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762397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一、内因日渐被社会剥夺的“自我”2二、外因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4(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4(二)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戈尔的影响9参考文献:11致 谢11卡夫卡作品异化主题分析罗 苏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 指导教师:陈芸芊摘 要: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主题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他通过变形、夸张、象征的手法使真实与虚构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列、梦幻与现实交混,作品由此显得荒诞,同时又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性,呈现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通过那些异化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人们在物质文明挤压下的精神状态。卡夫卡本人

2、也因这些作品而一直被人们推崇,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自己赢得了一片掌声。本篇论文主要从内外两方面来浅析卡夫卡异化主题出现的原因。关键词:异化;原罪;恐惧;真实;生死观Analysis of Alienation in KafkaLuo Su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07 Instructor: Chen YunqianAbstract: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in Kafkas work is an embodiment view of the world. Through his defo

3、rmed, exaggerated, symbolic approach to reality and fiction intertwined, reasonable and absurd juxtaposition of fantasy and reality the mixing, the resulting works seem absurd,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reality, and presented to the people a real world. Alienation by the image of those people fully de

4、monstrated the spirit of material squeezed state. Kafka himself has been a result of these works and the people respected, he used his unique narrative won applause for themselves. In this thesis,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o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has arisen due to Kafka.Key words: Alienation

5、;Original sin;Fear;Truth;The point of life and death卡夫卡出生于1883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西方社会政局动荡,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人不再是社会的主人,而是“物”的奴隶和工具。人们之间剩下的几乎是纯利益的关系,精神开始空虚。人们日益感受到无法排遣的孤独、无奈和身不由己的灾难感。作为人的信念,已被人的压抑、恐惧、苦闷所代替。在这样一个根本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时代,人被迫走向异化。所谓“异化”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卡夫卡的作品正是体现了这种人异化成非人的社会现象。他的异化作品的产生除了当

6、时他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影响外,还有他自身软弱、恐惧的性格因素。一、内因日渐被社会剥夺的“自我”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做的工作是累人的差事,常年累月到处奔跑,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火车上或旅店中”其工作之劳累,饮食之粗糙不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他这样苦苦地工作着却还受着被解雇的威胁。格里高尔为了整个家庭,遭受很多难以承受的压力和情感受压抑的痛苦。从这一方面来说,他的灵魂早已异化成了非人类。当他在某个清晨发现自己的身体变成了甲虫时并未感到惊异,相对内心的异化,这身体的异化只是稍微来晚了些而已,在内心早就希冀自己成为非人类的格里高尔,深知自己只有异化才能真正摆脱现实世界,暂时逃避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如果

7、格里高尔没被异化,那他仍将生活在个体逐渐被剥脱的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中。卡夫卡说:“资本主义是一系列从里向外、从外向里、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的依附关系的体系。一切事物都具有依附性,一切都受制约束缚”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5卷)叶廷芳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P453.卡夫卡生性敏感、懦弱、胆小。卡夫卡的父亲海尔曼给他的印象就是“专制如暴君”。 他对父亲感到恐惧。致父亲的信中写道“你最近曾问我为什么声称在你的面前感到我感到畏惧只会使用武力大叫大嚷和发脾气来对待一个孩子那喊叫,那涨得通红的脸,那急忙解下吊裤带的动作,吊裤带放在椅子背上的那情景,这几乎比真的打我还令人难受。就好比一个人该受绞刑”

8、父亲对他的呵斥、专制都是一种精神压迫,这就对他的心里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后来变得抑郁并焦虑。敏感而又懦弱的天性使他觉得自己是独立于世而存在的,并开始对自己的这种异己生存环境感到恐惧,对自我矛盾感到恐惧。在致迷伦娜中,卡夫卡写到:“我的本质是恐惧”正是这种恐惧的性格使卡夫卡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审视世界,叙述整个社会,从而创造出大量的带有异化主题的作品。卡夫卡曾说:“世界是什么样随他的便,我要保持我的独特性” 索洛维约夫:爱的意义 董支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6年版 P144.对于一个体弱多病且性情孤僻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已被异化的社会,他无力改变,他唯一希冀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异化的社会中,他能不被异

