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2761601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社会学视野下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学视野下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学视野下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视野下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视野下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淮 阴 工 学 院 学 年 论 文作 者:杜杰学 号:1122001103系 (院): 人文学院专 业: 社会工作题 目:社会学视野下外来务工人员 城市融入难问题研究 指导者: 王正中 教授 2015年4月社会学视野下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难问题研究社工1121班 杜杰摘要:在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这样一种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结构性力量,却因为自身的外来性和流动性,经常遭受社会排斥。作为“边缘人”,他们在子女教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与城市产生了隔阂。本文运用社会学的一些理论,从制度和社会心理角度分析产生这种隔阂的成因,促使社会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和未来。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城市

2、融入 制度Migrant workers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har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o research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apid advance in the city.Migrant such a structural strength has a broad and profound impact.However,their often suffer from social exclusion because the alien and liquidity.As

3、 a marginal man,there are gaps between themselves and city in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culture,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paper,by using the theory of sociology to analysis the reason from system and social psychology.Hope the social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

4、ure of migrant workers.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City integration System第 10 页 共 11 页淮阴工学院学年论文 一、 引言外来务工者群体介于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目前全国大体数量在2.6亿左右,并且逐年递增。然而,这样一种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结构性力量,却因为自身的外来性和流动性,经常遭受社会排斥,并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城里人乡下人的等级关系。面对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意识到妥善解决外来务工者问题,如果城市化和构建和谐城市关系仅止于此,那是远远不够的,这仍旧沿袭了二元结构的樊篱

5、。外来务工者如果长期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主流文化,他们将在心理上产生抵制,形成与城市对立、磨擦的集团意识,这不利于城市的稳定,也会损害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而与此同时,外来务工者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可能再回归农村成为农民。所以,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进程中,必须对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问题加以重视。希望通过本次对外来务工者城市融入问题的探究引起社会公众对城市中外来务工者的关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认识到城市对外来务工者权益的制度性限制。 二、外来务工者在城市中的现状一般来说,外来务工者进城,首先要立足脚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拿到可以维持最低消费的收入,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存适应。第一代外来务工者

6、进城,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在生存适应层面上的外来务工者,其社会生存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初级群体为主,交往的对象多是同乡和从其它地区来的农村人口。二是以业缘交往为主。外来务工者与城市居民交往更多只涉及业缘关系,而没有情感上的交流。这种社会网络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初级群体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使进城的外来务工者能很快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沦为城市的失败者。另一方面,这也保护了外来务工者身上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对城市的认同,形成了城市中的村庄与城市中的老乡。而经济社会地位、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外来务工者与市民缺少生活中的感情性互动,减少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可能,这在客观上形成了社会隔离状况,使外

7、来务工者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成为客观上的城市中的村民。由此产生的村民心态使外来务工者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只有自卑的陌生人的感觉;而过客心态使外来务工者仅仅把所在社区、城市当作暂时的栖身地与工作、居住地域的符号。可见,当前外来务工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少、工作强度大、收入相对少、社会保障低,被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等。其次是外来务工者子弟问题,他们随父母移居城市后,面临教育、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城市适应问题。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民工子女,一般不会象他们的父母认同自己农民的社会身份,他们将成为未来城市的新移民。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未来的发展和城市社

8、会的稳定,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由于父母工作的流动性、户籍与教育权的关联,以及城市民工子弟学校的不稳定性导致外来务工者子弟的学校教育极其不稳定。另外,相对“自我封闭”的学校与家庭生活方式,导致他们很难对城市文化产生认同感。最后,在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价值观和新风俗开始影响农民,对农民的传统观念发起了冲击。失地农民自身内在的文化特征决定了不可能迅速融入高节奏、异质性、开放的城市生活,进城后无所适从,对所处社区和整个城市缺乏相互认同的文化归属感。由于文化的差别,城市社区居民对外来失地农民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外倾向,在提及失地农民时总是把他们当作外来者看待,这也延缓了失地农民融入

9、的速度。旧的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观念尚未形成,造成了部分失地农民在从文化到心理归属感处于真空状态。总之,外来务工者由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在城市生活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在心理状态上表现出对生活前景的彷徨、焦虑,乃至于失去信心。这一心理状态是群体性的,有可能激发为集群行为,影响社会稳定。由于外来务工者从身份上讲是农民,而实际生活和工作却在城市,形成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每一个外来务工者长期在这种矛盾状态下生活和工作,其工作、生活方面的处境不容乐观。 三、外来务工者城市融入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制度性障碍大量农民融入城市社会而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然而外来务工者在城市

