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

上传人:dc****87 文档编号:70277814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7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开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构造与围护构造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构造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

2、之间传递荷载的构造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美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构造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管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局部组成。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向的: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

3、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的构造为室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外表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开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

4、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

5、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三、井干式构造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

6、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根本型制一、根本单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根本单元为间。两榀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二、构造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构造上根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

7、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三、构造方式各节点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四、面阔与进深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面阔俗称开间。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特别重要的建筑用九开间;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

8、叫做明间宋代称留神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两端的间叫梢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整个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设廊子。各间面阔在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留神间最宽,次间次之,梢间同次间宽或更次之,廊最窄,这样可以突出留神间的地位,加强中轴线。当然业有各间相等或各间不均的。五、院落的组成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假设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厢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布置的建筑称前殿或倒座。这样布置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称为院。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

9、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六、步的概念梁架上相邻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即水平投影距离清代称为步或步架。各步之总和业就是通进深。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一、柱的分类一、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二、按柱的断面形式分中国古代建筑多使用圆柱。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断面形式。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类按柱所处位置总的可分为外柱和柱两大类。具体分主

10、要有以下几种: 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局部的重量。 2、金柱位于檐柱以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的金柱称里围金柱。假设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金柱承受屋檐局部以上的屋面重量。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空间。 4、山柱

11、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

12、法式中的殿堂构造,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一、金厢斗底槽由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侧设有中柱。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局部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

13、殿、塔等。另外,在、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三、柱的生起与侧脚 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留神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造法式规定留神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留神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二、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

14、,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四、柱的收分与卷杀 一、收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小式建筑的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为71000。二、卷杀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

15、富有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五、柱础与石质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石质是柱脚底下,柱础上面一种垫状构件,木制的称为木质,铜制的称为锧,石制的称为石质。枋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一、额枋与平板枋额枋简称额,它是柱头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檐柱头上的额枋又称檐枋。额在汉至唐的时期称为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头顶

16、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期,楣开场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下层楣叫做由额,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由额为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的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一样的木板,宋称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二、脊枋与金枋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板。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每根金枋对应一根金桁。在金枋与金桁之间为金垫板。脊枋或金枋的两端或交与金柱、或交与瓜柱包

17、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或交与梁架的侧面。三、箍头枋又称搭脚大额枋箍头枋是檐枋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檐枋的一种。在建筑物的梢间或山面的转角处与角柱相交的檐枋叫箍头枋。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箍头枋有单面箍头枋与搭脚箍头枋之分。单面箍头枋用于悬山建筑的梢间;而搭交箍头枋用于庑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转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转角处。箍头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头枋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状;无斗拱的小式建筑中则做成三岔头的形状。四、穿插枋位于抱头梁或桃间梁下,连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叫穿插枋,位于桃间梁下的,也叫桃间随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间的叫斜插金枋。五、天花枋及天花构造天花枋

18、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构件之一,它与天花梁共同构成室天花的承托构架。其中,位于面阔方向的称为天花枋,位于进深方向的称为天花梁。天花枋与天花梁断面不同,但其上皮均与天花上皮平。天花上另一种半圆形断面构件叫做帽儿梁,常与天花支条连做,沿面阔方向布置。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吊顶中的大龙骨。贴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侧面的天花支条又叫贴梁。六、雀替雀替又叫角替,置于梁坊下与柱交接处,可加固梁坊与柱的连接,缩短梁坊的净跨距离。雀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雀字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的意思。雀替主要有以下几类: 1、雀替。指的是普通雀替。 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 3、小雀替。出头很

19、小。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 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华美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 7、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美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雕饰件。七、地栿地栿是连接柱脚的水平构件,以加强柱下部的整体刚度。在开门处也做为门槛。在栏杆下面,须弥座上,有一层水平条带,也叫地栿,用以安装栏杆。梁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的构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

20、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假设建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T310。梁的长短随房屋进深而定。一、梁的分类一、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顾名思义,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的直线。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图321。汉代称为虹梁。 (二)、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 1、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的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檩,则

21、称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梁。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的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 + 宋代的梁称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总数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 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三架梁两端搁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撑脊檩。所谓瓜柱指在抬梁式构架中立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支起,并使之到达所需要的高度的构件。假设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径长,称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径或长宽者,称为柁墩。瓜柱按其所处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称。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

