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教材简要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1036223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民间美术教材简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民间美术教材简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民间美术教材简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民间美术教材简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美术教材简要(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民间美术文化讲稿(康卫东 )慨 述人们将民俗文化所诉诸的造型载体,称之为民间美术。使用“民间美术”一说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和相对意义的概念。这是拿它审美造型与文人美术、宫庭美术和宗教美术相对而言。实际上民间美术的内涵和覆盖面宽泛很多,常常与实用美术或者日常生产器具、生活物品难解难分。在许多民间美术作品中物质性与精神性、审美性与实用性达到完美的统一,如家具、民居、陶瓷、服饰等。民间美术可以说是历史的形成民间习俗的一种物化形式,又因为它产生在简陋的条件下,所用材料、制作手法和造型特点表现了特有的工艺性,成为一种工艺的造物活动。民间美术根植于人民群众,是“生产者的艺术”,他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与发展变

2、化着的社会自然、风俗、人文环境相适应、相依存,并始终存在、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所以民间美术并且不是纯粹的造型艺术,而是标明一个“美术”的层次,研究它要通过多元化的视角。第一章 民间美术的特征民间美术是阶级出现、文化差异存在以后相对于宫庭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从原始艺术中分离出来后提出的概念,他是不同阶层的美术一个最基础的层次,他更多地保存着人类文化的最初形态。要确定民间美术的特征,就必须明晰民间美术与宫庭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新民艺等非民间美术各种关系,这种关系有着最为切近点和可比性,他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这些不同性质、层次的艺术比较中,使我们更清楚地把握理解、确定划分民间美术的特征

3、、性质、内涵和范畴。一、民间美术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民间各种民俗活动中,具有物用与“精神实用”的功能,即主要满足劳动者生产、生活需要,进而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这种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二、民间美术保持着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它的主流多带有本源文化的特点,与原始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三、民间美术是观念的艺术,描述的是内心的真实而非视觉的真实,造型体系是多元的、开放的。以意象造型方式为主:融幻想、寓意、象征、装饰性于一体。四、民间美术门类众多、品种丰富,手法多样、工艺性强。体现民间美术的丰富性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各阶层美术

4、的特征创作主体的文化阶层、性质造物目的选择的题材与内容审美旨趣形态风格特点与民间艺术相互关系宫廷美术他们是上层文化占有者和创造者,在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以精神性为第一。艺术品成为他们明贵贱,辩等级的象征。重视艺术题材社会性和精神性。唯美、唯繁、唯精选材贵重,加工精细,显得富丽堂皇,豪华高贵。两者不断对流、交融和整合、互补、共生。文人美术士大夫阶层。这些知识阶层一方面向往功名利禄;另一方面又追求修身养性与道的完善。以审美性为第一。着重于个人情感抒发,体现一种学识、文化、修养和生活的闲情逸致。关注个体价值体现,极力排斥世俗的东西。讲究“文”与“质”的统一,文质彬彬。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

5、与特点,技巧高超。两者是专业艺术家与非专业作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都从对方吸收了营养或长处。宗教美术宗教美术多半由宫廷和官方主持。以教化性为第一。借助于艺术形式宣传宗教。不脱离宗教的范畴。以宗教的教义、故事和传说等为题材。追求精神上虚幻飘涉神秘的物象境界。风格特征呈象征化、程式化和规范化。宗教借助于民间美术的形式、技巧、创作观念加以宣传、传播宗教。现代新民艺是现代专业艺术家吸取民间美术诸多元素,追求民间美术精神的物化产物。以学习性为第一。展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以及对民间美术的一种体验。借用民间美术的题材与内容,同时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以传统民间美术为基础,融入个性化的意趣与风格体现高质

6、量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质朴、纯真、简洁,醒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民间美术是新民间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民间美术以农民、手工业者以及渔民、牧民、市民为主体的艺术创作。以实用性为第一。直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有极强的功利性。多选择趋利、避害、求吉、纳祥、多福、增寿,从善的一些题材。追求实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情与美、善与用、用与美的统一。不事雕琢、修饰,具有质朴和真率之美,形态单纯、概括。相关艺术从民间基础上汲取养份发展起来,反过来,又滋润着、影响着民间美术。五、民间美术所表现的是一种公众的意识,群体精神,集体表象与互渗律是其思维方式的重要方面,个人创造受制于集体意识和社会需要。六、民间美术的创

