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小抄_资料_简答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2629261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6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小抄_资料_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小抄_资料_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小抄_资料_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小抄_资料_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小抄_资料_简答(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1,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由来)?2,“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答: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

2、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3,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1)传播活动与社会需求有密切关联,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2)传播活动与传播方式有密切关联,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4,怎样看待传播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推动力量,传播主要围绕

3、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扩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2.传播学研究范围?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传播学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

4、研究两个层次。前者研究文化与传播、传播与现代化、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以及用不同方法建立传播学理论架构等。后者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多半是专题调查或一事一议的经验性报告等。4.传播的层次?(人类传播有哪些层次?各自特点是什么?)(1)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3).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

5、动的相互联系。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4)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答: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

6、支学科。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他领域。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答: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处: 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

7、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研究方法上: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 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第四节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2,对新闻改革起到参考,借鉴作用;3,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有重要意义。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主观: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可能学科背景),客

8、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需要媒介背景)2.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答: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从社会角度看,媒介

9、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3,传播学在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问题?存在问题:过分注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分析方法;传统学派的学者站在维护现有体制的立场上面。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1,如何理解传播学具有的多学科边缘性学科的特点

10、?(1)从学科分类上看,传播学既是社会学科,又受自然学科渗透(2)传播学跨学科性质,来源于众多相关学科的兴起,也来源于传播现象,传播活动本身“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特点(3)与传播学最密切的学科是:行为科学,信息科学2.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答: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

11、统论、数学、统计学等。第三节 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拉斯韦尔: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3,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卢因: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提出“把关人”理论拉扎斯菲尔德: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

12、大众传播中的作用霍夫兰: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施拉姆: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传播学在20世纪50年的年代传入我国。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传播学文章。 现在传播学处于“初始阶段”,以介绍,评价,初步应用为主。

13、著译:会议:1982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教学:1980年复旦大学首开“传播学”课程。应用:1982年北京开展“实地调查法”。中国特色:(1)中国传播实际为材料;(2)为中国传播事业服务;(3)创造新颖的,独到的学术观点,理论架构。2.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答:成绩从四方面看: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特色”要求:以中国的传

14、播实际为材料;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3.为什么60年代欧洲的批判学派会异军突起? 答:因为传统学派有很大的缺陷。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它认为传统学派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这确实击中传统学派的痛处。但批判学派也有不足: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 、实证方法。4.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15、(为何说传播学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答: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美国学者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制危机。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各种社会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动作规律。5.从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如何看待信息与

16、传播的内在联系?20世纪70年代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谁拥有最多最好的信息,谁最善于传播,谁成功的希望就最大。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播”。凡是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地区,必然随之而起控制革命,信息革命。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17、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2,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当把其中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还提出略成为 “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

18、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的过程的谬论。3.“传播过程研究”的结论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2.模式的类型a 文字模式b 图像模式c 数字模式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3.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4.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19、5.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论与方法的关系:传播学由两部分组成,以理论为主,方法为辅,以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理论服务。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1.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2.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主要观点、特点、贡献及不足线性传播模式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一型的过程。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结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A.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贡献:(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

20、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拉斯韦尔被称为传播学“鼻祖”布雷多克在5W基础上,加上情景与动机,形成7W。他显然看到了要素和环节的差别,把它们区分开来。只是对5W模式的孤立性略有改变,直线性则没变。B. 申农-韦弗模式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3.简述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观点、特点、贡献及不足?(1)控制论模式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21、(2)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3)局限: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集会完全平等;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线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4.简述社会系统传播模式的主要观点、特点、贡献及不足(1)社会系统传播模式:定义:解决传播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2)主要贡献:它不同于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着眼于解决传播要素(内部结构),而是着眼于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

22、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3)主要观点:赖利夫妇: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有三种:基本群体,次属群体,隶属群体。还有一个参照群体。传

23、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不足的是,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马莱茨克: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他把传播过程分为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四部分。强调媒介形象影响受传者对传播的态度,而媒介的特征又受传播内容的影响A.传播者一方,都有主动性,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B.受传者同样要对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也会受到“媒介压力”。“感受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C.传播者与受传者还要受到: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制约.D.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

24、“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5.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相同与不同的是甚么?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条件,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2,传播学研究