9、化,能够坚守自我、保持自己的原貌。因此在这样一种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的情况下,卡夫卡觉得自己本不应属于这个世界,然而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和改变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背景,而这就使他更多地感到孤独、绝望、痛苦和无可奈何。于是卡夫卡笔下出现了城堡中塑造的K这一人物形象。K最后和弗丽达片刻不得安宁,更没有片刻独处的时间。于是K的悲哀已经不是孤独的厄运,而是孤独被侵犯的苦境。通过对k这一命运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卡夫卡在k的身上安插了一个自己对孤独的渴望和追求,而这份孤独就是他保持自己独特性的表现方式,通过K的孤独被侵犯的境遇来表达自己独特性快被社会抹灭的遭遇,一种自我快被剥夺的处境

10、。余华曾在卡夫卡和K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卡夫卡一生所经历的不是可怕的孤独,而是一个外来者的尴尬。这是更为深远的孤独,他不仅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格格不入,同时,他也和自己格格不入内心的不安和阅读的不知所措困扰着人们,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没有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学出路,或者说其他的出路也没有,人们只能留下来,尽管这地方根本不是天堂,而且更像地狱,人们仍然要留下来” 因这孤独才能保持与异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也才能更好地坚守自我。心理学家RD.莱恩说:“自我孤独状态实际是自我的一种努力,在自主性和完整性面临威胁时维护自身的存在” 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林和生 侯东明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1、 1994年版 P82.所以卡夫卡在追寻并保护着这份令他害怕的孤独,并通过一系列异化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孤独的渴望和追求。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内心的状态和幻象的直接延续和记录。他曾这样比喻自己:“我误入了一片无法通过的荆棘丛中,只能大声喊公园管理员。他马上就来了,却无法穿过荆棘走到我身边来。你是怎么跑到这片荆棘丛中去的?他喊道,你不能沿着同一条路出来吗?不可能我喊道,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 龚翰熊: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P123.卡夫卡的这种恐惧表现在外部世界上就是自身无力改变命运的渺小与世界的强大的的对比上。他曾说:“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

12、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 骆嘉珊:欧美现代派作品选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P6.在这样一种思想上,卡夫卡所呈现的文学世界中,个体始终处于被剥夺的危险中,如诉讼中的约瑟夫K,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都被剥夺了最起码的尊严、生存权利、话语权等。卡夫卡本身也是处于这种自我被剥夺的危险中,他曾经在奥地利文科中学学习。他说:“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抹杀我的个性” 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 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P68.他认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剥夺个体自我的过程,以期将人们同化为同一体制下的人。这种认

13、识让他对整个社会有了更透彻的分析,使社会更趋于真实。而他敏感、懦弱的天性也促使他的恐惧感上升到对整个世界的恐惧。 “奥匈帝国的专制主义统治与欧洲现代潮流的背离,犹太民族的无家可归与受歧视、受压抑的处境,父亲的家长制威权从小对他儿童心理的威胁,社会上法制形成的完整性与法的实质的不存在这一切都导致他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和异己感,因而无法接受这个世界。”家庭、亲情、社会的异化,增加了他自身的这种快被社会、家庭所剥夺的恐惧感,以及心中对人类生存状况不报希望的危机感,这都使得他的作品“寓真实于荒诞中”,于是出现了一大批荒诞的异化形象。 二、外因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卡夫卡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性格及不能融

14、合的周围环境的原因,他很热衷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这些文学作品对他影响很大,从而塑造了他不一样的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1原罪叔本华认为:“每个人,在本性上,也都有某种绝对的邪恶的一面。即使最高尚的性格,有时候也会因其堕落、腐败的特性而使我们感到吃惊,好像它和人类密切的相关似的世界本身就是对它的最终审判人是唯一使别人遭受痛苦而无其他目的的动物,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别人痛苦。没有一个动物,只为折磨而折磨另一动物,但人却如此,正是这种情形,构成人类性格中的残忍特质,这种残忍特质比纯粹兽性更坏人一到这个世上,就肩负着原罪的重压”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刘烨译 九州出版

