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73225483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集锦一、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溥(p U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 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 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 “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弗之怠(懈怠,放松; )( 2)负箧曳屣(背)(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4)溥幼嗜学(爱好)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

2、面句子的意思。(4 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20、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余/因得/ 遍观群书。21、比较 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读了 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 分)18、;、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二、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

3、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匡衡:汉朝人。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至叽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佣作:做工辛勤劳作。资:借。大学:大学问家。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 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 是个有钱的 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至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至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 样,他说: “ 我希望能得至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 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

4、 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礼愈至(周到)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主人怪.问衡(感到奇怪)21、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2 分)A 、 门人弟子填其室 或遇其叱咄 B 、弗之怠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 、邻舍有烛而不逮 以书映光而读之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23、 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

5、(3 分)甲文“余”凭诚信借书苦读。“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乙文: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24、 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 分)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 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三、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 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 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6、,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当时,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 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 (即理学 ),河南洛 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 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 “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 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 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 与同学游酢(音zub)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2 分)(1)无从

7、致书以观 (引来,得到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询问,请教;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书信; )(4)颐既觉(醒,睡醒。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2 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 分)内容: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感情: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4 分)不相同( 1 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

8、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1 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 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 2 分)。四、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 2)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释 1、昏怠:昏沉困倦。 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 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

9、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 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 炼自己, 吃东西不多吃肉,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 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2 、解释加点的词。( 4 分)( 1 )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特别喜欢 )( 2)录毕,走送之( 跑)( 3)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儿女 )23 、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3 分)A 、以

10、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C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24 、翻译句子( 6 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25 、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26 、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2 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 既仕,每慷

11、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 分)五、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 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解孤陋片面、浅陋。资盘缠。审详细。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勉勤勉,努力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 一个环

12、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 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只是不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 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 ,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 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9、解释下列

13、加点的词。(4分)A.或遇其叱咄(有时)B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D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D .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地方区域等).若既不出户(门)(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 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 2分)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

14、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六、【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 ?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 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 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 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姓黄的书生允修来借书。我

15、把书交付给他并告诉他说:我小时候很喜欢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有个姓 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向张家借书,他不借给我,回家后在梦中还表现岀那种情形。我求书的心情迫切到了这种 程度。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官以后,花去俸禄买来书籍,多而连续不断的堆积使整个屋子堆满了书,白 色的蠹虫的虫丝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是多麽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值得珍惜的如今姓黄的书生的贫穷和我相似,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似;唯独我把书公开慷慨岀借,与他人共用和姓张的人 吝惜书好像不相似。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人,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我? 了解借得到书的幸运和

16、借不到 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我)写了这一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姓黄的书生)。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A .县官日有廩稍之供(朝廷)B .撰长书以为贽 (长信)C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平和)D 其借书亦类予(像)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这一语句是“假诸人而后见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

17、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 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4综合与延伸。(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1)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七)【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宋濂尝与客饮, 帝(明太祖朱元璋) 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 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

18、“善者与臣友, 臣知之;其不善者, 不能知也。 ” 宋濂与客人饮酒,皇帝秘密派人暗中侦探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 菜是什么?宋濂都用实话相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 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 们;那些不好的, ( 我不和他 们交往,所以 )不能了解他们。”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心 )(2)礼愈至( 周到 )(3)濂具以实对 (全,都 )( 4)间召问群臣臧否( 好坏 )2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加冠,益慕

19、圣贤之道。 ( 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诚然,卿不朕欺。 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3 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 色恭 礼至 。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八,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

20、?馔何物?濂具 以实对。 笑曰:“诚然, 卿不朕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注?帝:指明太祖朱元璋。朕(zhen ):皇帝自称。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写宋濂( 艰难(谦恭)求学) 的故事; 乙文写宋濂( 诚实待君) 的故事。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担心(2)色愈恭,礼愈至 至: 周到(3)濂具以实对 具: 全,都 (或通“俱”)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 善恶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语必须准确译出。(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 (老师 )高兴了