22、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 3、四架梁与六架梁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顶也叫元宝脊上。卷棚顶没有正脊,脊部做成圆弧形,下用月梁支撑,月梁两端各设一根脊瓜柱,承受月梁传下的荷载。 4、桃间梁在带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将檐柱与金柱拉结起来,并将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间梁。 5、抱头梁抱头梁用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与大式建筑中的桃间梁一样,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梁头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二、梁头形式在汉代明器中显示的梁头为垂直截割,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梁头,宋元建筑中常用

23、蚂蚱头,明、清建筑中则多用卷云或桃尖。三、举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为一凹曲面。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宋代叫举折。举架的根本原则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根本方法是调整各层瓜柱的高度。由举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这种做法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举架的做法举架的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5/10。二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

24、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类推。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2、举架先从檐檩开场,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场,自上而下。3、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4、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桁、檩桁、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木专。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

25、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一样。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三、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檩。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木专,中金桁宋称中平木专,下金桁宋称下平木专之别。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檩及附件:一、梢檩:指悬山建筑向两山外挑出的檩。二、扶脊木:叠置于脊桁上的构件,断面为六边形。其两侧与脑椽相交,所以需剃凿出椽窝。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桩,扶持正脊,安插脑椽。三、垫板:每种桁檩下面均设有相对应的枋,作为瓜柱之间的连接件,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桁檩与

26、枋中间为相应的垫板。四、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五、替木和攀间:唐代用替木托木专。宋代撩檐木专下或用替木,或用通常的撩檐枋,而平木专和脊木专下使用攀间相托。攀间使由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拱组成的各梁架间的重要连接件,是相邻两榀梁架上的蜀柱间起联系拉结作用的横木。由两材攀间、单材攀间。捧季节拱、实拍攀间等组合形式。这类构件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金枋、脊枋。檩下只用垫板和枋,合称一檩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间。椽椽是按垂直与桁檩的方向,置放与桁檩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构件。一、椽的分类一、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的椽子叫脑

27、椽。二、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的椽子。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伸出檐桁之外的局部叫出檐。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二、附件一、檐:钉附在飞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呈直角梯形,长随通面阔,高同椽径。它

28、的作用在于把檐口处的飞椽连在一起,以保证飞椽的相对位置固定。二、小连檐:钉附在檐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也是直角梯形,长随面阔,厚为板厚的1.5倍,宽同椽径。作用为将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对位置上,防止其游移。三、闸挡板:用以堵塞飞椽之间空挡的闸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飞椽高,宽为飞椽空挡净宽加两侧入槽尺寸。闸挡板与小连檐配合使用。如安装里口木则不再用小连檐和闸挡板。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连檐和闸挡板的结合体。其长同通面阔。高为小连檐厚加飞椽高,宽同椽径。里口木需按飞椽位置凿出凹口,飞椽即从凹口穿出。里口木用材较费,加工麻烦,且笨重,无特殊要求时,一般不采用。五、椽碗:封堵檐椽间空挡的挡板。椽碗侧立钉在

29、檐檩中线侧,其外皮与檩中线齐,檐椽即从碗洞穿过。碗椽系在檐柱间安设装修,以檐柱为界划分室外时才采用。假设在金柱上安设装修,以金柱为界划分室外时,则不设椽碗这一构件。椽碗可以封堵檐椽间空挡,分隔室外空间,防止鸟雀钻如室,也有防寒保温的作用。六、椽中板:当在金柱间设装修,划分室外时,需在金檩上安设椽中板。其作用与椽碗一样。它位于檩中线外侧,里皮与檩中线齐。并夹设在檐椽与花架椽之间,故名椽中。其长随通面阔,厚同望板,宽1.5椽径或按实际定。七瓦口:承托底瓦和盖瓦的构件,钉附在檐上。七总长按通面阔。明间正中应以底瓦座中。瓦口高为椽径的1/2,厚为高的1/2。其他构件一、蜀柱与叉手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

30、的名称,又叫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攀间,柱角处装木沓。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木专。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木专,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二、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唐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使用了半驼峰。三、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木专的构件。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四、替