7、造者也是民间美术的欣赏者、消费者,他们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了欢乐。劳动者在创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以及创造成功后的喜悦,在创造美的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的得到社会文化的认知、启蒙与教化。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性;使用的广泛性、节令性;发生发展的原发性、传承变异性;造型体系的多元性、自由性;品种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特征的集体性、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创作过程的自娱性等特征。民间美术既然在民间社会生存,繁殖,也势必会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就可看到民间美术在社会变革中这种发展变化的轨迹。蓝印花布最初为实用的床单、包袱布等,经过设计成为现代服饰,进而开拓成蓝印花布系列旅游产品,而今

8、发展到现代室内环境的装饰纹样。它适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由实用上升为审美,再由审美复归到实用,实用与审美紧密相连,并充分体现江海文化特点,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满足人们衣、住、赏玩、旅游多方位的审美需求。第二章 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自然界通过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种种精神、意识观念与心理背景。人在艺术创作中,社会的经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审美心理、哲学观等因素都对作品的形成、功能、形式、内容、风格、品味、流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自然环境自然界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生态条件构成了自然环境。从艺术创造角度看,山川河流

9、,电闪雷鸣,并没有直接与作品发生联系。但是,一旦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把自然赋于他的一切灵感、观念诉诸作品或撷取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时候,自然界就将自身与艺术的关系通过人的思维、审美过程在作品中表现出来。1、环境气候的作用2、物质材料的影响3、地形地貌制约作用。自然界的外在环境毕竟只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前提条件,它们自身不能直接与艺术发生联系,对艺术过程的参与是通过人这一创造主体来完成,通过制约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观念思维模式、塑造人的社会心理,再由审美主体人,在艺术实践中把自然赋予人的情感、意识以形象或意象表现出来。二、社会环境结合自然的、人的因素分析一些社会因素主要是经济、伦理道德、传

10、统文化、民间宗教、审美趣味与哲学观是如何对民间美术的创作发挥规定和辅助作用的。1、经济因素在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中,很难看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这主要是民艺以手工操作为主,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科技发展与经济繁荣不能直接表现于作品中。在民艺中,经济的制约作用较之其它因素更大、更隐含,它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人的观念和心理产生的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自然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传统经济的主导地位。传统民艺正是在这样社会条件下,根植于这样的经济模式稳定的沿袭下来。2、伦理道德艺术一大功能是美育,以美陶冶感化人。民艺的传播正是寓教于物的手段,它所蕴含的道德伦理内容,不仅表现在天

11、神地祗各地庙宇、祖宗先贤的宗祠、历史人物岳飞、张飞、关公等题材中,也表现在风俗画、戏曲画、娱乐性强的民俗品中,使民艺呈现强烈的伦理型审美趋向,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即道德伦理具有涵盖一切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一特殊的作用。3、传统文化儒道释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是官方文化关注的内容,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就本质而言,相融的东西仍然占主导地位,民间文化最大量地吸收了官方文化的“儒道释”内容,并与传承下来的巫术、民俗、民间的信仰相结合,形成了自由的文化内涵与外延。鉴于其中蕴含大量的“儒道释”有关神灵、教义、准则和仪礼、观念内容,有必要阐释传统文化这一范畴“儒道释”。儒教的支柱作用儒

12、家文化并不是一种正统的宗教,虽它享有国教的声誉,但在中国,没有高于政治的一统宗教。儒家文化入世致用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为统治者所利用。其完备的思想超过国度,影响了日本,朝鲜,东南亚,乃整个亚洲的文化面貌。在民众多人格构成中,讲究:中庸,父子、尊卑、君臣、夫妻关系成为纲常,使家和国成为同质同构的社会因素。“五常”孝守,温、良、恭、谦、让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规范。在中国民艺中,大量情节、形式、内容都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如“孔融让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团和气”、“牧童读书”。道教的支配作用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对民间文化和民艺的影响远比官方文化影响大。它是继儒家之后对民间宗教,民俗

