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2744563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2010-2030(评审稿)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2010年1月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第2条规划性质第3条规划愿景第4条时空尺度第5条规划依据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第6条类型分析第7条区域分析第8条质量分析第9条综合评价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第10条市场潜力第11条市场定位第12条市场预测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第13条主要优势第14条制约因素第15条重大机遇第16条面临挑战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第17条战略思想第18条战略原则第19条战略目标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

2、方案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第38条总体目标第39条政策建议第40条实施方案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第41条总体构想第42条实施方案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3、。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

4、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第2条规划性质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第3条规划愿景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

5、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第4条时空尺度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

6、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第5条规划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C),1996年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联合国大会,1999年开普敦宣言:目的地负责任旅游,南非目的地负责任旅游会,2002年中国政府有关旅游发展的规定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旅游局,2003年旅游资源

7、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国家旅游局,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2009年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各市的有关文件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部省合作协议实施

8、方案,湖北省人民政府,2009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湖北省发改委,2008年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湖北省交通厅,2008年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武汉市旅游局等,2005年黄冈大别山旅游开发带专项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8年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旅游总体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7年潜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潜江市旅游局,2008年天门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天门市旅游局,2006年仙桃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仙桃市旅游局,2006年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9、年),咸宁市旅游局,2007年鄂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鄂州市旅游局,2002年孝感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孝感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6年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2002-2020),黄石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3年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第6条类型分析通过历时3个月,调查了城市圈9个城市和3个观察员城市的重点旅游资源,共选取了资源单(群)体2083项(实际列为统计资源的有1978项)。基本概况:普查资料汇总的1978个资源单(群)体中,可分为8大类,29个亚类,140个基本类型,单(群)体密度约为300个/万平方米。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呈现“六分人文、三分自然、一分食购”

10、特征。自然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以“山洞”、“江湖”、“林木”为主要特征。人文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名馆名居、名墓名寺”特色。旅游资源赋存总量以武汉、黄冈和咸宁三市居多。主要特征:类型齐全,种类丰富;特色显著,主题鲜明;山水交融,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禀赋俱佳。总之,整个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类型表现出四个典型特征:多样性的资源类型,专题性的资源特色,互补性的山水生态,自然人文的合理配置。第7条区域分析以县(市、区)为基本地域单元,统计旅游资源单(群)体的区域分布密集程度,综合考虑功能类型,划分资源密集区,并从区域旅游合作视角,结合资源密集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色和主导功能,并归纳整个城市

11、圈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的总体特征。1资源赋存分区高度密集型(2个):咸安温泉景观资源密集区和罗田天堂寨地文景观密集区。较高密集型(4个):英山吴家山地文景观密集区、通山山岳景观密集区、孝黄山水景观密集区、大洪山缘地文生物景观密集带。中等密集型(7个):红安将军县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嘉鱼湖泊景观密集区、鄂黄城区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两江四岸江滩景观密集区、大桥首义文化景观密集带、东湖湖光科技景观密集区、赤壁三国文化景观密集区。处于中等密集程度的资源区主要以文化景观类型资源为主。一般密集型(10个):浠(水)蕲(春)武(穴)名人故里景观密集区、泛梁子湖水域风光景观密集区、新(洲)团(风)山水景观密集区、

12、大悟红色山城景观密集区、黄石大冶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汉口租界游憩商购景观密集区、麻城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黄梅宗教文化景观密集区、浠水山水地文景观密集区、洪湖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大(悟)广(水)北部山水景观密集带。2城市资源概貌武汉(白云黄鹤,知音江城):都市自然景观相对分散,水体资源极其丰富,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次之。两江纵横,湖泊交织,水体存量很大,具有典型的滨江滨湖特色,具有“江湖之城”(江城、百湖之市)的美誉。代表性资源为“一楼一台一湖一江一寺”(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东湖、汉口江滩)。鄂州(吴王故都,梦幻水乡):自然景观以低山与湖泊类为主,尤其以水域风光类资源最为丰富,有大小湖泊133

13、个,水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享有“百湖之市”美誉;主要代表有“六山”(西山、莲花山、葛山、沼山、天平山、青峰山)“四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洋澜湖)。代表性资源为“一都两湖”(吴王古都、红莲湖、梁子湖)。黄冈(绿色生态,红色胜地,古色人文):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当丰富,主要以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奇山幽谷为特色,形成两条特色资源分布带,一是沿长江人文景观带,以“名人名寺名校名城”为特色,以人类活动遗址类、综合人文旅游地类为主,以东坡赤壁、黄州旧城、安国寺、青云塔、黄冈中学等资源为代表;二是大别山山水景观带,突出体现为“巍峨青山,英雄红魂”的主题特色,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军事遗址与历

