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0567206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近年对婴儿心理展开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充分显示和证明了这一点。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婴儿生理的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

2、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只占成人体重的5%)。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时已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体重;24个月时增加到1 0501 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

3、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这些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阶段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头围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变化。刚出生时头围已达34厘米左右(约达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时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厘米。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小(小于32厘米或3岁后仍小于45厘米,又称小头畸形),则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障碍(陈伯荣,2001)。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大(超过37厘米,又称巨头畸形),则表明婴儿患有脑积水或区脑畸形等脑部病变,必须尽快检查治疗。当然,有个别婴儿头围过大或过小纯粹是由

4、体重过大或过小引起,而不存在其他病因(杨约约、王平,2006;梁娟、王艳萍,2002)。 (2)大脑皮质: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白质除外)。 此后,婴儿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神经元密度下降且相互分化,突触装置日趋复杂化。到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其中,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整个皮质广度的变化与髓鞘化程度密切相关。 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上述婴儿脑的形

5、态发展,为其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其整个心理的发展。 (1)脑电图: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证实,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脑电活动开始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形成睡眠和觉醒的脑电图。其中,同步节律波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新生儿在睡眠或向睡眠过渡时表现出6次/秒的节律波群,而这种波被认为是波的原型。这表明新生儿皮质神经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另外,在新生儿皮质投射区中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其中最成熟的是运动分析器投射的反应(已与成人相似),而视觉投射区的诱发电位则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常表现为正负

6、波动,被认为是诱发电位早成分的表现)。诱发电位的早成分与信息的接收有关,晚成分与信息的加工有关,这是两种皮质机制。晚成分(即信息加工机制)在新生儿时期还不成熟,而通过两条通路接收信息的机制从出生时就起作用。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512个月,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如视觉诱发电位构型变得复杂化,潜伏期缩短。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变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达到78次/秒),脑电图的性质也复杂化,前中央部位出现高振幅缓慢波,波增加,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个体变异开始增大。 (2)皮质中枢:婴

7、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因而只要触动新生儿身体任何部位都会引起其头、手和足等的乱动。 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它们具有控制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主要生物机能的作用。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反射动作将越来越少,高级智力活动进一步发展。 (3)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多数右利手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渐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进程。有人认为大脑单侧化是个

8、渐进的发展过程,如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同时对语言进行处理,以后右半球对说话声控制逐渐减弱,左半球逐渐显示其语言优势。而越来越多的人则认为,婴儿大脑单侧化在发展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即自出生起,婴儿左右半球就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机能。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反映了婴儿大脑单侧化进程中的一些事实。事实上是,在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某种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并非质的区别。以后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 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一特定水

9、平后就不会再有变化,脑的生长决定了行为的变化。但现在人们发现,婴儿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婴儿后天接受的对其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的刺激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 (1)婴儿脑的可塑性: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单纯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Bauman,2006)。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其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在突触形成处于高峰的时期,婴儿大脑所受到的恰如其分的刺激对这一过程的进行是至关重要的(Knudsen,2004)。大量动物和人类婴儿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

10、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如胎儿期营养不足)也会对婴儿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2)婴儿脑的修复性:对婴儿脑损伤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在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就是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其他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但是婴儿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一侧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例如,5岁以前大脑任何一侧半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为语言中枢可以很快地移向另一侧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是指其身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

11、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是指量的增加,如身长、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由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高、体重或其他生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凭婴儿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发展的过早或过晚,就断定婴儿发育异常,只有连续、系统、综合地观察才能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下面一些图表所显示的各方面的发展正常值,也指的是大致的平均水平。 1体重 刚出生时,足月男婴体重为3334千克,足月女婴体重为3233千克。在正常喂养情况下,到5个月时婴儿体重翻了1倍,12个月时增加了2倍,此后速度放慢,到30个月时达出生时体重的4

