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上传人:202****8-1 文档编号:71720447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

2、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 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 强化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

3、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

4、“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一、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一)认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二)主

5、要社会认知过程的解释路径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侧重点有所不同:(1)社会知觉解释(2)归因解释(3)图式法解释二、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场论的直接影响。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二)认

6、知失调的条件: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1. 逻辑的违背。2. 文化价值的冲突。 3. 观念层次的冲突。 4. 新旧经验的矛盾。(三)认知失调的程度:认知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第二,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认知主体的失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的避免焦虑、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避免失调。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 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 3. 引进新的认知因

7、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三、图式理论(一)图式的基本概念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 图式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知识表征,但并不是定义事物或概念的定义,而新经验会通过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不断进行重构。(二)图式的功能1.图式有助于信息加工2.有助于回忆与推理四、认同理论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而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选择。 认同理论三个核心要素及其相关

8、的原理。(1)社会。对于认同研究者而言,人们的认同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2)自我。正如社会通过认同建构一样,自我也是通过认同过程形成的。(3)认同。群体认同、角色认同和个人认同直接影响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走向。五、社会同一性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的根源。“最低限度群体”实验与主要结论:“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实验表明,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 即使是实验中,仅从存认知的角度,最低限度第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权

9、威主义人格、挫折、相对性匮乏和现实利益冲突等,都不是群际冲突和歧视的必要条件。按照塔吉菲尔等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塔吉菲尔等认为,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自我形象,这可以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 社会比较中表现出:“内群体偏爱”效应“谁不说俺家乡好”效应 因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高低)和关于社会流动的信念不同(社会流动信念体系社会变革信念体系),人们积极争取积极社会同一性的策略也不同。社会同一性理论的评价: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

10、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作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六、自我类化理论(一)类化的概念 所谓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并不是简单把他她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动、自发地立即将其归到某一类别中。(二)社会类化社会类化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社会类化的结果,是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缩小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差异。 同化 对比(亦即异化)刻板印象或类属思维 (三)类化的作用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

11、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这称为“加强效应”。依此可以解释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 (塔吉菲尔, 1957,1959) 。(四)自我类化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塔吉菲尔、特纳等在英国Bristol大学对“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开展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在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我类化理论。基本观点:塔吉菲尔等认为,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个体自我类化导致:首先,人的自尊变得与群体的命运相连。为使自己感到良好,人就对(也必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积极看法;其次,人们进行比较的基础发生了改变。这时群体外人员的信息和施加的社会压力,与自己的关联程度降低,影响力出现

12、下降。当人们认同于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一)核心概念的酝酿(二)自我价值定向概念的形成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四个基本命题 (一)人需要解释自我及所在的世界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经过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理性思维寻求事物的理由(合理性)。人在自然的生存倾向之外,一生都在试图建立解释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完整解释体系,并在这种体系中找到自己。 (二)人寻求自我价值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诞生自我意识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内外生命理由,但在全部的生命理由之中,自我价值即“自我的存在有价值”,才是根本的理由。 (三)自我价值是自我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由于自我

13、价值的基础与核心地位,自我实际上成为了个体自身和整个世界的价值发生和诠释的中心,而其价值发生和诠释的逻辑就是自我价值。一切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必须通过个体自我价值体系的转译,才获得价值和对个体自身的意义。 (四)自我价值定向决定人与自身及环境的关系自我价值定向决定着个体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自我体验和社会行为,也决定着个体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还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而决定其自我的发展方向。 需要说明,这种行为的自我价值决定论的目的是寻找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真正心理机制。强调自我价值在行为导向中的作为,并不意味着否定环境的作用,而在于强调“外因

14、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环境的影响归根到底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因素实现的。而个人自身众多的因素中,自我价值具有中心地位。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二)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三)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四)自我价值支持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当一个人的自我

15、价值定位体系处于暂时稳定的状态时,自我价值支持资源越多,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越积极,并会向内表现出更为肯定的自我概念,向外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尊和自信的特点。 而当一个人的自我支持资源相对稳定时,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则决定于其自我价值定位,即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或诠释自我价值。 (五)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从价值观的选择到精神信仰,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一、角色理论的概

16、念及其来源(一)角色理论的概念 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二)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学来源符号相互作用论(布鲁默)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米德的角色获得思想 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一)角色定义: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二)角色冲突 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三) 角色创造角色创造指行为超出一般

17、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四) 角色偏常角色偏常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分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角色理论家认为,就像演员在一场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一样,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行为是整个行为系统的产物。 角色理论家用戏剧比拟现实生活,认为具有一定社会身份者的行为,如同戏剧中扮演一定角色的演员的行为。 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占据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个人的行为,是由客观的行为环境、社会的要求与规范、他人在各自地位上的角色表现,以及自身对角色的理解、个性和能力等因素决定的。 角色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同时也重视个人可能的角色

18、创造,因而被称为“社会有限决定论”。 从角色理论原理的演绎可以看到,这一理论通过戏剧比拟,较为完整地考虑到了现实社会行为的整个系统,并将宏观的社会因素和微观的个人因素贯穿到了一起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分析系统,因此,该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地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分析体系。 社会影响的动机理论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理论:本能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把个人行为的动因假设为起源于人的“本能”,即先天遗传的、固定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认为先天的固定行为模式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他

19、提出了一系列的本能。这些本能中的每一类都具有起动力作用的情绪成分。这种理论虽早已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抛弃,但仍有少数学者用本能来解释某些行为(如侵犯)。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被称为“里比多”的心理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个体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按快乐原则,个体将它释放就可以得到本能满足;但按现实原则,直接释放本能(如性本能)又为社会准则所不容,于是出现内部冲突,对挫折的恐惧引起焦虑。为了解除或减少紧张和焦虑,自我会采用某些防御机制,使心理能量的释放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避免超我的谴责和带来焦虑。驱力理论20年代机能主义者认为,行为的动力是个体内部状态(饥、渴、内分泌)所产生的驱力或

20、需要;只用这种原始的驱力还不足以说明机体的所有动机,因而又提出次级的或习得驱力概念。这种次级驱力是在原始驱力基础上通过联想形成的,如恐惧就是一种同某种情境相联系的次级驱力。唤醒或激活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驱力理论影响衰落,唤醒理论兴起。脑电技术表明,脑电波型可用作唤醒水平的指标,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行为效率最高。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个体都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处在毫无刺激的情境中则难以忍受。诱因理论。人们早就观察到,诱因(如食物、异性)对机体行为很有影响。虽然剥夺期延长会使机体的活动增加,但并不是先天的原因,而是来自习得的因素。心理场论莱温认为,在人们的生活空间中,时刻都可能有某些领域处于紧张状态,此种状态的发生即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人去把处于紧张状态的领域恢复到平衡状态。比如,未完成的工作很容易被记起,并有一种力量推动人去完成它。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认为,当两种或多种有关的认知元素不协调时就产生紧张状态,有推动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倾向。例如,有一位医生亲眼看到许多人因吸烟过度而患肺癌致死,而他自己也吸烟。这里就有两种有关的认知元素,一是对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一是对自己的吸烟习惯的认识。因两者不协调,就出现一种紧张状态,必须加以解决。这个理论到70年代虽然不如过去那样引人注目了,但仍不失为另一种研究人类动机的途径。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