10、融入过程中却遭受着多方面的制度性排斥,其城市融入进程步履维艰。有学者认为,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建构的角度来看,制度的排斥是造成外来务工者目前处于这种不公平、不平等状态的根源。 1.户籍制度排斥可以说,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是当前外来务工者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碍。户籍制度和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制度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在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由于城乡的二元户籍状况,城市相关制度被人为地贴上了“户口”的标签,使得原本应当与户籍无关的制度却与户籍的性质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制度性排斥的基础性制度,它作为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

11、的社会资源之外。农村流动人口从而面对着一系列有别于城市居民的制度, 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外来务工者身份与职业、角色的背离,它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事实上的障碍。 2.社会保障制度排斥大量外来务工者长期生活、工作于城市,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他们不具有所在城市的户口,因而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一方面,由于建立了二元社会的结构模式,使得社会成员被人为地划分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而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制度安排也表现出对城镇居民的倾斜。于是,进城的农民就成为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排斥的对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外来务工者主要以家

12、庭保障和亲属互助作为核心的保障模式,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使外来务工者没有形成依靠社会来保障生活的习惯。近年来,虽然一些城市逐步开始重视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了有关外来务工者社会保险的暂行办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规定根本得不到有效实行,外来务工者的社会参保率很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者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 3.教育制度排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在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受教育资格遭受歧视,使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问题困扰着外来务工者群体,另外由于外来务工者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就业技能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城市融入。首先,

13、在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外来务工者流入地的当地政府没有义务也没有动力去管外来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外来务工者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 ,就必须交纳高额的借读费。由此,这种体制就人为地将外来务工者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割开来。此外,由于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使许多外来务工者不敢奢望也无法在城市落户。另外,由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者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且缺乏专业技能,所以他们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力气活,生活条件也极其恶劣,他们的劳动报酬低、工资常被拖欠、安全和健康没有保障。所以,教育制度的排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来务工者的城市融入。 4.文化制度排斥外来务工者在文化制度层面遭受的排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4、首先,从城市化的角度看,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构传统生活方式、重构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在现代化话语支配的发展路径之下,为了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生存,外来务工者必须改变自己习惯已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形成与城市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外来务工者很可能会经历心灵上的孤独、迷茫与痛苦。其次,由于城乡社会的长期隔离和城市的优势地位,城市居民逐渐产生了一种排斥农民的特权文化心态。这种群体间偏见在城乡隔离的情况下尚处于隐蔽状态 ,而大量外来务工者进城之后,这种已有的偏见与歧视就暴露出来,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有学者认为,“外来务工者文化资本的缺乏使外来务工者很难获

15、得技术含量较高的正式岗位,获得提高人力资本的机会,文化资本的缺乏导致市民的文化排斥”。 (二)社会心理障碍 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难,除了制度因素外,还有一些人为的非制度性因素。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区别。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城市的管理者都存在对外来务工者的偏见和歧视,从而使外来务工者和城市之间形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外来务工者也无法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一是城市管理者消极对待。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过程是流动人口和城市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融入程度的高低不仅与流动人口自身的特征有关系,还与流入地的特征有关系。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城乡分治的影响,

16、对外来务工者产生偏见,担心进城外来务工者带来社会安恶化、交通拥挤、卫生状况差、住房拥挤等社会问题,进而产生对外来务工者的抱怨、排斥和歧视,因此在思想观念上,城市管理者排斥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在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设置了诸多的门槛,从而阻碍了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进程。二是城市居民不接纳。农民两个不同的群体第一次在城市空间的大规模的直接互动,难免产生群体性磨擦。2城市居民长期形成的优等公民的优越感,使他们不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和对待进城外来务工者。居民与外来务工者来自农村,其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均带有农村特有的生活习惯的陋习,与接受过城市文明洗礼的城市居民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所以在与城市居民交往

17、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加之少数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做了一些破坏城市生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损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加深了城市居民对进城外来务工者整体的反感和抵触心理。 三是自身素养障碍。自身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外来务工者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大部分外来务工者的自身素质较一般城市居民要差,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简单、职业技能贫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方面。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简单,外来务工者很难与层次较高的人士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这失去的不仅仅是建立人际交流的机会,而是获得就业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技能缺乏,在实际招聘中外来务工者往往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处于被

18、选择的地位,而且往往只能以提供劳务谋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外来务工者往往忽视职业保障,忽视福利待遇,以极低的要求换取工作机会。外来务工者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公共管理缺乏相关知识,对城市交通规则及自身法律意识淡漠,自身文明礼貌程度不够,常发生出格或违规行为。由于这些原因,在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人力资本的匮乏在一个社会中,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有两种原则,即先赋性原则和自致性原则。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开放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是必定是流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人们的社会流动也越来越多的依靠自致性因素。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通过职业流动来实现,

19、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整体上来讲,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还是偏低的,这对他们的社会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造成不小的阻碍。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人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外来务工人员目前受教育水平也使得其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作对人所提出的要求。同时,在意识到自身人力资本缺乏的情况下,碍于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提升途径较少,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较低的人力资本,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只能从事低报酬、低职位的工作。加上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较少,致使其只能在低层次的工作之间流动,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小。受制于人力资本的匮乏也就决定了他们只可在低层次的领域就业