14、史事件发生地类占主导地位,地文景观类以青山、陡崖、奇石、幽谷为特色,军事遗址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多是以近代革命战争为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代表性资源为“名城名山名人名寺”(历史文化名城、大别山、苏轼、李时珍、闻一多、董必武、李先念等名人、五祖寺、四祖寺)。黄石(青铜古都,山水黄石):黄石旅游资源以古迹及建筑类、购物类和地文景观类资源最具优势。自然景观以山水风光类为主,主要以观赏游憩低山和湖区为代表,以城区的东方山、西塞山和磁湖,阳新的仙岛湖、网湖,大冶的雷山和大冶湖、保安湖为典型代表。人文景观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遗址和综合人文旅游地两个亚类,具有“青铜矿冶文化”、“吴楚文化与宗教文化”和“现代工业

15、文化”文化特色。代表性资源为“两山一湖一矿址”(东方山、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西塞山、磁湖、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孝感(孝感动天,情满人间):自然景观基本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大类,以山岳型旅游地和观光游憩湖(库)区两类为主,二者组合较好,形成四个典型的资源组合密集区:孝昌的“两山两湖”(双峰山、大悟山、观音湖、龙潭湖)、应城的“一泉两湖”(汤池温泉、龙赛湖、老观湖)、安陆的“一山一树”(白兆山、钱冲银杏群)、汉川的“一寺一湖”(仙女山寺、汈汊湖)。人文景观体现三大文化特色: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旅游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大悟历史事件发生地型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型文化旅游资源;以李白文化为主题的安陆

16、文化活动场所型文化旅游资源。代表性资源为“两山四湖五个一(一园一泉一树一城一遗址)”(双峰山、白兆山、观音湖、天紫湖、龙潭湖、汈汊湖、董永孝文化主题公园、汤池温泉、钱冲银杏群、宣化店红色山城,古文化遗址)。咸宁(名山秀水、温泉奇洞、生态休闲):自然景观类资源主要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大类,享誉“华中避暑胜地、生态休闲之都”。人文景观以历史事件发生地型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其代表性资源为“一山一湖一洞八泉一战场(九宫山、陆水湖、隐水洞、温泉谷、碧桂园凤凰温泉、三江森林温泉、太乙国际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汉商山林温泉、嘉鱼山湖温泉、龙佑温泉、赤壁古战场)。仙桃、天门、潜江(江汉湖乡,荆楚

17、文化):仙桃、天门、潜江同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古云梦泽”的核心区域,两江横贯,百湖交织,水域风光类资源占重要地位,规模较大的湖泊有排湖、沙湖、张家湖、借粮湖、返湾湖等,盛产养殖,渔业发达,水产丰富,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呈现典型的“湖乡”特色。此外,潜江的龙湾遗址(章华台)、曹禺名人戏剧文化、江汉石油工业、仙桃的沔城古城(复州古城)、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天门潜江兴隆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尚有一定开发价值。仙桃代表性资源为“一城一湖”(沔城、排湖),天门代表性资源为“一湖一名人”(陆羽纪念馆、张家湖),潜江代表性资源为“一遗址两湖一名人”(章华台遗址、借粮湖、返湾湖、曹禺)。京山(绿林起义地,鄂中绿

18、宝石):境内地质地形地貌独特,以山、水、洞、泉、瀑为主的自然景观遍布全境,素有“鄂中绿宝石”之美誉,灵山秀水,形成洞奇、泉特、山秀、水清、石怪的景观特色;历史悠久,人文胜迹众多,既有代表新石器文明的屈家岭、苏家垄文化遗址,又有象征中韩文化交流的新罗太子墓,既是三大农民起义之一的绿林起义策源地,也是近代中国无产阶段革命的重要场所。其代表性旅游资源为“一山、一洞、一溪、一瀑、一泉”(绿林寨、空山洞、鸳鸯溪天河、虎爪山瀑布、汤堰温泉)。洪湖(洪湖岸边是家乡):洪湖既有烟波浩渺、绿荷红莲的湖泊风光,又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既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居黄蓬山,又有成吉思汗的后裔阿里不可

19、隐居的陆庄;既有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又有全国十大纪念馆之一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还有国家级珍稀动物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和省有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红色文化与生态湖泊景观主题特色突出。广水(鄂北门户,生态广水):东有中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山岳景观,北有三潭和黑龙潭为代表的峡谷景观,西南有徐家河水库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水域景观,山水生态景观丰富,形成“山峭林茂,谷幽水清”的自然景观特色;西北有吴店生态旅游区为代表的山地景观和浆溪店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3区域总体特征大分散小集中: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各市均有相当数量的旅游资源赋存,但总体上旅游资源

