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形象具体实施方案 人教版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71569403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形象具体实施方案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形象具体实施方案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形象具体实施方案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形象具体实施方案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形象具体实施方案 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形象具体实施方案一、专题复习目标:1、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诗歌中形象的内涵2、提升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联想和想象能力在鉴赏古诗形象中的作用。3、进一步规范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力争减少非智力因素得分。二、高考命题意向分析:从诗歌材料的难易来看: 以往的诗歌鉴赏题,在材料选择上,既有写景状物以寄寓情怀的,也有怀古咏史以讽喻时政的,既有表现个人忧愁伤感的,也有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总而言之,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现在,命题者主观表述的形式,而且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的状态,选择的诗歌材料可能会比较浅显,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古代诗文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其实只要我们

2、掌握好课内知识,并且适当强化课外阅读训练,我们就可以顺利实现能力迁移,赢得考试高分。三、典例方法引导:分析典型的鉴赏诗歌形象的诗歌,进一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1 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等,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者典型的细节等等。(出示幻灯片),对的,可以是“神态”“动作”“笑容”“微妙的心理”“语言”“声音”“典型的细节”,曹操“对酒当歌”,周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例如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就是说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小片段,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想象人物形象完整

3、起来,让人物形象能在我们头脑中活过来。例1、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出示幻灯片)请全班女生齐读分析:这首诗歌语言很浅显,诗中刻画了什么形象?妾是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这是一个年轻女子的形象。怎么刻画的?是动作、神态、装扮还是?全诗就四句,都是写这个女子的什么?自言自语,语言描写。那么,这又是怎样一个女子?根据这几句话,展开想象,“这位公子哪里住呀,小女子家在横塘,” 我们常说闻其声,如见其人,那么说出这四句话的会是怎样一个女子呢?怎么样的性格特点?语言干脆、大胆,单刀直入。直率、大胆、热情大方。我们不防再想象一下,假如我们就是诗中岸旁过路人或者是一个船

4、夫,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为什么小女子面对一个陌生的男子会脱口就说出了这四句话呢?想象一下,在她直率、大方的外表外面?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吗?(请同学思考一下)请个同学表演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他直率、热情大方,对对面过来的男子心生好感,于是就心直口快地问他住在哪里,又觉得有点唐突,又连忙解释“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随便问问,“或恐是同乡”这是一个多么热情大方、聪明可爱的女子形象啊,通过我们的想象,这个女子好象就站在我们眼前!例2再来看一首李白的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请全班男生齐读这首诗歌,读出气势!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呢?将军的形象。怎

5、么刻画的?装扮描写碎铁衣,动作描写射杀、独领,呼延,是匈奴贵族的一姓,呼延将是敌军的一名将领。这是怎样的一位将军呢?碎铁衣:铁甲已经碎裂,说明了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点评)身经百战,战争艰苦,还能想到什么?或许他已经受了伤,也许碎裂的铁甲后面是英雄的伤疤累累的刀把箭痕。“射杀”“独领”,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动作的前提环境是“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已经被敌军重重包围,形势非常危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将领“突营、”“射杀”“独领”,是一场败仗,但是将将军的形象刻画得顶天立地,将他的英勇无畏的气势刻画得淋漓景致。不是一般的武艺高强!着重刻画的是他的勇、无畏!2、诗歌中的

6、另一类型形象:自然景物。在分析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也要充分运用想象,将文字还原为一幅幅风景画面!例如读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就要想象:那辽阔的沙漠、那滚滚的浓烟,那滚滚东去的黄河,黄河里的落日,多么雄浑壮丽的画面啊!读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就要想象:天色已晚,皓月当空,映照着如盖的青松,清澈的泉水淙淙地在山石上淙淙地流过,月光、山泉,这是一幅多么幽情明净的画面啊!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老师朗读、放音乐) (稍做解释)台城,现在南京,三国时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的宫城。南

7、朝消逝后,台城也随之衰败。)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象?“江雨”、“江草”、“鸟鸣”“柳”这些景象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思考,任选一景进行鉴赏。江雨:霏霏,凄迷的、绵绵不绝 江草茂盛鸟空啼:空字,“徒然地”杜甫蜀相里的 “隔叶黄鹂空好音”,“黄鹂声虽美,却无人来听,因为丞相祠无人来拜”这里也是一样,六朝的繁华已如梦样消逝,鸟儿虽好,却无人来听。鸟空鸣,可见如今的台城多么萧瑟、寂寞!柳:毛泽东有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在韦庄眼中,为六朝的离别作见证的柳也该“老去”才是,无情、管他朝代更替、管他世事变迁,依旧枝翻叶茂,烟笼十里堤。昔日的六朝像梦一样已成为历史,无限的凄凉、无限的惆怅。霏霏江雨、萋萋

