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粤剧的兴衰与发展前景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0989104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谈粤剧的兴衰与发展前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粤剧的兴衰与发展前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粤剧的兴衰与发展前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粤剧的兴衰与发展前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粤剧的兴衰与发展前景(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谈粤剧的兴衰与发展前景摘要: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追溯粤剧的兴衰史,我们可以看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动地进行着现代化历程,但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对戏曲文化的触及似乎还比较远。尽管严格来说,硬弓时期的粤剧传播的地域性正是传统民间戏曲的最显着的特征。关键词:民间艺术 中国乐曲 传承 粤剧从1882直至1927这一阶段是广东音乐的硬弓时期。而具有曲风粗犷、质朴,服装华丽形式多样的粤剧从中国众多戏曲中脱颖而出。1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虽然刚开始

2、粤剧还只是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土生品种,只在广府民系(粤方言)内传播。但随着广府传统文人对广东音乐的推动,其中尤以番禺沙湾何氏家族贡献最大,粤剧逐渐为众人所知,在全国流行起来。其实早在汉代时期,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出现,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追溯粤剧的兴衰史,我们可以看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动地进行着现代化历程,但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对戏曲文化的触及似乎还比较远。尽管严格来说,硬弓时期

3、的粤剧传播的地域性正是传统民间戏曲的最显着的特征。一、粤剧的兴盛1、乐器组合的改革。2此时就乐器组合来说,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比较简单。清朝粤剧解禁后,加入梆子。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2、表演工艺的进步从表演工艺上来看,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4、进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正因为粤剧的不断

5、改良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粤剧进入了发展新时代,粤剧团改制成为国家表演艺术团体,粤剧更是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蜚声海外。虽然“文革”的劫难,粤剧曾一度备受摧残,但是,这颗“南国红豆”却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五十年代,粤剧这朵难过奇葩,迎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粤剧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加上唐涤生所创作的剧目,产生了非常丰富优秀的剧目。由于部分剧目受到非常喜爱,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这些著名粤剧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甚至音乐剧。例如任白戏宝帝女花紫钗记双仙拜月亭牡丹亭惊梦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花田八喜血染海棠红三笑姻缘红楼梦桂枝告状白兔会窦娥冤(又

6、名六月飞霜或六月雪)、由徐子郎编剧的凤阁恩仇未了情和无情宝剑有情天、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源自晋剧著名传统作品醉打金枝(编剧:苏翁),秦香莲、来自神魔小说的花蕊夫人、镜花缘,还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祝。二、粤剧的衰败 而如今,粤剧却面临濒死状态。从曾经有过的辉煌到萎缩,到目前摇旗呐喊要振兴要繁荣,期间并非没人把脉开方,但效果依然不能乐观。上世纪90年代前后,粤剧在城市难以抵御各种时尚娱乐的挑战,开始变淡了。广州粤剧界的许多年轻演员都是来自省外,甚至有从东北招孩子到广州来培养粤剧演员。今年,广州粤剧团新来了19名年轻演员都不是广州人,甚至许多人来广州前压根不懂粤语。观众、

7、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少,据一位著名粤剧演员调查,目前广州常看粤剧的“铁杆观众”不过一两千,且多为老年人。粤剧出现了危机。 探究粤剧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从事粤剧的人员匮乏。因为没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推波助澜,导致今日的粤剧发展走入了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窘况。我们一部分艺术骨干为回避这一“窘况”,唯有用所谓的“市场”,自得其乐地规避现实问题,不敢面对与老一辈粤剧艺术家以及粤剧过去的差距,不敢坦然面对艺术上与全国的差距。即便有人勇于承认以上差距,也往往将发展受阻问题往没有编剧(剧本)上一推了之。没有编剧似乎就成了粤剧发展受阻的唯一替罪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一种不自醒、不

8、自悟,只怨责他人的“惰性”的艺术状态。2、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严重滞后。现在因为弥漫于粤剧圈的艺术“惰性”,所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等教诲,在有些人眼里竟成了“天方夜谭”。再加上确有小部分人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粤剧现实里,因种种原因成了没有多少技艺的“霸王”,于是,引来一部分人“群起效尤”,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于脑外,纷纷寻找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捷径。于是,“东施效颦”的畸形艺术发展现象竟在全行业蔓延,甚至波及到培养粤剧未来之星的摇篮“学校”之中。“吃苦”、“勤奋”、“求学”渐渐成旧日往事,争名夺利却成了家常便饭。“我们有市场,无

9、须过长江”,常常挂在某些人嘴边的这句话,以及说这句话时表露的那种不屑与自傲,其实是这些人借此为搪塞,以掩饰技不如人的内心胆怯,是一面遮羞的挡箭牌。请问,长此以往何以让粤剧复兴?何以重现粤剧老一辈艺术家在全国艺坛的那种辉煌?目前,我们粤剧与全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使整支队伍对全国的艺术发展态势不甚了解,使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使我们的艺术变革还处于一种“瞎子摸象”的困局中。3、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云:“穷则思变”,“知耻而后勇”。可怕的是全行业正处于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状态中。为此,一部分从业人

