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职业资历惩罚理论的中国解释教师流动对于NRS模型的贡献分析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70413713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9.9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学术职业资历惩罚理论的中国解释教师流动对于NRS模型的贡献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术职业资历惩罚理论的中国解释教师流动对于NRS模型的贡献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术职业资历惩罚理论的中国解释教师流动对于NRS模型的贡献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学术职业资历惩罚理论的中国解释教师流动对于NRS模型的贡献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职业资历惩罚理论的中国解释教师流动对于NRS模型的贡献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论学术职业资历惩罚理论的中国解释教师流动对于 R 模型的奉献分析刘 进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要:通过系统梳理文献构建中国学术职业资历惩罚R的根底假设,采用针对中国 11 所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职业调查数据库,以教师流动特征作为 R 解释的关键变量,对流动次数、流动类型两类流动 特征变量与 R 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客观存在 R 现象,中国大学教师资历与 流动的关系、资历与收入的关系也与西方假设相一致。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中国学术职业中 R 现象会继续加大,大学应科学分析 R 现象利弊,通过促进和标准教师流动有效引导学术职业健康开展。关键词:资历

2、惩罚;大学教师流动;研究型大学;学术劳动力市场 x v y :y y y LU Jin(Ise f , Bejg Ise f Tehlgy, Bejg 100081, Ch): Based on a ssemaic review of 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he auhor pus forward basic hpoheses for hinese R sud. He hen conducs an empirica sud on he reaionship beween he frequenc and pe of facu mobii and R bas

3、ed on a daabase of eeven research universiies in hina. The sud reveas ha he phenomenon of R exiss in hina and ha he reaionship beween facus seniori and mobii and he reaionship beween facus seniori and income coincide wih he mainsream Wesern heoreica expanaions. Wih he furher deveopmen of higher educ

4、aion, he R phenomenon of academic profession in hina wi coninue o increase. Therefore, he pros and cons of R shoud be anazed scienifica, and facu mobii shoud be promoed and reguaed o guide he sound deveopmen of academic profession.y : egaive Reurns o eniori; Facu Mobii; Research Universi; Academic L

5、abor Marke称为“资历惩罚egaive Reurns o eniori, 简称R现象。 1993年,兰塞姆(Ransom)首次检验了这种 “劳动力市场异常现象。 他在检验经验、资历和一些 人口统计学指标对于教师收入的对数关系时发现,大 学教师的收入与资历呈负相关关系。 1但他的这一研 究结果受到质疑, 主要因为其运用了3份不同的调查 量表和指标,包括资历指标在内都存在跨数据集的界一、理论根底与研究假设学术人员收入分层问题是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 早期研究过程中,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先后发现, 在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收入与经验和学术产出呈正 相关关系;但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资历与回报却呈 现

6、负相关关系。 这种收入与资历负相关的现象被学界63复旦教育论坛202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15 13,1定上的差异,比方他对于“大学的界定就横跨“所有大学和学院、“高质量机构 和研究型大学等具有不 同外延的概念。 之后,哈洛克Haock试图用1989年 麻省大学艾默斯特校区的教师数据来印证兰塞姆的 研究结论。 但他发现,在大学教师入职的前15年间,收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潜力在雇佣的时候是难以被用人单位计量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那么变得清晰。 学术成 果多的人很快就被其他学术机构挖走,留下的都是低 学术产出的教师。 有较高资历的教师往往具有“低不 可测的学术生产力, 而最好的教师却永远在路上

7、以 寻求更好的工作。 那些仍然留在原大学的教师是未 获得其他职位邀请的教员,因此,教授们虽然资历相 似、学术成果类似,但实质性的学术成果难度可能是不同的。 这两类人的研究记录可能并不具有相同的 可比性, 高职称教师的低回报反映的是对低学术生 产力的实际支付而不是实质性的工资惩罚。 该种理 论的核心观点是, 实际上教师们并没有受到资历惩 罚。 相反, 资历和生产率之间是存在负相关关系的。 如果控制住教师流动情况,这种资历惩罚现象将进一 步减弱。 很多经济学研究者钟爱这一理论解释8,但 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对“挖墙脚理论进行实证测量 的 方 法 和 成 果 。 已 有 文 献 中 只 有 布 拉 兹