31、木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据。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这种构件。宋代,檐下替木通常连续,实际成了撩檐枋。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五、平座与滴珠板平座是指楼阁式建筑上由楼层向室外挑出的平台或走道局部。它主要由平台,栏杆和斗拱组成。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由一些竖向木板拼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拱高,厚度为沿边木厚度2斗口的1/3。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头形状,如意头宽为板高的1/2,或按总面阔划定。翼脚构造中国古代建筑屋角的转角部位向上翘起,使两个方向的檐部在立面上形成优美、轻

32、灵、流畅的曲线,宛似鸟翼,故称为翼脚。从平面上看,在两个方向各形成一条向45度在矩形、方形平面建筑中斜角方向逐渐向外伸出的和缓曲线。翼角由老角梁、仔脚梁、翼角椽、翼角翘飞椽、檐、小连檐、檐头望板、枕头木等构件组成。一、角梁这里指外转角角梁。在矩形平面的四坡顶建筑中,角梁位于同檐面和山面各成45度角的分位上。角梁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为老角梁,上面的是仔角梁。老角梁与仔角梁后尾交于搭交金桁处。老角梁的上皮做桁碗承接桁檩之带碗口的构件,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撑头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碗大小同桁径,以承受桁或檩。仔角梁的下皮做桁碗,并合抱住搭交金桁的交点处。这是最常用的做法。另一种做法

33、叫插金做法俗称刀把做法,用于重檐或多层檐的下层檐角梁,其后尾不和搭交金桁相交,而是做榫插入角柱。榫可做成半榫,也可将老角梁后尾做成透榫,出榫局部做成方头或麻叶云头。角梁的伸出和翘起有冲三翘四之说。冲三是指仔角梁梁头的平面投影位置,比正身檐平出即檐椽头部至挑檐桁中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的长度在加上3个椽径。老角梁的前端头部,一般做成霸王拳的形式,后尾刻做三岔头。所谓翘四是指仔角梁头部边棱线即檐下皮,第一翘上皮位置比正身飞椽椽头高出4椽径。角梁的翘起有三个因素:、老角梁的前部是扣压在正心桁和挑檐桁上面的,而后尾却被压在金桁下面,使老角梁本身前端向上翘起。、仔角梁头部探出老角梁以外局部,比它的正身下皮延长

34、线又翘起一个角度,使仔角梁头比老角梁头翘起更高。、角梁本身的高度尺寸大于正身檐椽和飞椽。二、翼角椽翼角椽系檐椽在建筑物转角处的特殊形式。翼角椽无论是平面、立面及构造形式都与正身椽不同。紧靠角梁的翼角椽为第一根,紧靠正身椽的翼角椽为最末一根。在平面投影上,正身椽与角梁的夹角为,而翼角椽从最末一根起,至第一根,其与角梁的夹角则逐渐减小。同时,从最末一根翼角椽起,至第一根翼角椽,其外冲的长度也越来越大。第一根翼角椽冲出长度接近老角梁外冲长度,但翼角椽本身长度约等于正身檐椽,所以它的后尾大约落在老角梁2/3长位置处的仔角梁上。所以仔角梁梁侧应从第一根翼角椽后尾处开槽,以承搭翼角椽尾。从立面上看,翼角椽

35、椽头从最末一根起逐渐抬高,至第一根翼角椽已接近老角梁头的高度。三、翘飞椽翘飞椽是正身飞椽在建筑物翼角局部的特殊形式。它和正身飞椽的区别在于:一、翘飞椽随仔角梁向外冲出,所以比正身飞椽长。二、翘飞椽需随仔角梁翘起,所以它的上皮线不是一条直线。三、翘飞椽头随着起翘而逐渐翻转,呈不同角度的棱形,而与正身飞椽的方形椽头不同。四、翘飞椽随起翘而产生的扭脖称翘飞母的角度不断改变。斗拱一、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承重。它承受梁架传下来的荷载,并将其传到主子上,在通过柱础传至屋檐。它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挑出更远,以保护墙身和台基。在室还可以承托天花枋,构成室天花。在设有平

36、坐的多层建筑中,斗拱又是平坐的支撑构件,所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构造构件。二、抗震。斗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织的铺作层,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它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力。所以,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包括多层的楼阁和高耸的塔,经历屡次强烈的地震而仍能巍然屹立。三、装饰。纵横交织,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韵律井然,使斗拱成为中国古建筑上重要的装饰构件。四、建筑等级的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坛庙、寺观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同时斗拱的形制也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此外,对我们来说,斗拱的形制也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建造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二、斗拱

