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专用词语及常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1093652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密宗专用词语及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密宗专用词语及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密宗专用词语及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密宗专用词语及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宗专用词语及常识(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金刚兄弟: 一般讲即是密宗的同学或同道,严格讲是同时在一个金刚上师前领受同一灌顶之同学。 密续喜金刚:密续就是密宗的经典。显教中佛所说法的典籍名之为经(Sutra),密教中佛所说法的典籍就名之为续(Tantra)。续之意义,说法很多,简言之,为师徒心心相传密法,不断之义。 Tantra之字根可能由梵文之Tan 而来。Tan 有相续、扩大、展延、开显诸义,亦即为由此续部之典籍,密法得由相续、扩大、展延之义,但亦有学者不同意此说法。喜金刚:梵文Hevajra,为藏密中非常主要的一个本尊佛,其续部经典亦即此处之密续喜金刚,或喜金刚本续。 四灌顶:密宗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无上瑜

2、伽部(AnuttaraTantra)之法要,可由四个不同的渐次灌顶而传授与弟子,此即瓶灌顶、密灌顶、慧灌顶和诠象灌顶,通常亦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灌顶,此四灌顶所传之法摄尽密宗之一切法要,故欲说明之实非一简单注解可办到,读者之此四灌顶为密宗之一切法要即可。 那若六法:亦即那若巴尊者所传出之六种成就法,包括拙火瑜伽,幻化身瑜伽,光明瑜伽,中阴瑜伽,迁识瑜伽,和梦修瑜伽法。 觉受与证解:觉受(Nyams)者,行人于修持止观中所得之亲验的境界也。觉受除泛指一切禅定或慧观之境界觉受外,此书所用此字则多指相似的证悟或境界;而证解(rTogsPa)则为真正的证悟。修行人每易误认相似之悟境(觉受),为

3、真实究竟的悟境(证解),所以会产生各种慢心及骄狂和误解;辨别觉受与证解为学密之要事,禅宗公案中亦屡见此类事。又觉受与证解非仅指大手印修法而言,乃通显密一切修法。如加行道四位,则是觉受,至初地才是证悟;而初地所悟之真如不动性又只能算是觉受,要至第八不动地才是真正地证猓?缡抢嗤啤?二种菩提心:通常指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有一真诚的愿望去令自他一切众生达成菩提或佛果。行菩提心则是为了达成此目的,誓愿去实行六度和其他之一切善行。菩提心(Bodhicitta)一词,其含义及用法,极为广大复杂,可以包括一切大乘之教法。大乘之因、道、果,亦皆依此心为依据握准绳。密宗对菩提心又有其他之用法,如红、白菩

4、提心,乃指身体中之两极阴阳相反而又相成之精液及势能,或泛指身中所分泌与禅定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液体。 忿怒本尊观:密宗行人终生修持与自己因缘相应之某菩萨或佛(例如观音或不动佛);依靠于彼,由佑于彼,念念不忘,一心依持,是为本尊。本尊观则是密法中修观之一种,观想自己变成本尊,无二差别。此盖基于众生与佛陀本来无二见之见地而付诸于实际之修观方便也。密宗之佛菩萨,不是一味的显现和平及慈爱的相貌,亦有显现忿怒,威猛之像者;其理由是降伏一切诸魔障故,而有此种表法及示现。 空明之体: 略言之,心之内容无非空与明而已;思想之流转乃心之明分之流行变化,由此而有生死流转之现象界,妄念消融于明之极处,则空性显现而达成明

5、空不二之境界。 佛慢:作本尊观时,自己成为佛陀能降伏一切魔障,故曰慢。 瑜伽自在主: 于瑜伽(Yoga),得了全部精通与自在,故名瑜伽自在主,为对米拉日巴及其他成就者之尊称。空行母: 梵文Dakin,藏文mkhahhGroMa,即护持密乘行人及教法之女性护法,亦对一切修密乘的女人之尊称;就更广义而言,女性之佛陀皆为空行母,如二十一尊度母,尊胜佛母等皆是。显教之种种重男轻女之观念:如女性不能成究竟圆满佛陀果,卅二大丈夫相为男性佛陀所专有,以及佛典中种种轻贬女人之观念,至密宗则完全变过!密宗之尊重女性在若干方面更甚于男性,此理由颇复杂,容另详释。但由米拉传及歌集,乃至种种藏密经典所示,空行母实在是

6、密乘教法和修持的最主要之主体之一。就究竟义而论,般若佛母一切佛所出生处,才是最高的空行母,修行人对空性或般若若得相处或趋入,大都会在梦中或定中见到种种空行母之示相,即如全受显教训练的憨山大师亦梦见空行母(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自己也觉得诧异及奇怪),如其年谱中所详。总之,空行母(古译亦作明妃)是密乘之护法,行者之伴侣及指导者,代表空性及慈悲,以女性之姿态而出现,大概指化身所出之天女相,行于天空,故名空行,但亦有人间空行母之说。男性之空行则称为勇父(藏文dPahWo);因此空行母亦称为勇母(藏文dPanMo)。异熟: 今生之善恶业力能感受来生之苦乐各种果报。此异时、异地、异生而成之业果极为坚强,

7、不易转变,如生而聋、哑、瞎、跛,乃至堕入恶趣之生,皆为异熟,见拙著佛学今诠之业力论篇。 实相: 宇宙究竟之实体或真相,就佛法言此实相有种种名,如真如、本性、空性、法界、体性等等,每一名称只说出此真理之某方面的性质而已;实相是多方面的,亦可说是无方面的,或一方面的,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乃至总说。此因众生所执之一多,有无等皆是由自性执而生起;实相无自性故,无可无不可,摄尽一切。见杜顺著严华法界观,及拙著佛学今诠之空性哲学章。 菩提胜行: 此句话为说明密宗见之最好代表。初学行人必须善护诸根,远离魔障及克服烦恼;开悟后,证实烦恼即菩提,魔障及菩萨胜行之庄严,所以烦恼和魔障之逆境越大,越能开显佛性,增益