15、社 P27 P89.卡夫卡受叔本华的这一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他说:“我们人间的不幸是由成群的魔鬼构成的但只要不存在统一性,即使所有的魔鬼都关怀着我们,那又有什么用呢?”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赵登荣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P73这种原罪思想同样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判决格奥尔格本欲挑战父亲的权威,却在恭听父亲长篇训导后,服从父亲判决投河自杀,这一逆转突出了规训对个体主体意识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格奥尔格对自我原罪的判决“格奥尔格意识中淫邪地搜寻他们的共同处,他相信身体里有他的父亲”自杀也才能杀死原罪,只有摆脱了原罪,生命才能长存。诉讼中,约瑟夫K,因为对法院权力机制运作规则

16、的无知而敢于藐视权威,约瑟夫K在预审法庭上声讨司法机构的罪恶,最终却被剥夺了诉求的权利,还像狗一样地死去。“这个庞大的司法机构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地平衡,如果有人稍微变动一下这个机构的组织,就会摔跟头从而彻底毁灭,而这个机构则可以靠自身其他部分的补觉作用恢复平衡,因为它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这一点也不会变,相反,会变得更加牢固、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凶恶。”因为约瑟夫K不知道自己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所以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越是申辩,就越让自己陷入审判中。在流放地在对那架杀人机器细致的描述中,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清晰的现实。新军官要亲自接受酷刑,才能表示地刑具的忠诚。这一荒诞的写法隐喻着对整个人

17、类罪孽的审判。也正是在叔本华的这些原罪思想影响下,卡夫卡才能从原罪着手,创造出这一系列生动、荒诞的人物形象。2对真的追求叔本华说:“我们万不能由外而去抵达万物的真理。无论我们探索的怎样多,我们所能涉及到的天地,只是印象和名词罢了。我们好比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一个入口,只不过有时约微描绘一下外形而已。”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刘烨译 九州出版社 P27 P89.这就成了卡夫卡作品城堡的思想来源。城堡讲述的是土地测量员K,一心想进城堡却苦于无奈永远被拒之门外的故事。他用了很多办法:勾引城堡官僚的情妇、找村长、给学校当校工,但都没能如愿,他依旧在城堡外徘徊。整个故事显得荒诞而又疑惑重重,

18、首先K是受雇来城堡的土地测量员,但当他来到城堡时,却怎么也进不去城堡,就连城堡主人西西里伯爵都没有见过;其次是K来到这里遭到的一系列不确定的事:和他通电话的人不确定性,与城堡主人联系的不确定性。直至最后K陷入了永无完结的梦魇一般的生活和充满悖论的荒诞遭遇,也开始了毫无结果的痛苦的追寻。在对城堡的叙述上,卡夫卡依旧选择的是细节描写,从人物内心着手,着重表现人在现实中的个体性精神境遇。作者通过内心及周围环境的细节描写,让处于读者状态的我们更相信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如城堡中第一章的一段: “他走啊走,只看到一栋接着一栋的小房子,冰霜封冻的窗玻璃,皑皑的白雪,没有一个人影。可是最后他到底挣脱

19、了这条迷宫似的大街,逃进了一条小巷。这儿雪积得很深,你的花费很大的劲才能把脚从雪地里拔出来,这事非常累人的,搞得浑身是汗。他猛地立停下来,再也不走了。” 这种对环境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小说弥漫的梦魇般恐怖又压抑的气氛,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这种赤裸裸完全不带夸张意味的真实感,就使得作品后面那不可思议的故事结局显得更加荒诞。变形记中通过人异化成虫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劳动异化的主题,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金钱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世界并非传统理性统治下人的盲目乐观认为的那样,而是一个没有理性、没有目的,人类最终会成为

20、自身精神的殉葬者的这样一个世界人成为非人的资本主义世界。除变形记外,卡夫卡其他变形的作品也在竭力呈现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那只绰号“红彼得”的猴子为了生存找寻出路,不得不通过常年的学习来达到变成人的目的。“在彻底放弃旧有的自我同时,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在乡村婚事筹备中,主人公不必亲自去参加那让人烦恼的婚礼,只要派那打扮的衣冠楚楚的躯壳去就可以了。主人公怀着恶作剧般的心情看自己的躯壳一边抽泣一边摇摇晃晃走出家门,并且在台阶上摔了一跤。他此时脸上的表情是那种恶作剧后的愉悦。在流放地对那杀人机器的描写,军官怀着喜悦的心情以身试刑具的荒谬。他的这些作品几乎都没有时代背景,没有确切

