上论坛里的人像都是这种拍法)光比2:1 适合彩色拍摄(阴阳1级)。光比8:1(阴阳3级)黑白拍摄

31、效果适用。后2种都很容易做到,但如果不精确处理,很难有好的效果。下图,自然光拍摄人像,光比2:1,阴阳差1级。拍摄是以阳处曝光为基础。(测光表左右测光)参数 光圈: F/5.6 快门:1/250 焦距:60 毫米 感光度:200下图,自然光拍摄人像,光比2:1,阴阳差1级。拍摄是以暗处曝光为基础。(测光表左右测光)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125 焦距:160 毫米 感光度:200在风光片的拍摄中,是要处理光比问题。如图,如果以高光为基准拍摄(还原云的层次),地面曝光不足。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320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00如果以低光为曝光基准,云过曝,失去细

32、节。参数 光圈: F/8.0 快门:1/30 焦距:16 毫米 感光度:100可以看到,高低光极差为3.5级,这也符合光比规律(8:1) (3)级 反差较大(16:1) (4)级 强烈对比,暗处细节很少如果不使用滤镜,相机是无法处理高低光的问题。后期如果用多张曝光不同的图PS,也可以修复一定区域,但树枝的处理是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在风光片中,光差的判断是使用白加黑减的法则。也决不能直接测光判断。下图,如果点测绿曝光值是F22 0.6, 点测白也是F22 0.6, 这就不存在光比。但拍摄后的效果就是云过曝。参数 光圈: F/22.0 快门:0.6 焦距:24 毫米 感光度:200实际,白是需要加2

33、级曝光来计算真实曝光数据的。所以光差是2级,用2级灰色减变镜来处理光差。拍摄效果。参数 光圈: F/22.0 快门:0.6 焦距:24 毫米 感光度:200使用渐变镜处理光比问题,是以低光为曝光基准,和同一位置的光比问题是不一样的,这点需要注意。摄影水平高低的直观判断就是看滤镜和灯与M档的配合。A,S,P档如过从光圈,快门组合来讲,和M档没区别。如果用A档测灰板,曝光锁定后的效果和M档是一样的。但不能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摄影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自动测光是一种潮流,但恰恰在那个年代,摄影技术出现了革新,就是有效光与环境光的利用,就是从80年代开始M档的用途被广泛用于各种有效环境光的置换。摄

34、影是由技术,内容,光影构成技术:运用相机原理,正确使用曝光技术,包括,光圈,快门,ISO,滤镜,灯具。内容/构图:通过2维图像,影响观者的思维光影:利用光的属性。实现摄影这3个要素,只能通过M档,所以正规的摄影院校,第一节课就是讲灰板和M档。使用其他档,根本不考虑你的成绩。您可以再看看光比内容,这部分内容已经开始介绍为什么要严格控制曝光,您去看看人像论坛,几张片子有光比,这不是摄影,这是照相,这谁都会。还要一个,就是分区曝光的问题。分区曝光,我的理解是根据强光区、弱光区和阴影区的测光值,以及它们分别在画面中所占的权重,最终得出的一个经验值,根据这个值,你用M档很容易调节到你所需要的曝光组合,而

35、A和S档,而要费劲一些,但并不是说不能实现。这种想法就是没有曝光的概念,曝光里没有权重之说,只有光比效果,所以分区曝光只可能通过灯具,滤镜,和其他附件完成,只通过相机的光圈,快门,ISO是做不到的。实际如果您理解了曝光,用不了太长时间,您大部分作品是分区曝光,您才可能体会摄影的乐趣,因为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拍,这时您只会用M档,其他档您不会考虑了。这里没看懂,如果点测白是F22,F0.6,直接拍出来白云应该是灰色的啊是我错了,道歉,写个帖子,被人打扰太多,最后都是逻辑混乱。这里更正一下。点测绿(不用曝光补偿)是F22,0.6, 点测白云(最亮处)F22,1/30。 如果不计算曝光补偿,光比