8、修行之长进。密宗常设一喻:灯烛惧风,遇风则灭;森林大火,遇风反助其势而炽烧。烦恼、菩提、魔障等亦复如是。 阎浮: 古老的印度传统所影响下之佛教地理观中所说的四大部洲。吾人所住为南瞻部洲,又名阎浮,北广而南狭,实指印度之地形也。 殊胜菩提心: 菩提心较一切殊胜,为世、出世间一切善乐之因故,故名殊胜菩提心。 法尔: 自然如是的,本来就是如此的,不加造作使之成的。形容此状佛典中用法尔一词,取法本来即尔故之义而加以延伸者也。 无生境: 即空性的境界,无生即空,众生见诸法生灭、流转,而实际上生灭皆为幻相无实,于毕竟空之境界中,一切法从没有出生过,故名无生。地、道: 地,指悟道之菩萨之种种阶段,普通谓有十

9、地。道,指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地道指从初发菩提心学佛直至成佛中间所经过之重重阶段。 方便道: 密乘以善巧方便之法要引导行者使之疾速悟道故名方便道。取其巧妙善巧之义,如种种气脉观,及六种成就观法即是,颇尽善巧方便也。生、圆、二次第: 全名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又简译为定、正分,生起次第或起分乃生起本尊佛或坛城观之修法以成就化身佛之因,同时训练基本禅定及密乘修持。圆满次第或正分,则是进一步的转变身心之修法,由调伏业气及烦恼,使之转变为光明及五智,包括证取法、报、化三身之修法,此二次第为无上密乘之根本教法。 荟供: 密乘行人常于吉日或庆典之时,如每月十五,或上师及佛菩萨诞辰时,

10、举行祈祷供养之仪轨。上师、弟子、及所有金刚弟兄皆参加,(有时施主及来客亦参加),来供养赞颂,祈祷历代传承上师、本尊、护法、空行,及一切诸佛菩萨。天人佛神际会,故名荟供,其种类及性质亦极不一样,颇为复杂。 心气自在: 凡夫于自己的心识不能控制自主,对自己的身体及功能亦不能有全部的自在。根据密宗的一项原理,心气无二,于心分若得自在,则于气分亦必得自在。气分有粗细;外境山河土地,四大五尘皆是气分转变;极细之气分则已离形质,为一种电能,或即是电。电究竟是什么,亦极难言。总之,气分即是色法之元素的动能。心若能开悟自在,在气分上亦必得自在。因为心气在粗重之界次(Realms)中可有分别,似如不同之二物,但

11、至细微之高度境界中则心即是气,气极是心;如空与色在凡夫界为截然之二物,而在高度境界中则空色不二矣。于心得自在即是于空性得自在;于气分得自在则是于色法得自在。故心气自在之修士,必能神通变化无碍也。 中阴: 当前或当下中阴中阴又称中有,就一般佛学而言,指死后尚未转世之阶段,普通谓四十九日。投生之后即为生有。所以生死轮回的程序是:死有、中有、生有。但进一步言,则吾人生活之世间,极当下生命之现实亦含有生死二种因素存在;今日即昨日之死果,或明日之生因;又念念生死,无有间断,此当下生命对从前面之死及未来之生而言,亦为一种中有(Interlude),故名当下中有或当前中有。对中阴之详细解说,载于那若六法之中

12、阴成就法及中阴救度法,又米拉歌集第三十篇亦详论中阴之重要性。布衣: 此为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贯宗风,因修脐间拙火而产生大热力,于极寒冷之天气亦仅著一单薄之布衣。布衣藏文曰日巴或惹巴,米拉日巴即是著布衣的米拉的意思。密宗之修士,古时皆不许著皮衣,以策励得拙火成就也。噶举巴派于此点特别注意,故日巴甚多。 方分: 方分者,即有形体,有性相,占有空天(方所),及有质量(分)者也。但广义言,即任何心识对任何境法所产生之任何形相及性质皆为方分所摄,亦即一切有为法也。 明点: 梵文:BINDU;藏文:TigLe,普通指男女之精液或内分泌,但许多密典中此字似乎有用于高度的实相哲学之意味。如TigLeNya

13、ggCig明点一味,或专一明点。根据心气无二之密宗根本原理,则气分至成佛时转成光明及神通之大用,脉分及明点皆转成报化身,此处则似假借成就瑜伽者之坚固明体之不可毁坏及转变性而说实相也。 拙火: 又译忿怒母,藏文:gTumMo;梵文:Kundalini或是:Candali。或真大力Candali之音译,此为密宗修气脉之最主要的瑜伽。即观脐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气或阳气之发生而打开全身脉结,摄业气入中脉而悟道。此为方便道,或有相瑜伽道。空、有,若毕竟无二,则佛果能从空门入,则亦必能从有门入,二而一也;惟从有门入较繁杂多障耳。 越量宫: 或译作无量宫或天宫,喻其空间之大,超越限量,或不可测

14、量也。 习气: 此就佛学言,指多生多劫以来所累积于潜意识或阿赖耶识中之习气(梵文)(Vasana),尤其指俱生或与生俱来之习气。就唯识学言可以说一切诸法及生死涅盘皆由习气所造成。心理学家论人格(Personality)时,亦着重由学习而形成人格及行为,唯缺乏宗教之意义耳。习气之重要性在修习定慧时更能亲切的体会到。三昧耶戒: 梵文(Samaya)为无越,即不可超过此界限之义,此即密宗之戒律也。小乘戒律通称为毗奈耶(Vinaya),密宗戒则称为三昧耶,或三昧耶戒。 金刚持: 藏文多杰羌(rTorJehChan)直译为持金刚之义。一切密法之出生处为金刚持;即:金刚持为一切密乘之初祖,以此意义而延伸到

