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118727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梳理归纳】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 和巨大的 。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_。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答案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断裂带 褶皱山脉海陆变迁 喷出地表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 使岩石发生 ;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

2、地,并在原地形成 地貌 【注意提示】 答案 生物 崩解破碎 侵蚀 (1)判断某一地质作用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来自地球内部能量。(2)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基础: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的相互转化。2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生成物质 原物质 地质作用 岩浆岩 _ 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和已生成的 外力作用( 、侵蚀、 、堆积、固结成岩) 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作用(温度、压力) 岩

3、浆 各类岩石 作用 答案 岩浆 冷却凝固岩浆岩 沉积岩 风华 搬运变质 重熔再生3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_资源。(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_景观。(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_交换和_传输。(4)改变了地表的_。答案 矿产 地貌 物质 能量 环境【思考导读】1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2比较: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4辩一辩: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参考答案】1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

4、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2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3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4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尝试练习】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A B C D2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解析】第1题,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田,正确,岩层褶皱变形为

5、地壳水平运动所致,正确;A为岩浆岩,有岩浆活动,正确;E为变质岩,有变后作用,正确第2题,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形成顺序G早B晚,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乙形成岩浆岩;变质岩E是岩层受热形成的,在岩浆岩A形成之后,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答案1.C2.C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从上图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4下图表示某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Aacb Bbca Ccab Dabc【解析】第3题,图示既有岩石交内力作用挤压弯曲,又有水对可溶性岩的溶蚀、淀积作用第4题,图示为角峰的形成过程,结合侵蚀状况可知答案3.C4.D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5图中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6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答案5.B6.A解析5从断层左侧的岩层关系几以看出处位于砾岩的下方,而从断层右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砾岩的下方是石灰岩,说明处原为石灰岩,后因接接触高温,而变质形成大理岩。6据图可确定有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变质质作用形代的大理岩,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层,不能确定该地段是否发生过水平拉伸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