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9965283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8.0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1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2013年2月2(一)端脑的外形一、端脑(二)端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2.大脑半球三面3.大脑半球叶间沟4.大脑半球分叶5.大脑半球各叶沟回1.端脑整体形态3底面观4外侧面观5被大脑纵裂分成左、右大脑半球上面观6大脑纵裂胼胝体冠状切面7胼胝体正中矢状切面8大脑半球有3个面内侧面下面上外侧面9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3条叶间沟:10枕叶边缘叶颞叶颞叶大脑半球分叶枕前切迹额叶顶叶顶叶额叶枕叶11岛叶125.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1)外侧面沟回(2)内侧面沟回(3)海马结构(4)底面沟回13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上回额下回中央后回中央后沟顶小叶上顶内沟颞上回颞

2、中回颞下回颞下沟颞上沟中央前沟顶小叶下回上缘角回14颞横回15(2)内侧面沟回距状沟中央旁小叶楔叶舌回扣 带 回海马旁回钩齿状回海马沟侧副沟扣带沟穹窿透明隔枕颞沟16嗅球嗅束海马旁回嗅N终于此嗅三角钩侧副沟枕颞沟(4)底面沟回17(二)端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基底核侧脑室181.大脑皮质191) 躯体运动区2) 躯体感觉区3)视区 4)嗅区5)听区6)语言区(1) 功能定位1)第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锥体束管理随意运动(4、6区)201)第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腹后核发出产生一般感觉终止于此区的丘脑中央辐射(3、 1、 2区)213)视区位于

3、距状沟两侧产生视觉视辐射终于此此区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偏盲与两眼视野 左右交叉上下颠倒对应关系 4)嗅觉区在海马旁回和钩内脏活动中枢在边缘叶(17区)225)听区位于颞横回听辐射终止于此一侧受损不至于聋产生听觉接收两耳听觉冲动(41、42区)236)语言区多数人在左半球书写中枢 在额中回后部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在额下回后部听觉性语在颞上回后部视觉性语在角回言中枢言中枢242.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屏状核纹状体25尾状核头尾状核体尾杏仁体在钩深面在岛叶皮质深面豆状核26尾状核头尾状核尾 背侧丘脑豆状核背侧丘脑27豆状核尾状核体背侧丘脑尾状核尾28尾状核壳苍白球豆状核29是皮质下运动中枢纹状体功能

4、: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管理习惯性、附带动作。调整姿势;纹状体病变有两种不同表现: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静止性震颤。震颤麻痹 (Parkinson)综合征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 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 30杏仁体连于尾状核尾端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岛叶皮质与杏仁体下丘脑等丘脑前核皮质下结构组成。功能与内脏活动记忆情绪等有关31屏状核为薄层灰质位于豆状核外侧323.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纤维分3类:(2)连合纤维(3)投射纤维33各回之间互相联系的纤维(1)联络纤维 是同侧半球各叶之间、弓状F上纵束下纵束钩束扣带束34(2)连合纤维是左右大脑半球皮质之间互相联系是最大的连合纤维束胼胝体的纤

5、维。35胼胝体36脑干、小脑、脊髓之间互相联系(3)投射纤维 是大脑皮质与间脑、行纤维束的上、下37内囊位于尾状由端脑的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投射纤维组成38与豆状核之间与豆状核之间的拐角处前、后肢相交位于尾状核头位于背侧丘脑内囊后肢内囊膝内囊前肢尾状核头背侧丘脑豆状核39皮质核束位于内囊膝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在内囊后肢40锥体束损伤内囊出血引起对侧偏瘫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损伤损伤对侧偏身一般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内囊综合征(三偏征)414.侧脑室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室间孔在顶叶伸入额叶伸入枕叶伸入颞叶通第三脑室42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43室间孔后角前角第三脑室

