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DIY版复习资料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2659388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DIY版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DIY版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DIY版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DIY版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DIY版复习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和 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了解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

2、何为第一性,何为世界的本原(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的经典定义和意义定义: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义: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实践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P3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

4、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了解和永恒发展。(1)了解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5、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了解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了解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客观性:了解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性:(1)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了解着。 (2)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了解的。 (3)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了解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直接了解和间接了解、本质了解和非本质了解、内部了解和外部了解、必然了解和偶然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了解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了解。这要求我们坚持用了解的观点看问题,承认了解的客观性

6、,反对主观了解。并且,“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2)发展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2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

7、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5、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是: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8、了解: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 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了解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都是

9、质和量的统一,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用掌握适度的原则。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6、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了解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10、“扬弃”。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

11、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了解。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

12、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呼唤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13、与客体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需要与被满足的价值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3、认识的基本规律

14、和过程;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一般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15、识具有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从“静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从“动态”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2)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真理与谬误谬误是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5、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16、唯一标准(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

17、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了解,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认识。(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是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对主体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认同,是推动实践实现价值追求的精神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要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即服从于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目标对实践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念体系。它与世界

18、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一,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表现在: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第二,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表现在: 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 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

19、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个领域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第三,真理和价值相互促进表现在: 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生活条件,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的统一起来。6、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内容与问题;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 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

20、问题:“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 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真理的确是有用的, 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 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 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另一种是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

21、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了解,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

22、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

23、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

24、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技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也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2)科技应用于生活则会使生活丰富彩,应用于军事则会使人类命运未卜。(3)科技使人征服自然的手段增多,能力增强,但也弱化了

25、人自身的能力,使人越来越依赖于物质手段。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有些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做具体分析。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

26、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了解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如裁缝木匠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3)商品的价值量和价

27、值规律商品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b、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与雇佣劳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主义

28、所有制的实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3、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4、剩余价值的本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1)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

29、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5、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必然性p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

30、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6、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官吏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决策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核心。(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a、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起来的。它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的日益加剧而不断

31、发展和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现、哲学世界观相宗教世界观等各种理论形式,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为错综复杂的巨大精神网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利已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

32、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的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达成妥协,实行垄断发展阶段: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33、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涵义: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了解和紧密结合的趋势。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双重性:1.生产社会化及经济国际化高度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维度拓展,因而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全球化又是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是由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动起来的。(2)

34、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达国家为主导。)3、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本质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生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食利者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务者数量增加实质: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在资本

35、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简答、论述)P196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5、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扩大,金融国际化的进

36、程加速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c对相对落后国家的冲击加大(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家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d把市场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各国之间的经济了解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有效地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

37、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

3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6、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

39、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书中&讲稿都没有详细说明,所以呢,大家上网找找吧)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6 / 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