21、的时间、地点和图像,没有非常真实的生活环境,但其反映出的现实性,随着历史的进程,其时间跨度不断延长,空间幅度也不断扩展,反而具有更强、更真实的艺术生命力。如乡村医生在描写患者的一个伤口时的细节:“玫瑰红色,有许多暗点,深处呈黑色,周边泛浅,如同嫩软的颗粒,不均匀地出现的淤血,像露天煤矿一样张开着。这事远看的情况,近看则更为严重,谁会见此而不惊叫呢?在伤口深处,有许多和我小手指一样大小的虫蛹,身体紫红,同时 又沾满血污。它们正用白色的小头和无数小腿蠕动着爬向亮出。可怜的小伙子,你已经无可救药,我找到了你硕大的伤口,你身上这朵鲜花(Blume)送你走向死亡。” 在这冷酷无情充满血腥味的死亡描述”中

22、,不正是我们现代无数没有医德背弃良心的医生吗?也正视了医生麻木的这一职业性格特点。卡夫卡的这些作品呈现了这样一个世界:世界就是不断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的过程。世界本身并无意义,物质和财富的聚敛使人类的生命贬值,本能受压制,法则统治了一切。人类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可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精神更多出现的是疲惫、焦虑和空虚、寂寞,因此他的作品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用最真实的笔调来写人类在这个社会里如何被异化成他物的。卡夫卡的小说几乎是他的自传体。卡夫卡希望通过写作来逃避与自己格格不入的这个世界,他认为写作是“把世界举到纯净、真实、自由的境界。”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他是借助荒诞这一手法来挖掘更深层次

23、的真实,更久远的现实性,他认为写作就是真实心灵的外化。“把所写下来的东西不折不扣地引进我的内心里去:-卡夫卡1911年12月8日日记。在卡夫卡致马克思。勃罗德中表现了他对写作的态度:作家,也就是某种不存在的东西把这具旧尸首,这具自古以来的尸首交给坟墓。在彻底的忘我(不是情形,忘我是作家生活的首要前提)情况下用所有感觉来享受这种殡仪,或者说想要叙述这种殡仪,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是个地道的作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对真实的追求。他的这种异化主题的作品不是偶然出现,而与他的思想,他的生存环境又很大的关系。由于他追求这种趋于完全绝对的真实,敏感的天性以及成长期间的恐惧心里,让他在这种真实的追求中很痛

24、苦。要追求绝对的真实,就必须的一遍遍挖掘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并对心灵进行拷问。而这就更加深了卡夫卡心中的恐惧和孤独感。“写作在我童年是作为预感,后来作为希望,再后来作为绝望笼罩着我的生活”卡夫卡1919年11月致父亲。写作几乎成了卡夫卡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唯一方式,他想要融入这个世界,而他的作品是被他认为是唯一能解救他的途径。因此,在写作上,他是极其严肃又认真的。带着叔本华“若没有真理,任何艺术作品的美都不将存在。”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论女人与性爱形而上陈静编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P67.只有坚持真,他的作品才能永久充满活力,他的作品才能呈现出这一系列异化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也才能构

25、造出这样一个荒诞的社会。万物平等的思想,所以他作品的异化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无论异化成什么样,异化主人都并未感到惊异,如格里高尔,他对自身异化成甲虫并无半点吃惊。卡夫卡还通过道家思想对生死有了新的看法,对于一个自身很痛苦不堪的作家卡夫卡来说,死亡也许是通向光明达到无痛苦状态的途径,道家认为生死并无分别,死是永久的存在、灵魂的存在,生只是躯体的暂时存在,而无论是生还是死,灵魂是永远不会消亡的,所以生死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并物本质区别。“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卡夫卡就是在这一概念的认识后赋予了他作品的主人公以死或说无为来超越痛苦的意义。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诉讼中的约瑟