37、的组成与分类一、斗拱的组成斗拱在构造上由四种部件组成。 1、拱。与建筑物外表平行的弓形构件。 2、翘。与建筑物外表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夹角的弓形构件。其形式与拱一样,唯放置方向不同。 3、昂。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这是真昂。明清时昂的构造作用下降,常常仅起装饰作用。其形式为将翘向外的一端特别加长,并斜向下垂或斜向上挑出。 4、斗与升。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清代叫升。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在全部设有横拱的斗拱中,升上只承托与建筑物外表平行的拱或枋一种构件,所以只开一面

38、口,叫做顺身口;而斗拱则承托相交的拱与翘昂,所以斗上开的是十字口。二、斗拱的分类及各局部名称 1、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处的局部可以分为两大类。1、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种。A、柱头斗拱。直接座于柱头上。宋代叫做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B、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做补间铺作,清代称平身科。C、转角斗拱。位于角柱上。宋代叫做角铺作,清代称角科。D、溜金斗拱。在明清时期由带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转化而来。E、平座斗拱。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撑平座。每一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称一攒。2、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 2、拱的分类及各局部名称1、按拱所处的构造位置可分为两大

39、类。现以外檐斗拱为例做介绍。A、正心拱。但凡位于檐柱中线上的拱,都叫正心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纵中线上需加宽0.30.25斗口的槽口,用以安放拱垫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多一个拱垫板的厚度。B、单材拱。凡不在檐柱中心线上的拱都叫单材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外的单材拱又叫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线以的单材拱又叫里拽拱。2、按拱的长短尺寸可分为三类:瓜拱、万拱和厢拱。瓜拱最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这是清代的规定。瓜拱和万拱常相叠并用,瓜拱在下,万拱在上,瓜拱托着万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正心瓜拱宋代称泥道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万拱叫做正心万拱。位于单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万拱,分别叫做单材

40、瓜拱、单材万拱。又可以分为外拽瓜拱、外拽万拱和里拽瓜拱、里拽万拱。厢拱总是安放在最上层翘或昂两端,外拽厢拱承托挑檐枋,里拽厢拱承托天花枋。在正心拱位置不会出现厢拱,所以厢拱没有正心和单材之别。瓜拱、万拱、厢拱是清代的名称。在宋代瓜拱称瓜子拱,万拱称慢拱,厢拱称令拱。3、拱的各局部名称。在拱的中间部位有与翘、昂或要头相交的卯口。拱的两端有承托升的分位。在升与卯口之间,拱向下弯曲的位置叫做拱眼。拱的两端下面曲卷处叫弯拱。弯拱的曲度在清代营造法式里有瓜四、万三、厢五的规定,使拱弯分成几小段直线,以便制作。3、翘、昂的分类与斗拱出跳1、翘与昂的分类A、翘。但凡向、外出跳的拱清代叫做翘,宋代称华拱。宋代

41、把出跳叫做抄,每出一跳叫做一抄。例如双抄即出华拱两跳。C、昂。昂也是斗拱向外出跳的构件,只是形式与翘不同,昂头部伸出特别长。1、下昂。下昂是向下倾斜的构件。下昂的作用在于使斗拱出挑长度和华拱一样时,减低斗拱抬升高度。这样可使屋檐伸出较深远时,斗拱不至于抬升过高。2、上昂。上昂是斗拱向外上方斜出的构件。它可以在斗拱挑出长度与华拱一样时,增加斗拱高度。2、斗拱出跳翘华拱或昂每向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以正心拱为中,每向、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按宋代和清代的规定,斗拱向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铺作,清叫三踩;出两跳,宋叫五铺作,清叫五踩;出三跳,宋叫六铺作,清叫七

42、踩;出四跳,宋叫七铺作,清叫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铺作,清叫十一踩。宋代斗拱出跳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出跳数3长数项。清代斗拱出跳的踩数是指一攒斗拱中横拱的道数。清式斗拱每拽架都设有横拱,所以每攒斗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枋,即为每攒的踩数。唐宋时期,里外拽斗拱上常有不设横拱的做法。这种做法叫做偷心造。而里外拽上设横拱的做法做计心造。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昂。如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等。清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如五踩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等。最简单的斗拱为不出跳者,分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无论一攒斗拱出几跳,在最里、最外两跳上只有一层厢拱令拱。