21、,就又去请教。(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 (我不和他 们交往,所以 ) 不能了解他们。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示例 1:从甲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示例2:从乙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东周时代 , 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 , 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 1 n)囊萤读书.晋, 孙康家贫 , 映雪读书 .九、,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22、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 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注?怠:懈怠。箧:书箱。舍:学舍,书馆。媵人:服侍的人。,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 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 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任末:人名。笈:书箱

23、。或:有时。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麻蒿: 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悦:敬佩。易:交换。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 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 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 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 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1)手指/ 不可屈伸(2)夫/ 人好学11解释下

24、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2)以衾拥覆衾:被子(3)负笈从师负:背,背着(4)编茅为庵为:做,做成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录毕,走送之。 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或 “成就事业”)?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都表现了从师学习时不惧险阻,不图物质享受,勤奋好学的精神。十、(甲)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

25、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解释加点的词语:或夜昏怠(倦怠)辄以水沃面(浸泡,洗)乃至被谗受贬(说坏话)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作太守)8、翻译下列句子: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译:(范仲淹)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把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9、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范仲淹 “发愤苦读”的语句?答:夜昏怠,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若此。10、文段中范仲淹与宋濂读书目的有所不同的,请分别指出。 答:分别是:以兼济天下

26、作为自己的责任。将读书作为人生快乐的事情。11、 从上面两个语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具备哪些品质?答:不畏艰难, 刻苦勤奋。十一、甲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岀,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士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信闻而异之,录为学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思母 还故里,冕买百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王

27、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岀来,坐在佛像的膝盖 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 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会稽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 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

28、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 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1.读甲文,解释加点的字。(4分)(1)或牵牛来责蹊 有人(2)辄默记就(3)安阳韩信闻而 异之对感到惊异(4)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披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夜潜岀,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一到夜晚,他就偷偷的走岀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捧着书,就着佛像前的长明灯光诵读。3.从本文中可以看岀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起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

29、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刻苦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乙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4甲文为什么 事冕如事性”?乙文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3) 因为王冕遂为同儒;执经叩问,援疑质理。5王冕和宋濂是怎样获得成功的?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勤学,不怕险阻;不畏艰难,勤学,不懂就问。十二、甲余幼时即嗜学.余因得遍观群书。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 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欧阳公指欧阳修。孤幼年丧

30、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荻di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 相似。闾里乡里。士人家读书人家。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文字文章。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 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弗之怠懈怠,放松 家贫无资 钱财

31、16百卖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假借。 宽容。 如果,假如。非正式的。17 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BA. 余幼/时即嗜学B 手指/不可屈伸C 欧阳/公四岁而孤D 多诵古人/篇章18 将下列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4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19 .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1) 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

32、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 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C)A. 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B. 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C. 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2) 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 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 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

33、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十三)(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乙)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 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 ”曰:“然! ”“然则何以解忧? ”曰:“儿能背诵所读 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

34、响声。差():同,病愈。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 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 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 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 ”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 ”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 ”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

35、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9. 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序或赠序;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记。(2分)10、 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J手自笔录尝趋百里外暇更录唐宋人诗 抄写 丫未尝寝曾经11、 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围绕 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12、 第二段选文中 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 分)围绕 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13、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围绕 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

36、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14、 对待师长,宋濂 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 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 得到的启示。(4分)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 1分,语言表达1分)(十四)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王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

37、,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f 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注东方:东方(的名胜)。沧海:这里指东海。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肆恣:也作“恣肆”,意思是放纵、任情。精力:竭尽全力。王羲之常常仰慕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 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 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

38、羲之的, 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 取得很咼的成就的人呢?10. 下列句子加点词与括号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狐假 虎威)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果累累)C .此为其故迹,其信 然耶?(信 以为真)D.方羲之之不可强 以仕(强 弩之末)11. 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我虽然愚钝,但最终有所收获。12.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13. 两段文字都写岀了宋濂、王羲之走向成功的过程,请概括岀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执著、勤奋14. 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请写岀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 程门立雪” “凿壁借光” “头悬梁” “锥刺股”等略 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