8、 伯 格Brasberg对“挖墙脚进行了定量计量和验证,其研 究选取了美国中西部5所大学的经济类专业教师连续30年的有关数据,发现即使控制住学术产出也存在大 量资历惩罚现象,那些向更好职位或相当职位流动的 教师资历惩罚反而非常严重。 9这与“挖墙脚理论是 不相符的。上述两种理论解释都显示出, 流动与R现象存 在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无论“大学垄断买方市场 理论还是“挖墙脚理论对于R的解释,核心都在于 流动对于相同资历的教师会产生收入上的不同影响,即流动对于R是否发生可能是一种具有“催化意义 的变量。 另一方面,西方从事大学教师流动研究的学 者,也普遍认为资历是影响大学教师流动的核心因素 之

9、一, 即资历情况也会反过来影响流动是否发生,其 中主流的观点认为, 高资历大学教师流动性更低,这 与R研究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比方布朗Brown认 为,流动性差异因职位不同而不同。 高等级职位上的 大学教师流动性比低等级职位上的学者低。 那些获得 终身职位的教师,经常留在原地,直到他们成为全职 教授。 而一旦获得全职教授之后,他们拥有了流动的 选项,比方可能为了寻求新的同事或填补某个领导职 务的空缺会导致流动,但更大比例的学者仍会选择留2与哈洛入与资历是正相关的,之后才出现R现象。克Haock类似,芭比泽特Barbeza也 发 现 在 一 定年限内资历与收入是呈正相关的,资历到达一定水平 之

10、后才出现“翻转。 3R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 其中也包含对于R是否真实存在的质疑。 摩尔Moore等在对19931994学年142位教授和副教授样本的分析中发 现,资历和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并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 绝原假设,但是如果控制住“研究质量指标,那么收入 与资历的这种负相关系数就下降了, 因此他们质疑过 去的R研究结论在于没有控制住“研究质量指标,并 认为R是伪命题“, 没有必要继续讨论下去。 4但是, 学界其他同行却认为,摩尔Moore等学者没有排除资 历与未观测到的职位匹配质量的正相关关系, 而这可 能在相反方向上造成潜在偏差。 进入21世纪,大量研究 继续支持了R存在的假设,如

11、布拉兹伯格Brasberg 等对21年间176位教师的研究找到了资历负回报的有 力证据。 5即使之前否认R存在的摩尔团队,在继续 开展的一项研究中参加助理教授样本,也发现了这种 负向资历惩罚现象再次出现并检验显著。为什么在学术职业中存在R现象? 笔者将西方 学界有关R的理论解释归结为两类。 第一种解释,将R归因为大学的垄断势力。 该种观点认为高资历教 师流动具有高本钱, 且高资历教师并不喜欢流动,因 此,他们的收入与具有相同成就但愿意流动离开的 教师相比要偏低。 比方兰塞姆(Ransom)就认为,来自大 学买方市场的雇佣者具有垄断权力,由于高资历教员 具有高流动本钱, 他 们 不 太 可 能

12、流 动 , 因 此 雇 主高 校在设定薪酬时会充分利用这一情况。 这导致了资 历与收入负相关关系的产生,即那些不愿意流动的教 师,无论是因为家庭还是其他原因,收入都低于与其条件相似但不拒绝流动的教师。 1 博尔和兰塞姆(Boa& Ransom)等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6对于这一解释,长 期从事学术劳动力市场研究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劳动 经济学院院长埃伦伯格Ehrenberg教授,他自己也承 认“我们负责分配工资的院长,充分利用了买方 垄断势力7。第 二 种 解 释 是“挖 墙 脚 理 论Raiding Modes。10对任,因为在那里他与学校、社区有了长期的磨合。于资历与大学教师流动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13、,有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待得越久,人力资本投资越高。 如果一个高级职称的学者打算流动,他积累的64复旦教育论坛202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15 13,1人力资本将很难转移到新的职位中去,因此他们不愿意流动。 另一种解释集中在对于学者寻求另一份高职 称工作的本钱和收益的分析上。 高职称者往往流动成 本更高,选择流动意味着他们将舍去与很多同行的联 系,而潜在的收益,无论是金钱上的还是非金钱上的, 也许都无法弥补这一损失,因此可以判断,更多的高 级职称者会留在他们当前的岗位上,因为他们不能从 流动中得到益处。总体来看, 西方学界有关R现象的两种理论解 释虽然都强调了流动对于检验R现