20、在规模与类型上,区域等级差异显著,形成明显的组团结构差异,资源存量规模较大、类型较丰、影响较深的城市为武汉、黄冈、咸宁和孝感组团,其次为鄂州、黄石组团,江汉平原仙桃、天门、潜江三市组团资源赋存最少。从资源类型分布来看,圈域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地域主要分布在两条带状:长江人文景观带和大别九宫山山水自然景观带。区位优势明显:占据“天下之中”的旅游区位集散优势,与国内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成渝城市群相距1000公里左右,与中部的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城市走廊和中原城市群相距500公里左右,依托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进入优势。空间组合良好:整个圈域旅游资源呈现“人文与自然”、“

21、山岳与水体”的类型与空间组合态势,已明显形成两条旅游地带:中间的沿江人文旅游带和南北两翼的九宫山与大别山岳自然旅游带。第8条质量分析1质量分级各市推荐参评资源131个,其中武汉和黄冈均为30个,各占总量的23.26%,咸宁为18个,占总量的13.95%,孝感为14个(占总量的10.85%),黄石为8个(占6.20%),鄂州为7个(占5.43%),天门和潜江各为5个(共占7.75%),仙桃为5个(占3.10%),洪湖2个(占1.55%),京山4个(占3.10%),广水3个(占2.33)。根据质量标准和评分结果,将城市圈旅游资源分以下三级。具有国际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23个):包括武汉的黄鹤楼、

22、湖北省博物馆、东湖风景区、归元寺、汉口江滩、古琴台和红楼等;黄冈的红安烈士陵园、大别山、龟峰山、吴家山、五祖寺和四祖寺等;咸宁三国赤壁古战场、九宫山、龙佑温泉、咸宁温泉和隐水洞等;孝感的双峰山和汤池温泉等;黄石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和大冶铁矿,鄂州的梁子湖,洪湖市的洪湖。具有全国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42个):包括武汉的植物园、严西湖、知音湖、盘龙城、晴川阁、木兰山、中山舰、农讲所和长江大桥等;黄冈的东坡赤壁公园、麻城烈士陵园、蕲春影视城、李时珍墓、黄梅挪步园和浠水三角山等;孝感的白兆山、钱冲古银杏群、天紫湖、观音湖和大悟革命烈士陵园等;黄石的西塞山、东方山、大冶湖和仙岛湖等;咸宁的温泉谷、三湖连

23、江、陆水湖和燕子垭百泉地质公园等;鄂州的莲花山、西山和红莲湖等;仙桃的排湖,天门的陆羽纪念馆,潜江的曹禺纪念馆,洪湖的瞿家湾,京山的绿林寨、空山洞、鸳鸯溪和虎爪山,广水的高贵三潭、徐家河和中华山。具有区域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24个):包括武汉的马鞍山森林公园、龙泉山、武汉市动物园等,黄冈的宝塔公园、英山乌云山茶园、蕲春李时珍墓、赤龙湖、武穴的武山湖和团风的大崎山,孝感的龙潭湖、野猪湖、王母湖和汈汊湖等,仙桃的沔城,潜江的龙湾遗址、返湾湖和借粮湖等,咸宁的太乙洞和青山水库等,鄂州的洋澜湖和吴王城遗址等,天门的张家湖和文学泉等,黄石的金竹谷。2质量简析资源整体质量较高,但缺乏垄断性竞争优势:城市

24、圈整体旅游资源质量接近四级水平,但缺乏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资源组合优势明显,但缺乏联动与综合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山水相得益彰,由于区际资源整合不充分,不利于培育国际品牌级旅游资源。资源质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形成三大等级:城市圈中旅游资源达到四级水平只有咸宁、武汉和黄冈,并呈现三个等级板块结构:武汉、咸宁、黄冈三市资源等级高,品位佳,价值大,处于一级水平板块;孝感、黄石、鄂州及其洪湖、京山、广水三个观察员城市资源等级较高,品位较佳,市场吸引力较大,处于二级水平板块;仙桃、天门和潜江为江汉平原三级板块。第9条综合评价1资源种类较齐全圈域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比例相当,资源构成

25、类型丰富,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城市圈总体单(群)体资源涵盖国家旅游资源分类中的8大主类和29个亚类,涉及90%以上的基本类型。2品位和区位均优高等级、高品位旅游资源比重较大,且占据良好的区位条件。武汉城市圈处于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资源有黄鹤楼等31个,占整个参评资源总量的23.7%,高品位资源比例偏大,且占据良好区位优势。3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旅游资源在武汉城市圈分布相对广泛,各市均有大量旅游资源赋存;其中品位较高、价值较大、影响较广的资源多集中于武汉、黄冈和咸宁。4四类资源有特色山体特色:巍巍雄山有红魂,座座青山有洞泉,朵朵秀山有古庙:形成集红色体验、生态休闲、宗教朝觐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风格。水

