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 生物绿色防治

上传人:油** 文档编号:73222979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稻二化螟 生物绿色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水稻二化螟 生物绿色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水稻二化螟 生物绿色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水稻二化螟 生物绿色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二化螟 生物绿色防治(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水稻二化螟 生物绿色防治.精品文档.前言: 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钻心虫。除为害水稻外,还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和李氏禾等杂草,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或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0%以上。二化螟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及以南方稻区发生较重,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辽宁、贵州和云南等地。近年来,该虫发生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属温带性害

2、虫。据调查,未防治田块平均被害株率在20%一30%,减产20%以上。 水稻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长期以一直是光泽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虫害,其成虫产卵盛期在7 月上旬,幼虫危害盛期在7月下旬8月上旬。水稻在分蘖期受害,因幼虫钻蛀到茎内蛀食茎秆组织,会造成枯心苗和枯鞘;在水稻孕穗期、抽穗期受害,会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则会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这些症状都会导致稻谷秕粒增多,植株遇风易倒折,最终降低产量。 二化螟是寄居稻杆内的害虫,是本区稻作生产常年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一类害虫。由于近年来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的变化,也带来二化螟种群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危害在本地显

3、得愈趋加重,发生防治面积占播种面积的 90%以上,若不防治一般田块平均损失稻谷 18%26%,严重的田块平均损失稻谷 53%76%以上。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根据二化螟发生特点结合水稻生长情怳和生态条件,提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情怳的综合防治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把二化螟为害损失率控制在 1%3%经济允许水平,为农民致富作出新的成绩。目前水稻二化螟已成为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之一,所以开展此虫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words2一、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21.1生活习性21.2危害特点2二、形态特征4三、发生规律53.1 气候53.2 耕作制度53.3 栽培品种53

4、.4栽培技术5四、防治方法64.1 农业防治64.2物理防治64.3 化学防治74.4 生物防治74.5灯光诱杀7参考文献8水 稻 二 化 螟Study of rice walker摘要: 介绍了水稻二化螟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及危害症状,并从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危害症状;防治措施Abstract: introduce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occurrence and damage

5、 symptoms, and from good pest forecast forecast, agricultural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some prevention measures.Keywords: rice bor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damage symptoms; prevention measures一、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1.1生活习性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和李氏禾等杂草,以老熟幼虫在

6、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期若遇浸水则易死亡,1年发生5代,每年发生的代数因纬度而异,第1代区在北纬32o-36o第2-4代区在北纬26o-32o,第4代区在北纬20o-26o,第5代区在北纬20o以内。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1代,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和贵州每年发生2-4代,海南岛每年可发生5代。除纬度影响外海拔高度也对其发生代数有影响。1.2危害特点自从水稻种植制度改变后由于单季稻变成多季交错播种,给二化螟提供了有利条件,发生代数与数量均有发生了变化。气温高于11o开始化蛹,15-16o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

7、。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 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1头雌娥可产卵2-3块,140-250粒,多者达10余块。初孵幼虫多集中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至3龄幼虫后转株为害,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 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 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每头幼虫可为害8-10株。 二化螟主要以幼虫蛀入水稻组织内部取食形成危害,危害部位随着水稻生育期的不同,田间的危害症状也不相同。二化螟幼虫常以群集危害,为害造

8、成的枯心苗上1根叶鞘内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上10头。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危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称为“枯梢”。被害严重的叶鞘枯黄 , 叶片倒下 , 称为 “枯鞘倒叶”。幼虫长至2-3龄后,开始转入稻茎危害,分蘖期危害可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危害可造成枯孕穗或白穗;罐浆、乳熟期危害,可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伏。 在水稻、茭白、玉米作物上还有稗草、茅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中都能查到二化螟的踪影,其中以水稻受害最重。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蛀茎类害虫,幼虫在寄主体内生活,破坏寄主的输导组织,阻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造成寄主组织枯死,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

9、枯孕穗、白穗、虫伤株。在水稻一生中都可查到各虫龄期的害虫,其中又以稻苗分蘖期与破口出穗期较其它生育期受害重,为害时间长达 45 个月,年发生 34 代,田间世代重叠明显,受气候和寄主营养条件的影响,不同年份各代发生有差异。因耕作原因在本地稻苗中仅完全 13 代生活史,第 4 代发生不完全,可在稻桩等杂草上完成生活史而越冬。各世代螟蛾盛发期是一代 4 月中旬至 5 月中下旬,二代 6 月中下旬至 7 月上中旬,三代 7 月下旬至 8月上中旬,四代 9 月下旬,灯下诱测每个世代都有 23个发蛾高峰,有的年份分不清代数,一个世代常须施药二次以上才能有效控制虫害。初孵的幼虫发生在营养生长期的稻苗时多聚