13、,民间美术创作产生影响的第二大宗教。阴阳观被认为是道教的核心。阴阳结合产生万物,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蕴。道教在中国文化两个走向一是知识分子接受老庄出世思想,进则为儒,退则为道。不适意时隐入竹林修炼,尚清虚,玄谈,使道家观念转变为中国文人的艺术精神。二是下层民众接受的是现世务实的内容,长寿成仙,得福得道,祥瑞吉庆是追求的目标。佛教到释教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的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若干主张相适应。尤其适应了贫困的下层,他们寄希望来世。统治者也求治于现世的心理相吻合。佛教世纪初入我国,得到传播,但是佛教的出世思想并没有左右中国儒教占主导地位的传统

14、文化入世特色。倒是外来的东西依附中原文化,不断改造,融合,成为中国式的佛教,即所谓“释教”。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化、民间习俗和艺术都产生了影响。4民间巫术与宗教巫术信仰产生于人类野蛮时期,也是原始民俗一种表现。它一方面是远古初民处于生产力低下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从肯定人类自身力量出发,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表现一种对付外界力量的自信力。人们相信用巫术的力量可以控制外界与自然力。巫术的源起是从实用出发,它伴以行动。当巫术在发展中,渐渐与神联系起来时,便出现了专门从事巫术的特殊人物巫师。巫沟通了人与神之间关系,从人们祈神、娱神、敬神都要通过巫,于是巫也就成为了神的代表,而带上了崇敬的色彩,巫术

15、也随之失去了本身的自信力。巫术与艺术在巫术活动中,歌舞、歌词、咒语、造型艺术,音乐常常是人神之间的媒介)巫术(萨满)用来操作法术的载体。如跳大神。巫术的原则是“相似律”和“接触律”即“同类相生”律和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原理。基本这两种原理而施行的法术,分别是顺势巫术(或称拟摸巫术)和接触巫术。巫术原则原理法术表现相似律同类相生摸拟巫术扎库人物,动物接触律接触中断后仍远距离互相作用接触巫术乞子泥泥狗、鱼、娃、画符、烧香(2)民间宗教及特点民间宗教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准宗教,原始宗教的成份很多,既保留了万物有灵论,也有种种巫术,占卜,禁忌内容。 有动物、植物、无

16、生物等图腾崇拜,也有鬼神、祖先信仰。融合了“儒、释、道”,内容广泛。天上、神界、阴间、地下、人世。一切与人的生活相关的神祗都受到人的祭祀供奉。 a 泛神论这是原始宗教的特点之一,民间宗教中大量原始宗教内容必然导致泛神论的结果。民间信奉的神祗中,多是日常生活有关的神灵。 b兼容并包性 民间宗教对各路神明广收并纳,不仅有“儒释道”三教和民间俗信中的自然神(多已人格化),也有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戏曲、小说、历史故事的人物先贤名士,有功于民者也常被民众视为神人。C、混杂性: 表现在民间诸神的混杂性一神多职和多神同职方面,这是人对神的实用态度所导致。d教化功能:中国艺术是美善相合,美用相一,一切艺术的审美

17、取向都具有伦理性,教化功能,民间宗教同样是有这一特点,较之正统宗教更直观,普遍。民间宗教的教化功能落脚点主要是那些具有神祗地位和作用的古先贤像,或称人格神像。5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受综合性因素影响,在整个社会环境中,与民艺最为贴近。它的形成与哲学、社会心理学、艺术观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但不限于这三方面。可以说,宗教、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也参与了审美趣味形成的发展过程。(1)阴阳相生与阳刚之美 考察民艺造型和主题纹样,可以处处发现隐含或外显的阴阳观。民艺中阴阳观念总是借助具像化的雌雄两性相对应的象征符号表现出来,并以相合相对的现象符号传达出阴阳的所指代的生殖生命内涵。阴阳五行即:五行的“行”字,古

18、文象征道通四方,也就是以王为中心的四方。五行说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从观天察地的经验中,概括总结宇宙、人类的一切现象,并用阴阳五行的结构组合起来。方位东方南方中方西方北方自然木火土金水天帝太白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佐神句芒朱明后土蓐收玄冥规矩执规治春执衡治夏执绳治四方执矩治灰执权治冬其神岁星萤感镇星太白辰星四灵苍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颜色青赤黄白果古音角征宫商羽时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王癸风水是一种环境心理学,主要用在地相上,它受阴阳观支配,其核心是讲求“生气”。合婚姻九宫八卦图,是合婚占卜之术,与民间生辰八字和十二属相合相犯的规则,同样都与阴阳八卦理论有着血肉联系。基于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民间美术