26、景特色:江边有城,城中有湖,湖旁有山,山间有湖,湖中有岛。文化特色:多样性的文化、和谐性的文化和独特性的文化。例如,以武汉盘龙城遗址为代表的商周文化、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代表的楚文化、以武汉古琴台、知音湖等为代表的知音文化、以吴王古城和赤壁古战场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禅宗五祖寺、净土宗西山寺、葛洪道葛洪观、佛教丛林归元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董永为代表的中国孝文化、以红楼等为代表的首义文化、以陆羽、李时珍和董必武等名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等。这些璀璨文化的相互融合,比较典型的有楚文化、三国文化、孝文化和茶文化等。人物特色:多样性的人物,传奇般的故事。这里既是一代“医圣”李时珍和“茶圣”陆羽的故里,也是两

27、位共和国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的故乡。还诞生了诗人学者闻一多、戏曲家曹禺、医学家李明珍、得道者五祖弘忍和葛山葛洪、地质学家李世光和发明家毕昇等。5五类资源有市场“雄山幽谷怪石奇洞秀水”为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市场:北部桐柏大别山脉以鄂北明珠高贵三潭为代表,具“雄山奇石、幽谷深潭”特色;南部幕阜山脉以九宫山为代表,具“高山峡谷、奇洞秀水”特色;西北部以大洪山为代表,集“峰俊林幽,泉美湖清”于一体;南部以徐家河为代表,具有“岛翠水清、世界风情”特色,这些山水地文景观非常适合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名人名寺名居名校名城”为特色的文化体验旅游市场:代表性景观为名人故里(以黄冈最为集中)、宗教名寺(以武汉归元寺、黄

28、梅五祖寺、四祖寺及鄂州西山寺比较著名)、名人故居(以武汉和黄冈居多,主要代表有武汉毛泽东故居、宋庆龄故居,黄冈的李四光故居、林家大院等)、知名学校(如武汉大学等)、历史文化名城(如武汉等)。这类资源非常适合于开展文化体验旅游项目。“红色山城与洪湖将军故里”为特色的红色科教旅游市场:以“红色山城大悟、将军故里红安和麻城、八七会址武汉、红色洪湖洪湖”为特色,以大悟宣化店、白果树湾、红安七里坪、麻城乘马岗、武汉农讲所、八七会址、洪湖瞿家湾和广水浆溪店等旅游资源为代表的立体格局,通过整合开发将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吸引力与感召力。“温泉疗养山水康体”为特色的度假休闲旅游市场:影响力大和开发成熟的有咸宁温泉谷

29、、碧桂园凤凰温泉、三江森林温泉、太乙国际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汉商山林温泉、崇阳浪口温泉、应城汤池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嘉鱼山湖温泉和京山汤堰温泉等。部分地方还可以打造“健康休闲牌”的康体运动类休闲旅游品牌品,如鄂州莲花山康复旅游、红莲湖梁子湖高尔夫、孝感双峰山和黄陂古门山野外拓展等。“山水园林都市风情”为特色的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如武汉的汤孙湖与地球度假村、鄂州的洋澜湖与凤凰山庄、黄石的磁湖与磁湖山庄以及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碧桂园温泉城、温泉国际酒店等。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第10条市场潜力1区域市场日本市场:日本是湖北省的第四大市场,但在城市圈位列第八,尚有较大开发潜力。日本市场增长的潜力主要是温

30、泉疗养、文化交流和宗教朝拜市场。韩国市场:韩国在城市圈客源国中居第三位,仍然有继续拓展的潜力。青少年休学旅游市场和乡村度假市场在韩国发展的趋势较好,有较大潜力。欧美市场:欧美旅游者偏爱内河旅游。通过拓展长江中下游旅游发展空间,延伸三峡旅游国际品牌,可进一步挖掘欧美市场潜力。港澳台与广东市场:多年来,港澳台市场一直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稳定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尤其是步入“武广高铁”时代后,可以开发高档休闲旅游产品,以及商务、会议和文化交流旅游产品,多层次满足港澳台与广东市场需求。西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市场:成渝城市圈是重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又是湖北省的周边市场,目前受鄂西旅游圈的吸引较大,今后可联动开

31、拓西部周边市场。2市场潜力国际国内增长大背景的推动作用强大:全球旅游发展的长期增长态势和中国旅游业面临大发展的机遇,为城市圈挖掘增长潜力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市场增长点较多:日本市场、韩国市场和欧美市场仍有继续增长空间。港澳台市场是中国最大入境市场,曾经也是湖北主要入境市场,该市场因为产品老化而衰退。重新开发吸引港澳台市场的产品,这一市场可重现生机。西部四川、重庆和陕西市场,作为城市圈周边市场,增长可能性极大。随着武汉城市圈与东部铁路运输等级的提升,长三角又将是重要的客源市场。支撑市场增长的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现代人文景观以及科教资源,以山地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和城市山水生态

