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70410847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上周星期三,我用一个课时上完了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上出了两种不同的效果。这两堂课引起了我 对语文课的一些粗浅思考。上午在1班,我完全按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上。教学环节如下:(一)导入新课;(二)出示学习目标;(三)了解作者及随笔这一文体;(四)自学课文并完成优化设计中的“基础积累”;(五)师生交流,完善字词答案,掌握字词这些基础;(六)请一两名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说清楚时间、 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 能力;(七)讨论答疑,分小组思考讨论三个问题:1、这第一本书中,你能看出包含着哪些情谊?2、文题“我的第

2、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 理解?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八)师生交流,各组代表展示;(九)主题研讨,思考讨论1、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 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 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 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 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 “人不能忘本”的“本” 在这里指什么?3、作者写了他第一本书的不同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主 题);(十)师生交流。前面六个

3、环节比拟顺畅,因为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可是到第七 环节就开始出问题了。首先,讨论一共有6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难,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面对无法解决的题只能偷偷寻求辅导书(我在班级 强调课堂上不能拿出辅导书),我在巡查过程中对他们的指导毕竟是 有限的。在资料书的帮助下,有些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却不能解释 清楚给大家听,因此还是不理解,不理解的是多数。我看到的是一双 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和烦躁郁闷的表情。学生的发言少了,自然我的讲 解就多了,渐渐我的焦急和烦躁也流露出来了。这堂课就在学生的烦 躁、郁闷和我的焦急、无奈中以失败告终。课堂上师生是互相影响的 呀,老师感染学生,学生影响老师。这堂课会这样生硬、枯燥

4、,除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外,那就是直 接抛出六个难题给学生讨论实在是败笔呀!这样的课,学生哪里能体 验到学习的快乐呢?幸福感更是一种奢望呀!下课后,我马上意识到 必须调整教学方式了,不然下午在27班,“悲剧”将重演。我马上 找到龚老师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在龚老师的帮助下,我以一种新 的轻松的方式去27班上课。开始的五个环节与原先的设计一样,第六环节以我引导、学生展 示为主了。我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以“以大到小”或“从粗到细”的 方式进行教学。形成了 “中心人物,我一一中心载体第一本书 一一与我有关的人物(父亲、乔元贞、狗)一一各自的故事一一 各自蕴含的情谊(父子情、同学谊、童年乐)一一第一本书的

5、含 义”这样的知识链。这样一改,没有徒有形式的“讨论答疑”,也没 有生硬的“师生交流”。人物对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而之前复述 整个“第一本书”的故事变成了复述三个有关的小故事了,这一环节 学生争着抢着要来讲故事,在讲述故事时有很多同学补充了自己童年 时代自己类似的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感受。蕴含的情谊在前面复述故事 的基本上,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进一步就升华到文章主题了 一一” 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这时候学生能深刻理解了。整堂课学生的积 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热烈之下学生的情绪一步 步高涨,而我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 了学生的快乐和自己的幸福。我想,语

6、文课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几个重要问题,然后把问题填 充到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几个环节中去,这样的结果只是把文章肢解 得支离破碎,问题也是强行剥离出来的,学生也只就问题而思考问题, 这种方式是一种“孤立语文”教学。结果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紧 张而无措,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 机械地传授知识,这是人与人的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学生首先是个 人”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周密的去研究教材,向学生揭示那些起 初看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关键点,因为这些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 联系和其他有机联系,他们将会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 发求知欲。”语文老师应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去提炼文章,然后根据 学生的心理逻辑、生活经验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一步 步去体验、感悟文章。走在教改的路上,我在努力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