19、必然地要在造型、色彩、结构上追求雄猛刚健的阴刚之美。(2)实用与超功利相结合 民艺的审美观念是实用的功利主义,是美、善的统一,但主要是就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当我们偏重于形式因素来看。此处的“实用”不是实物,而是精神所需。所以在形式感方面,根据心理需求和对形象的认知,意象的认知来确定形式和表现方法,打破具象,以夸张变形的处理达到预期效果。 超功利性的表现主要见诸于纯然的或还近乎于纯样娱乐性和表现方法上的随心所欲。第三章 民俗与民间美术民俗与民间美术两者互为表里,相互包含,没有日常生活,没有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就不可能有众多的民俗艺术;反之,没有民艺的参与,民俗活动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失

20、去感人的光彩。在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中,民俗是一种最为广阔的文化社会背景,是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集中表现,同时为民艺提供最广泛、是丰厚的生存土壤。一、民俗与民间美术关系 民艺与社会关系如此密切,就决定了它必然需依附社会民俗而存在。千百年来,民艺的创作一直都伴随着各种民俗活动,成为传袭下来的民俗文化现象。有的民俗消亡了,但民艺却保留下来,成为研究社会文化转型变化的活化石。 民俗活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民艺的天然博览会场。随着民俗的改变,民间美术也相应产生了变异转化和消亡。 二、岁时节令中的民间美术岁时节令反映了社会在时间运行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人们诉

21、诸艺术手段的观念与情感。 中国是农业国,在漫长的两千余年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岁时节令中的各种农事节日和基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仰而产生的各种节日,对中国农民和市民的生活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农历新年到除旧布新的除夕之夜,一年三百六十余天,几乎每个月份有一个重心节令活动。把民艺中年头到年尾贯穿了起来,色彩缤纷,琳琅满目。这些活动的心态和初衷共通点是: 驱邪消灾 除病却鬼 迎吉纳祥 长寿安康纪念先贤 祭祀祖宗 教育后人 从良向善忠孝礼仪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富贵荣华1新年民艺农历新年又称春节,各种民间艺术和表演活动都集中于这一时刻。将节日变为民艺综艺大观。2立春日 旧时立春,各地“鞭春礼

22、”或“打春”习俗,鞭土纸春牛。3、元霄节元霄节又称灯节,据说与佛教有关。4、上已节巳字(九至十一时)为阳气正盛,即将回复,到水边洗除旧污的意思,上已节最大特点离不开水。5、清明节清明一是指节气。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侯等方面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是二十四个第五节气。6端午节农历五月十五,也称端午节。民间以纪念屈原说为甚。五月五与农事“夏至”日前后为邻,有恶月之说,从民艺中可看到避毒护子和消灾去病为目的的端午节活动。7、七夕与中元节七月七是双七,按阴阳观念,是吉祥之日,又称乞巧节和女儿节, 祭织女星。8、中秋节农历八月是秋节第二个月份,所以叫做秋,魏晋时有

23、赏月习俗,唐代中秋已成为一个节日,宋代才较盛行。9、九月九重阳节 易经以阴爻为阳,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月日并阳,两阴相重,故为重阳,。 10、冬至日冬至日这天太阳在南回归线上,黑夜最长,但从这天以后,白昼越来越长。过了“九九八十一”天,又迎来第二个春天。以阴阳之说,冬至是阳光上升,阴气下降开始之日,以农立本的中国民间社会,看重这一天。11、腊月腊月一直是民艺创作的旺季庙会,集会一个接一个,为置各种年货,剪纸,年画,门笺,窗花,春联,玩具,自制灯笼,面塑礼馍,手工玩意。吃腊八粥,再祭灶王爷,过小年,除夕“围炉”守岁。中国人便在浓浓烈烈的节日里送走旧年迎来新年。 三日常家居中美的造物日

