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类编:考点6人口的变化含答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1947322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地理真题类编:考点6人口的变化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真题类编:考点6人口的变化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真题类编:考点6人口的变化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真题类编:考点6人口的变化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真题类编:考点6人口的变化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6 人口的变化(2013上海地理T13144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A. B. C. D.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2、。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A. B. C. D.【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1)根据理论人口容量公式,判断理论人口容量与熟制的关系。(2)理解我国自南向北熟制的变化。(3)明确判断目前人口数量和人口最大容量关系的关键是看人均用水总量是否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解析】1选D,2选C。第1题,结合理论人口容量公式,在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理论人口容量与b(熟制)呈正相关,纬度越低熟制越高,四地中地纬度最低,故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2题,四个城市中和的人均用水总量未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即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3.(201

3、3广东文综T54分)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表国家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男性女性中国0.614319.57275印度1.438930.66366法国0.711818.47885美国0.93420.17681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统计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解析】选D。本题可逐项分析如下:

4、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2009年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印度为389人/平方千米,中国的人口密度低于印度错误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75-72)3,美国为(81-76)5,两国的差值并不相等错误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9.5%,法国为18.4%,与中国的差值为1.1%,美国为20.1%,与中国的差值为0.6%,印度为30.6%,与中国的差值为11.1%错误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低于表中其他国家的统计数据正确(2013浙江文综T9108分)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

5、完成4、5题。4.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5.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 B. C. D.【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以下几点:(1)正确判断各坐标表示的含义:纵坐标代表人口出生率;横坐标代表人口死亡率;斜线坐标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2)各大洲人口变化过程图的判读。(3)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4)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基本概况。【解析】4选D,5选C。第4题,该题逐项分析如下:选项

6、具体分析结论A项据图读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说明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错误B项19501970年死亡率从25左右下降到12左右,下降幅度是最大的,而1990年2010年期间下降的幅度最小错误C项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左右下降到12左右错误D项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左右上升到22左右正确第5题,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故为欧洲;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为非洲;北美洲与亚洲相比,自然增长率低于亚洲,故为亚洲,为北美洲。(2013新课标全国卷T788分)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

7、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6、7题。6.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7.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图中提取以下信息:(1)理解图中纵坐标为人口年变化率,而非人口年变化量;(2)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自然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增加;(3)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国内净迁移人口年变化率为负值,幅度增大;(4)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国际净迁移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5

8、)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总人口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解析】6选D,7选A。第6题,该题可逐项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从图中可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故人口增长速度减缓错误B项虽然该城市总人口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但总体人口年变化率大于0,故人口总量在增加,只是增长速度在减缓而已错误C项从图中可知,该城市自然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增加,故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错误D项从图中可知,该城市国内净迁移人口年变化率为负值,故该城市人口的国内迁移方向是向外迁移;该城市国际净迁移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故迁往该城市的国际人口在减少,所以总体而言,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在减少正确第

9、7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是美国。俄罗斯、德国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2013新课标全国卷T128分)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8、9题。8.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9.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

10、化水平【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以下几点:(1)试题未提供关于人口数量的信息,也就无法对人口迁移的数量和增长率做出判断。(2)注意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包含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区别。(3)对于人口迁移的影响,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青壮年”以及图中人口迁移的方向。【解析】8选C,9选B。第8题,本题人口统计图只提供了人口迁入、迁出的信息,没有各省区的人口总量及增长数量等信息,所以无法判读人口迁移数量的多少,故A、B项不正确;由于统计图中没有涉及人口总量或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据,所以也无法判读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故D项不正确;从图示看,浙江与江苏相比,迁出人口比重相似,而迁入人口比

11、重较高,故其人口的增长率要高于江苏,C项正确。第9题,该题可逐项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皖、赣、黔三省迁出青壮年较多而迁入较少,会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错误B项沪、京、津三市迁入青壮年较多而迁出较少,会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正确C项此项迷惑性较强。三省虽然有较多青壮年迁出,但是迁出的人口多为农村人口,城市人口迁出很少,反而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此外要注意20052010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基本都是上升的错误D项迁入人口多从事第二、三产业,大量人口迁入沪、京、津,使得三市城市人口比重进一步升高,提高了三市的城市化水平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