15、弟子应视上师如金刚持佛,因上师乃密法之出生处故。了义法: 众生根器不同,所需之法亦不一,因此佛菩萨必须宣说高、低、权、实不同之法以适应众生之需要。因此,法之内容相差很大。权教:即权巧说的方便之法,亦名不了义教或不究竟教;实教:即真实流露如来境界之最高法教,又名了义教或究竟教。 赖耶: 此处大概指阿赖耶识,或第八识;但藏文滚依(KungShi)不一定指阿赖耶识,有时指法性。滚依直译为一切根,一切种,或一切因,故可用作阿赖耶识,亦可用于法性,盖取一切法由法性生之义也。 现空不二理 显现外境山河大地草木事物之一切色法即是无生空性;现空不二亦即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色空不二之义。 具相:具足

16、圆满的资格。 生起次第: 此即初步之密乘修法,亦即本尊及坛城观,把自己凡夫身观想为佛身,把外境器世间观想为净土及坛城,口诵密咒,这样就能训练转染境之世间成为本尊净土。如是生起佛慢,次第建立坛城,故名生起次第。又作本尊观时,先观空,由空中生起一种子字;如观音之种子字为啥,由此啥字自身变成观音,再观外坛城;一切由空及种子字而生起建立,故名生起次第。生起次第,亦译作起分。 圆满次第: 此为深一层的密乘修法,包括修气、脉、明点及拙火、幻化、中阴、梦修、转识及光明等六种成就法,此就嘎举派而言。其他各派修法之名称虽不同,但内容皆大同小异。圆满次第就另一意义言则适与上述次第相反,为由有到无之观法,即将外境坛

17、城摄归自身,自身亦渐次消融于空性中,圆满次第亦译为正分。见、行、修: 依藏文原来之程序应为见、修、行;但因此三字在歌集中应用极广,非常普遍及重要故,改其秩序为见、行、修。因为如果照藏文原来之秩序见修行,则极易读为见到修行。修和行,原为二事,中文之修行则为一事,为避免误解起见,过去之译者皆译为见、行、修。这样义理上不易混淆,在词藻上亦好得多。下面略释见、行、修。 见:藏文(lTaWa)即见地或了解也;但歌集中所指的见,大抵指大手印见,或空性见,此包括对空性及自心体性之认识,尤其是现量的认识,或现量的见。比量的认识亦属必需,但不如现量之重要耳。 行:藏文(sPyobPa)此指行为及修道上之种种活动

18、,处世接物,弘法利生等一切行为皆为行也,但歌集中之行亦多指大手印之行,即由于心契大手印而产生之行为。 修:藏文(sGomPa)即是指定慧之实际修持,尤指大手印?薹?曼陀罗(Mandala):,古译坛城或中围,即密宗修法时本尊佛之住所。主尊之旁又围绕眷属各尊,装饰相貌各不相同。曼陀罗之形状亦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不同。就究竟义言,曼陀罗即法界之缩影,代表庄严净土及一真法界。有相密宗,或生、圆次第之密宗,曼陀罗之意义尚为狭义的有形本尊坛城。但米拉日巴此处则指大手印空性中所显之一真法界,究竟了义之曼陀罗也。 气、脉、明点: 藏文:tTsaRlunThigLe此为修密方便道所必须修持者。此处之气,尊

19、指身内之各种气,如上行气,下行气,平住气,遍行气,业气,命气等等;脉则是指气及明点所经行之道,类似脉络或神经,但亦不全是;明点则泛指身体中之各种精华之分泌物,不单指男性之精液也。凡人之气、脉、明点必须彻底转变成光明及大用,亦即转凡夫之气、脉、明点成报、化二身之方法。此道目前全世界能讲透彻之人可以说根本无有,或绝无仅有。至于详尽之科学的说明,更待吾人之努力也。见 Mircea Eliade 之 Yogo 中,论Mystic physiology 处。 脐拙火: 为六种成就法之基本修法,为密宗禅定之基础。行者观脐下有如豆大之火焰(拙火),加以宝瓶气等助行使能生起俱生之忿怒母火,而产生暖乐,打开全身

20、脉结而开显本具之法、报、化三身。 六聚;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为六根所缘之外境;六识:由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所产生之识觉,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此六根、六尘、六识亦通称为十八界。米拉日巴于歌中常用六聚以代表此六根、六尘及六识,通称之为六聚。其中指六个聚识之生起的意味似乎更较著重,如此处六聚消融于自体,即自言各种识念及感受皆消融于自心法身之本体。 根本与后得: 藏文mNyambShags及 rJedThob 此二词用法甚广,根本及后得之全词应为根本智位和后得智位。前者指行者心契真如空性,深观惟一实相之体,为定中之纯般若观。后者指行者从根本

21、智定而起,出定后应物接触一如常人,但其心境能不完全脱离般若空性,或大手印定。任运腾腾,心离执见,见一切如幻如化。此根本及后得定,能相互增长,直到证入平等性智之位而入一味瑜伽则无所谓根本及后得矣。子母心光明: 或子母光明。子光明颇似起信论所指之始觉,母光明颇似本觉。由本觉而生始觉,始觉经扩大缎练而与本觉合,名为妙觉。此在大手印而言则为子明光明,母光明即是那本具的俱生空明佛智;和子光明,即那道上所见的种种深浅之空明智。子母光明会和一味则成妙觉佛位也。 邬金净土: 此为莲花生大士之净土。莲师为红教或旧教宁玛派之创始人。为观音、弥陀与释迦佛陀三位一体之化身,得最极成就,神通说法无碍。西藏之有佛法,莲师