24、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是以实用性为主,以居住环境中的民居和陈设为主体的美的造物。居住环境是指包括民宅及其周围环境而言。大至村中景物,小至房内一隅。过去人们偏重于居室陈设,对民居建筑及其附件结构本身和装饰品的美感及文化内涵未予重视。从文化视角看,民居作为结构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已成为大文化概念中的一个因素,而且是重要的一方面。民族文化最基础最集中体制场所民居所属艺术建构,是容纳民间美术的外部存在,更是与文化内涵相映照,相诠释的对应物。1外围环境包括民间戏台,宗祠,祖庙,神庙,各种楼台亭阁,牌楼墓碑,拴马桩,城门村口建筑装饰,街口道路中的“石敢当”之类镇物,河边桥头的镇河石兽等等。2院落建构院落建构

25、是一种造型与结构的艺术,它包括了许多建筑物件的排列、组合,装饰与美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1、 庭院 2、大门 3、门厅 4、天井。 5、厅堂,厢房。 6、格门、格窗。7、屋顶 8、火巷 9、屋脊。传统民居的格局,空间排列,组合,明显地突出了儒家文化的重血统宗亲,讲求中庸、秩序、三纲五常、等级尊卑的观念。3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犹如自发的民间美术品展览。人的一身,从生到庆寿,乃至许多艺术创作和游戏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观念与心理,都能从各种陈设品中体现出来。居室的民艺制作也由于非商品的目的而更具有感情色彩。明堂(中厅)和居室是两大主要场所,集中了民间艺术的构思和创作。第四章

26、 民间美术符号功能的文化探源 一、吉祥图案纹样流变探源 吉祥观念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在民间艺术中定格为最有普通意义的福、禄、寿、喜四者。福、禄、寿观念固然是基于原始文化中生殖生命意蕴,但它所表达的内涵已大大超出了原有框架,成为中国人幸福一生的全部内含。福、禄、寿、喜观念和有关信仰、民俗、传说根植于民间社会,至今仍被中国各阶层的人们所喜爱,现出它生命力持久性。吉祥观念的演化及其相关神像的图式发展、组合以及相对位置变化和新的图形出现,都在一个相当长久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福、禄、寿、喜形象不再仅仅是艺术形式中的意象或符号,而已内化为一种民众恒定的心理和逻辑定式,于是成为民间美术社会学和其他有关人文

27、科学涉猎的重要问题。 1、福、禄、寿、喜流变。、寿 在四神中,寿星的历史最为悠久。 、禄 本意指官位俸禄,其来源也与禄星信仰有关。 、福 暗含了“祚”(福运,君主的位置)与“佑”(保护、保佑、神的保护)的意义。但在民间文化中,人们对福的理解却不止于此,而是传统的“五福”内容,它包括了“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等。、喜 喜神比起“三星”来,其历史远为逊色,并无确切人物形象可资考据。宋代虽已有喜神像,但却是个含糊不定的概念,把吉祥的画像称为“喜神”像。 表现长寿的事物常有龟、鹿、鹤、白头翁鸟、猫蝶、寿星、麻姑、八仙、彭祖、松柏、水仙、桃、龟背纹、盘长纹、回纹、寿字纹、万字纹等。 表现“福”的事

28、物常有天官形象、佛手、蝙蝠等。常见组合纹样为五福和合、纳福迎祥、福在眼前、福禄喜庆、增福门神、天官赐福、赐福财神等。福和寿常在意义上相关联,出现同一画面或图案中,如福寿双全、福寿绵长、福寿如意、多福、多寿、多男子等。 表现“禄”的事物常见鹿(禄)、瓶笙、戟、竹、冠带、印、峰猴、鸡、鸡冠、雁塔等。常见组合图案有马上封候、冠带传流、一品当朝、指日高升、平升三级、五子登科、状元及第、一路登科、百鹿图、五子登科(夺魁)、雁塔题名等。 表现“喜”的事物常用喜鹊、喜蛛、竹梅、和合二仙、鸳鸯、喜字纹样来表现。常见名目有喜在眼前、喜相逢、喜上眉梢、喜从天降、喜报三元、石榴多子、百子图、双喜、欢天喜地。从以上所