43、外拽厢拱上托着挑檐枋,挑檐枋上座着挑檐桁;里拽厢拱上托着天花枋。其余各踩都只有两层拱,瓜拱在下,万拱在上。万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叫正心枋,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拽枋宋称罗汉枋。无论踩数多少,正心万拱以上就用层层的枋子叠上,一直到正心桁下。3、翘昂的构造做法以清式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斗拱为例。翘与拱的做法完全一样,只是方向不同。昂向外伸出一端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翘,或者做成菊花头、霸王拳一类的雕饰。在最上层翘昂的上面,还有两层与翘昂平行的构件。下面的叫耍头,上面的叫撑头。耍头里外两端均外露,外端往往做成蚂蚱头,里端做成六分头。撑头外端不露出,抵住挑檐枋;后尾露出刻座麻叶头。4、斗和升的

44、分类及各分部名称1、斗和升的分类。A、大斗。汉代称栌,宋代叫栌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攒斗拱的最下层,直接座在柱头或额枋、或平板枋普拍枋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头翘或头昂。所以,全攒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斗上。B、三才生。宋代叫散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C、槽升子。宋代叫齐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正心拱或正心枋D、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它位于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层翘或昂及与之相交的拱。2、斗与升各分部名称。A、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开有装设翘昂的槽口,称做斗口。清代把平身科斗拱大斗的斗口作为权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根本单位。B、斗耳。斗口两侧突起的局部。

45、C、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局部。宋代叫做斗平。D、斗底。斗腰下面的倾斜局部。宋代称斗欹。宋代规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比为4:2:4。三、斗拱的模数制一、宋代斗拱的模数制宋代营造法式中把建筑物的长、宽、高各种构件,包括斗拱的宽和广高,都用份数订出标准,称为材份宋写作分制。这是中国古代的模数制。这种模数制的根本单位为分。规定1材15分。另以契和足材作为辅助单位。一契2/5材6分;一足材1材1契21分。矩形构件均为高15分度,宽10分度,即高:宽3:2。上下拱之间的距离为契,高6分度,宽4分度。单材拱断面也是高15分度,宽10分度;足材拱高21分度,宽仍为10分度。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物等级将材分为

46、八等二、清代斗拱的模数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翘昂的卯口宽度作为模数的根本单位,叫做斗口。清代单材高度比为14:10,足材20:10。斗口制为宋制分值的十倍。斗拱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由宋制和清制相比,可以看出用材普遍减小。随着历史的开展,斗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四、平身科斗拱构造平身科斗拱位于两柱之间,座在额枋或平板枋上。它的构造作用远逊于柱头科斗拱。 1、大斗。大斗是各类斗拱最下面一层构件。大斗的上面,沿进深和面阔两个方向的中部,刻有十字形开口。其中,正面开口宽度为1斗口,即模数制中的斗口。里面安设头翘或头昂。因为大斗顺面阔方向的两侧需安设拱垫板,所以尚要剔出拱垫

47、板槽。 2、正心瓜拱与头翘。这是第二层构件。顺面阔方向为正心瓜拱,沿进深方向为头翘。清式斗拱同一层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构件均为十字相交,并按山面压檐面的原则构造既是用头翘压住正心瓜拱。正心瓜拱和槽升子常用一根木料制成,以利制作和安装。 3、正心万拱、单材瓜拱与昂。这是第三层构件。顺面阔方向,在正心瓜拱上安设正心万拱;而在头翘的十八斗上安设单材瓜拱。正心万拱两端仍做出槽升子。单材瓜拱两端设三才生。4、正心枋、单材万拱、外拽厢拱与耍头。这是第四层构件。正心枋安置与正心万拱之上。单材万拱安置在单材瓜拱之上,其两端也设三才生。在昂头的十八斗上,顺面阔方向安设外拽厢拱,两端各设三才生;沿进深方向安设耍头,其