12、倍,即13千克左右。详见图5-1。 图5-1男女婴儿体重增长曲线2身高 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身高约为50厘米。其中,男婴比女婴略高,头胎比第二、三胎略矮。婴儿身高没有体重增长的速度快,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第二年内增长10厘米左右,详见图5-2。研究发现,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以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 图5-2男女婴儿身高增长曲线3上下部量与胸围 自婴儿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由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下部量的比值:婴儿刚出生时,男婴为164,女婴为162;1岁时,男婴为145,女婴为140;2岁时,男婴为134;女婴为132。 胸围反映了婴儿身体形态与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婴儿

13、刚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8个月时才超过头围,之后胸围逐渐较大。二者发育的正常值见表5-1。表5-1婴儿头围与胸围发育正常值 年龄/月036912182436项目头围/cm男34.341.043.945.146.347.348.249.1女33.740.042.844.245.646.247.148.1胸围/cm男32.841.343.845.046.147.649.250.8女32.640.342.743.945.046.648.249.8 4牙齿与骨骼发育 婴儿的牙齿,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切牙(门齿)、犬牙(尖齿)和乳磨牙(臼齿)。婴儿乳牙在出生后69个月开始生长。 婴儿

14、骨骼发育很有规律。我们常用X光拍片检查婴儿腕骨骨化中心,以了解其骨骼发育状况。将婴儿实际出现的骨化中心与正常标准相比,可得其骨龄。这也有助于内分泌和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一般来说,12个月时婴儿腕骨已发育出头状骨和钩状骨,36个月时长出三角骨。13岁时才能全部完成腕骨骨化过程。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一)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

15、一批动作。事实上,动作发生的时间应追溯到胎儿期。胎儿期的胎动和一些反射活动才是“最早产生”的两种动作。研究发现,刚满2个月的胎儿便可利用头或臀的旋转,使身体弯曲离开刺激(这是最早的胎动),3个月的胎儿已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和其他类似吸吮反射及抓握反射的活动。胎儿在5个月后逐渐获得了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和强直性颈反射等对其生命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本能动作。 过去人们认为,新生儿软弱无能,其主要动作能力仅限于一些先天的反射活动。但是近来研究发现:首先,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活动有四十多种,常见的就有二十多种,而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那六七种;其次,新生儿还具有躲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应等动作能力。

16、新生儿对迎面来的物体有明显的躲避行为,如缩头、后仰、眨眼等,这已被普遍证实。但新生儿的够物行为到底是视觉诱发(够物)行为(VIR)还是视觉指导(够物)行为(VGR)呢?目前仍存在激烈的争论(庞丽娟、李辉,1999)。关于新生儿对成人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同步模仿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还只观察到一些事实。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心理学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进行了大量的、大样本容量和大时间跨度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常模资料,并制订出了许多著名的婴儿发展量表,如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1940)

17、、丹佛发展筛选量表(Frankenberg & Dodds, 1967)、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1933)、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西南小儿智能体格测定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儿科,1980),中国“03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1984)和中国儿童发展量表(03岁)(中国儿童发展中心,1990)等。这些量表都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反映了婴儿动作发展的整个过程。 我国心理学工整理对婴儿动作发展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李惠桐等,1980;范存仁、周志芳,1983),得出了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常模资料,兹介绍如下,详见表5-2、表5-3、表5-4、表5-5。

18、 1 行走动作的发展 表5-23岁前儿童全身动作发展顺序 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月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月1稍微抬头2125自蹲自如1652头转动自如2626独走自如1693抬头及肩3727扶物过障碍棒1944翻身一半4328能跑不稳2055扶坐竖直4729双手扶栏上楼2306手肘支床胸离床面4830双手扶栏下楼2327仰卧翻身5531扶双手双脚跳,稍微跳起2378独坐前倾5832扶一手双脚跳,稍微跳起2429扶腋下站6133独自双脚跳,稍微跳起25410独坐片刻6634能跑25711蠕动打转7235扶双手单足站不稳25812扶双手站7236一手扶栏下楼25813俯卧翻身7337独自过障碍棒2