29、例可以看出,福禄寿喜内容总是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组合图案,常常表达全部的吉祥意义。这其中尤以福禄寿喜最有典型意义,考察吉祥图案的核心内容,可以发现子嗣的主题构成了图案的基调,儿童的形象多以入画,有子孙即意味生命延续、益寿延年,登科进爵,有福添喜。它是中国民众所祈盼的生活理想,传统文化的惯性和生命力会使它继续下去,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变奏曲。 二、鱼蛙主题纹样探源 鱼蛙纹样是最常见的民间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也是最为广泛的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中国和世界各国原始文化遗存,现代原始部落和民间艺术都能找到鱼蛙崇拜的史料和活材料。 无论是鱼蛙独立纹样还是与其它动植物的组合纹样,都在深层次上表达出求吉纳祥的心理和愿

30、望,它们所涵盖的生殖繁衍、生命轮回、性爱情偶等诸多功能与农业文化模式联系尤为密切。 1、鱼纹 鱼族纹样在中国承袭了原始彩陶中鱼的繁衍、丰收内涵,并时时地或隐或显展示出其指代女阴、男根、两性情偶、多子多孙、夫妻合美的原生意义。鱼纹的出现是对性爱的礼赞,对生息繁衍的祈愿为出发点。 鱼的生殖繁衍意义由多子属性而来。 以鱼喻女性古代谓鱼为“阴虫”,以阴阳观念看,阳为男,阴为女。 鱼指代男性器官、男性,男性情偶等也在中国民间剪纸“莲鱼图”系列主题纹样中得到充分体现, 鱼也曾经所衍生的鱼文化内涵增加,使鱼的功能和价值呈现多元化状态,鱼符能乞雨,避邪、镇宅之灵符、通天地、转阴阳。 2蛙纹 蛙纹是鱼纹之外的又

31、一主要纹饰,它如同鱼纹一样也是有世界意义。蛙纹的起源,象征意义的演化以及写实、抽象纹样的组合出现,与鱼纹的历程和文化内涵有着近似之处。同样脱离不了生命意义的指代这一基本功能。 生殖崇拜文化论者认为,蛙纹生产于以蛙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这一观念。从蛙似母腹的外形与产子多的生物习性看,人类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落实在蟾蛙这种具体物种上是可以理解的。 三、鸡凤鸟主题纹样探源 鸡凤鸟这三种主题纹样属于同源同族,它们包含了鸡、鸟、凤、鹰、鸽、雁等几种飞禽动物。由于凤是幻想动物,由鸡鸟加以神化而来,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鸡鸟族成员。我们将对鸡、凤、鸟三种纹样着重进行文化内涵探源。 1鸡纹指代与象征意义 鸡纹样在艺术中最

32、早出现与太阳崇拜有密切关系。(鸡与鸟同源、相互替代)。三足乌形象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出现了。中国从神话传说时代就有以鸡为司晨之神的信仰。以鸡为门神、画重明之鸟(即鸡)于门上以御百鬼在当时社会是相当普遍的习俗。鸡在魏晋时期就已成为守舍家神门神。鸡指找性,在民艺中最明确的表现就是“抓髻娃娃”(即抓鸡娃娃)。鸡在民艺中最广泛的指代还是男阳、男性。 鸡又用来象征爱情、婚姻。鸡的另一个重要神职是保护儿童。鸡纹样和造型民艺品用于丧葬习俗也是由于鸡具有祛鬼守魂的威力。 在祝寿仪礼中,布制“寿鸡”礼物,这是以鸡为长寿之神的民间信仰的反映。 鸡还在占卜、祛邪免灾的巫术活动中,祭祀(鸡,鱼,猪头为三牲)中得到应用。

33、 2凤鸟纹的含义与流变 凤是中国特有的,而后传播到其它地域影响广泛的主题纹样之一。 凤是幻想与神化的产物。说文中谓:“凤、神鸟也,凤之三像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早在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新石器文化中,就发现了象牙片刻的双凤纹,可见其端倪之悠久。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凤纹样终于成为祥瑞、高贵、美丽等象征,并打上“仁鸟”的伦理烙印。 与龙相结合而成的“龙凤呈祥”图案,是由中国阴阳相结合而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化生而来的最具典型象征美满姻缘的纹样。中国原始先民和后世的民间艺术中常常就把凤鸡混为一谈或互为替代,不但在外形体貌上凤与鸡难分,且在文化功能上,三者也常互为指代。鸟中之圣