10、集于叶鞘内侧蛀食,35d 后可见枯鞘,23 龄以后的幼虫大部份分散转株侵入假茎继续为害,812 天可见枯心株,但也有茎杆粗壮营养条件好的不转株,稻株内达数十头老龄幼虫,并有群集化蛹的现象,如“两系稻”表现的就比较明显。幼虫侵入生殖生长期茎杆后,则造成枯孕穗、白穗、虫伤株。常年调查第一代二化螟为害率最高,一般的田块平均受害率 3.2%8.7%,严重的田块平均受害率 12.2%25.6%,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弹性大,枯鞘盛发后效果甚佳。二代、三代与稻纵卷叶螟、稻灰虱相逢同发,混合为害,在防治策略中一次用药相互兼治,总体防治次数增加,种群数量下降,一般为害率 0.34%1.2%。二代害虫盛发时多数稻苗

11、生长进入圆杆拔节产量结构的形成期,组织硅质幼虫侵入慢,如遇热带风暴降雨杀虫效果明显,虫量减少 50%以上,二代二化螟的防治要多考虑挑治为主。 三代二化螟幼虫盛发期恰好相遇稻苗受害敏感的孕穗后期与破口抽穗期,此时穗茎组织幼嫩,也是施药保穗的关键期,一般为害率0.65%3.52%,严重的 50%以上。二、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3-16mm,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卵: 扁椭圆形,有10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上盖透明胶质,即将孵化时灰黑色。幼虫: 老熟时长20-30mm,体背有5条褐色

12、纵线,腹面灰白色,腹足较发达,趾钩51-56个,为环形。蛹: 长10-13mm,淡棕色,前期背面可见5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雌成虫体长12-16mm,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雄成虫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 ,下面生小黑点3个 $卵长条形 ,卵块成鳞状排列,扁平椭圆形,无毛覆盖,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灰黑色。幼虫6龄左右 ,末龄幼虫体长20-30mm,背面具5条紫褐色纵线。蛹棕褐色,圆筒形,长约12mm。二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和杂草内越冬,翌年当气温达到11oC,时开始化蛹 ,在湖北3月下旬开始羽化

13、。交配后间隔1d开始产卵,雌蛾喜欢选择生长嫩绿、粗壮的杂交稻田产卵,幼虫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对高温抵抗力较差,当气温在35oC以上,幼虫发育不良。三、发生规律3.1 气候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发生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为110C。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OC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23-26OC,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收割期间多雨越冬二化螟数量较大,易造成翌年的重度发生。3.2 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上耕作制度的变化,二化螟发生的时间高峰期世代也产生一定的变化,产生世代混乱和交错。稻草

14、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增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稻桩中越冬的幼虫数量仅占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稻桩中二化螟的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季过后仍未腐烂,造成螟虫越冬基数增加。3.3 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的数量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叶片比粳稻宽,且秆粗,便于其产卵。因此,籼稻受害程度重于粳稻。3.4栽培技术 二化螟发生危害程度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施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

15、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诱集二化螟产卵较多,并且还使二化螟虫体增大,其繁殖力提高。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四、防治方法4.1 农业防治通过水稻收割时齐泥低割、秋翻稻田、早春泡田、春季之前处理完稻草等措施,杀死部分越冬幼虫,减少翌年发生基数。在一代蛹发生高峰期深水灌溉7 d,可杀死大量一代蛹,减少二代虫源。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灌深水10 cm以上,保持34 d,可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采取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虫、点灯诱蛾、避害等措施。二化螟为害严重的田块,稻草内有大量越冬幼虫,必须在未进入发蛾期以前处理完有虫稻草;烧毁茭白残株,铲除田