32、资源为基础的自然景观与休闲度假资源等为市场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一体化市场营销的强劲拉动: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准确的形象定位、诱人的形象宣传口号、醒目的旅游标识和系列形象推广活动,将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树立起城市圈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此外,一体化的营销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促销攻势,强劲拉动市场的开发。旅游发展环境改善的保障和巨大激励作用:城市圈合纵连横的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将成为旅游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将为城市圈旅游业发展注入无限的活力;融投资渠道建设将为城市圈旅游开发输入新鲜血液;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城市圈整合内部资源的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桥梁;人才建设将成为城市圈旅游

33、崛起的最大资本。第11条市场定位1海外客源国和区域市场目标市场为德国、美国和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目标市场规模大,是市场主体,且市场较稳定,经济效益好。潜在市场为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机会市场为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和加拿大。2国内客源地市场目标市场区域是本省和中部周边省份,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潜在市场是西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机会市场是中国其它省市。3旅游类型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市场为目标市场,以商务会展、文化交流等专项旅游市场为潜在市场。4目标人群以中青年市场为目标市场,以老年市场和青少年市场为潜在市场。要高度重视散客和自驾游群体。5总体定位近期(2010-2015):大力发展国

34、内旅游市场,积极培育海外旅游市场。中期(2016-2020):稳定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海外旅游市场,提升城市圈旅游业的质量。远期(2021-2030):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市场并重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稳定发展观光旅游市场,培育和发展商务、会展等专项旅游市场。海外旅游市场:积极拓展观光旅游市场,培育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旅游市场。第12条市场预测1定性分析发展速度:由于近期世界金融风暴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海外旅游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近期以平稳增长为主,中远期有较大增长。由于近几年国内新建了大部分重点项目,且完成时间在2010年至2020年之间,故近期国内与城市圈

35、旅游以稳定增长为主,高速增长将出现在中远期。2定量预测利用武汉城市圈历史数据建立回归预测模型。从20102030年,城市圈的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以10.04%、13.40%、14.01%和13.53%的速度稳定增长。这与前面定性分析所作的“近期以平稳增长为主,中远期有较大增长”的判断相吻合。当旅游业发展遇到突发危机事件时,增长会受到冲击,低于预测结果;如果出现刺激旅游业增长的事件,增长速度将高于预测结果。因此,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以12%、15%、16%和15%的高增长速度,预测20102030年旅游发展规模;国内旅游

36、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以5%、10%、12%和10%的低增长速度,预测20102030年旅游发展规模。总之,未来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四项指标将在预测曲线上下波动,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第13条主要优势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对外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现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可称之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与维系四方的交通区位功能作用。圈内综合交通网络正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国家将建设8条城际铁路,合计里程约557公里,将实现武汉至周边8市“1小时交通圈”和城市

37、圈内各城市间“2小时交通圈”。到2012年,在武汉城市圈内将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和管理智能化。2自然本底条件良好武汉城市圈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水热匹配较好。土地总面积中,平原占50%,丘陵占30%,山地占20%,为旅游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湖北历来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武汉称为“百湖之市”。城市圈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湖乡生态特色明显,对于突出城市圈的整体生态优势、打造江南湖乡旅游有重要意义。3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武汉城市圈历史源远流长,是三国文化和荆楚文化的

38、重要发源地,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大都市文化、会展文化和科教文化也不断发展,有助于旅游业朝着科技含量高和文化特色鲜明的方向转化。第14条制约因素1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尚待创新:目前城市圈内各城市大都沿用了中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即各级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不同级别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事企不分、条块分割、职能弱化以及管理空白和缺位的格局,导致资源破坏和利用效率低下。区域合作机制不够完备:城市圈一体化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圈内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松散,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旅游资源重复开发建设现象较普遍,旅游营销大多各立门户,旅游企业小、弱、散、差,城市圈旅游业整合机制尚

39、未形成。2特色产品少而且缺乏竞争力核心城市旅游产品缺少创新:武汉市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落后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老产品“三菜一汤”仍是武汉市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品,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还不具备地区影响力。其他城市旅游产品缺少特色:除武汉市外,其它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还存在低档次、低水平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旅游产品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产品为主,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不高,旅游产品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3整体推介和营销不够定位不准,营销乏力:一是定位不准,主题不鲜明,缺少特色,营销活动缺乏吸引力、没有持续性,武汉城市圈整体旅游形象部鲜明。二是整体推介和营销投入不足。4信

40、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旅游业信息网络化发展缓慢:虽然政府旅游部门实施了信息化管理,但大部分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有的甚至缺乏信息化管理硬件设备和人才,旅游目的地信息化管理有很多空白。虽然建立了“武汉城市圈网”,但“旅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且内容功能单一。5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且现有的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武汉。二是缺少大型旅游企业管理人才、高级旅游策划和营销人才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难以推动旅游集团化发展。第15条重大机遇1“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加强区域一