22、之功最伟,其声望可以说超乎一切各派之成就上师以上。此处米拉日巴亦随机而祝愿共生莲师净土,西藏画米拉像时,常于上方加上莲花生大士之像,盖纪念米拉之遇玛尔巴乃由红教喇嘛之推荐及授记而得成就焉。亦即是说,此乃由莲师之加持而引导米拉至有缘之上师处也。又,米拉遇玛尔巴前曾多年广学红教,从师十位。见第十七篇。 心子西藏佛法之传承中常用心子一话来表示某某人之最亲近,最受上师器重之大弟子、有点像我国得衣钵之弟子。心子者如自己的心一样重要,或深心爱护如亲儿子一般的弟子。 现、比二量: 现量即当下不杂一念之感觉或知觉(Perceptions),多属前五识之境界;比量则是第六意识之思惟作用(Inference)乃间

23、接及抽象的,不是直接的或现量的,悟道则必定是现量的。 定解: 决定的悟解,由现量所证之悟境,不可动摇,故名定解。 指示心性: 此即大手印传法时,上师用特殊方便使弟子立刻见到自己之心性的方法,其法不拘一定之形式。颇似禅宗之活泼的种种接引法,如棒、喝乃至默言等皆是。 超越道次第: 已经超过五道、十地、四瑜伽等境界而至究竟地也。 业印: 或事业手印,即密乘修空乐双运之法。亦可简译为事印。 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依大乘说,乃是化身佛,其清净报身乃毗卢遮那佛,或大日如来,如华严经所言者。但小乘佛法则不承认法、报、化三身之说。 无生法身: 无生,即诸法本来不生之意,凡夫所见诸法生灭乃属幻境。此无生理即是

24、空性或实相,亦即佛之法身。 明体: 心之本性明朗而空寂,大手印称之为明体。 如实性:如实之性,即如其实相之性也。 呸字诀:于习定时偶高呼一声呸字,能断妄念之流,开显光明。此种修法亦不得已而为之者耳,自己呼呸,不如别人呼呸来得好,突然、离作意,效果较大也。 空行净土:密乘之净土亦称为空行净土,净土中人皆为空行种性故。男者又称勇父,女者称勇母或空行母。 二种成就: 即共同成就及不共成就,又名世间成就及殊胜成就。世间成就即各种神通及成办息、增、怀、诛等法之能力。究竟成就即指佛果而言。 圣理二量:即圣教量及理量二者。圣教量乃以佛说或大贤所著之经论为依据(量),而抉择是非也。理量则是纯依靠自己之理智而抉

25、择是非。 上乐金刚:藏文bDemChogrTorJe,旧译大乐金刚、胜胜金刚,密乘主要本尊之一。 奥明净土:又译作奥明天,为金刚持佛所居之净土。 第六金刚持:据密宗所云,密宗之坛城中东、西、南、北、中,有所谓五方五佛,即五烦恼之自性或五大智慧之表征。其顺序为: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金刚萨埵佛,此为五方五佛。在中央金刚萨埵之上有金刚持佛为一切密法之出生处。故云第六金刚持。实际上金刚持乃自己的上师,为显其重要及崇高故置于金刚萨埵之上,使就了义而言。就传承而言则金刚持佛为一切密法之始祖,所有密法皆由渠而传下。 暖相:此处所谓暖相并不一定是指丹田拙火之暖热相,此为泛

26、指修行之证悟前相。特指般若之相应证验。乃借用一般大乘之四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之“暖”字而来,如钻木取火,先生暖、烟、极热(顶)等而后才能生火也。所以“暖相”又泛指一般定慧修持相应之相也。 真大力:元、明之译者译作军荼利,皆音译也。乃梵文之Candali. Candali文变音又为Kundalini。故Kundalini成为目前一般通常所用之名词了。真大力过去译为拙火,似未能尽其所含义,藏文译真大力为愤怒母。中文中其实“元阳”一词实较“拙火”为佳,保守的佛学家或许觉得此有与道家之术语相混之嫌,我则认为此乃次要之顾虑。若同指一物则有何不可?此“元气”,或“阳气”瑜伽实密乘之所以为密者

27、也。其广大幽微,非愚浅如我者所敢妄论于万一。对密宗及道家之论此法者,除虚心的听受外,实不敢妄所论评也。我亦因略有此法之实地经验,及多年阅览,越觉此法之不可思议及难了也。 中围: 藏文dkyil.hkhor,直译为中围,即密乘之坛城也。众眷属皆围绕中央主尊而立,故名中围。 阿里嘎里:阿里为梵文之母音字母;嘎里为子音字母。 显有一切诸法:显有,藏文为Snan.Srid. 意指有形象有显现之一切世间。实指三界及一切大千世界也。中文佛学中似不常见此名词。 察察: 西藏人常以泥土灌入佛像或经咒之模子中,泥土干后取出,则成为泥塑之佛像或经咒。为一种忏罪积资之善行。 格西:为西藏寺庙中之一种学位。格西之本义

28、为善知识,后来则成为表示“博学之士”的一种学位矣。 七支供养:此即普贤行愿之十大行愿简去三者,剩下之七支为: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藏传各种修法中,通常皆以此七支行愿作为必诵之祷文。藏传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1.西藏佛教来源 2.莲花师大士 3.金刚乘 4.西藏佛教派别 5.喇嘛的分类 6.喇嘛(上师) 7.如何寻找灵童 8.皈依 9.灌顶 10.伏藏 11.金刚舞 12.金刚杵 13.金刚铃 14.荟供 15.火供 16.甘露丸 17.唐卡 18.大礼拜 19.十四根本戒 20.六字大明咒功德 21.利美运动 22.哈达 23.西藏丧葬 西藏佛教的来