36、是4级。但白云最亮处是需要计算真实曝光值,即加2级曝光,F22 1/8。所以真实光比是2级,使用2级灰色渐变镜。参数 光圈: F/22.0 快门:0.6 焦距:24 毫米 感光度:2007 光的强度 (环境光处理) 今天正好遇到这种情况,呵呵,窗外非常明亮,室内非常黑暗,垂直使用了渐变镜,仍然解决不了。出去没有带闪光灯,不然用闪光灯补光一下,这样可能就接近了。看来还要除了学习灰板,还要学习用好光,.您的这个片子说明了摄影基础的重要性。生活中这种片子是最真实的,但往往记录不下来,原因就是用光较复杂。判断一个人的摄影功底就是看他这种片子。总有人在说,除了技术,思维,内容,文化更重要。他们认识的局限

37、在于认为相机可以拍到自己眼睛看到的场景,其实不对。了解了曝光,就明白,相机自身根本做不到。所以什么是好片子,什么是摄影,摄影和照相区别在那里,就是对曝光的控制。生活中大量的精彩并不是在良好光线下发生的,所以摄影技术的提高才能真正拍到有内容,有文化的片子。光的强度不用解释,真正要理解的是其对曝光的作用。有朋友问过我怎么知道那个片子曝光有问题,实际这里有2点可以判断。没有EXIF数据的片子,因为PS,好像很不容易判断曝光。实际如果长期使用灰板的片子,然后在做后期PS,色彩是很舒服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明亮”。曝光有问题的片子,后期调整,色彩是通过曲线或者色阶来处理,高手可以采用图层模式来调整。但曝光

38、有问题的片子,即使调整了,色彩的饱和还是不舒服,缺乏通透感。很多人的片子后期已经习惯了重饱和的色彩,这就是曝光问题。有EXIF数据的日光片子最好判断,因为全世界看到的太阳都是一个,换句话说都是在同一个大灯下拍摄,所以同等天气条件下,正确曝光下,数据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才有了阳光16法则(限制条件就是不是冲着太阳方向拍摄),如晴朗是F16 1/100, 阴天 F8 1/100,这已经是曝光的低线了(实际这个数据对数码来说是有些曝光不足的)。和这个低限数据都有差距(不使用滤镜条件下),那可以判断曝光有问题。所以光的强度对曝光来说的就是强度一样,曝光值相同。使用M档应该有通过强度来判断曝光的习惯。对

39、于持续光,曝光的决定是由光圈和快门决定的(不考虑ISO)。对于瞬间光,曝光的决定是由光圈决定。经常提到的58灯,42灯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光的强度。因为功率造成的强度不一样,所以在摄影中的作用有明显区别。使用闪光灯,没有测光表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曝光指数来判断曝光。曝光指数就是 闪光指数/距离58灯 5米目标 F1142灯 5米目标 F858灯 10米目标 F5.642灯 10米目标 F4可以看出58灯与42灯实际是功率差了一倍,因为光圈区别是1级。在摄影中如果配合环境光的拍摄,58灯的优势是很大的。环境光就是拍摄主题的背景光。因为光的强度不同,拍摄主题与环境光存在不同的曝光值。背景光一般都是持续

40、光,所以没有色标的情况下,可以由灰板确定曝光值。而拍摄目标则需要由闪光灯确定曝光。如下图,因为距离拍摄目标为78米,42灯可以确定光圈为5.6(ISO100)。而背景环境光可以通过对距离更远的大屏幕确定(大概15米),通过拉长焦可以判断曝光,为F8, 1/3, Iso200(在相机测光的基础上加1级曝光)。闪光灯ISO100,F5.6对于ISO200,可以换算为为F8。因为闪光灯的衰减,闪光灯对背景的影响只有拍摄主题的1/4,所以不会对背景曝光产生大的影响。环境光的处理就是分区曝光,而这种分区曝光就是由闪光灯的光圈与背景光的光圈快门配合,达到2区同时曝光准确。参数 光圈: F/8.0 快门:0