41、体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区域知名度。2“一城两圈”战略的实施“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机遇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政府观念上,这是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一次探索和有效实践,有利于旅游进入更加有序化、高效率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旅游发展实现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第二,从市场运作上,资源整合和整体营销将获得更多便利,“两圈”之间、以及武汉市与“两圈”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动,有利于各地发挥旅游比较优势。3现代服务业的崛起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且明确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为城市圈旅游业朝着市场化、产业

42、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空间。如此同时,国家已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优先领域,形成中的高效便捷的国家和区域综合运输网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未来3至5年,随着我国各大客运专线的全线贯通,高速铁路将成为城市圈与国内外重要的旅游交通选择。第16条面临挑战1与国内旅游强势区域的竞争近年来国内已形成了环渤海、江浙沪、海南岛、云贵川和大西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域。其中江浙沪等起步较早的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现正处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海南岛等地又正在谋划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从总体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是不争的事实,核心城市武汉的竞争力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成都等旅游业发达城市

43、。2与周边同质化旅游开发的竞争在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建设方面,武汉城市圈面对着省内宜昌和襄樊等知名旅游城市的竞争;在旅游品牌开发方面,必须面对周边武当山和神农架等强势旅游品牌的压力;在省内两圈互动齐驱的新格局中,鄂西旅游圈比武汉城市圈更具有生态优势。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第17条战略思想为了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顺应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以及消费需求大众化和多样化的新经济发展特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业发展必须: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将旅游业作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把旅游业作为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作为扩大内需和促

44、进就业的增长点;树立都市“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大武汉都市资源,倡导大众旅游与高端旅游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完善旅游产业配套建设,形成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坚持“负责任”旅游的发展方式,重点推广环境保护型的旅游开发模式、资源节约型的旅游经营模式及其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模式,避免因旅游开发“套路化”而破坏文化与环境资源;坚持优质高效的系统工程建设,即在城镇、乡村、产品和景区四个层面实施优质高效的系统创建工程;在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共赢机制与平台整合的过程中,发挥武汉在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极化与扩散作用,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第18条战略原则1生态化开发旅游开发不能“太城市化

45、”,景区景点建设中应避免因人造景观而破坏原生态环境,尤其是要禁止风景名胜区的过度建设。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旅游发展模式,秉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推广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和绿色旅游,最大限度地维护城市圈优越的自然本底条件。2差异化定位在形象设计、主题提炼和产品定位等方面体现错位竞争的思想。圈内加强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经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兼顾圈内一致性与圈外差异性,壮大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3一体化整合倡导资源、产品、政策和市场四效合一的全方位区域整合模式。通过建立协商互动、信息互通和市场互惠等机制,有机组合城市

46、圈内旅游要素,在政府层面上形成体系健全、制度规范、机制有效和运转协调的协作体系,逐步形成圈内城市整合、省内两圈互动以及跨省域协作的多层次一体化整合格局。在旅游企业层面上,以资本为纽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企业组织,协作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允许在区域内开展旅游企业联营和重组,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以及小型旅游企业簇群化的发展道路。4网络化布局借助现代交通、通讯和网络等各种服务设施通道,连接各旅游景点和旅游区等节点,并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使城市圈旅游业构成一个纵横交织、竞争与协作关系紧密的运行网络。5品牌化经营加快建设新的、

47、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以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和国家5A级景区等知名品牌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有竞争力的品牌,打造一大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跨省市精品旅游线路,并依托形象载体实现品牌传播,塑造旅游品牌的强势形象。第19条战略目标1基本构想充分挖掘武汉城市圈优越的自然生态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温泉、山地、湖泊型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专项产品,把城市圈的“温泉休闲度假系列”和“湖泊休闲度假系列”打造成国

48、内旅游王牌,重点开发各具特色的科教文化、温泉度假、红色文化、生态休闲、工业旅游、三国文化、宗教文化和体育健身等八大精品线路旅游产品。形成“一核”(武汉市)、“两轴”(长江汉江人文旅游发展轴、京珠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轴)、“三圈”(环武汉城郊游憩带、环武汉山水都市文化旅游圈、环武汉山水生态休闲圈)和“多节点”(众多旅游明星城镇)的空间结构。一定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产品开发与品牌经营、结构与功能、近期与远期、竞争与合作、硬件与软件、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以及圈内与圈际等“十大关系”。2总体目标经济目标: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

49、到11696万人,年均增长7.9%;国内旅游收入1039亿元,年均增长12.1%。到2015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572209人次,年均增长15.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3557万美元,年均增长13%。社会目标:到2015年,实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数量比2007年翻一番的目标。以旅游业为载体,促进城乡就业、农民增收、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体系。文化目标:保护城市圈的历史文化遗产,依托武汉首义文化区、光谷动漫产业园和武汉欢乐谷等重大项目,开发富有荆楚文化、首义文化、三国文化、动漫文化等资源特色的新型产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互动。环境目标: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保护