29、源 藏传佛教开始出现于吐蕃王朝第二十八代国王拉托托日列占时期,到了第三十三代国王松赞冈布,公元六二九年,唐代宗贞观年间,与唐朝王室及尼泊尔王朝联姻,文成公主与尼泊尔赤尊公主被迎请入藏时,其嫁妆里各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及大量佛经。为安置佛像与佛经,并为了调伏地形学说中,认为西藏地形有如女罗剎恶魔仰卧的说法,而大量建立以大昭寺、小昭寺为主的一百零八座寺庙。此时虽兴建众多寺庙,但却没有西藏本土的出家僧侣。在这同时,松赞冈布派许多人留学印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其中一位大臣吞米桑布札创造了现在所使用的藏文,影响后世西藏佛教及文化甚为远大! 到了第三十八代国王赤松德赞时,颁召崇佛,特地迎请:堪布菩提萨埵(印

30、度萨霍尔王之子希瓦措)、贝拉米札,莲花生大士及许多佛学家专业人才来到西藏,修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仿造印度古庙沃丹达波寺的形式,揉合汉、藏、印三者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桑耶寺庙。 藏王赤松德赞并从印度、尼泊尔各地迎请佛教学者,培育翻译人才,大量翻译佛经,使以毗卢遮那大师为首的七人预试出家之后,藏族三百人相继出家,初建僧团,佛法于是大兴! (摘自微妙心集) 莲花生大士 古印度邬金国人,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为利益末法时期之众生而受生于人间。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他以密宗法术一一收服藏地凶神邪崇,使之立誓拥佛法,并与堪布菩提萨埵建立桑耶寺。他还教导藏族弟子学

31、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因此,莲花生大士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初兴之时的大阿阇黎,开创了藏传佛教。藏人非常敬爱莲花生大士,因此称他为“咕噜仁波切”,意为“宝上师”或“珍贵的上师”,或有时称他为“白玛卡拉”或“白玛炯涅”。 金刚乘 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 大乘与

32、金刚乘有相同的目标: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一般而言,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见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简单地说,金刚乘就是果乘,大乘为因乘或体性乘。 大乘被称为因乘,是因为大乘主要是在教导成佛的因,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认为要成佛就必须具足种种正思惟,必须净化某些染污等等。虽然大乘基本是因乘,但它有时也会暗示结果,特别是在讨论佛性的时候,相对地,金刚乘几乎完全把重点放在果位上。金刚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需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 金刚乘除了发无上菩提心外,还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观想。透过观想觉了空性实相。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来趋向果,而金刚乘的方法则是

33、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实际上就是因。金刚乘与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并没有差别,但是两者处理相对真理的方法则有出入,特别是金刚乘透过观想本尊、念诵真言等等转化相对真理的方法和大乘不同。 此外,金刚乘和其它乘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小乘、大乘强调心的训练,而金刚乘则强调认识心性。 再者,金刚乘一般又分为四部密续,这四部并非不同理论的派别,而是针对四种不同心态的弟子所设计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续分成事部密续、行部密续、瑜伽部密续,以及无上瑜伽部密续。 西藏佛教的派别 藏传佛教大致可分为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一、宁玛派(俗称红教) 以九乘次第而闻名的藏传佛教旧译派系名。最初在公元八世纪中叶

34、,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初由印度翻译传入藏地,经印度佛学家白玛炯涅加以宏扬。白玛炯涅也就是莲花生大士,他是藏传佛教的始祖,若没有他,可谓就没有今天的藏传佛教。据历史中记载,当时在西藏盛兴本土的一种巫教,所有的藏民,尤其是王朝里所有的大臣几乎都是信奉该教。因此,令他们改信佛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后来决定以辩论和较量神通的方式来裁决国教,佛教在较量中大胜,使对方退出其原来的国教地位,逐放到西藏边远地区。从此佛教取代了西藏的本土教,传遍了整个西藏,使西藏变成了所谓的佛教净土。 派著名六大寺庙: (一)噶陀寺 (二)白玉寺 (三)佐千寺 (四)多扎寺 (五)敏珠林寺 (六)雪谦寺 二、萨迦派(俗称花教)

35、: 十一世纪中,坤?衮却杰玻倡建萨迦寺,创立以道果论为法要的藏传佛教一派系名。后经萨迦班钦等萨迦五代祖师弘扬,并有僧俗两系传承,至十二世纪萨迦班钦、八思巴叔侄与蒙古皇帝缔结法缘,因此萨迦法王成为西藏的统领,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止。此派著名有三大支派,及萨派、鄂派、察派。 三、噶举派(俗称白教) “噶”意为“佛语”;“举”意为“传承”。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的教派,是藏传佛教派系之一,在十一世纪由大译师玛尔巴等人所创立。该派在西藏分为两大支系,由琼波克珠所传者,名香巴噶举,这一系在十五世纪已没落;由玛尔巴译师所传的名达波噶举。达波噶举后来发展出四大派系如下: (一)噶玛噶举 (二)采巴噶举 (

36、三)跋绒噶举 (四)帕竹噶举 其中帕竹噶举一系又分出八小派,即: (一)直贡噶举 (二)达隆噶举 (三)竹巴噶举 (四)雅桑噶举 (五)措普噶举 (六)休色噶举 (七)耶巴噶举 (八)玛仓噶举 四、格鲁派(俗称黄教): 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在十四世纪所创藏传佛教派系名,主张显密讲修结合,此派所着袈裟和僧帽均为黄色,故称之为黄帽系。 该派六大寺庙为: (一)甘丹寺 (二)哲蚌寺 (三)色拉寺 (四)扎西伦布寺 (五)拉布楞寺 (六)塔尔寺 ( 嘎玛仁波切开示) 喇嘛的分类 札巴:对一般出家学佛之普通僧侣称呼,也称为古修或阿科,但称为喇嘛较为礼貌。 喇嘛:“上师”之意,对所有修行金刚乘之僧侣的尊称。