25、的基本观点。3,传播学理论的四种建构类型。(1)归纳式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例如,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便是由此提出的。(P63-64)(2)演绎式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3)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强调数据,也重视演绎;(4)模型:针对较为复杂,难细分的客观对象,设计出一种模型,加以描述4,传播学研究的六程序。(1)选择课题 (2)确定研究客体;(3)研究设计;(4)搜集资料;(5)分析资料;(6)结论。第二节抽样调查法1,抽样调查的特点。2,抽样调查的四部曲程序。(1)确定调查总体;(2)编制抽样框;(3)设计和抽样样本;

26、(4)样本代表性的评估3,确定样本的实质及确定样本要考虑哪些问题。确定样本的实质: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密度要求的最小样本数。(1)考虑研究总体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问题; (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把握度。 (3)课题研究的实践,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4,随机抽样的形式。5,非随机抽样的形式。6.样本量的确定第三节问卷调查法1,问卷及问卷调查的特点?2,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内容、步骤、原则。3,怎样确定提问项目的顺序?四原则:(1)先易后难;(2)同类集中;(3)先面后点;(4)先一般后特殊;4,问卷的基本结构5. 问卷调查中

27、,答案设计的形式6.问卷的修订与发送第四节内容分析法1.内容分析法2,内容分析法的特点。3,内容分析的类别。有何不同?4,内容分析的四步骤。5,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限。6,实用内容分析和载体内容分析的不同。实用内容分析是对文字符号的统计分析,目的在于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以此判断实际的舆论状况;符号载体分析:是单纯统计文字出现的频率,以此作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然后进行内容分析。他只计算确定的文字,其他语义相同或相近的暗示或隐喻不算在内。7,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8,判断内容分析制定分类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的三原则。(1)完备性;(2)互斥性;(3)一致性;第五节控制实验法1,控

28、制实验法的四要素。2,实验控制法的特点(优缺点)和种类。(1)对实验环境的控制;(2)对研究变量的控制;(3)对被测对象的控制;3.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4.控制实验的研究设计5.控制实验法的关键。关键看实验设计是否完善,是否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和概况 重点内容:1, 传播功能研究来源于西方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2,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

29、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做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3, 帕森斯社会学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其本质是为了谋求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均衡,维持遵循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的生活方式。4,默顿提出“功能分析方法”理论。5,传播功能的研究重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6,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式微。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1.传播个人功能有哪些主要观点?2.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内容及其不足答: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30、之中。他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传播的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3,传播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有甚么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考察传播功能的着眼点不同。个人功能考察传播对个体的受传者有哪些功能或效用。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多是人际传播。社会功能以大众传播活动为对象,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角度分析传播对整个社会有甚么功能或效用。4,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和传播的个人功能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的功能;2,从社会

31、学,经济学,政治学角度分析传播的功能。所以,传播的个人功能是传播一般性功能的一部分。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功能?)定义: 具体: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二、社会协调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

32、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2,大众传播的四种社会功能各自的侧重点是甚么?环境监测侧重:提供和告知信息。社会协调侧重:对信息的选择,解释,评说;文化传递侧重:对社会成员的教育规

33、范化娱乐侧重:最易为人们接受的一面。所有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1.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答: 大众传播功能是纵向的,动态的,因此具有具有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适应性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2大众文化的特点答: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

34、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3.传播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失调对社会对个人对统治者对文化(1)环境监测功能失调引起社会恐慌会产生“麻醉”作用影响,削弱威望会对本地文化传播带来消极影响 (2)社会协调功能失调阻碍社会变革削弱受众个人的判断力,主动精神妨碍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3)文化传递功能失调减少社会的亚文化群,促进大众社会的形成。标准化的教育束缚了社会成员的创造力

35、。传播内容的大同小异,阻碍文化生长 (4)娱乐功能失调限制,削弱公众的社会性行为过多过滥的通俗,低俗信息的传播,降低了大众的欣赏能力。4,对传播功能失调的错误理解。错误理解是把“传播功能失调”理解为“负功能”。功能无所谓正负之分,把功能分为正功能,负功能是不合逻辑的。5.功能与功能失调的不同,显功能与隐功能的不同。(1)“功能”是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的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的结果。区别的关键在于:观察,分析他们对特定的社会体系是有利还是不利。(2)“显功能”“隐功能”的不同。“显功能”是明显的,显露的。“隐功能”是隐蔽的,潜伏的。

36、6 .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分析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次重点)答: 一、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这会防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受众的主动精神也会受到不利影响。三、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会扩大“大众”社会。标准化教育会使社会成员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四、娱乐的功能失调: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

37、“媒介假日”中,降低审美情趣,限制他们的社会性行动。7. 如何评价大众文化(或电视剧、娱乐节目)的作用答:“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积极一面,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化为社会上少数上层人士所独占的局面,转向了全社会的广大民众。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第六章 传播的社会控制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2.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答: 一、把关概念 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