50、城市圈水体环境、地热资源和绿色植被,旅游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达到国家标准。品牌目标:到2015年,建成3-4个5A景区,新创1620个4A景区;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和1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新增56家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与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5个旅游强县、10个旅游名镇和6个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3阶段目标近期(20102015重点建设与整合资源):到2015年,旅游业发展为城市圈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0%,武汉城市圈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期(20162020打造品牌与全面提升):旅游业成为城市圈重要的支柱产业,巩固国

51、内市场的同时加快扩展国际市场,初步成为国内外游客市场的重要旅游集散地与目的地。远期(20212030稳步扩展与完善体系):旅游业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等方面迈向国际领先水平,力争在国家旅游产业链中构建城市圈的高端市场。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1形象基础与透视城市圈综合体尚未形成:圈内城际差异性与城乡差异性明显,武汉与其它城市的互补性较差,区域市场交往基础薄弱,区域共同的文化标识模糊,区域整体形象尚不明确。武汉城市首位度极高,武汉的城市形象对其它城市与区域的形象起到了替代和遮蔽作用。虽同属楚文化区,但各城市的地脉与文脉差异明显。

52、“生态型城市圈”成为愿景:武汉是百湖之城,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自然地理环境得水独优。区域水网密布,山水相连,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空间使城市圈具备了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的自然本底基础。城市圈“生态型区域”的未来形象对本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将起到引领作用和本底勾勒。区域旅游形象尚不明确:现阶段旅游业在城市圈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城市之间旅游发展缺乏互动联系,政府与企业也缺少自觉进行旅游合作的历史基础,也没有旅游形象整体运作的历史机会运作,加之武汉在圈内的强势地位和高知名度,武汉的城市旅游形象屏蔽了区域旅游形象,故亟待塑造城市圈旅游的整体形象。城市个体旅游形象不鲜明:圈内有的城市旅游刚起步

53、,尚未完成将旅游资源转换为旅游产品的阶段,没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也不可能在旅游形象引领下的品牌旅游产品系列,因而无法有效吸引市场注意力。少数城市虽有旅游规划和形象设计,但旅游形象设计及效果不佳。旅游形象宣传促销较薄弱:由于缺少整体推介,国内外旅行商和游客对本区域内各城市知晓度不高,或者对于武汉城市圈的了解支离破碎。圈内城市在各自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促销上也显得“有心无力”和“捉襟见肘”。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1旅游形象构造原则区域特色与市场导向相整合:既要反映城市圈自然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的特色,充分发挥本区域无法复制的资源优势,更要体现旅游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对市场需求趋势进行准确把握。

54、优势聚焦与观念领先相融合:在对城市圈旅游资源多种优势比较的基础上,集中突出旅游资源中“特中取特,优中选优”的焦点。提炼共性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集中体现城市圈各区域旅游资源表现出来的共性,同时在城市圈主体定位统领下统筹兼顾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和不同层面的定位。2旅游形象设计基础旅游形象本底要素:一是具有山水相依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的自然特征(地脉)。圈域地势低平,地貌类型多样;河湖众多,淡水资源充沛;生态优良,自然资源丰富。二是具有古今传奇异彩纷呈、汇聚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文脉)。这里历史文化多彩多姿,多元文化包容共存。旅游形象附加要素:一是城市圈居民旅游参与的总体特征(人脉)表现为积极响

55、应,友好热情;二是客源市场旅游诉求的总体特征(商脉)为自然、休闲、健康与快乐。3旅游形象定位三大形象定位支点:以水为主的山水要素。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缘水而立,地方文化依水而生,区域发展因水而兴,人居环境得水而优,水是城市圈发展的灵魂。江和湖是城市圈“水”的主要形态,是城市圈自然本底的第一优势,也是本区旅游形象定位的优先要素。以都市文化为主的人文要素。武汉城市圈在山水间充盈的是多彩多姿的都市文化元素,众多名人传奇热血所铸就了荆楚人性本色,灿烂历史文化体现出了荆楚人文精神。对人间真情的无限向往以及勇敢快乐的精神所反映的人性是城市圈旅游形象定位的特色要素。以快乐休闲为主的需求要素。在休闲时代中人们开

56、始更加亲近自然,更加偏爱使自己健康而快乐的绿色休闲方式,旅游需求朝向“自然、休闲、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客源市场的快乐休闲需求趋势是城市圈旅游形象定位的响应要素。4形象定位方案给出城市圈旅游形象总体定位的三种方案方案一:淡水之上,中国绿心方案二:江湖都市圈,生态休闲城方案三:荆楚古文化地,中部新城市圈5旅游形象设计主体形象核心理念:武汉城市圈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分区形象:武汉大都市旅游区(武汉、鄂州、黄石、孝感)“江湖汇聚、人文荟萃、都市精彩”;大别山生态旅游区(黄冈)“红色革命圣地、绿色休闲胜地”;九宫山-温泉休闲旅游区(咸宁)“避暑名山、三国赤壁故地、内陆核电新城、中国温泉之都”;江汉