6、44中央部下角第三脑室45(一)小脑的位置二、小脑(二)小脑的外形(三)小脑的内部结构(四)小脑的纤维联系(五)小脑的功能46(一)小脑的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 连于脑桥、 延髓后方47小脑位于颅后窝连于脑桥和延髓后方48位于端脑枕叶下方49借小脑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中脚切面50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513.小脑功能分叶1.小脑的分部2.小脑形态分叶(二)小脑的外形上面下面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蚓小脑扁桃体1.小脑分部52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后面枕骨大孔后缘上方颅内压过高时, 小脑扁桃体突入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可压迫延髓生命中枢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枕骨大孔内, 形成枕骨大孔疝532.小脑形态分叶原裂前 叶后

7、 叶后 叶54绒球小结叶后叶55(三)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小 脑 核齿状核小脑髓体56(一)第三脑室(二)背侧丘脑(三)后丘脑(六)下丘脑(四)上丘脑(五)底丘脑间脑的位置和分部三、间脑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1.间脑的位置2.间脑的分部57小部分露于脑底面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58小部分露于脑底面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592.交通位于间脑中央为正中矢状位窄隙(一)第三脑室1.位置形态60向前上经左右室间孔2.交通向后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通侧脑室下丘脑下丘脑沟背侧丘脑(一)第

8、三脑室61向前上经左右室间孔(一)第三脑室向后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通侧脑室下丘脑下丘脑沟背侧丘脑交通62(二)背侧丘脑1.形态3.内部结构4.纤维联系和功能通常简称丘脑2.位置63是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1.形态丘脑前结节丘脑枕丘脑间粘合64第三脑室背侧丘脑丘脑枕652.位置占间脑背侧部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位于中脑上方前下方连下丘脑丘脑间粘合66背侧上面构成侧脑室下壁2.位置占间脑背侧部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位于中脑上方前下方连下丘脑外侧面邻内囊位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67(四)上丘脑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顶缰三角丘脑髓纹缰连合68视交叉漏斗向下连垂体向后连视束终于外侧膝状体向前连绕过大脑脚视

9、N乳头体691.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下丘脑的功能3.神经内分泌功能: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催产素和加压素经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送到N垂体释放入血管催产素可使子宫肌收缩促进分娩加压素可使小A收缩,升高血压促进肾小管对水重吸收(抗利尿激素)2.调节体温 生殖 睡眠 食欲 水电平衡、70漏斗核合成通过结节漏斗束运到漏斗周围的垂体前叶激素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正中隆起,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释放到血液中71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脑分部脑干72中脑脑桥延髓一、三、 间脑二、 小脑四、 端脑脑干73 (一)位置 (二)外形 (三)内部结构 (四)功能一、脑干74 (一)脑干位置中脑上端接间脑延髓下端在位于脑

10、下部枕骨大孔处接脊髓后方连小脑75滑车N动眼N三叉N展N面N前庭舌咽N迷走N副N蜗N脚间窝脑桥基底部与中脚移行处延髓脑桥沟延髓外侧面锥体橄榄之间前外侧沟脑桥小 脑三角舌下N橄榄后方76延髓第四脑室3.第四脑室 (1)位置脑桥小脑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 (2) 脑室壁 (3)交通771.传导功能:(五)脑干的功能除嗅视觉外所有感觉冲动都通大小脑发出的运动指令通过脑干下行纤维束传到运动N元脑干上下行纤维束横断损伤后导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瘫过脑干上行纤维束传到大脑78(五)脑干的功能1.传导功能:某些低级反射中枢位于脑干2.反射功能: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许多内脏活动反射中枢在延髓如

11、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故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79脑动脉80脑动脉两大体系n颈内动脉系:大脑前部部分间脑n椎基底动脉系:大脑后部部分间脑脑干小脑小脑幕为界小脑幕为界顶枕沟为界(顶枕沟为界(3/2)81颈内动脉系统MCAACA脉络丛前动脉82颈内动脉的分段(正、侧位观)C5 颈动脉管段;C4 海绵窦段;C3 前膝段;C2 交叉池段;C1 后膝段走行与分段M4 M5+M2M3M1A1A2A3A4A5C5C4C3C2C1A4A3A2C1C2A1A5C3C4C5M1M3M2M4+M583椎基底动脉系统VABA84基底动脉分支示意图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脑桥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