48、外端刻做蚂蚱头,后尾为六分头。 5、叠置正心枋、拽枋、挑檐枋、里拽厢拱、撑头木、钭斗板与盖斗板。这是第五层构件。在第四层构件正心枋的上面在叠置一层正心枋。单材万拱的上面安设里、外拽枋。在外拽厢拱上面安设挑檐枋。在耍头后尾的六分头上安设里拽厢拱,其两端为三才生。在耍头上沿进深方向设撑头木,其外端抵住挑檐枋而不外露;后尾外露做成麻叶头。在挑檐枋和各拽枋上设钭斗板和盖斗板,以放鸟雀由斗拱上进入室,并可起到防寒保温作用。2、续叠正心枋、井口枋与桁碗。这是第六层构件。在第五层构件叠置正心枋上在续叠正心枋,直至正心桁下,其高度由举架要求而定。在里拽厢拱上设井口枋,井口枋是为架构室天花而设的构件。以上为清式

49、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构造。当斗拱的踩数增加时,外檐蚂蚱头数量不变,只增加翘或昂的数量;五、溜金斗拱溜金斗拱是明清时期由平身科带下昂斗拱转化而来。它的特点是,沿进深的昂、翘、耍头、撑头等构件,自正心枋以,按檐步举架要求斜向上延伸。其中的耍头和撑头两个构件,或者其中之一,一直延伸至下金步位置。溜金斗拱可分为落金溜金与挑金溜金两种做法。挑金溜金与落金溜金之不同仅在于挑金溜金后尾起秤杆件没有花台科斗拱的支撑,纯属悬挑构件。这种做法用于荷载小的如亭子建筑上。六、品子斗拱品子斗拱用于平座挂落或者室金柱上,承天花枋。这种斗拱正心枋两侧跳出均用翘,仰视如品子。当用于平座挂落时,正心枋上皮与挑檐枋上皮平。七

50、、牌楼斗拱牌楼斗拱是一种特殊的品子斗拱,其正心构件的两侧完全对称。八、攀间斗拱攀间是相邻两个梁架蜀柱与蜀柱之间起拉结与联系作用的横木。这是宋代构件的名称,相当于明清时代的金枋与脊枋。明代建筑中,常在金脊桁与金脊枋之间安设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称为攀间斗拱。九、隔架斗拱隔架斗拱用于承重梁架及随梁之间,以增强承重梁架的抗弯能力。十、藻井斗拱藻井斗拱只用于室藻井。它没有构造作用,而只起装饰作用。藻井斗拱采用以正心枋中心为界,只做外出一半的半面做法,后尾做燕尾榫交于藻井板上。多层木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中多层木建筑实际上是由假设干单层木构架相叠垒而成。在层间有使用暗层、斜称等加固措施者。多层木建筑构造的关键是

51、上下层柱子的连接构造,其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分层设柱的连接宋营造法式上有两种做法: 1、叉柱造。即将上层柱的脚底处做十字开口,插入平座柱的斗拱;平座柱底脚处也做十字开口,插入下层柱头上的斗拱,但应向退入半个柱径。这种做法便于施工,但因柱脚开十字口而降低了柱角强度,并且柱收进少,立面外观不够稳定。中国古代多层木建筑大量使用这种叉柱造。 2、缠柱造。即在下层柱顶端增设斜梁;上层柱座在斜梁上。二、通柱做法即一根柱直通多层,甚至直通到顶。第四章屋顶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且异于外国建筑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一、屋殿顶屋殿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形式,常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上,如:宫殿、陵

52、墓、陵寝、太庙、建筑,称为皇权与神权的象征。民间是禁用的。特别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一、屋殿顶的构造屋殿顶有前后左右四个坡,所以又称四阿顶。左右两坡即山面坡。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处形成四条脊,叫做垂脊。整个屋顶共有五条脊,所以叫五脊殿。屋殿顶部梁架主要由两局部组成,即正身梁架;山面梁架和转角局部。正身梁架组成前后两坡,其构造为抬梁式构架。构成屋殿顶的关键是山面梁架与转角做法。因为山面的桁檩与正身桁檩垂直放置,而和正身梁架平行,所以需要解决支撑山面桁檩的梁。在屋殿顶中设置了一系列的顺梁和顺趴梁以承托山面桁檩。顺梁和顺趴梁与正身梁相垂直放置。41顺梁无论是标高、形式

