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灸介绍及夏至艾灸穴位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2272262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节气灸介绍及夏至艾灸穴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节气灸介绍及夏至艾灸穴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节气灸介绍及夏至艾灸穴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节气灸介绍及夏至艾灸穴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气灸介绍及夏至艾灸穴位(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节气灸介绍及夏至艾灸穴位【篇一: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 天内进行艾灸。 小.“节气灸 ”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

2、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 ”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小寒(公历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3、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 ”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 ”,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

4、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季心火旺。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小滿(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

5、,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芒种(公历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 ”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

6、冬病夏治 ”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

7、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 ”,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

8、,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 ”,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 ”“寒 ”“暑”“湿 ”,包括 “

9、燥 ”“火 ”中医称之为 “六邪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篇二:附二十四节气灸法各个节气取穴】附二十四节气灸法各个节气取穴立春(为春季的开始2月35日)督脉:大椎、命门、肺俞、肝俞、任脉:神阙关元、中脘、太冲雨水(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2 月 1820 日)督脉:大椎、肾俞、肝俞任脉:神阙关元、期门、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3 月 57 日督脉:大椎、肝俞、肾俞任脉:神阙关元、中脘、合谷、太冲、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3 月 2022 日)督脉:大椎、肝俞、命门、脾俞任脉:神阙关元、中脘、膻中、太冲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10、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4月 4 6 日)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神阙关元、鬼哭穴、足三里、合谷、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4 月 1921 日)督脉:大椎、百会、命门、心俞任脉:神阙关元神门立夏(为夏季的开始 5 月 57 日)督脉:大椎、心俞、肾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5 月 20 27 日)督脉:大椎、肾俞任脉:神阙关元、足三里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6月57日督脉:大椎、脾俞、心俞、命门任脉: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夏至(夏天到了 “至 ”到的意思) 6 月 21 22 日督脉:大椎、

11、至阳、命门任脉:神阙关元、膻中、巨阙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未最热)7月68日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大暑(大暑是最热时节)7 月 2224 日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8 月 7 9 日督脉:大椎、肾俞、脾俞任脉:神阙关元、中脘、章门、太白处暑(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8 月 2224 日)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9月79日)督脉:大椎、肺腧、肾俞、脾俞任脉:神阙关元、足三里、中府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 ”即平分的意思 9 月

12、22 24 日)督脉: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任脉: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合谷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10 月 89 日)督脉: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0 月 2324 日)督脉:大椎、脾俞、肾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11 月 7 8 日)督脉:大椎、肾俞、京门任脉:神阙关元、涌泉、小雪 (开始降雪,小表降雪的程度11月 2223 日)督脉: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大雪 (开始降雪,大表示降雪的程度12 月 68 日)督脉: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冬至(表

13、示冬天到了12 月 21 23 日) 督脉:大椎、肾俞、脾俞任脉:神阙关元、中脘、太溪、涌泉小寒 (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未最冷 1 月 57 日) 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大寒 (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1 月 2021 日) 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艾灸注意什么: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5、艾灸前最好喝温

14、开水 200-250 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 200-250 毫升,甚至更多一点。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泡热水脚,水温要高于 50 度。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然后温和灸,不要再使用艾灸罐,等泡痊愈后,可以继续使用艾灸罐。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要的等待结痂后在灸,关节部位不容易愈合。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

15、,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配合能量释放按摩,按摩中着重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身体系统与精神意识的和谐,同时在人体的背部用中医刮痧、拔罐、舒经活络精油按摩方法,可疏通经络、淋巴排毒,以达到舒缓压力、放松神经、调节五脏六腑的效果。它能充分改善气滞血淤、肿胀酸麻,使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解除疲劳,享受轻松,达到内外和谐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逐疲;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温灸养生在美容方面有两大功效。面部皮肤

16、方面: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延缓眼部的松弛老化现象,使眼部恢复光彩。一、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二、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

17、神定志、通经活络。【方穴主治】,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三、独灸关元养生方【施灸方穴】关元。【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若伤寒后

18、,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类经图翼云: “关元主诸虚百损, 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亦。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窦材说: “ 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 遂得老年健康。 ”四、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五、心血管系统艾灸养

19、生方: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六、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七、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八、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九、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篇三:艾灸方法及相关知识】节气灸的作用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节气灸的临床应用“节气灸 ”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 天内

20、进行艾灸,大暑(7 月 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1、冬至前灸 “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2 、春分灸 “曲池 ”预防眼病;3 、秋分灸

21、 “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冬至前后的 “关元灸 ”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 ”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 “补必兼温 ”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24 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寒性收阴 ”

22、。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 ”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 ”,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

23、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

24、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季心火旺。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小滿(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芒种(公历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

25、清暑利湿。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 ”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 ”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 ”。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

26、养胃。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

27、和养阴。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霜降(公历10 月 2324 日)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 ”,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

28、 ”,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立冬(公历11 月 78 日)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小雪(公历11 月 2223 日)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 ”“寒 ”“暑”“湿 ”,包括 “燥 ”“火 ”中医称之为“六邪 ”。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29、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 ”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怎样掌握施灸剂量?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

30、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施灸剂量由以下几方面决定:1. 由天时、地理定灸量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冽,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3. 由病情、病性定灸量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 “五十壮 ”、“百壮 ”、“二

31、三百壮 ”、 “五百壮 ”、“七八百壮 ”等描述随处可见 .扁鹊心书言: “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 等。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 “苦卒暴百病, 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 .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4. 由所取部位定灸量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

32、、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备急千金要方云: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 ”。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 3 分。 ? 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6. 由患者感觉定灸量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

33、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恰如神灸经纶所云: “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必须指出的是,从历代记载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效果较佳。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往往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用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类似创伤剌激的效果。操作要点 1.灸材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2. 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

34、灸阴经。3. 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具体要求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 “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 ”,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剌激。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什么体质的人适宜艾灸?导读:什么体质的人适宜艾灸呢?这可能是很多喜欢艾灸朋友的关心的问题。要知道这个答案,就要先来了解下中医的体质分类以及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体质 :中医人体体质分类有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气郁质。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体质,比如说阴虚或阳虚等,然后再根据自身体质进行艾灸治病,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以下介绍下身体各种体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