34、者即是凤,虽然凤的形象也杂取了诸如鸿、麟、蛇、鱼、龙、龟等神兽灵长的特点,但其主体仍然是鸡。“自尧舜时代直至六朝,古人心目中的凤就是鸡”。 官方宫廷文化中的凤鸟功能与民间凤鸟图案的象征含义和价值观念不同。 四蛇龙主题纹样探源 蛇象征男性、象征祖先,以蛇为部族图腾和主宰人世的神、象征生命、权威、地位等文化现象超越了种族、地域、具有共时共生性。在中国文化中,对蛇的种种信仰又蕴出龙这一最终成为整个民族象征的永恒图式,从而使它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观念符号。龙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作为“龙的传人”把龙文化带给了世界。 1、蛇纹诸多意象 中国原始艺术中的蛇的纹样,很早就融入了龙的造型。蛇龙一体是中国传统艺术式样

35、,也是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人面蛇身是中国古代艺术中最常见到的纹饰之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合一哲学观和象征、比兴艺术传统共同孕育的结果。在上古神话传说和汉代以来的墓葬艺术中保留了大量的人面蛇身的女祸、伏羲形象。与山海经中“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的描述相符。汉代马王堆古帛画出现两长巨大的两身缠绕相交的人面蛇躯神像,山东武梁祠画像石,除了人首蛇身女祸伏羲缠尾像外,中间又多了一个类似婴儿的形象,这就将交合寓义和“子”的象征性明白无误地表示了出来。 2、龙纹传承变化 龙取九象,早在宋代就已有了某种程式:“角以鹿、头似牛、眼似兔、劲(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见,龙

36、是杂取诸种生殖力强或勇猛刚健的动物而成的神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崇拜的集大成者。 民间龙则是人们传统观念中信俸的保护神,吉祥符号。当天灾人祸发生时,人们便去当地龙王庙祭祀龙神,祈雨、祈丰收、乞子、求医、还愿、求吉、祷告,龙王庙是农村中见到最多的神庙。龙是民间信奉的雨神,春节时农民祭祀神也是龙,大概龙能上天翻云弄雨,与水有关的缘故。龙王在人们长期供奉中变成了万能的全神。 五、民艺虎纹象征探源 虎文化在中国很多民族都存在着,它业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图式象征英勇、刚健、正义、威严等正面人物形象和品格,然而它所具有的图腾、生殖、祖先等符号、生命力象征等功能却常被掩盖于后来的象征事项上,而前者与民间艺

37、术、民族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 六、狮纹样 对中国来说,狮子是外来者,其艺术图案及造型随佛教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和民间艺术中的主要纹饰之一。在佛教中,狮子是释迦的座骑和化身,最先出现于佛教寺庙艺术中,由于佛教被迅速接受和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狮子也由佛之座骑和化身被改造成为中国式的“百兽之王”,同时被赋予了保护神的神灵色彩,在宫廷和民间艺术中并行发展。七、马纹样 马所蕴含的深层传统,与原始的牝马祭祀有某种联系。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迷雾遮掩,我们所见到的民间艺术中的马的形象和文化观念已不再有这种初始内涵,她已成为“灶王爷”的坐骑。中国自古有“天马”的神话和信仰,造型艺术中的“翼马”和神马的存

38、在证实这一点。 八、牛纹样 中国的牛祭淹没在立春鞭春礼游艺习俗中。立春日是中国汉族一个传统的农事节日。春牛图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日装饰画,互赠泥捏小土牛,鞭打纸土牛以占卦收成是传统农业社会这一节日的重要活动。九、鹿鹿在古代因其美丽的外形和温驯的性格,被看作是善灵之兽,象征吉祥。因鹿之群居以喻宾朋,而“鹿鸣”则为宴会宾容之乐。鹿还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逐鹿中原”和“鹿死谁手”两个成语都是以鹿喻帝位。影响最广的是何以鹿象征长寿。十、猴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虽有变化,但历代都有侯爵。人们为表达的加官封侯的心愿,便以猴与“侯”谐音。 民间吉祥图案中的种种事物,动物、植物、神灵、人物、符号都能从文化溯源中找到它们的本原的生殖生命内涵。如麒麟、葫芦、树纹、牡丹、莲花等等。 当现代社会高度文明猛烈冲击消溶着我们祖先传留下来的艺术传统时,当往日田园牧歌一曲将尽时,对传统的再发现变得如此重要,因为它既联系着过去,也影响着将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