26、夫K、判决中的格奥尔格、城堡中的K,都最终走向死亡。但这一阴暗的词语在这里并非是痛苦的无限增大,而是灵魂通向光明世界的开始。“一个人一旦遇到极大的不幸,就不会在以自我为中心,他会去沉思整个人类的苦难,而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不过是普遍痛苦中的一个特殊的例子,他会觉得整个人类都注定要受苦,他自己不过落进那无边无际苦海中去的又一滴水而已。”卡夫卡便是这样一个觉得整个人类都要注定受苦的人,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痛苦的,如城堡中的K,千方百计想进城堡,最后直到奄奄一息,才得到城堡的通知,他可以在村子里居住,但不需进入城堡,K在力求进入城堡的过程中,一直单枪匹马,孤立无援。但这种努力最终变为泡影,他的这种信仰

27、的失落,理想的幻灭,给我们留下的是精神探索者的痛苦。当一个人为之努力的信仰没有了,就相当于支撑他身体、保持他身体平衡的一个支架倒了一样,他曾为追求理想而鲜活的生命已因理想的失落而变得暗淡失色,他自己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人。那么小说对于他生命的终结这一结局,将不再是一件令人感到痛苦的事,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的躯体将不再受束缚,通过他的灵魂他可以到达那个曾经他想到达的地方。诉讼主人公约瑟夫K莫名其妙便被宣布被捕,没有任何法律文书,法律凭证,但他却感到法的无时不在。“法庭对你毫无要求。你来,它就接受你;你走,它就让你去。”“我们的机构从来不去民间找罪行,而是像法律所说,被罪行所吸引,这才不得不

28、把我们这些看守派出去。这就是法律,它错在什么地方?”这样荒谬的言论,这样荒诞的法庭逐步把约瑟夫K推向了死亡。在审判过程中,法庭还剥夺了约瑟夫K的诉讼权、话语权。“他从未见到过的法官在哪儿?那个他永远也无法企及的高等法院又在哪?他把双手举向高空,张开十指”约瑟夫K对这种无处不在的法感到作为一个人的无可奈何,他既逃不掉又无法诉讼,最后还不得不接受法院执行死刑的决定。卡夫卡为约瑟夫K安排的最终死亡这一结局,其实是为他途中诉讼无门的绝望指出的一条明确的道路,死后他便不会感受到这种不公平的无处不在的法的约束,死后他才能真正摆脱这种无可奈何的宿命。变形记格里高尔由人异化成物,是因为受压抑的情感和劳累的工作

29、而被异化成非人的。格里高尔要供养家人而不得不做他并不喜欢的旅行推销员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仅让他很辛苦还让他时时受着会被解雇而失业的威胁。那么这个工作在他异化之前就让他感到痛苦了。当他异化成虫后,他的家人对他鄙视、不满、虐待,这种被异化的亲情更是让格里高尔痛苦不已。他为自己不能再为家人承担责任而痛苦,他一想到不能实现送妹妹去读书的诺言时,他就有很深的负罪感。这个善良最应得到家人爱的格里高尔,却为了不连累家人而选择自杀。“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呢,只要这件事能真正办得到。他陷在这样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一直到钟楼上敲响了半夜三点。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唤醒了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就无

30、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丝动摇不定的气息。”格力高尔被异化成甲虫后反倒有一种轻松自在感,他将不再面对人所要面临的那种压力,他可以轻松做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然而异化当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办法,他存在于这个世上,无论是以哪种外在方式存在,他都要依赖这个社会才能生存下去,那么这个社会一旦拒绝他,那他生存的唯一境地就将受到威胁,他就又没法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所以,要想真正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要想真正拥有自由之身,不受任何外来的东西束缚,唯有躯体的死亡才能做到,所以卡夫卡同样赋予格里高尔死亡的命运,只为让他更好更轻松地过自己的生活。从这几部作品的结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卡夫卡很受道家