16、边杂草,消灭越冬幼虫。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可以有效切断虫源田和桥梁田之间的联系,降低虫口数量。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多,越冬抗寒能力强 ,即使大雪冰冻和直接浸水 ,都不易死亡,同时幼虫还有逃逸习性。因此 ,在冬季翻耕灌水对杀灭二化螟的效果很小,只有在进入化蛹后到羽化前一阶段需氧量激增,此时期采取烤田 、搁田或灌浅水 ,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突然灌深水10cm 以上,经3-4d,可以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结合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田;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 1代二化螟产卵高峰。另外,在二化螟蛾进入盛发阶段,采用黑光灯诱蛾可

17、以获得较好效果。4.2物理防治采用性诱剂法诱杀成虫。具体方法:选口径2530 cm、深10 cm的塑料盆,以绿色为好。盆内放水,于离盆口2 cm处面对面各钻1 小孔,以便雨天排水。在盆沿上面对面各钻1小孔,拉1道细铁丝,中间做1小环,将诱芯凹口向下,小头穿1 根大头针,针头弯曲挂在铁丝环上。调节铁丝环,使诱芯底部离水面 0.51.0 cm,水中加1 把洗衣粉,以防止水分蒸发和蛾子跑掉。盆用3 根木棍支起,水面比稻株高10 cm,傍晚置于田中或田埂边,次日取出死虫。水少时补加水或调节铁丝环。水变质时(1015 d)后换水并补加洗衣粉。根据虫口密度,在成虫发生期(一般在6月15日7月底)将诱捕器设

18、置在田间,诱芯放置量为 1 枚/667 m2。4.3 化学防治 在5月下旬6月上旬,凡早稻本田、单季晚稻秧田丛枯鞘率达10、 以上的田块均要喷药防治。单季(中)稻秧田在移栽前3 d喷药1次,实施带药下田移栽,以减少大田虫量。选用药剂: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10mL 或48毒死蜱乳油7090 mL,加水4050 kg 喷雾,药后田间保持3.33 cm 水层35 d,发生严重的田块隔710 d 后再喷1 次药,以保证防治效果。要注意农药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4.4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的能力。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天敌有稻螟

19、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天敌有寄生蜂、线虫等;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因此,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防止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4.5灯光诱杀诱杀成虫及灭卵,利用成虫产卵趋绿和趋茂密习性,可设置诱杀田诱集成虫产卵,以集中消灭。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灯光诱杀,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应进一步明确和研究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防治指标,探讨切实可行的预测预报方法和技术,以期有效地控制其为害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依据。进一步开展天敌资源的调查及其利用途径的研究,协调好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参考文献1 王月平. 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防控经验初

20、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05) 2 彭静,钱艺荣,沈宽明. 2008年金湖县水稻褐飞虱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1) 3 沙宏锋,袁小华,沈世宏. 农药中加入助剂杰效利防治水稻褐飞虱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22) 4 陈后武. 如何防治水稻褐飞虱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01) 5 方桂生,常春,史桂林. 2006年梁垛镇水稻褐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 上海农业科技. 2007(04) 6 王新其,金燕,王伟民,曹黎明,施国粹. 沪郊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反思与治理对策J. 上海农业学报. 2007(03) 7 陆林根,张建明,包建昌,沈金元,李

21、福兴. 40%惠螟防治水稻褐飞虱试验初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06(01) 8 黄兴斌,茅一平,龚红卫,黄雷. 有机水稻褐飞虱的发生与防治及其对产量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06(06) 9 柯伯淦. 浅析皖南地区水稻褐飞虱的发生和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06(11) 10 邵振润,李永平. 水稻褐飞虱用药防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农药市场信息. 2006(18)11 潘慈敏,唐成庆,叶汉志,董跃飞. 水稻褐飞虱暴发的主因及化学防控对策探讨J. 上海农业科技. 2010(03) 12 程轩,强五一. 中稻褐飞虱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0) 13 曹奎荣,孙祥良

22、,朱金良. 水稻褐飞虱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 2008(12) 14 肖晓华. 2007年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J. 植物医生. 2008(02)15 肖满开,唐学友,吴彩玲,何木兰,余夕辉,方向群,李明波,徐进才,王俊. 近三年褐飞虱发生条件分析与综合治理的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3) 16 杨贤萍,肖满开. 水稻褐飞虱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3)17 康霞云. 褐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6) 18 洪乃桥,何显文. 褐飞虱的危害和发生规律J. 农技服务. 2007(02) 19 陈桂华,刘小英,顾士光,汤月忠,朱彩华. 褐飞虱特大发生年危害规律及减轻危害措施J. 上海农业科技. 2007(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