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1383138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 品 地 理 教 辅 资 料 2019.5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误区警示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化主要有三个

2、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误区警示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方法点拨 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

3、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表2-16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产业结构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动力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

4、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点提示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知识拓展 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表2-17项目表现景观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由

5、原来的阡陌纵横变为烟囱林立,由分散的民居变成密集的楼房社会文化教育、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变化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二、三产业为主人口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二、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才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

6、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业革命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很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加快了地域分工,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集中。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工矿城市。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的产业提供了后备劳动者,从而使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所以,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

7、发达。深化升华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化进程的时间特点: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2-19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2-19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发达国家出现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以

8、及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如图2-20所示。图2-20(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如图2-21所示。图2-21(3)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城市产业因地租上扬,而迁往郊区或其他地区。大城市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而郊区和乡村环境优美、居住条件好。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方便的服务。误区警示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衰败的表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

9、、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表现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特点,如表2-18所示。表2-18类型特点举例虚假城市化城市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国家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

10、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辨析比较 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如表2-19所示。表2-19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大多数在75%以上城市化水平较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注重营造人居环境,绿化率高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一些大城市的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和制造

11、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国家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不平衡,出现“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不同特点可以说明,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不同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早。城市化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常见的问题如表2-20所示。表2-20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

12、见的问题初期阶段较低较慢城市扩张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中期阶段30%以上加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大幅拓展,出现城市群市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70%以上趋缓甚至停滞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乡一体化明显,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发达国家大多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城市化问题表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总之,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而城市化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3我国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

13、发展,也拉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特点如表2-21所示。表2-21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在城市化速度方面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在城市化动力方面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已转向多元结构。一方面,受城市工业建设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工业发展相应的其他非农业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城市相对于农村就业、工资、文化生活、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优越地位等诱惑力;另一方面,乡村农业劳动力剩余及收入因素成为城市化的推力。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由推力和吸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

14、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人口流动方面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70%注入大中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农村人口进城当然要对城镇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城市环境和生态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区域,也是工业和推动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因而极易形成大量的城市生活废弃物和工业及与工业相关联的垃圾,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协调,城市化拓宽就业渠道,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促进中国经济

15、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其密切,能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典题热题例1(2006江苏高考)图2-22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2-22(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dbcBacdbCdbcaDcdba(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

16、明显减小(3)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解析: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早期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逐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逐渐向郊区及远郊转移。从图中人口密度最大的特征来判断为住宅区。答案:(1)B(2)B(3)D易错提示 对地理学习而言,图表的阅读分析是一种必备的能力。要能根据本题四幅图示中给出的数据判读出城市人口分布的状况,然后联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来进行对照,才能准确排序。因此读图一定要细心,全面分析对比图形的变化,防止出现图示与联想知识的“断层”。例2由图2-23可知

17、,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分别是()图2-23ABCD解析:此图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的三个阶段。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很低,速度慢,处于城市化初期;时期表示城市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很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后期。根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际,判断正确答案为选项C。答案:C例3图2-24为“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2-24(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

18、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2)20世纪50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解析:由图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有很大不同。总的趋势是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很高,但城市化发展速度不一定高,一般是城市化水平高而速度较慢。20世纪5080年代,很明显日本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方面增速都最快。从图可看

19、出,德国、日本在人均GDP与中国2000年人均GDP相当时的城市化水平要高得多,综合考虑,中国当前城市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故应加快发展。答案:(1)A(2)C(3)B方法归纳 此类多组数据并存的题目,其共同的方法是分清组别进行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不同级别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不可因为数据叠加而相互混淆。例4图2-25为“我国沪宁杭地区的城市带图”,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图2-25材料: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称为城市群。其功能主要有: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城市群是

20、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1)下列有关城市群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城市群的出现,使城市过分集中,会产生争地、争水、争空间、争公共设施的现象B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城市间的社会协作,能够达到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C城市群的出现,不利于分散城市的职能和城市的合理规划D城市群的形成,使粮食、副食品的需求增大,会加重周边地区的经济负担(2)我国长江三角洲、美国五大湖区、日本关西地区、德国中部及英国中部五大城市群的共同点是()A都位于沿海地区B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优势C都具有相同的规模D都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3)结合上图分析:这个城市带是以_为核心,跨越了_、_两

21、省,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该城市群形成的原因是:从地形条件分析:_。从气候条件分析:_。从河流条件分析:_。从交通条件分析:_。解析:城市群(城市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龙头作用日益增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该题的设计体现了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观念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旨在培养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1)B(2)D(3)上海江苏浙江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有充足的供水陆地上有稠密的公路、铁路网,交通四通八达,邻近黄海、东海,有优良的港口,海运条件优越;位于“黄金水道”的尽头,水运便利问题探究问题1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

22、的城市发展图”,我们可以看到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变化,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势不可挡”,思考什么是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标志着城市化?图2-26探究思路:城市化一般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主要表现为:(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问题2 读图2-27为“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你觉得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地区逐步城市化的?图2-27探究思路: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城市环境中就业机会多、交通便捷、社会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优越性吸引着人群来到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