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0997368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孙琳琳 佟婳 【摘要】本文利用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测算了19852008年我国生产要素在农业部门的实际配置情况与最优配置比例,并以此为基础衡量了我国城乡经济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在我国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已趋于合理,我国城乡经济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过高;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会显著提升我国的人均GDP水平,并逐步消除中美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 【关键词】经济增长;二元经济;资源配置失衡;资源优化重置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下,经济增长来源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

2、(TFP)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技术进步、效率改善、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伴随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增长来源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推动。2因此,有必要对全要素生产率作进一步分解,从而寻找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探究未来经济效率进一步提升的源泉。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矫正,但是要素市场流动性障碍和非市场化行为依然存在,城乡经济资源配置失衡情况依然明显,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

3、率的提高可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改善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环。为此,本文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资源配置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如何在城乡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一、模型选择 (一)人均总产出差异的分解 借助沃尔拉特(Vollrath)拓展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3可以从理论上勾勒出城乡资源配置与人均总产出之间的联系。以劳动力配置为例,假设一个两部门经济体i由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构成,其生产函数为:yi=y(lAi|fi,AAi,ANi)(1)。其中,yi表示人均总产出;lAi表示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即lAi=LAi/Li,取值在01之间;fi代表生

4、产要素投入量;AAi、ANi分别代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内部的全要素生产率。公式(1)表明,若给定人均生产要素投入和各部门内的TFP,则人均总产出是lAi的函数。通过设定不同的劳动力配置比例、TFP水平和人均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得到该生产函数的三种形式(见图1)。其中,Y(lA|fi,AAi,ANi)和y(lA|fUS,AA,US,AN,US)刻画了某经济体内给定人均生产要素投入和各部门TFP后y与l之间的联系;y(lA|fi,AA,US,AN,US)描绘了若两个国家TFP水平一样但人均生产要素投入及劳动力配置仍为i国水平时,yi与lAi之间的联系。假定国家i的初始状态在这一点上,即图中的点A。这

5、时国家i有很大一部分劳动力配置在农业部门,人均总产出处于较低水平且与另一国的差距为。该差距又可分成三个部分:一是,表示国家i在劳动力最佳配置、人均总产出最大化状况下(点B)其与初始状况(点A)相比人均总产出差距的大小,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是引起产出水平变动的原因。二是,表示在劳动力最佳配置、人均总产出最大化状况下,由于国家i两部门各自的TFP水平与另一国之间的差别所形成的人均总产出差距。三是,表示在劳动力最佳配置、人均总产出最大化状况下,由国家i与另一国的人均生产要素投入差异引起的人均总产出差距。所以两国间总的人均总产出差距可以被分解为如公式(2)所示三个部分。该公式勾勒出资源配置与国家

6、人均总产出之间联系的总框架,其中由经济体内部跨部门间的要素配置效率引起的人均总产出差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资源优化配置下的人均总产出水平 利用描述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长状况的生产函数yi=y(lAi|fi,AAi,ANi),可以研究如何将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进行合理配置。假设i国的总产出来源于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分别用下标A与N表示),则两部门各自的总产出YAi和YNi可分别用:(3)、表示。其中,R代表农业用地,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1-)、(1-)分别代表两部门各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A是各部门内的全要素投入,包括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并不包含部门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此时的资源配

7、置效率仍蕴含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当中。设P代表i国的总人口,且i国的总资本为Ki=KAi+KNi,总劳动力为Li=LAi+LNi则公式(3)、(4)可被改写为:(5)、(6)。其中,lAi=LAi/Li0,1,kAi=KAi/Ki0,1,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这样,人均总产出就被表示为要素在部门间的配置状况lAi和kAi的因变量。设国家i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可实现的人均总产出最大值为:(7)。通过公式(5)、(6)可将式(7)扩充为(8)。其中:(9a)、(9b)。为实现人均产出最大化,各部门之间的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应当相等,由此可得:(10a)、(10b)。通过求解以上方程,

8、即可得出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在农业部门进行配置的最优比例,再代入公式(8)即可算出资源优化配置状况下的人均产出最大值。 (三)资源配置效应的衡量通过对历年的人均总产出实际值和资源优化配置状况下的人均总产出最大值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反映各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为此,本文设定以下两个指标以衡量资源配置效应:一是资源配置效率。国家i两部门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可以用这一比值来衡量,也就是在给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部门内全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初始状态与资源优化配置下的人均总产出的比值。通过这一比值,可以看出资源配置效率在其潜能范围内究竟发挥出了多大作用,该比值越大,意味着该国的生产要素配置越趋合理。二是

9、资源优化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资源优化重置对国家i人均总产出拉动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即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初始配置下人均总产出之差。该数值越大,意味着生产要素优化重置对i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越强。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对19852008年我国在资源优化配置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城乡配置比例,以及潜在人均GDP最大值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衡量了资源配置失衡的效应大小,观察这一效应的变化趋势。同时,选取了1995年、1998年、2001年、2004年及2007年的样本数据,比较了中美两国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差异。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基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欧洲和北美行业生产力比较项目(EU