38、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一、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二、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它是对怀特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这一模式上的

39、C1、C2、C3、C4、C5、C6等都是把关人。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于是,便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样。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

40、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他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上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不是有闻必录的,他会进行取舍和加工。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新闻媒介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眼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不完全一致。总之,在信息的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筛选与过滤)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

41、,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2,卢因得把关理论有甚么意义?在卢因之前,西方新闻界已知倡导“客观原则论”。记者只能是现实的记录者。卢因认为绝对的客观与公正是不可能的。批驳了“客观原则论”。第三节 深层的控制 1.报刊的四种理论与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主要观点代表人?答: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集权主义理论 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真理是权力的

42、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代表人物:意大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自由主义理论 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代表人物:英国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代表人物:阿特休尔权利的媒介苏联的

43、共产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带有偏见,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2.阿特休尔与权利的媒介第四节 控制的形态1.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

44、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2.简述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答: 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通过立法而对传播实施控制,可以说是各国政府广泛采用的手段。因为它一方面可使控制显得名正言顺;另一方面又可使国家机器行之有效地监视、管理、约束传播。行政:通过行政措施对传播者施加直接与间接的压力,从而达到控制传播的目的。具体手段有:资助传播机构;给予优惠或特权;进行有选择的配给;压抑不同政见的传播媒介;遴选传播从业人员;确定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向。操纵新闻:操纵新闻的发布、控制消息的来源是一种十分风行的政府控制传

45、播的手段。如吹风、试探性气球、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3 自由理论的不足:答:自由理论的不足:以抽象和模糊的“人性”“理性”为出发点,在理论上不确定;大众媒介作为企业,并不能完全担负起进行客观、公正报道的责任,大众媒介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垄断的发展使“观点的自由市场”成为一句空话。4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答:自由是一种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一种媒介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的“知晓权”;“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是有区别的;政府应该对传媒作适当的控制。5.文化控制与其它控制之间的关系。所有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之中,一切控制现象都在特定的文化大背景下

46、。也就是说,文化控制包含所有控制形态。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一节 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1内容分析和其他涉及传播内容(或文本)研究的区别(1) 内容分析不同于内容分析法。(2) 内容分析不同于对文学作品,新闻作品的分析答: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2内容分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答

47、: 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3早期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结论(内容分析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答: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受

48、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早期的内容分析只是研究“讯息”的内容及其传递与交流,并未涉及讯息的本质和实质问题。第二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1信息(或信息的特性): 答: 信息的共享性:有两层意思:一是信息的交换的双方,即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可以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二是信息在交换或交流过程中,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接受者所接收和利用。信息的扩散性:信息富于渗透力,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束缚。信息的传递性:信息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得到传递。信息的扩充性:信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应用而不断得到扩充、积累和增长。 信息的浓缩性:信息可以被

49、集中处理,即通过归纳、概括和综合,使之系统化、抽象化、规律化。信息的替代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可以发展和延伸物质资源,也可以取代资本,因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战略意义。2信息 三种情况3.。传播学引入信息科学的重要意义。(1)信息科学对传播模式,传播理论产生重要影响;(2)信息科学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3)信心科学对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4 信息的三个层次:(1)语法;(2)语义;(3)语用;第三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的关系1,信息的分类?传播学分类:信息的表现形式分类 a 语言信息;b符号信息;c图像信息信息内容的性质分类 a新闻信息;b教育信息;c说服信

50、息;d商业信息;e娱乐信息。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分类 a指导性信息;b维持性信息;c复原性信息;非传播学分类: 控制论对信息的分类a外源性信息;b内源性信息。从哲学角度的分类 a 客观信息;b主观信息;c人工信息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分类 a潜在信息;b先验信息;c实得信息2,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如何判断一个信息是不是新闻)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闻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新闻不等同于信息。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新闻要求公开传播;(4)从信息的三个层次上看,新闻在语法层次

51、上与其他信息一样。在语义层次,语用层次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第四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1,信息匮乏:社会上的信息量流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阻碍社会的发展。信息匮乏导致社会发展受阻,科技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下降,不健康信息趁虚而入。2,信息超量:社会上的信息流量超过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或者超过社会的需求。它会使受众变得冷漠,恐慌,形成受众逆反心理和冷漠感,并形成噪音,减弱传播效果。1,控制信息流量的意义及方法。控制社会信息流量的原因是信息匮乏,信息超量都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信息匮乏的后果:(1)阻碍社会发展,导致经济停滞;(2)导致科技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