37、在青海西康宁玛巴、噶举巴,对闭关三年三月修行者之尊称。 多杰诺本:阿阇黎、金刚上师之意。为听闻显密佛法多年后,进入修行院闭关修行多年,证悟通达实证实修者;并经传承最高法台(法王)认可,担任密法大型法会坛城之执法上师,故亦可称寺庙方丈。如莲花生大士为西藏第一位阿阇黎。 堪布:(一)精通经律论三藏等显密教义之教授,或可为人剃度、受沙弥比丘戒之三藏大法师。 (二)精通任何世间法,如画师、诗词家等皆可称为堪布(文学堪布)。 格西:即精通佛学之博士,有许多种,有精通显法之格西,称为拉仁巴格西;及精通密法之格西,称为阿仁巴格西等等。 祖古:即转世活佛。普遍称呼某位高僧乘愿再来,及菩萨降临世间之大成就者;殊

38、胜者如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 赤巴:即黄金法台。一个传承法脉地位非常崇高之尊者。如嘎登法台,为宗喀巴大师之摄政者。如莫札法王,为噶陀传承之黄金法台。一般之寺庙方丈亦可称呼为法台。 法王:尊称“法王”者,情况有几种:一者,古时候信奉佛教非常虔诚,且护持佛法之国王,如古印度之阿育王、西藏之赤松德赞。二者,信徒称呼对佛法弘扬有钜大贡献,而已涅盘之大师,如宗喀巴大师、龙千巴大师等。三者,1720年元世祖封萨迦派八思巴大师任国师后,称呼受敕之高僧为法王。但西藏目前对僧侣之尊称中并无此封号。 丹比达波:即教主,特别称呼某一传承现任的领导者,也是对传承领袖之尊称。( 嘎玛仁波切开示) 喇嘛(上师) “上师

39、”就是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外善知识(外在上师),一是内善知识(内在上师)。 所谓外善知识,佛在总集经中说:所有的佛以及进入菩提之道的菩萨行者们,必须依靠善知识。弥胖仁波切说:佛、薄伽梵、进入菩提道的菩萨行者们,以及将佛、菩萨传下的六度等法宣扬给别人的高僧大德等,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外善知识把大乘的法门如法地传授,又将善巧的法门告诉我们,让我们心中产生内善知识,了解善巧与般若双运的道理和方法。所有让我们进入究竟解脱之道的诸上师,就是外在善知识。而内善知识是真正由我们心中发出,包括正知、正念、不放逸及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依靠它们,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人天福报和永久的

40、佛果。(嘎玛仁波切开示) 如何寻找转世灵童 寻找转世灵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当非常有名望的高僧大德圆寂后,各自所属寺庙与教派僧众均修法祈请高僧尽快降临人世。在高僧们的禅定与本尊护法的启示下,确定其灵童出生的地形、方位、属相、父母、兄弟姊妹的排位等等,列出具体的特征。然后在特定区域里寻找具有上述特征、天资聪颖的孩童,再经过各种测试,如在众多器物中,挑选前世所使用过的经书、法器等等。有些高僧在圆寂前留下遗书,按书中旨意寻回其灵童。总之认证一位活佛是一件严肃而非常神圣的事,应当如法而谨慎。 ( 嘎玛仁波切开示) 皈依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差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

41、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灌顶 梵文为阿毗一噶,有驱散 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 在本尊坛城中,

42、依次透过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用以驱散行者的所知障及烦恼障,或清净身口意之罪业,并注入智能之力,让受灌者透过不同的观想,及咒力的加持,觉悟自己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当下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灌顶使受灌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犹如世间之授权,从此可听闻修习殊胜之金刚乘。 (嘎玛仁波切开示) 伏藏 “伏藏”,藏文是“爹玛”。“爹”,有“宝贵”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莲花生大士自从到西藏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藏人的质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

43、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 伏藏是宁玛派所独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则。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经等等。 金刚舞 藏传佛教在大型法会及特殊节庆之时,用歌舞的方式表达佛菩萨神变幻化度众生的方式。金刚舞可分为上师舞、本尊舞、空行舞、护法舞: 一、上师舞:如在藏历六月初十、莲师成道日所举行者。寺庙僧众或修行者戴上莲师八变等等面具以及戏服,手拿不同的法器,纪念莲花生大士以不同的身相度化不同容器之众生。 二、本尊舞:法师或修行者,扮

44、演报身佛的寂静及忿怒等等形象,随之祈求报身佛降临在他们身上,配合大型法会之修法仪轨,以勇猛舞姿来摧毁、降伏妖魔鬼怪。又以无量的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以及受着所知障、烦恼障、业力紧迫的六道一切有情众生。 三、空行舞:在坛城前,以年轻、庄严、声音嘹喨的喇嘛来扮演空行母。他们以歌声、舞蹈及手印、法药,来赞叹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的事业及功德,祈求所有在净土的勇父、空行赐予所有修行者所有共与不共的成就。 四、护法舞:喇嘛们扮演阎罗王或天龙八部等等,透过金刚舞不同的变化,表达因果业力真实不虚,以及山川江河都有神祇存在,对于因果业力及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同时,也祈愿得到真实护法神的庇佑,祈求国泰民安,佛法广传。

45、( 嘎玛仁波切开示) 金刚杵 代表坚固、锋利之智能。可断烦恼、除恶魔。因此,它代表佛的智能、空性、真如等等。金刚杵有五股、九股的等等。大藏密要说金刚杵是菩提心义,能断坏二边(空有),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表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毁烦恼。所以金刚杵图案在藏传佛教寺庙里触目皆是。( 嘎玛仁波切开示) 金刚铃 修法时所用的法器,代表佛的善巧、方便,以及大慈大悲。它也有觉醒者之意,铃声能让有情众生在无明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其柄端有佛头,或五股及九股的杵形。铃身有八大菩萨心咒及璎珞。远看似象征佛意的佛塔,直看是本尊坛城曼陀罗。金刚铃要和金刚杵一并使用。铃杵也