53、和断面尺寸皆与相对应的正身梁一样。设置顺梁有个根本条件,即顺梁下面必须有柱承接。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常见的顺梁为桃间顺梁。假设下面没有柱承接,则只能用趴梁。顺趴梁的里端搭在正身梁架上,外端扣在山面桁檩上,其上用瓜柱或柁墩承托上一层桁檩324趴梁和顺梁的区别在于趴梁扣在桁檩上,靠桁檩支撑;顺梁在桁檩下,两端承托桁檩。按位置不同,顺趴梁又有上金顺趴梁和下金顺趴梁之别。山面桁檩与正身桁檩在转角部位搭交,下面由交金瓜柱或交金墩支撑。在转角部位的搭交桁檩间,放置角梁和由戗,做为垂脊的骨架。二、屋殿顶推山做法所谓推山,即将正脊的两端向外延长,使山面屋面从正脊端向外推出。这样做,山面屋面比正身屋面更加陡峻

54、。这种做法的关键意义在于使屋殿顶的四条垂脊由原来平面投影的与山面均成45度的直线改变为平面投影呈折线形状42,从立面、透视上看来,使四条垂脊变成更加优美的柔和曲线。因脊桁两端向外伸出,其端部下面需增设太平梁和雷公柱两种构件予以支撑,推山做法有两种情况: 1、檐、金、脊各步架相等。推山做法一个重要原则是檐步架不推,以保证檐步的方正。所以,推山是从第二步,即下金步开场的,推出尺寸为该步架的1/10,假设各步架为五尺,则推出五寸,第二步架变成了四尺五寸43。第三步推出时,按第二步的1/10,即四寸五分,实际第三步架变成了四尺零五寸。依次类推。 2、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假设金步与脊步各步架相等,仅檐

55、步架不等的,应视为各步架相等。所以,所谓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主要是指金步与脊步的各步架不相等。此种情况推山时,仍保持檐步不动,第二步推出其本身步架长度的1/10假设其原步长为五尺,则应推出五寸。以后各步推出时都应首先减去前面各步已推出的尺寸,在推出剩余长度的1/10设第三步架原长四尺,减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后,剩余三尺五寸,应在推出三寸五分,实际第三步变成了三尺一寸五分。假设第四步架原长为三尺,则应首先减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和第三步推出的三寸五分,在推出二寸一分五厘。一次类推。二、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组成,左右两侧用山墙封死,正脊、檩木等均不挑出的屋顶形式称作硬山顶。在常用的屋顶形式中排在屋

56、殿、歇山、悬山之后,属于地位最低的屋顶形式。因此,常用在各类次要或附属建筑物上,也大量用于普通民居中。硬山建筑也有大式和小式之分。最常见的为小式硬山顶建筑。如:常用于民居中正房或过厅的七檩前后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或配房的六檩前出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倒座或后罩房的五檩无廊式硬山建筑等49。大式硬山建筑常用作宫殿、苑囿、陵寝、寺庙等建筑群中的附属建筑或配房、大多不用斗拱。假设使用斗拱,也只做简单的一斗三升成一斗二升交麻叶等不出踩的斗拱。硬山建筑的正身梁架为普通的抬梁式构架。硬山建筑中有特色的构架为贴山墙处的排山梁架。排山梁架中常使用山柱410。山柱立于台基之上,柱顶承托脊檩。

57、山柱将排山梁架分为左右梁局部,使各梁架分别变为由上至下的单步梁、双步梁等411。排山梁架全部包在山墙,室外看不到。但室常将山墙与柱相交处做八字门露出柱体。大式硬山建筑常用园椽,而小式硬山建筑有使用方椽者。普通民居常常只用檐椽,不用飞椽,称为老檐出做法。三、悬山顶悬山顶建筑的正身梁架和硬山顶建筑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悬山建筑左右两山处的均向外挑出。所以称为悬山,又叫挑山或出山。梢檩向外挑出长度有两种做法。其一,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的长度等于檐出尺寸;其二,由山面柱向外挑出四椽四档412。为了保护挑出的檩头,在各檩头的外面需钉上一块叫做博缝板的木板。为了增加建筑的美观,博缝板的端头常做成霸王拳状413。