19、6014独坐自如7338一手扶栏上楼26215给助力爬8139扶双手双脚跳好26716从卧位坐起9340扶一手单足站不稳26917独自能爬9441扶一手双脚跳好29218扶一手站10042扶双手单足站好29319扶两手走10143独自双脚跳好30520扶物能蹲11244扶双手单脚跳,稍微跳起30621扶一手走11345手臂举起,有抛掷姿势的抛掷30922独站片刻12446扶一手单足站好32323独站自如15447独自单足站不稳34124独走几步15648扶一手单脚跳,稍微跳起343 表5-3儿童大运动动作发展顺序 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月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月1俯卧举头1516弯腰再站起来1

20、202俯卧、头抬452117走得好1373坐,头稳定2818走,能向后退1574俯卧、头抬902919会上台阶1755俯卧、抬胸,手臂能支持2920举手过肩扔球1826拉坐、头不滞后3621踢球1867腿能支持一点儿重量3722双足并跳2398翻身4523独脚站1秒2809不支持的坐6424跳远27810扶东西站7025独脚站5秒33311拉物站起8626独脚站10秒38112能自己坐下8727独脚跳40213扶家具可走9428抓住蹦跳的球46314能站瞬息9929脚跟对脚尖地向前走47015独站11530脚跟对脚尖地退着走519 2手的动作的发展 表5-4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顺序 顺序动作

21、项目名称年龄/月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月1抓住不放4711堆积木610块232能抓住面前玩具6112用匙稍外溢2413能用拇指、食指拿6413脱鞋袜2624能松手7514穿珠2785传逆(倒手)7615折纸长方形近似2926能拿起面前玩具7916独自用匙好2937从瓶中倒出小球10117画横线近似2958堆积木25块15418一手端碗3019用匙外溢18619折纸正方形近似31510用双手端碗21620画圆形近似321 表5-5儿童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 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月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月1跟至中线1016搭两层塔1392跟过中线1517自发地乱画1463跟1802218从瓶中倒出

22、小丸(自发地)1774抓住拨浪鼓2719搭四层塔1785两手握在一起3220搭八层塔2356注意葡萄干3821模仿画直线2697伸手够东西5622模仿搭桥2898将方积木在手中传递5623会挑出较长的线段3399坐着拿两块积木5824模仿画“O”形35410耙弄小丸拿到了6325模仿画“”形38711坐着找绒球6426画人画了三处46212拇他指抓握7927模仿画“囗”形46413将手中拿的方积木对敲8628会复制“囗”形49714拇食指抓握10529画人画了六处50415从瓶中倒出小丸(按示范)137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多

23、年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假说。在当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普遍存在着“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即主要强调生理成熟与遗传密码指令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结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完善)和机能(心理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产生争论,并导致对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着“助长”与“诱导”的不同理解。我们认为,对于动作与婴儿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进行动态的、细致的、发展性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静态地一言而概之。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董奇、陶沙,2004)。首先,个

24、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并不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主体要认识客观外界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通过与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取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得社会经验,认识人的主观世界。从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感知运动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动作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5个月至9或10个月),婴儿开始对自己动作所导致的结果感兴趣,并会为自己感兴趣的结果重现而重复相应动作,表明个体行为的“手段”与“目的”开

25、始分化,智力的最初形式感知运动智力始见端倪。在范型之间、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或10个月至11或12个月),动作作为个体实现目的之手段的功用性进一步明确,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已有动作范型开始可以组合起来以达到新的目的。随后,婴儿能够通过偶然的尝试发现新的动作方式(11或12个月至18个月),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客观外界的最初认识。由此可见,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

26、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随着婴儿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到1824个月,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此时,婴儿可以通过在头脑中组合动作范型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动作,而不需要外显的试误动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此时婴儿在解决问题时无需完全依赖外显的试误动作,但是动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婴儿内部心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是动作性再现表象,即婴儿是通过动作组织、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和过去经验的,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面临新问题时,婴儿仍然需要求助于外显动作,通过与

27、客体直接的相互作用解决问题、扩展认识。可见,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 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并促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源于bbb:/aaaxinli110aaa/xueke/jczs/Index.html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8 / 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