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2788444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教学目标:归纳常见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方法配发资料:诗歌鉴赏常见考题格式例谈学案教学方法:以练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入:诗歌鉴赏自2002年始,便采用主观题形式,这种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些往往使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方法进行归类,希望能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一、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考查【策略解读】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

2、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古诗特别讲究炼字炼句,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任何诗总要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感,而这些情感的宣泄往往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上,这“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或某一联的“诗眼”,要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把握全诗的关键,即“诗眼”。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说得好:“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由此可见,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最传神,最能表现诗文主旨的词语或句子。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

3、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提问方式请你说出这首诗中某字有什么妙处?变式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某种版本把某个字写成另一个字,请问哪个字用得更好?方法指津体会某个字的妙处,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从艺术方面,用了这个字使这一诗句达到怎样的意境,收到怎样的效果;二从思想方面,用了这个字对诗的主旨,对全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影响。【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即时演练】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答案:“直”写出

4、烽烟之劲,“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答案:“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答案:“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答案:“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

5、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答案: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答案: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经典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鉴赏】: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

6、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答题误区有的同学往往把答题的重点落在有这个字的某句上,对这一句进行鉴赏,而忽视这个词的作用,这就没有抓住重点。二、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变式提问: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风格或特点来解答。【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术语储备:清新淡雅质朴自然明快浅显含蓄隽永简洁

7、洗练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浑厚雄健辞丽藻华明白如话经典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卷二)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解析第一问考查的是写作技巧,是换一种角度写思亲。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而不写自己是如何地思念家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第二问只要学生稍有一点诗歌知识,就能答出此题,因为白居易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其语言风格是朴实无华。答题误区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歌总体风

8、格的一个方面,不能把某位诗人诗歌的总体风格牵强到语言风格上。三、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式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题步骤】(1)指明表达技巧。(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艺术效果。术语储备: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烘托象征比兴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即时演练】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9、赠王伦)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帝城)答案:“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案:“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

10、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答案: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答案: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经典演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夜雨寄北(李商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何当共剪西窗烛

11、,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首诗第三四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解析:除夜作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自己除夕夜思念亲人之苦;夜雨寄北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驰骋想像,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出自己今夜思念亲人之苦。两诗的三四句都是由眼前之景想像到远方之景,用故乡的亲人怎样地思念自己,反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这两句运用了虚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答题误区: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准确的,如果就诗歌中的某一句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四、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考查提

12、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式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绪)?术语储备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思乡怀旧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答题步骤】解答此类题型可分三步:第一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绘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在描绘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典演练】阅读下面

13、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年江苏试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解析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其中颈联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夜已深,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这样的氛围更能衬托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加点字为答案要点)答

14、题误区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绘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绘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五、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提问方式:这首诗的某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变式提问:这首诗(曲)运用了某某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方法指津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方法,如果是判断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则要对照具体诗句反复斟酌;如果是回答修辞的表达效果,则要了解每一种修辞的作用。术语储备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15、;化冗长为简洁。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反问加强语气。顶真回环跌宕,具有旋律美。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经典演练】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2005年上海卷)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注谪

16、仙:李白。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解析答题时,首先要说明诗句运用什么修辞方法,然后再说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第二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答题误区学生在答题时,往往能说出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也能说出运用这种修辞的一些好处,但不能联系具体的诗句说出好在哪里。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台 城 刘禹锡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韦

17、庄:晚唐著名诗人。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后庭花:乐曲名。(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要点(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18、,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1)“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2)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答案要点(1)“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2)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两字一景,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营造怎样的意境?“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

19、的情思?(2)这首小令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要点(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意境。“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天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难”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又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南溪早春 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

20、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1)请联系全诗内容,分析第二句中“恼”字的含义及作用。(2)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诗句作赏析。答案要点(1)含义“撩起”之意,在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叹中,隐含着对春天的喜爱和不服老的激情。作用:为下文抒发热爱早春景色,憧憬丰收年景埋下伏笔。(2)颔联最能代表。艺术特色描写细致入微。柳枝返绿总是先从垂枝条和末梢开始,故说“垂处绿”,小桃初绽,也总是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语言新颖活泼。“下来”“上去”写柳枝桃枝特点,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拟人意味。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栏梨花 苏轼梨

21、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惆怅东栏一株雪”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2)这首诗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历来为诗评家所称道,你有没有同感?请结合具体说明。答案要点(1)运用比喻,把梨花比喻雪,写出梨花不妖艳,不轻狂,洁白无瑕,使梨花更具神韵。同时把咏花与自咏结合起来,表达诗人一生正道直行,清白坦荡的志向。(2)诗人用深青的柳色衬洁白的梨花;用乱飞的柳絮衬托梨花不随风飘零;用“人生看得几清明”衬梨花的清明。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篇学习要点:1. 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2. 学习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内容:(一)鉴赏意象一【考点解读】意象是诗

22、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二【常见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

23、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三【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

24、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附:常见意象特征(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

25、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8)松,坚贞高洁。(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二)鉴赏意境一【考点解读】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

26、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二【常见题型】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例:(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三【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

27、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

28、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可以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三)练习巩固:一、(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

29、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

30、”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二、( 06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注侬:我 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流水 白云)(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31、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三、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四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32、?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答: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

33、情,情景高度统一。(3分)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洞霄宫 林逋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答: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答: 答案(1)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

34、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俯仰相衬。“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阔自然。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答

35、: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七、阅读下边一

36、首词,完成(1)(2)题。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惊残:惊醒。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八阅

37、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1)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2)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

38、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