8、江草、鸟空鸣、柳无情,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凄迷、冷清的图画,想象着这幅图画,诗人感叹岁月变迁,怀古之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方法归纳总结“形象”既然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那么我们去理解、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就需要我们去把文字还原为画面!把精练、含蓄的、跳跃性大的诗歌语言经过我们的想象在头脑中转变为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形象的内涵。(出示幻灯片)四、拓展延伸:分析诗歌中的形象,除了联想和想象,体会性格鲜明的人物、特点突出的风景画,还应该了解中国传统审美习惯:望月怀远,喜春悲秋,流水思年,折柳送别,见雁思归,闻蝉生凉。有的意想约定俗成表达某一种固定的情感。请看图片上有一

9、些特定的形象,他们在古典诗歌中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你能举出具体的诗句来说说看吗?主要有下列几点:(1)月:思念。如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流水,感叹年华易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4)杨柳,惜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鸿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梧桐,悲凉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1 杨柳-离别浮云-游子2 菊花-傲视月-思念3 落叶-失意梧桐-凄凉、悲伤4 青松-高洁杜鹃-凄凉、悲伤5 梅花-坚强寒蝉-悲凉6 竹子-虚心雨-清新、忧愁7 鸟-自由鸿雁-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8

10、 鸳鸯-恩爱夫妻流水-年华易逝了解传统审美习惯,特定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五、课堂练与评(通过学生的训练,当堂纠正错误,规范答题过程)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于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解题指导:“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参考答案: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

11、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病例1 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这两句的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病例2 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

12、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病例3 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

13、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病例4 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病例分析: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

14、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答题时是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并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宇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病例5 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是

15、“用菊、兰、燕子、明月”表现了“离恨苦”。学生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病因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学生优秀答卷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

16、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说明: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参考答案“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

17、”有急切的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病例6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病例分析:语言的鉴赏也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才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睛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上一病例便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学生对揭示

18、题旨、堪称诗眼的“乡梦”二字忽略不见,就海阔天空地去谈“吹”论“逐”,结果误把一首思乡诗说成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病因之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问2:“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说明: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一如2002年全国卷考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折柳”、2003年全国卷考对王维过积香寺诗眼“咽”、“冷”的理解。参考答案在整首诗中,“春”字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发乡梦,吹送乡梦,无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使乡思乡梦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病例7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

19、。病例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如2002年全国卷要求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寓意,就有不少考生大发感慨:“诗句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白那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欣赏诗人在幽静的夜晚听着笛声和折柳声的高雅情怀,所以折柳二字是关键

20、。”失分原因如出一辙:胡乱发挥是其失分的症结所在。病因之七:望文生义、任意发挥。病例8 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病例分析: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及具体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读诗,无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无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他都先从政治角度切人,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

21、“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凭着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象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却是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大多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用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鉴赏边塞诗则套用“建功立业”、“思乡怀远”;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自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若作者是李清照和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

22、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等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那答题结果往往千人一面,鉴赏格式化、生硬化。缺乏个性与灵性的所谓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病因之八: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学生优秀答案例1:“春”字贯穿了全诗,引起思乡之情,又把思乡之梦送回家乡。给人一丝温馨的感觉,并不像秋思那么凄凉悲苦。例2:“春”贯穿于全诗之中,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得原本伤感的乡思乡梦似乎也渗透了春的温馨,抒发了梦境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喜悦。例3:“春”字贯穿全诗,因春天的景物触动了漂泊异乡的情怀,由春触发了思乡,而思乡梦也随春风而生,逐

23、春风而归,春的色彩是明丽的,更多地体现出了乡思的伤感惆怅而减少了沉重苍凉。六、专题精练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问:“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案: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壮丽的边塞风光。)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浙江卷)2 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

24、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注侬:我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分析:前四句共写了“小径”、“流水”、“青山”、“白云”四个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分别是流水、白云。)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二) 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

25、春伤怀吗?为什么?(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

26、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 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永。元初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相当尖锐,黄庭坚对此感到不安和痛心,“牛斗残我竹”当含讥刺时政之寓意。 牛砺角对石损坏不 大,牛斗伤竹则无疑,程度不同,并非厚此薄彼,这是黄庭坚的机智风趣之处,于理也说得过去。但诗中主要是以“牛砺角”引出“牛斗”,从而否定“牛斗残我竹”,此为 “反常合道”之二。可见,此诗不仅有奇趣而且有理趣。)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7、。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

28、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晓上空泠峡王罔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拂晓时分

29、,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本诗前两句描写佛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谓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

30、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8、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

31、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

32、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析:题中所谓“贯

33、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2)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3)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

34、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