20、,致使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外来务工人员虽然想要融入到城市中来,他们也积极的努力使自己融入到城市中去,但在他们的融入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困境。如人力资本方面、社会资本等方面,这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变得很艰难,外来务工人员要真正的融入到城市中去,这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 解决外来务工者城市融入问题的对策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社会排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克莱尔肖特指出:“各种社会排斥过程无不导致社会环境动荡 ,终而至于危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社会排斥不仅导致大量外来务工者在城市被边缘化,而且影响到城市社会的整合、稳定与发展,乃至我国城市化和现

21、代化的宏观进程。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就是一项需要从顶层制度设计着手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3此外,当地政府在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拓宽人力资本的途径方面应该给予关注。 (一)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给予外来务工者市民待遇要消除外来务工者在城市面临的种制度性排斥,因此要消除社会排斥,就必须彻底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当前,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致使外来务工者失去了在城市享受各种制度保障的机会,外来务工者成为了被体制抛弃的“局外人”。外来务工者在遭受社会排斥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问题的因素。对此,政府应该放宽对外来务工者获得城市户籍的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22、下逐步地废除户籍制度,使外来务工者获得正式的市民身份,逐步消除户籍壁垒,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二)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使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生活有“安全感”,就必须建立适合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外来务工者人数众多,流动性大,因此目前建立完备的覆盖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现实,但建立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外来务工者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外来务工者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障,要适应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

23、移接续,使外来务工者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属地管理”。针对当前外来务工者流动性大、参保不方便的特点,政府部门适宜制定一些门槛较低、方便外来务工者参保的措施。如对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险实行“一卡通”。但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一定要从“人性化”原则出发,激发外来务工者参保的积极性,从而逐步构建起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的安全网。 (三)改革及完善现行的教育制度,提高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赋予进城外来务工者子女与城市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妥善解决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使外来务工者不必再为孩子的上学担忧。国务院关于解决外来务工者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外来务工者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

24、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并按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因地制宜”的办法予以解决,为外来务工者在城市安心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加强对外来务工者的教育培训和文化引导,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外来务工者教育培训体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对外来务工者进行基本文化知识、职业技术、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思想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并且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编写出适合外来务工者学习培训的通俗易懂的教材。 (四)促生新的文化制度环境,增进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者的相互理解

25、与认同政府应率先转变保护城市人、排斥外来务工者的地方保护主义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为外来务工者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的地位。媒体和大众舆论应通过积极的文化宣传,引导城市居民正确看待外来务工者。倡导城市文明新风,改善城市舆论环境,加强外来务工者与城市居民的沟通理解与认同,为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针对一些外来务工者文化适应能力较低,存在人际交往上自我封闭的问题,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外来务工者的文化引导,促进他们主动融入城市社会。(五) 多渠道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 外来务工人员提升人力资本不仅是自己的事情,更需要企业和

26、政府提供帮助。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到职业技术学校、各种业余培训机构、各种夜校学习班等机构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再者,企业可以对招聘的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使务工人员拥有适应企业基础工作甚至是技术工作的能力。最后,政府应该举办各种学习班、增加培训的项目和经费投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结论中国农民经过三十年城市打工之旅,开始进入大规模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新移民的历史时期。市民身份的获得和城市文化模式的认同与适应是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关键。通过制度变革,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是必由之路。而对城市的认同与适应则是农民对城市文明与生活方式的接受与改变过程,是文化与心理的适应过程。要帮助农民

27、完成城市化过程,需要打造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将“外来务工者城市文化模式的适应问题”,作为政府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由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阶层急剧分化,无论职业、年龄、居住地、收入、流出地等的诸多不同,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非常复杂。 外来务工者的城市融入问题,既是外来务工者子女的主体诉求,是外来务工者家庭的希望和愿景,更是城市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使命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和未来。关心他们,就是关心我们共有的和谐家园。注释1.田明,薄俊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比较研究.人文地理.2014(1);442.郭竞成.杭州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调查报告.城市是外来人口

28、研究.2014(2);1003.邢燕艳.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社会学研究.2009(4);3940参考文献1. 张振宇.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黄晓燕.外来工子女的城市融入状况与政策调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3. 陈晓红.外来人口的城市化过程-以武汉市为例.大众商务,2009(3)4. 夏建中.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3) 7. 邓志强.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中国青年研究,2013(6)8.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05)9. 陈九朋.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现状、困境与对策分析.华商,2008(14)10. 胡苏云 ,答浩 ,王宏 .上海某郊区外来青年社会融入度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11. 张振宇,陈岱云,高功敬.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济南市的调查.山东社会科学,2013(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