14、象的关键意义, 但都没有将教师流动作为核心的控制变量来展开分 析,研究存在缺陷。 一方面,“高校垄断权力理论解释 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运行方式难以通过实证数据来检 验,无法确定流动行为、流动意向对于资历与收入的 负相关关系是否真的具有催化作用;另一方面,“挖墙 脚理论解释将学术生产力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作 为关键控制变量,但已有研究发现学术生产力对回归 模型虽有奉献但仍不是关键变量。笔 者 认 为 ,R 现 象 客 观 存 在 并 在 主 流 国 家 得 到验证, 进入高等教育群众化中后期的中国学术职 业,R现象已经或即将出现。 但国际上对于R的 两种理论解释存在的不同程度欠缺对于解释和预测 中国R

15、现象存在缺陷, 本研究拟围绕 教师流动这 一核心控制变量,寻求第三种理论解释,即教师流动 的频率与类型对于资历与教师学术收入负相关的理 论解释。 对于此观点,西方少数学者已经开始了前期 探索但仍未得到具有信服力的相关结论。 比方,前述布拉兹伯格Brasberg等 学 者 试 图 回 答 对 于 同 样 具 有流动经历但流动状况不同的教师, 是否也存在资 历惩罚现象。 他们的研究发现了大量资历负回报的 证据,“即使完全控制了学术产出指标, 当考虑了不 同流动状态、论资排辈和报酬因素,这种负向回报依 然只出现略微变化。 他们的研究认为,那些最终流 动到更好职位或者更具竞争力职位的人也必然面对 这种

16、资历负回报。 即使处于美国经济学学科排名前10的高校教师,也存在这种资历惩罚。 9但该项研究 也仅考察了流动与否的情况, 对于流动细致情况的 考察非常缺乏。本文的研究假设H可概括为:中国学术职业存 在资历惩罚现象,流动变量对于资历惩罚现象具有核 心解释力。 具体包括3个子假设。 H1:资历越高,大学教 师流动比例越低;H2:资历越高,大学教师的学术收入 越高;H3:相同相似资历情况下,流动变量对于R模型的影响大于学术生产力的影响。二、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一有关资历的设定R早期研究学者兰塞姆(Ransom)将资历界定为 “学者在某一机构被雇佣的年限1。 但学界普遍认为, 兰 塞 姆 的 研 究 受

17、 限 于 早 期 美 国 大 学 教 师 全 国 调 查OPF数据的指标设定,该界定并不能完全反映大 学教师的资历状况,后期研究学者那么大多将资历界定 为“从获得最高学位之后的受雇佣年限。 但是,中国 对于大学教师资历的界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大量教师是在入职后获得博士学位,如果将获得最高学历 后至今作为资历界定,显然忽略了其在获得博士学位 前的学术职业从业经历。 因此,本研究将资历界定为: 学者从第一份学术职业工作至今的工作年限。二有关收入的设定结合国际研究量表,本研究有关大学教师流动前 后的“直接收入采集4类指标 , 分 别 是“来 自 学 校 的 工资收入、“来自学校的其他收入、“来自其

18、他学术 机构的收入和“来自其他雇佣收入。 与此同时,结 合中国大学教师薪酬构成实际, 本研究还将3类虽不 属于直接收入但与收入直接相关的指标纳入调查量 表,作为“间接收入观测指标。 一是课题研究经费变 量。 无论是否成认,中国当前状态下,课题研究经费 与教师收入仍存在显性关系。 在一些学校甚至设置 有课题经费按比例提取奖励给教师的政策设计。 二 是住房变量。 在讲求“安居、“乐业 的中国文化之 中,住房情况也是衡量收入状况的关键指标。 尤其是 在高端学者的流动谈判中, 住房往往也会是筹码之 一。 比方看一些高等学校的引才方案中,大多包含有对于住房面积的承诺。 三是配偶收入变量。 当代家庭 经济