46、有阴阳和合及慈悲与智能双运的涵意在内。金刚杵和金刚铃是密法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嘎玛仁波切开示) 荟供 在清净的佛堂及坛城前,摆设食子、水果、鲜花等供品,经由具德上师等僧众修法加持,转换成殊胜圆满之无量五妙欲供品,迎请净土和圣地之众传承持明上师,及寂静、忿怒本尊(佛)、勇父空行(菩萨)、护法众降临聚会坛城上,纳受享用供品;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过,祈请消除所有病痛灾难、烦恼及所知等业障,暂时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愿(如福慧增长、事业顺利、障碍消除、脱离魔难)之福报,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萨)之果位。在密法本尊修法仪轨中,皆须修持荟供,以每月初十的莲师荟供及每月二十

47、五空行母荟供最为普遍,也可在圣地、节庆日、佛菩萨及殊胜传承高僧上师之诞辰日及涅盘日作荟供。(嘎玛仁波切开示) 火供 以燃烧供品的方式供养给本尊。火供的对象有世间的护法神、多闻天王、赞巴拉等等;出世间者为智能本尊,如阿弥陀佛、观音等等。在火供时,将炉坛观想为佛或护法神所住的宫殿及坛城,外在是火的形象,但内在分别为佛、护法神及他们的眷属。所有的供品,如五谷杂粮、油、金银等等,都分别象征贪、瞋、痴、嫉妒、傲慢及不同的业力,藉由燃烧供品,他们都欢喜接受。 供品经过佛法加持转换成殊胜无量之供品,透过供养来成就息、增、怀、诛,分别达到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能、长寿,怀柔冤亲敌害、烦恼,诛灭贪、瞋、痴、无明

48、、恶魔、外障(烦恼魔、蕴魔、天子魔、死魔)。以火供功德回向法界,依修法者殊胜功德与诸佛菩萨慈悲之力合而为一,真正能令法界心喜,十方吉祥! 甘露丸 密续中云:即使不作禅修亦有成佛之道。而经由尝味即其中之一最胜法,也就是以尝食藏密各教派如法修持本尊仪轨,经咒加持不断圆满制作之甘露法药丸,而得以结下成佛之因缘。凡大福报缘得尝食甘露法药、甘露丸者,现时与究竟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各种珍贵甘露法药即甘露丸之制作,均置入无数佛菩萨稀有佛宝舍利,和各传承历代祖师、法王、证悟大成就者舍利,及加持圣物,再加上取岩大师取自岩藏宝库中珍贵大加持法宝圣物,和千百种高贵药材总集炼制完成。福报缘得珍贵甘露法药者,自心必须

49、绝对虔诚尽信;且尝服者必得佛菩萨、本尊的大加持。经由尝食可清净此生之身、口、意的不净,也可去除疾病,使之不受一切恶疾之侵扰,令一切邪魔精鬼无法伤害。也可治无明业障,并能防御各种灾劫障难,去除非时而死之意外,更有助于行者禅坐修持,而对于清除烦恼有所助益,而使修行者于心性的观照上更臻圆满。也可使人之财富、权势、福德、寿命、智能增长,同时对修法之了悟亦会增上,且命中不堕三恶道,而能种下往生佛净土的因缘。 (根据嘎玛仁波切开示,并参考迦旺强巴弥勒佛学会及台中竹巴噶举佛学中心之藏密尝食解脱宝珍贵加持甘露法药丸说明) 唐卡 卡即平面画,也称为锦画,是藏传佛教及西藏最普及的艺术品。最早起缘于古印度一种称为“

50、钵陀”的绘画,是用袈裟的底布条幅画。在七世纪,印度、尼泊尔及中原同西藏固有的艺术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西藏文化艺术。许多宫殿、寺庙、房舍都以大量的唐卡画来装饰,内容有佛经故事、西藏历史、医疗画、民间故事、及动物画等。藏王松赞冈布也曾亲自画了许多佛像,所以唐卡题材多为宗教画,但也有些关于天文历法、医学、社会风俗及历史画。例如,十七世纪时完成的整套医学唐卡,共七十九幅,对藏医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是一套极其珍贵、享誉世界的医学资料。 唐卡除了少数用木刻版拓印之外,一般都是用天然矿石粉所画,色彩亮丽,久不褪色,也有刺绣、织锦、贴花,甚至还有用颗粒不等的珍珠串连而制成,如西藏昌珠寺的珍珠观音。唐卡大者可达五、

51、六十米,如布达拉宫、噶陀寺的唐卡都将近一百米,小者约十几公分。(嘎玛仁波切开示) 大礼拜 为密宗礼敬诸佛方式之一,是四加行之一。大礼拜原为西藏佛教的特殊礼拜方式,又称磕长头。四加行中之大礼拜,即是将这种特殊礼拜方式融入仪轨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大礼拜须五体投地,以全身伏于地面来顶礼,五体(额头、双手、双膝)代表五毒,藉由大礼拜将深重的五毒忏尽。 ( 嘎玛仁波切开示) 金刚乘十四根本戒 马鸣菩萨 造 金刚持云诸成就 随阿阇黎行出生 由是于彼轻蔑者 说为根本第一堕 -不批评毁谤上师 从善逝语违犯者 说为根本第二堕 -不违犯世尊教法 金刚兄弟起忿争 说为根本第三堕 -不对金刚兄弟起忿争,不挑拨是非 于诸