31、思想的影响。他作品中透露的生死观、万物平等的思想,又都直接影响他作品中的异化主题。因而从道家思想这一角度看,他作品出现异化主题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并非刻意去追求的某种东西。他的异化因为这些思想而自然天成。(三)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戈尔的影响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戈尔在他的恐惧的概念中认为恐惧是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也许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令人难以忍受。它同时也是一种朝向拯救的一种手段。这正为卡夫卡的恐惧找到了一条出路,在自身的恐惧中,为了追求作品的真实感,而又不得不一遍遍去拷问内心,也许真正的勇气就在于此:恐惧能使人避免永远沉沦,让人走向拯救自我的道路。克尔凯戈尔还以为恐惧消融了这个有限世界中的

32、一切,揭示出幻想。于是卡夫卡用其幻想出的荒诞世界来揭示一个这世上存在但并未被发觉的真相。法的异化,物质的异化,社会的异化,这些都通过卡夫卡描述出的荒诞世界给表现了出来,而这些真相的出现正是在于卡夫卡对其自身一遍遍痛苦的拷问中。卡夫卡希望通过写作来逃避与自己格格不入的这个世界,他对自身所处的这种境遇感到恐惧,他曾这样比喻自己:“我误入了一片无法通过的荆棘丛中,只能大声喊公园管理员。他马上就来了,却无法穿过荆棘走到我身边来。你是怎么跑到这片荆棘丛中去的?他喊道,你不能沿着同一条路出来吗?不可能我喊道,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一个不能得到他人理解的卡夫卡,即便身处危险境地,也永远只有他一个人独自面对

33、,他对未来感到恐惧,对社会感到恐惧,对自己所遭遇的这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感到恐惧。他多么希望能找到同盟军,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来陪他一起面对这些他不能承受的东西,然而没有。为了摆脱这种恐惧,只有通过写作来解救他,他认为写作是“把世界举到纯净、真实、自由的境界。”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他是借助荒诞这一手法来挖掘更深层次的真实,更久远的现实性,他认为写作就是真实心灵的外化,而这种外化的真实心灵将暂时让他告别恐惧。美国里朴实、善良的16岁男孩所见所闻是构成其痛苦的最主要原因。工人的罢工、失业者的自杀、党派之争,这些都让他感到恐惧:对周围环境的恐惧,对身边人的恐惧,对整个社会的恐惧,从而导致身心上的痛苦、悲凉和

34、孤寂。地洞里的我一刻不停地打洞以求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却还是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心灵上的痛苦和恐惧,更是能引起现代人孤寂、空虚的情感共鸣。卡夫卡认为“艺术对于艺术家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卡夫卡笔下那些痛苦的人物正如现实中的他所受到的痛苦,这种痛苦也昭示着未来大多数人所应感受到的痛苦被剥夺的孤独者、绝望者的痛苦。这种痛苦最能直接导致的就是对未来的恐惧,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恐惧,或者痛苦本是由这种恐惧而产生。 卡夫卡这个伟大的作家,在其创作中,总是能感受到那真实的世界和那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倾尽自己的所有精力把痛苦转移到作品中去,他的努力、他的执着、他的认真,让其作

35、品彰显出久远而又深刻的血淋淋的现实世界,让人透过作品去琢磨、思考自身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荒诞及它那些异化的主题,赋予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价值在里面。在这个世界里,渺小的我们,如同蝼蚁,从一出生便被迫接受蕴含在身体里的原罪的痛苦,处于这种真实的生存困难中,人类如何才能战胜这样的悲剧性呢?它留给我们的只能是那无言的痛苦和对自身、对社会清晰的认识。也许只有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在这社会中的价值、地位,我们才能更淡然地面对一切,然后泰然处之,超越这无处不在的痛苦和困境吧!注释: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5卷)叶廷芳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P453. P73.索洛维约夫.爱的意义.

36、 董支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P144.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林和生 侯东明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P82.龚翰熊.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 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P123. P123. P228.骆嘉珊.欧美现代派作品选.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P6.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 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P68.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刘烨译 九州出版社,P27 P89.叔本华.悲观论集卷-论女人与性爱形而上.陈静编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P6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

37、996年版 P109.参考文献:1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五卷)叶廷芳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 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3卡夫卡.卡夫卡全集.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刘泽译.九州出版社.5曾艳兵,陈秋红.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研究,2002年版.致 谢本毕业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陈芸芊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学术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正是由于她的指导,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陈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