19、学的研究认为,职业流动更大意义上不是个人决 策而是家庭行为或者至少是受到家庭情况的重大影 响,因此本研究也 将“配 偶 总 收 入 指 标 列 为 间 接 收 入观测指标。三有关教师流动的设定“大学教师流动英文为“Facu Mobii。 笔者 在阅读有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学者们都使用同 一词语,但往往所指差异很大。 如有的专注于大学教 师的地位获得流动, 有的专注于大学教师的代际流 动,有的专注于区分居住国、学位获得国、工作国等以 国家为单位的国际流动。 由于研究聚焦的需要和调查 能力的限制,本文对于大学教师流动的界定,特指学65复旦教育论坛202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15 13,

20、1术职业从业者附属的学术机构身份的转变。 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学术职业从业者是流动的主 体,新毕业、新出站博士后不属于学术职业从业者,其 初次入职不纳入本研究范畴;二是强调学术机构身份 的转变,一些短期流动如访学被欧洲学者纳入学术 流动的研究范畴,但本文认为其缺乏实质性的岗位轮 转,未将其纳入研究范畴,同时,一些学术机构内部的 岗位轮转、兼职岗位的增加、减少或变换,也都未纳入研究范畴。四控制变量的设定西方R研究非常强调控制变量的设定问题,其 设置的最重要的控制变量是学术生产力变量,既包括 研究数量也包括研究质量。 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监测学者随资历增加研究能力或欲望是否大幅下降。 因

21、此本研究将“最近5年研究情况作为学术生产力控 制变量,并将研究质量进行了主要区分。五数据来源本研究调查数据来自于笔者对中国11所研究型 大学教师流动的调查问卷。按照国家985工程建设高 校名单,参照四个主要的中国大学排行榜,遵循兼顾 地域、兼顾学校类型的根本思路,本研究共抽取11所 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东部4所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部3所武汉大学、华 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部4所兰州大学、电子科 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每所样 本高校抽取35个院系,80名具有流动经历的学者,20 名不具有流动经历的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由于调查 难度较大, 初次

22、调查自2021年11月开始到2021年2月 截止,而后于2021年又进行了2所高校的补充调查。 共 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问卷回收率为40.1%样本结构见表1。 研究运用P19.0进行统计分析。表1 “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调查样本结构三、研究发现一资历越高,大学教师流动比例越低如表2的统计显示, 虽然大学教师资历与是否发 生过流动、发生流动次数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年 均流动次数总流动次数/学术职业从业年限却与资 历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说明资历越高,大学教师 流动比例越低。 这印证了研究假设H1,也与西方学术 劳动力市场R理论研究的结论保持一致, 说明纵观 学术职业一生

23、,随着年龄和资历增加,大学教师流动 意愿是持续降低的。这种高资历导致的低流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 化了高等学校作为买方市场的话语权力,即形成西方 有关R第一种理论解释的现实根底。 这一解释是建 立在“一人一价的教师谈判聘任根底之上的。 虽然中 国研究型大学近年来才在人才引进中逐渐引入这种 教师薪酬制度,但经验证据显示,该制度确实造成类 似资历教师收入上的差异, 比方相似资历情况下,从 外界引进的教师大多在科研启动费、安家费、住房、薪 资收入,甚至职称晋升、国际化交流等方面获得更好 的承诺。 而对于西方有关R的第二种理论解释,即高 资历与低流动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与学术产出存在 显著关联,本文通过进

24、一步检验发现,在控制住最近5 年大学教师国际高质量学术发表的情况下,这种负相 关关系依然存在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西方 的第二种理论解释在中国当前并不适用,即高资历的 大学教师流动频率低并非主要是由于教师本人学术 产出下降和学术质量降低造成的。 但是,西方的该种 理论解释在中国可能具有另外一个方面的有效性,即 如果用“科研获奖如获得国家科技创造类奖项、 “海外履历如曾任教于北美著名高校、“荣誉职称如院士取代“学术产出指标以表征学术质量,那么可能对于R现象具有解释力。二资历越高,大学教师收入越高如表3的统计显示, 在直接收入方面, 大学教师表2 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资历与流动的相关分析66复