58、悬山建筑的山墙有三种做法:其一,象硬山式建筑的山墙一样直砌到顶,仅把挑出的檩木和燕尾板露在外面。其二,将山墙砌至各层梁下皮,并沿瓜柱向上折砌,使山墙呈阶梯状,把梁架局部露出。这种做法称五花山墙414。其三,山墙只砌至大柁下皮,梁架上三角形空挡处用象眼板封起来。四、歇山顶歇山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中的地位仅次于屋殿顶,所以在宫殿、陵墓、寺庙、园林、贵族府邸等建筑中被大量使用。从外观看,歇山顶好似时悬山顶和屋殿顶结合而成。其上部有前后两面坡和山花、博缝,宛如悬山顶;其下部前后左右四面坡,又如同屋殿顶。所以歇山定即庄重又轻盈。一、两山破面做法歇山收山1、檐椽的承接歇山顶前后两坡面的檐椽承接做法与庑殿顶

59、一样。其两山坡面的檐椽前端搭在檐檩或正心桁上,后尾插入采步金梁的预留椽碗中。采步金梁这个构件在宋代建筑中已有雏形,叫做系头栿在明代常以桁檩的形式使用,叫做采步檩;直到清代才形成了身似梁,端头似檩的采步金梁。2、采步金梁的承接采步金梁的承接有两种方法,即顺梁法415和趴梁法416。趴梁中的趴梁,既是承接采步金的梁架,又是梢间的金枋又称老檐枋,所以改称金枋带趴梁。二、两山山花、博缝做法清代规定:歇山顶山花板外皮位于山面檐檩或正心桁的檩中向一檩径处417。由此确定了脊檩脊桁向外挑出的长度。山花板外面,沿前后两坡屋面举折安装博缝板。山花板装订在里面由草架柱和穿构成的木架上。草架柱外面承托山花板,上端顶

60、托悬挑出来的檩(桁),每根檩桁下设一根草架柱。草架柱在水平方向由穿又称横穿或穿梁连接起来。草架柱和穿枋为方形断面。草架柱的下端立在踏脚木上,踏脚木放在山面檐椽上,其底面按檐椽举度做成坡面,所以断面为直角梯形。踏脚木与檐椽用铁钉或铁件固定,两端与下金檩相交。假设檐步步架较大,脚踏木可从下金檩下皮穿过,直达角梁侧面。山花板由木板拼成,起分隔室外的作用。博缝板用以遮盖外露的梢檩,并有美化作用。以上这种做法称作收山。五、攒尖顶攒尖顶是一种屋顶各面向中间交汇,形成中央尖顶的屋顶形式。这种屋顶形式在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相当广泛,其大量使用在园林建筑中的亭子上。其平面形式眼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

61、。屋面可以做成单檐、重檐、三重檐等。一单檐方亭:单眼方亭的下部构架柱子,额枋等与一般建筑一样,唯柱头上设角云,用以承接檐檩。角云又叫做花梁头。上部构架有两种做法: 1、趴梁法。即井字梁法。一般沿进深方向放置两根长趴梁,梁两端趴在檐檩上,平面位置在金檩平面的中轴线处。在面阔方向设短趴梁,趴梁两端在长趴梁上,组成井字形的上部构架,其上再放金枋,金檩等构件。 2、抹角梁法。抹角梁放置在与面阔和进深均成45度的位置上,梁两端搁置在檐檩上,梁轴线必须穿过交金檩的交点418。4根抹角梁组成上部构架,以承金枋、金檩、角梁、由戗、雷公柱等。二、重檐方亭重檐方亭的柱网有所谓单圈柱和双圈柱之分。 1、双圈柱双圈柱重檐方亭相当于在单檐方亭外面再加上一圈围廊檐。圈的金柱支撑上层檐,外圈的檐柱支撑下层檐。金柱与檐柱间用抱头梁、穿插枋等拉结。上层檐做法同单檐方亭419。 2、单圈柱单圈柱的重檐方亭仅有外围的檐柱,而无圈的金柱。显然室的有效使用空间得以扩大,但是上层檐构架的支撑需特殊处理。通常采用井字梁法或抹角梁法。1、井字梁法井字梁法是先在方亭每边明间两柱间沿面阔和进深方向各架设两根梁,形成井字构架。在井字梁交接的节点处立童柱,以承上层檐构件。为加强井字梁,在两下常设井字随梁。随梁断面常与檐枋同高。井字梁梁头做桁碗,以承檐檩420。上层构架可采用抹角梁法。2、抹角梁法这里所说的抹角梁法是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