57、平原湖乡旅游区(天门、仙桃、潜江)“古云梦泽诗意,江汉湖乡风情”。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1形象传播原则系统性:主体形象与分区形象是一个系统,传播过程中应注意整体推介;持久性:旅游形象传播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形象传播应有连续性,做到与时俱进,持久而时新;灵活性:针对不同市场、借力不同时机、营造不同事件来适时、适地、适事地开展旅游形象的传播工作。2形象传播策略建立政府主导的区域旅游形象传播制度:区域旅游形象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效应,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区域旅游合作中所塑造的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必须系统有效地向目标市场传播。城市圈旅游形象的传播必须由区域政府联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旅游形象协

58、作传播制度来实现区域旅游形象传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传播制度应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主体界定、形象宣传资金保障体制、形象传播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形象传播活动管理等四个方面。目标市场形象传播策略:城市圈旅游形象推广工作是将“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这一理念形象换化为具象的视觉形象,可以通过节事活动整合(形象整合传播)、节事活动整合(形象整合传播)以及联合公共关系活动等,立体而统一的传达给目标受众。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1主要目的运用空间结构与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提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武汉城市圈旅游点、线、面时空开发模式,彰显区域旅游资源产品特色,完善区域旅游功能分工

59、体系,寻求构建与优化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促进圈域旅游流的有序流动,旨在提高圈域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实现整个圈域旅游发展空间一体化与整体效应最大化。2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兼顾,首先要注重圈际统筹;其次是注重圈内整合;第三是注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要坚持市场导向,依托“通江达湖”、“依山傍水”和“人文荟萃”的资源优势,针对游客的不同需要和欲望,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三是要坚持突显个性,在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上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体现区域的资源差异与产品特色,实行产品与功能差异化竞争合作,将区域个性的打造与圈域共性的塑造相融合。四是要坚持可持续性,牢

60、固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为目的、生态效益为根本的观念,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和整体利益最大化。3规划方案在综合考量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分布、产品特色、交通区位、城镇体系与基础条件的基础上,为了全面把握市场需求特征,注重区域联动与整合,特提出“一核两轴三圈多节点”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方案。一核:武汉市区(包括武汉中心城区江汉、江岸、硚口、汉阳、武昌、洪山、青山七城区,主要以汉阳、武昌、江岸、硚口四区为主),重点建设“两江四岸”、“东湖水都”和“东方马城”等三大城市旅游核心板块。两轴:长江汉江文化旅游发展轴与京珠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轴。前者包括沿汉江流域的仙桃、天门、潜江、汉川,沿长江的武汉(蔡甸

61、、东西湖、城区、黄陂、新洲)、黄冈(团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黄梅)、鄂州(华容、城区)、黄石(城区、大冶、阳新)等地区临江地区。后者包括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交通要道的地区,包括赤壁、嘉鱼、咸宁市区、武汉(江夏、蔡甸等)、孝感城区、孝昌、大悟等地区。三圈:环武汉城郊游憩圈(包括黄陂、新洲、蔡甸、东西湖、江夏和汉南六个近郊区),即武汉的远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六个风景旅游区黄陂木兰山风景旅游区;蔡甸九真山索河风景旅游区;黄陂盘龙城风景旅游区;新洲道观泉风景旅游区;江夏龙泉山风景旅游区;江夏青龙山森林公园;环武汉都市文化休闲圈(包括鄂州市、黄石城区、大冶市、黄冈城区、团风县、浠水县、孝

62、感城区、孝昌县、汉川市、云梦县、咸宁城区、赤壁市、嘉鱼县);环武汉山水生态休闲圈(包括孝感的应城、安陆、大悟,黄冈的红安、麻城、罗田、英山、黄梅、蕲春、武穴,黄石的阳新,咸宁的通山、崇阳、通城,仙桃、天门、潜江,以及洪湖、京山、广水)。多节点:旅游明星城镇,如孝感汤池镇,武汉木兰镇,鄂州梁子镇,黄冈九资河镇,咸宁赤壁镇,黄冈七里坪镇,黄冈五祖镇,咸宁九宫山镇,孝感宣化店镇,黄石王英镇,洪湖瞿家湾镇,京山绿林镇,广水城关镇,黄冈蕲州镇4时序安排按照“打破行政区界、资源整合开发、综合效益最大”的空间发展思路,近期实施增长极战略与核心边缘战略,以点状开发模式为主;中期实施轴线发展战略与轴辐战略,以点轴线开发模式为主;远期实施点轴圈一体化战略,推行一体化网络开发模式,使整个圈域旅游开发最终形成“一个极核,两条景观轴,三大功能集散圈,多个旅游节点”的战略布局。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1主要目的针对近年来旅游大规模开发引致的空间无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根据区域旅游开发强度、开发潜力和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