25、旦教育论坛202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15 13,1“总收入与资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学校工资收入、“其他雇佣收入 两项指标表现出与总收入具 有一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间接收入方面,也表现 出收入与资历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课题经 费总数与资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纵向课题 经费数表现明显,而“住房面积与资历虽存在一定 的正向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验证了假设H2, 说明大学教师的资历越高其收入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配偶总收入指标表现出与资历存在一定的负向 关系,可能的解释是本调查中具有流动经历的教师中 男性比例较高76.9%,其在流动过程中可能伴随着 配偶一定

26、的职业开展上的牺牲。西方第二种有关R理论的解释, 认为R现象 的出现与高资历教师学术产出降低和学术成果质量 下降有关,而偏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学术论文数量 和质量对资历与收入的根本关系并无显著影响。 该理 论再次在中国实践中未获验证。三中国学术职业R现象的表征上述数据显示,中国学术职业存在资历与收入的 正向关系。 这也符合普通民众有关中国大学教师资历 越老收入越高的感性认知。 但是,是否存在R现象的 根本判断标准在于:相似资历学术职业从业者收入是 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为此,本研究继续进行偏相关分 析见表4。 研究发现,在不设置控制变量时,大学教 师收入与流动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流动经历

27、可能对于大学教师收入具有重要影响直接收入与间 接收入皆如此;在引入教师资历作为控制变量后,该种正向相关关系减弱但仍显著存在,说明中国学术职 业也一定程度上存在R现象,即控制资历的情况下,历、收入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围绕学术职业流动特征进行R第三种理论解释的尝试。 事实上,西方学界 也已经关注到了流动对于R现象的重要性, 只是西 方关注点更多停留在流动对于R现象的区分价值上通过流动检测出同等资历教师的收入差异,而非流 动本身对于R产生的影响。 与之相应的,西方对于教 师流动对R影响的关注停留在“是否流动上,对于 流动特征的关注缺乏。 本研究采集了两类流动指标,寻求流动对于R现象的新解释。 一是“

28、流动次数指标。 流动次数区间设置在15次。 按照前文所述,在控制住资历变量情况下,流动次 数越多的教师收入越高,可以认为在研究型大学中教 师通过反复流动最终确定了其学术劳动力市场报价。 这类似于美国篮球职业联盟BA的球员交易,交易 确定了最终的市场价值。 而那些不流动的教师那么缺乏 市场评估和买方卖方议价过程,流动不畅导致收入凝 固,这导致即使与流动次数较多教师具有类似的资历 与学术产出,其收入却低于前者,即R现象产生。二是“流动类型指标。 传统R研究并没有详细 讨论教师流动的类型特征,也因此忽略了流动类型对 于R现象的可能解释力。 本研究按照学术机构的类 型和 声 望 将 中 国 研 究 型

29、 大 学 教 师 流 动 划 分 为 5种 类 型:1“海归型流动,即由海外高校含港澳台、海 外科研院所或企业回到中国研究型大学任教;2“平 移型流动,即大学教师在国内研究型大学之间进行 流动;3“上流型流动,即由国内“211工程高校流 入国内“985工程高校;4“逆袭型流动,即由国内非研究型大学流入研究型大学;5“跨界型流动,即由中国其他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系统和中国社科仍 表 现 出 流 动 次 数 多 的 教 师收 入 高 于 未 流 动 或 流 动 次 数 低的教师。 表3 中国 研究型大学教师资历 与收入 的偏相 关分析 四 、 教 师 流 动 特 质 : 对 于R现象的新解释本研究

30、证实,中国学术职业也客观存在资历惩罚现象, 国际R研究也首次出现了中 国案例。 但与此同时,研究发 现西方对于R的两种解释 , 未 能 从 根 本 上 厘 清 中 国 学 术 职业R产生的原因。 本研究 发 现 , 教 师 的 流 动 特 质 与 资表4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与收入的偏相关分析 67复旦教育论坛202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15 13,1院系统流入研究型大学。 分析发现,在控制住资历指标情况下,第一种和第四种、第二种和第四种流动类 型的教师“直接收入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见表5。 类似地,可以继续讨论“直接收入与“间接收入的其 他指标。 此种讨论说明教师流动类型对于收入是有直