52、众生舍慈心 说为根本第四堕 -对众生不忘失慈悲心 断正法根菩提心 说为根本第五堕 -不畏困难救度众生,不退失菩提心 毁谤自他宗派法 说为第六根本堕 -不毁谤显密经典及非佛说,不毁谤自他宗派 于未成熟诸有情 宣说密法第七堕 -于因缘未成熟者,不得轻易说密法 轻蔑蕴即五佛体 说为根本第八堕 -自身为五方佛五智之本质,不可伤毁 疑诸自性清净法 是为根本第九堕 -不偏废空有,不怀疑诸自性法 于毒常具大慈心 说为根本第十堕 -不与毁谤上师、佛、法、僧的人为友作伴 分别离名等诸法 说为根本十一堕 -不于诸真实法中自行分别,不起信解 破坏具信心众生 说为根本十二堕 -不破坏具善根善信之人,应对真心学密者说真

53、实法 不依已得三昧耶 说为根本十三堕 -依已得之三昧耶备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物品 毁谤妇女慧自性 说为根本十四堕 -不轻视毁谤女人,应尊敬妇女成佛自性 密者由断彼诸堕 决定当得大成就 从此三昧耶退失 为退失魔所损恼 由此感受诸痛苦 命终颠倒堕地狱 安住等持上师前 所有诸物作供献 于三宝前作皈依 菩萨戒等律仪者 设若希求得利益 咒者厉力应当持 藏王松赞冈布赞颂宣扬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一、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圆满六度波罗蜜: 嗡 圆满布施波罗蜜 玛 圆满持戒波罗蜜 尼 圆满忍辱波罗蜜 悲 圆满精进波罗蜜 美 圆满禅定波罗蜜 吽 圆满般若波罗蜜 二、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关闭六恶道之门,由六道痛苦中解脱

54、,打开极乐净土之门: 嗡 关闭进入天道之门,由天道死亡痛苦中解脱 玛 关闭进入阿修罗道之门,由战争打斗中解脱 尼 关闭进入不善恶人道之门,由人道贫穷苦难痛苦中解脱 悲 关闭进入恶鬼道之门,由饥饿痛苦煎熬中解脱 美 关闭进入旁生道之门,由无明愚痴痛苦中解脱 吽 关闭进入地狱道之门,由严冰酷热痛苦中解脱 三、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得到六种成就: 嗡 得到不共殊胜成佛之成就 玛 得到共同之成就 尼 得到平息病苦灾难之成就 悲 得到增长寿命福德之成就 美 得到怀有人、财、食物等福德之成就 吽 得到消除敌人魔害能力之成就 四、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消除六种罪过 嗡 消除无明愚痴 玛 消除瞋恨 尼 消

55、除吝啬 悲 消除贪欲 美 消除嫉妒 吽 消除我慢 五、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成就观世音菩萨六种功德: 嗡 成就观世音菩萨的身 玛 成就观世音菩萨的语 尼 成就观世音菩萨的意 悲 成就观世音菩萨的福德 美 成就观世音菩萨的事业 吽 成就观世音菩萨的功勋 六、持诵大秘密咒六字真言可以得到六种次第功德: 嗡 得到资粮道功德 玛 得到加行道功德 尼 得到见地功德 悲 得到修道功德 美 得到无学道功德 吽 得到遍知一切的功德 利美运动 十九世纪后半叶,兴起于西藏的教义研究运动,意义是无宗派、无偏见的运动。由宁玛派的巴珠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弥胖仁波切,以及噶举派的蒋贡康着仁波切,格鲁派的图登曲吉

56、扎巴(也称弥涯昆梭),萨迦派的沃罗爹旺波等诸位上师所倡。 此运动之精神强调,信徒并不须放弃本来的教派或修学重点,而是同等尊重所有教派的喇嘛和教义,因此可以研究不同的教理,从事不同的修行。但修行道路必须依照一个传承的系统,才不会紊乱,等到我们能够证悟佛法本质时,自然就会明白各宗派在佛法的本质上完全相同,各宗派之不同祇是重点和善巧方便的不同而已。(参见了义炬 活用佛法,蒋贡康着仁波切、塔汤仁波切) 哈达 一种作为礼品的长条丝织物或麻织物,是藏人社交活动中的必需品,凡婚丧嫁娶、节日庆贺、参神礼佛、拜会尊长、联络感情、乔迁新居等等,都有敬献哈达的习惯,故其所包含意义非常广泛,有祝福、庆贺、尊敬、友谊,

57、又有哀悼、同情等含意。 地位相同的人,哈达互献,主人双手捧哈达献给客人,客人收下后,另取一条回赠主人。地位低的人交给地位高的人,只能将哈达献于他的座前或者手中。晚辈献给长辈的哈达,长辈接过后又转挂在他的脖子上,含有为其祝福的意思。求婚或请求帮助,对方收下哈达即表示接受,退回哈达则表示拒绝。 哈达有多种颜色,常见的有蓝、白、黄、绿、红五种。藏人最常用的是白色哈达。自古以来,藏人认为洁白无暇最能象征人们纯洁的心灵和表达真诚的心愿。五彩哈达是由蓝、白、黄、绿、红五种颜色组成,是最珍贵的礼物,只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如作彩箭以献给菩萨或近亲。 西藏丧葬 一、天葬:在西藏称为鸟施,也就是让鸟兽来吃掉身体。天葬的意义正如鸟施所表达的,是一种献供,或者说是布施行为。有形的生灵与无形的生灵(如饿鬼)都是非常值得对之慈悲的,因此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他们,是此生的最后一件功德,同时对于解脱也有益处。 二、火葬:一般的火葬,要请一位高僧担任火祭上师,在火葬场举行密宗仪轨,向燃烧尸体的火炉中添加芥子等多种物品。这等于将尸体献给神灵,所以火葬也是一种供养行为。 三、塔葬:藏传佛教中使用塔葬者,多是有名望的高僧、大活佛、著名学者、大寺院住持,非一般人能用。意义有二:一是表示纪念,二是作为圣物供养。方式有二:一是火葬以后,将骨灰或舍利子装入塔中供养;二是将遗体经过一番处理后,装入塔中,即肉身灵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