10、员为了这可怜的生存状态,宁愿选择安于现状,而一部分有才气的艺术从业人员虽然不安心此种状态,却又不愿意与这种状态抗争。于是,知难而退,选择富裕个人的发展计划,借托广东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态势,粤剧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发展现象。一方面,各种耗费资源,以“短平快”,以牺牲艺术从业人员宝贵时间和才气而制造出来的晚会、演唱会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很难有一种理念将全行业优秀人才汇聚起来,组成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编、导、演、音、美”团队,静下心来、甘于清贫、甘于清静、甘于寂寞、潜心琢磨艺术的发展,做一出、二出,甚至是五出、六出真正的戏。也真正坐下来,静下来勇敢地面对和思考粤剧发展出现的断层;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全国艺

11、术发展相比的落后;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粤剧过去及粤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差距;勇敢地“知耻而古后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起直追、改变现状,这是粤剧同仁理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粤剧的发展前景众所周知,粤剧艺术水准的下滑、观众的衰减、市场的萎缩均源自它的陈旧与老化:剧目老化、演绎方式老化、观念老化、观众老化、市场经营方式老 化一言以蔽之,就是粤剧的内容及形式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在2003年接受信息时报采访时说过:粤剧要吸引观众,改革是 唯一出路。“改革还有机会,不改革连机会都没有”。那么,粤剧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呢?剧作家陈京松认为:“粤剧要

12、进行改革,在创作方面,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应有原汁原味的保留剧目;一是应大胆改革,尝试具有探索性的剧目,即有 新的观念,新的题材,应冒冒险。”在演出方面,要在传统基础上再创意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如在舞台表现形式方面,要勇于改正过时手法充分利用高科技来 进行种种新的尝试;在开拓观众方面,要跟上先进的国际市场观念。总之,要让观众觉得看粤剧演出,花出的是钱,换回来的是审美、娱乐的精神享受,是非常值得 的。首部打着“都市粤剧”旗号的时尚唯美粤剧花月影在2006年突破500万元票房就是这方面尝试的最好实证。这也就印证了广东粤剧院丁凡院长的说 法:“粤剧的观众倒不愁,因为只要有好的剧目就有好的市场。戏

13、曲观众要吸引年青观众,关键要在时代感、节奏、包装和剧本等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更适合年青观众观看的剧目。年青观众不可能有时间走进剧场来看3-4小时的戏。所以,根据他们的时间,必须要求剧本精练、紧凑,把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之内。粤 剧在唱的方面重复的东西太多了,只要在这些方面做些修改,粤剧就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受年青观众的欢迎。”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利益导向仿佛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方向。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粤剧演出票价贵得似乎脱离了观众的接受程 度。粤剧编剧莫汝城说:“在马师曾、红线女时代,马、红联合演出的票价是1.5元,马、红个人演出的票价是1.2元。而现在粤剧演出的基本

14、票价是150元 左右,可以说是比马、红时代贵了100倍,更不用说200多元、300多元占主导的票价了。但我们的工资是否涨了100倍?有多少人能看得起这么贵的演出 呢?”他呼吁:“粤剧演出的票价应符合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在演出方看来,由于运输、化妆、场租等演出成本日益增加,加之现行体制问题(需负担离退休 人员的工资、养老医疗保险),比较而言,票价并不算贵。当然,由于站的立场不同,观点也会截然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叶世雄在其文粤剧改革的矛盾中提到了香港的做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粤剧能在香港延续,是因为成本低,而维持低成本 的窍门在于运用戏曲“以人为本”的特色,布景、道具、

15、戏服、音乐、剧本等等大量循环再用,观众为欣赏老倌的演出某剧目购票入场,舞台装置不是太差劲,也会 默然接受。但亦因要依靠低成本运作才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很少剧团愿意投资演出新戏,更遑论需要大量金钱的粤剧改革。所以,近年演出的“改良粤剧”,包括“ 实验粤剧”、“戏曲音乐剧”等,都是受资助下进行,而这些剧目很少会在新光戏院作商业性演出。这就是说:戏曲艺术不能完全作为企业来经营管理。少数代表戏 曲剧种最高表演水平的剧团,要打造精品,提升剧种的活力,就需要得到政府的资助。李渔说:戏曲是“作与读书之人与不读书之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与小儿同看”的。粤剧要作为商品跻身于文化市场的热闹行列,面对高手如林的姐

16、妹文艺形式,就得认真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粤剧要发展,就必须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来面对观众求新(意)求深(度)求真(实)的审美需求, 保持与其同步;就必须要懂得跟随时代潮流来提高并开拓自身潜存的大众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商品市场的搏击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艺术的起源就是 艺术家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在心中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他表现出来”( 列托尔斯泰,艺术论),对于粤剧而言,要打造出经典之作,既需要锐气和热情,又需要方法与智识。只有二者兼顾,才能打造出既有激情的艺术感觉又有高 超的艺术技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但愿,粤剧在作为商品出售的时候,依旧可以保持其作为精品的艺术性的一面。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粤剧,要想有好的发展前景就要打造出经典之作,但这既需要锐气和热情,又需要方法与智识。只有二者兼顾,才能打造出既有激情的艺术感觉又有高 超的艺术技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粤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精华所在,它需要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尽可能的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不要让粤剧就此落没在前进的现代大潮流中。参考文献:1粤剧特色及其欣赏2009(3)2论扬琴在蒙古族传统合奏乐中的运用木其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