10、KLEMS)数据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佩恩表(Penn World Table)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具体地,一是要素产出弹性数据。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各部门的要素产出弹性等于部门内该投入要素的报酬占总产出的比例,且在规模效益不变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之和等于1。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通过现有数据计算了两部门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从而更好地反映不同年份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二是总产出数据。衡量总产出的数据指标采用按可比价格换算的GDP和人均GDP。两国的GDP数据均按1985年的不变价格进行换算。人均GDP数据由不变价GDP和总人口数据计算得出。在衡量中美两国GDP时选取购买

11、力平价(PPP)进行GDP换算。三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测量。选用不变价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采用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存量计算方法是用劳动力数量乘以人均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是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数量。人均人力资本数据取自一份中国人力资本报告。4在缺乏相同统计口径数据的情况下,本文对美国的人均人力资本同样根据该报告进行了估算。由于该报告在进行国际人力资本存量对比时得出美国2006年的人均人力资本是中国的6倍,而克里斯琴(Christian)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的人均人力资本在19942006年间的增长速度接近于零,5因此,本文在跨

12、国对比研究中假设美国样本年份的城乡人均人力资本均为中国2006年数据的6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我国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19852008年,我国人力资本在农业部门的实际配置比例在40%60%之间,大致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这表明,虽然我国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正逐步向非农部门转移,但农业部门劳动力配置比例仍在40%,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尚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我国人力资本在农业部门的最优配置比例在1993年之前位于10%25%之问,之后则一直处于10%以下,大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可见,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配置比例的实际值远大于最优值即使在两者差距最小的1990年,差

13、额也高达28%。以上数据表明,19852008年我国人力资本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过高,劳动力要素配置失衡问题明显,我国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由效率较低的传统农业转移出来,而这是能够大幅提高我国经济整体效率的重要资源,所以进一步消除阻碍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各种障碍是释放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劳动力,19852008年我国资本在农业部门的配置状况较为乐观,实际比例和最优比例均处于10%以下,且二者之间的差距较小。通过将实际人均GDP与资源优化配置状况下的人均GDP最大值进行比较发现,19852008年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处于86%93%之间,2003年呈现震荡下降趋势,之后呈现上

14、升趋势。总体上看,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下的一系列城乡分割政策,包括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以及住房、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制度等等,仍然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虽然资源配置效率不容乐观,但这也意味着我国进行资源优化重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且大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中美资源配置状况对比分析 总体而言,美国的生产要素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比较低,实际值与最优值均位于4%以下,这说明美国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

15、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性障碍。19852008年,美国人力资本在农业部门的实际配置比例在0.5%1.5%之间,最优配置比例在0.5%以下,两者差距保持在1%以下,说明美国大部分的人力资本配置在非农部门且配置效率较高。这与美国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和集中化、生产效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现状是分不开的。美国资本在农业部门配置比例的实际值常年大于最优值,较劳动力要素配置失衡程度略大,但也仅在2%4%之间。美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十分稳定,常年保持在99%以上,而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样本年份中处于85%90%之间。这一方面说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其资源配置状况较为合理;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配

16、置效率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继续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若将中美两国的资本与劳动要素进行优化重置,则我国的人均GDP增长潜力在样本年份中均大于美国,这说明我国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化重置的经济增长潜力。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与非农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由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会带来较为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间的生产效率差异较小,资源配置已趋于稳定。因此,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会显著提升我国的人均GDP水平,并逐步消除中美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 四、结论 本文在改进沃尔拉特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城乡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

17、同引起的人均GDP变化及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在我国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已趋于合理,所以我国城乡经济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过高。美国的生产要素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比例较低,实际值与最优值差距很小,其资源配置效率十分稳定,常年保持在99%以上,远高于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这说明消除生产要素在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间的流动性障碍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化重置的经济增长潜力,通过资源优化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目前,二元经济结构下一系列城乡分割政策仍然制约着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为促进要素优化重置,发挥其经济增长效应,应

18、逐步破除各类制度限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着重解决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将其住房、社会保障等需求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利益,尤其是为其子女创造公平成长环境。当然,为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至非农部门,必须创造足够多的城镇工作岗位。实践表明,服务业是城市新增工作岗位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大力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良性竞争,从而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若恩,孙琳琳,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J.经济学(季刊),2009(3):161

19、-186。 2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5(12):5-156。 3Vollrath,D.,How important are dual economy effects for aggregate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 4Haizheng Li,et al.Human Capital in ChinaR.Beijing: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0. 5Christian,Michael S.,Human Capital Accou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1994 to 2006A.Canadi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2009. (作者:孙琳琳 佟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