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2296571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5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专题概览专题概览宋元时期(公元 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的时期。政治(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加强(3)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经济(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4)商品经济活跃,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达到空前水平思想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2)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逐步成熟和转型(3)多元化

2、、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考纲要求考纲要求1.宋的集权措施宋的集权措施2.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3.元的中央官制元的中央官制本讲考点本讲考点考点1宋元的集权措施考点2王安石变法1.宋的集权措施宋的集权措施(1)中央集权的发展a.目的: 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根本目的是稳定统治。b.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c.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考点1宋元的集权措施d.影响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

3、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君主专制的演进a.措施:增设参知政事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b.影响:分割相权并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思维启迪思维启迪朱子语类记载:“本朝(宋)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就困弱”的论断? 提示: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削弱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巧思妙记巧思妙记宋的中央权力机构2.元的中央官制元的中央官制(1)措施:中书省

4、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2)影响: 相权一度强化,引起政局动荡。误区警示误区警示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术语必背术语必背(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特点:从掌握兵权入手;分化事权;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山东、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元朝的中书省直接管辖;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他地方设立行省;边缘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3)从汉至宋元,中央官制的不断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4)历代封建中央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

5、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主题主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史料呈现 史料1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史料史料2 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公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宋史史料史料3 本朝鉴

6、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读史指导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主要论述了宋代的中央机构。解读材料的关键是了解宋代的主要官职。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和三司使,分管行政、军事和财政,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指宰相办公处。(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主要论述了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路。宋代的路设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并各司其职。指所有官吏百姓。(3)史料3是古人的评论史料。依据材料中“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朱熹对宋代政治措施的态度。史料应用(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

7、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提示提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进行分割,这样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2)史料2体现了宋代地方管理机构实行 ,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且直属于中央。提示提示分权(3)依据材料1、2、3评价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提示提示阻止了地方割据,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靖康之变,北宋被金灭亡。唐朝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

8、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2)不同点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典例典例 (2017北京文综)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解题关键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答案答案 D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

9、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选D项。D1.(2016北师大附中期中)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这一历程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宋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D.起居注不够真实答案答案 B材料叙述了起居注这一记录皇帝言行档案的发展演变历程,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观阅成为惯例,从本质上说明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为正确答案。B2.(201

10、7北京东城一模)通鉴纪事本末中,某朝皇帝说:“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下判史实与此相符的是()A.“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B.“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C.“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D.“大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答案答案 C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睹五代弊政”可以看出这是五代以后的历史,A项反映的是秦朝的地方官职,排除;B项反映的是汉朝的地方官职,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监督地方官,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时间和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D项大学士作为顾问,是明朝朱元璋废丞相以

11、后的历史且不符合“革故鼎新”,排除。C3.(2014北京文综)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答案答案 A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A4.(2016北京东城期末)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12、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凡政事议行之际,所见异同 待其国相(丞相)可否之,然后为定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A.汉朝、清朝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D.宋朝、元朝答案答案 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依据“一出中书左右丞相”可知这是元朝的中书省,故B正确。B1.历史背景历史背景(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2)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3、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b.财政危机: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积贫积弱弱的局面。考点2王安石变法c.封建统治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d.边患危机: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3)有利条件a.庆历新政庆历新政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 、富弼等人,进行改革。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夭折了。b.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

14、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高利贷 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2.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

15、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明经 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 3.结果及原因结果及原因(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2)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4.历史作用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2)积弱局面

16、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善。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王安石改革的历史教训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思维启迪思维启迪苏辙在诗病五事中指出: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据材料,分析苏辙

17、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提示:疾富惠贫;打击富民;言行不一;用人不当。术语必背术语必背(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2)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3)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主题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及特点主题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及特点史料呈现史料呈现史料史料1 (王安石变法前)豪姓蓄贾,乘时贱收,水旱则稽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百姓

18、困于凶年。续资治通鉴史料史料2 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熙宁五年二月壬子)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读史指导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文献史料。依据史料中“王安石变法前”可知该史料主要论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通过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生活困苦。(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依据史料中“青苗钱”“赈济浙西水灾州军”和“修水利”等信息可知,史料论述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指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的官员。史料应用史料应用(1)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堪忧,豪强囤积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

19、策收效甚微,从而造成尖锐的 ,威胁王朝统治。提示提示社会矛盾(2)依据史料2,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提示措施: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影响: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3)依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提示提示社会矛盾尖锐,改革具有紧迫性;措施全面,重点突出;关注民生。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点(1)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曾得到王权的支持(2)变法的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3)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不同点背景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中期根本目的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北宋统治危

20、机结果成功失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典例典例 (2017北京西城一模)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防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并免役法解题关键解题关键理解市易法的目的。答案答案 B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出现在孝文帝改革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王安石针对商贾囤积货物的现象,实行市易法,故B项正确。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措施,不是理财措施,故C项错误。免役法的目的是减轻农民徭役负担,增加

21、国家财政收入,不是针对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B1.(2017北京顺义第一次统练考)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青苗法 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整顿太学将兵法A.B.C.D.答案答案A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是在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与民生相关,故正确;募役法由官府雇人服役,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为农民赢得农时,故正确;农田水利法保障农田水利,减少天灾损失,故正确;整顿太学主要涉及读书人,故错误;将兵法用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A2.(2016北京西城二模)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

22、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青苗法保甲法B.均输法保甲法C.市易法将兵法D.免役法保马法答案答案 A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符合“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故选A。A3.(2016北京文综)“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答案 D由题干材料中“天下财利”

23、“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干“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D4.(2018北京海淀期中)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答案答案 A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数量多,军费支出庞大,这种现象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A项正确。宋朝没有扭转在边境的军事弱势,排除B项。宋朝没有出现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与材料中宋仁宗时期不符,排除D项。A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