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3244007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按照科技部公布的制造业企业行业分类标准, 结合全国民营企业创新现状, 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2006 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样本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模式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 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调查表明,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 对此,可用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加以说明。例如,到2004 年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共申请专利 15415 项。其中,东部地区11397 项,占全部专利数的74%;中部和西部分别为

2、2380 项和 1638项,各占全部专利数的15.4%和 10.6%。显然,东部地区民营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远比中西部地区活跃,专利创新活动占全国的七成以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地区。具体分析, 东、中、西等区域内各省市之间、 区域外省市之间民营企业的创新差别也是十分悬殊的。例如,在东部地区,专利申请位居前五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3721 项)、浙江省(1909 项)、山东省( 1855 项)、江苏省(1317 项)、上海市( 933 项),第1 位的广东省是第 5 位上海市的 4 倍多;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安徽省(574 项)、河南省(451 项)、河北省(338

3、项)、湖北省( 286 项),安徽是湖北的2 倍;而从全国角度看, 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 最高省份(广东省 3721项)与最低省份(海南省9 项)相比相差高达 413 倍。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省市自治区专利申请结构也千差万别。在 15415 项专利申请中, 发明专利数为5700 项,占全部专利申请数量的37%,不到四成。 其中,东部地区达到 4583 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80%,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40%;中部、西部分别为671 项和 446 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11%和 9%,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28%和 27%。可见,东部地区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

4、占有优势外, 在发明专利申请上的优势也很明显。此外,东部地区自身的专利申请结构 (40%的发明专利比重)也要远远好于中部(28%)和西部( 27%)。(二)原始创新倾向大于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2006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 10 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 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在822家企业中, 有 1 个以上专利的企业 275 家。在 275 家有专利企业中,数据完整,能够计算出自主创新能力指数的企业

5、有 105 家。我们据此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 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 家数据库。经筛选和整理,剔除商贸、房地产、服务业等个别非制造业企业后,完整填列 “创新模式选择 ” 调查项的样本企业共计767 家。在 767 家样本企业中,有 378 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为原始性创新,占企业总数的49%;有 299 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引进、模仿再创新,占39%;有 65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集成创新,占8%;选择其他创新模式的为25 家,占 3%。(三)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不同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

6、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从调查的结果看, 在通讯设备、 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 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最为明显, 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 这说明中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 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对专用设备制造业来说, 由于技术引进程度和速度受行业发展和市场的双重限制, 在客观上反而刺激了国内专用设备制造业原始创新活动的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 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

7、创新的主导模式。这与中国多数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或模仿西方技术成长起来这样一个背景有关。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 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按照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分类, 767 家样本企业中,有 383 家企业选择采取独立自主的创新模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 50%;有家企业选择联合创新模式,占 36%;有 109 家企业选择了其他创新方式,占 14%。275就行业特征来看, 医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以联合创新为主导模式, 这可能与行业领域创新风险大、 创新投入高有一定关系。 尽管联合创新是世界创新领域的普遍作法, 但由于法律制度、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限

8、制和制约, 中国产学研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很不完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在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 仅凭自身信誉是很难维系技术创新联合体的顺利运作的。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联合创新还不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四)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 在这里, 我们可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 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差别。限于样本数量较小, 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

9、化到行业。从表3可以看出在 105 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 或 102 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最强。 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五)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2006 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 105 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的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0、度也较差。我们用 105 家样本企业2005 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用企业 2005 年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技术创新导致的经济产出,通过对两种创新分类标准下四种不同创新模式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简称研发收入比)与资产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由于数据完整的集成创新模式企业过少, 统计结果可能会以偏概全,我们不再对集成创新模式企业的研发收入比和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样本企业的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比)与创新经济产出(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程度整体上说是很低的。四种创新模式下的相关系数最高的只有0,且显着性水平也不理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效

11、益整体上是较低的, 引进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相比、新与独立创新相比,前者的研发投入占比与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程度要高一些。联合创(六)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我们在计算出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 2005)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自主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 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 105 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例如, 在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 家企业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重庆力帆集团和江苏波司登集团所在区域的产业集聚度较高,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江苏省常州市羽绒服产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5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