31、 接影响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检测变量。表5 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类型 与收入的偏相关分析究根底的梳理、实证分析和反思根底上,可为学界提供新的R实证研究方向和理论解释方向。 第三,应客观看待R现象。 笔者认为,这种“资历惩罚外表上呈现出“同工不同酬的不合理性,但在 本质上却是打破学术职业大锅饭,形成有效竞争,完善 学术职业薪酬鼓励制度, 构建适度规模学术职业流动 通道的关键驱动力。 但是,过度的资历惩罚可能造成教 师阶层的显著分化,形成外乡教师与海外教师、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高等学校系统教师与科研系统教师、强 势学科教师与非强势学科教师、 明星教师与普通教师 的对立与心理隔离,可能降低学术职业

32、活力。 这就要求 教育管理者正确认识R的客观存在,并通过有效的管 理决策将这种“资历惩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参考文献1RANSOM M R. Seniority and Monopsony in the Academic LaborMarketJ. Amercian Economic Review, 1993, 83(1): 221233.2HALLOCK K. Seniority and Monopsony in the Academic LaborMarket: Com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 (3):654 657.3BARBEZ

33、AT D A, DONHUE M R. Do Faculty Salaries Rise withJob SeniorityJ. Economics Letters, 1998, 58(2): 239244.4MOORE W J, NEWMAN R J, TURNBULL G K. Do FacultySalaries Decline with Seniority 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8, 16(2): 352366.5BRATSBERG B, RAGAN J F, WARREN J T. Negative Returns to Seniority

34、: New Evidence in Academic Markets J. 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3, 56(2): 306323.6BOAL W, RANSOM M. Monopsony in the Labor Market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1): 86112.7EHRENBERG R G, PEPER P J, WLLS R A. Do Economics Departments with Lower Tenure Probabilities Pay Hig

35、her Faculty Salaries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 80 (4):503512.8MONKS J, ROBNSON M. The Returns to Seniority in AcademicLabor MarketsJ. 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 2001, 22(2): 415426. 9BRATSBERG B, RAGAN J F, WARREN J T. Does Raiding Explain The Negative Returns To Faculty Seniority

36、 J. Economicnquiry, 2021, 48(3): 704721.10BROWN D. The Mobile Professors 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1967.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第一,未来中国R现象有扩大趋势。 中国R现 象随着学术职业的开放而产生,尤其是进入高等教育 群众化以来,中国研究型大学对于优质教师的剧烈争 夺,形成“一人一价、一人一议的新进教师薪酬制度, 为R的出现和开展提供了土壤。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 着高等教育从群众化到普及化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对 高等教育质量的更多关注和中国提

37、升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诉求的上升,R仍会呈扩大趋势,学界和管 理者需进一步做好研究与应对工作。第二,R的理论解释仍需丰富。 西方的两种理论 解释对于当前中国学术职业R现象具有一定 解释 力,但都无法成为核心解释理论。 其中,第一种“高等 学校垄断说,能解释高校“一人一价薪酬制度设计 模式下新引进人才的高收入制度设计,但却无法解释 具有相似资历、处于同一单位、具有不同流动次数学者 的收入差异;第二种有关学术产量与质量对于R影响 的解释在本实证研究中也未得到验证。 本文提出从大 学教师流动特征指标出发进行第三种理论阐释, 根本 意义在于, 在当前中国学术职业仍处于从封闭转向开 放的改革进程之中,既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如严格的 “非升即走分流机制,也缺乏必要的鼓励引导制度设 计如类似于“欧洲研究区鼓励流动的薪酬、社会保障 设计,笔者将另文专门阐述的背景下,凸显流动对于 R的重要作用, 未来学术职业改革就可以以促进和 标准流动为抓手,促成学术职业的健康开展。 对于国 际学术界而言,本理论解释是建立在过去30余年的研收稿日期:20210110;修回日期:20210911基金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工程71273101作者简介:刘进,1985年生,男,江苏东海人,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 育研究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开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术职业、大学教师流动和学术劳动力市场。6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