52、;(3)导致文化素质下降;(4)不良信息乘机而入信息超量的后果:(1)形成受众逆反心理,冷漠感;(2)是一种人为的噪音;(3)压抑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正确控制信息流量的方法:(1)找出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主要因素;(2)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2,当前传播新技术的应用,形成超量的信息流量,对大众传播的影响。第五节 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1,符号的编码与译码。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要发送和接受信息,就得分别进行编码与译码(解码)。也就是说,符号的传递包括编码与译码两个环节。2,符号编码与译码的中间性反应。符号编码与译码

53、中间性反应是指传播过程中,当接受者接收到符号之后,懂得这些符号,并把它们还原为讯息时所产生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处于译码与重新编码过程之间,从而具有“解释者”的功能。作为中间性反应,一方面要解释还原以后的讯息的意义,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决定如何按照接受者的意愿重新进行编码。 “解释者的功能”对于传播者与接受者同样重要。5,可读性对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的不同要求。报纸提高可读性:(1)提倡写短句;(2)少用简化专业名词;(3)用语要具体,多用常用词;(4)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广播提高可读性:重视广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广播语言多用口语。电视提高可读性:以视觉感受为主,加强图像的直观作用和现

54、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播形式。4,从语义性角度看,语言的特性。从语义学角度看,语言具有三个特性:(1)语言是静态的,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译的。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第一节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1.渠道与媒介的区别: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3.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四阶段。口头语言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特征;口头传播阶段口头语言有时空局限性;主要特点此阶段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并行。文字记录及其载体同书写文字的人分离。

55、手抄文字传播阶段主要特点信息复制慢,不能大量复制,发展历史机器可以大规模复制信息,使社会传播成为可能印刷传播阶段使文字信息传递到社会公众之中。主要特点信息流通的视觉通道受到重视。克服时空限制,传播距离扩大;1920年,美国KDKA广播电台,标志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诞生电子传播阶段1936年,英国BBC建立第一座电视台;主要特点50年代出现彩色电视,60年代出现卫星电视。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1.试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几种媒介(大众媒介)的特点,它们如何发挥这些特点进行竞争?答:报刊:长处:信息容量大;保存信息的力量强;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短处:时效性不如广播与电视;形式缺乏图

56、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杂志: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新闻性不强,更趋于专业化、专门化。而且重视图文并茂,印刷技术和纸张的质量更讲究。广播:优点: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感染听众。且制作成本相对校低。缺点:广播内容保留性不如报刊,受众选择余地小。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刻。电视:优点:视听兼备,图声并茂,感染力强。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缺点: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电视接收机价格较高,又不如收音机轻便易带。各类大众传

57、媒在阅竞争中扬长避短的对策: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 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青睐。2.简述我国当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几种媒介的发展现状。答:我国的报纸。当前我国报纸充分利用自身篇幅可伸缩的

58、优势,纷纷进行扩版,以更多的篇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分析。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延长播出时间,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传递节目的形式上,不少广播台纷纷采用直播形式和24小时连续播音。还出现了节目多层次、多栏目和专业分台的倾向。电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还推出了许多以形象生动取胜的节目。以努力为受众服务的作风争取受众。强调受众参与。3.(我国)大众传媒在竞争中采取的对策。 在竞争中,大众传媒采取的总对策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力求最大限度地凸现自己的优势。(1)报刊对策: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易于保存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提供详细的背景材料;开展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杂志

59、可向专业化发展。(2)广播对策:在节目上充分发挥优势,使收听工具小型化,轻便化。发挥制作简易,成本低特点,向“专栏化”发展。(3)电视对策:以集声像之美,视听兼备取胜。高度重视动态新闻,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广告节目,注重人物和企业形象的报道。第三节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并对其进行分析答: 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一、“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60、 三、“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2.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英尼斯媒介的理论的关系及发展。答: 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事实上,真正首先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他的老师罗德英尼斯。英尼斯的研究方法偏重归纳,麦克卢汉是拼盘式表述方式。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4,麦克卢汉与英尼斯在媒介理论上的共同点,及其价值,缺陷。(1)共同点:A,两者的理论都属于宏观研究理论,关注媒介的出献-现给人类文化的影响;B,都具有创新性,开拓性;C,都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动力,强调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性。(2)价值:A,为传播学研究中酶解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B,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开创了新的研究传统,激发了人们对各种媒介特点,作用研究的兴趣;C,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