41、.3 焦距:28 毫米 感光度:200背景光越强对闪光灯的要求越高,因为闪光灯同步速度是在1/250内,所以背景光的快门就不能高于1/250.高于这个速度,闪光灯就没有起作用。如果冲着太阳拍逆光人像,背景曝光为F22 1/250,58灯也只能拍2米的人像。这种情况只能使用大功率棚拍灯。下图就是错误理解光的强度。摄影就是曝光,希望能理解这句话,因为高级阶段曝光更重要。从你的片子中没看出测光表的优势有多大,你用相机自身测光,关键要看对谁测光,入股偶对这着暗部测光,肯定整体变亮,如果对这着亮部测光,自然亮部正好,暗部过暗,这是常识。你上面用测光表测光的两张片子,亮部很.实际大海朋友有点误区,测光表给

42、的数据是构图,判断的依据,不能总用这个数据作为曝光,要考虑光比,就是暗部细节。要配合用灯和其他技术手段。相机没有其他工具的配合,即使曝光好,也难出佳作。这张用测光表测光没问题,但是,你需要用手遮住镜头上方的光线,或者用黑伞挡住晕光,这是夕阳逆光拍摄的常见问题。当然也可以作为艺术效果。参数 光圈: F/2.2 快门:1/1000 焦距:85 毫米 感光度:100887楼不是准确曝光,稍有过曝,亮部细节受损,且暗部不够黑,所以片子发灰。如果减少半档曝光量,基本可以达到你调整后的效果。这不是曝光问题,是晕光,即拍摄方法问题。测光表在人脸处测光,不可能测到晕光,所以拍摄时要去掉晕光。对于一些人,我希望

43、能考虑以下几点:1,好器材是需要摄影基础作为铺垫的,不然拍出的效果未必比DC强,论坛里推荐DC大有人在,除了个别是考虑新手的经济和一时冲动的原因,大多是水平极低之辈。2,早期使用胶片的老手,由于被胶片误导多年(自己不知道),对数码摄影认识更是错误,更喜欢误导他人。3,摄影基础是曝光,核心是用光,好片是需要用光的,测光是在布光之后进行的(能有条件布光),所以拿起相机就拍,一定认识有限,也就没技术讨论的前提条件。4,任何题材的摄影,如风光,建筑都是有自身特点的,是有章法的,如果有什么“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技术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的体会,一定是拿无知当个性。(这句话是针对混子的)5,摄影的构图与后

44、期的基础是曝光,片子质量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曝光。新闻突发事件的片子,普通人是很难拍到的,所以“内容”优先论,是自欺欺人。6,别把摄影的全部当成记录,摄影是艺术,一定不是100%的现实,所以拿“记录和纪实去讨论摄影是没意义的。7,摄影是需要全面知识的,也是需要经历的,好的片子是有基本要求的,所以什么色温想怎么调就怎么调是自娱自乐的,既然有片子发到论坛,就别意淫了。其他人有关于雪地里雪与煤球的问题,还有你的曝光补偿问题,都有一个反射光的测光问题。强光是点光源,用范光灯,或者闪光灯拍摄都会出现反射光,日光中,太阳直射雪景也存在这个问题。规避反射光,需要用很强的柔光。反射光不影响主题可以忽略,或者后期修改,但如果是大面积,或者主题目标就是反射光,摄影中的测光原则如下图。所以拍摄中午的雪景测光是要考虑角度,就是测光角度与拍摄角度不同,用测光角度作为背景曝光,用灯弥补拍摄目标(即闪光灯功率光圈与背景曝光光圈相同)。我的观点是摄影可以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如果靠宽容度解决光差问题,(艺术效果除外)图片质量不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