12、85大脑后动脉的分段(前后位)P1 水平段; P2 纵行段;P3 颞下后A;P4 顶枕A和距状沟A86T2T2加权像加权像1241 1、中鼻甲、中鼻甲2 2、上颌窦、上颌窦 3 3、延髓、延髓 4 4、小脑半球小脑半球 5 5、内耳、内耳5387126798451 1、视神经、视神经 2 2、眼球、眼球 3 3、球后脂肪、球后脂肪 4 4、外直肌外直肌 5 5、内直肌、内直肌 6 6、颞叶、颞叶 7 7、桥脑、桥脑 8 8、小脑蚓部、小脑蚓部 9 9、直窦直窦23881 1、眶尖、眶尖 2 2、颞叶、颞叶 3 3、中脑、中脑 4 4、外侧裂池、外侧裂池 5 5、环池、环池 6 6、鞍上池、鞍上

13、池 7 7、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8 8、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9 9、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1010、下矢状窦下矢状窦1111、海马回、海马回1237891056118912341578910111213141 1、额叶、额叶 2 2、颞叶、颞叶 3 3、枕叶、枕叶 4 4、四叠体池、四叠体池 5 5、侧脑室枕角、侧脑室枕角 6 6、外侧裂池外侧裂池 7 7、矢状窦、矢状窦 8 8、尾状核头部、尾状核头部 9 9、壳核、壳核 1010、丘脑、丘脑 1111、内囊前肢、内囊前肢 1212、内囊膝部、内囊膝部 1313、内囊后肢、内囊后肢1414、苍白球、苍白球 1515、外囊、外囊154569

14、0134571 1、侧脑室前角、侧脑室前角 2 2、放射冠区、放射冠区 3 3、大脑灰质、大脑灰质 4 4、大脑白质、大脑白质 5 5、胼胝体膝部、胼胝体膝部 6 6、胼胝体压部、胼胝体压部7 7、透明隔、透明隔 8 8、颅骨内板、颅骨内板 9 9、颅骨外板、颅骨外板8926911231 1、中央、中央沟沟 2 2、脑回、脑回 3 3、半卵圆中心、半卵圆中心 4 4、上矢状窦、上矢状窦 4921 1、侧脑室、侧脑室 2 2、顶叶、顶叶 3 3、颞叶、颞叶 4 4、垂体、垂体 5 5、外侧裂池、外侧裂池 6 6、纵裂池、纵裂池 7 7、透明隔、透明隔 8 8、蝶窦、蝶窦颅脑冠状面颅脑冠状面MRM

15、R12378945693134785261 1、侧脑室、侧脑室 2 2、顶叶、顶叶 3 3、颞叶、颞叶 4 4、中脑、中脑 5 5、三脑室、三脑室 6 6、听面神经束、听面神经束 7 7、海马、海马 8 8、半卵圆中心、半卵圆中心94颅脑矢状面颅脑矢状面MRMR1 1、额叶、额叶 2 2、顶叶、顶叶 3 3、枕叶、枕叶 4 4、小脑、小脑 5 5、丘脑、丘脑 6 6、延髓、延髓 7 7、桥脑、桥脑 8 8、胼胝体膝部、胼胝体膝部 9 9、胼胝体压部、胼胝体压部 1111、中脑、中脑 1212、垂体、垂体 1313、颈段脊髓、颈段脊髓 1414、中央沟、中央沟 1515、侧脑室、侧脑室 1616

16、、四叠体池、四叠体池 1717、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1818、枕大、枕大池池 19 19 中脑导水管中脑导水管1237891112131445615161718199542315689101213141516171812378911106451 1、额叶、额叶2 2、眶回、眶回 3 3、颞叶、颞叶 4 4、半卵中心、半卵中心 5 5、丘脑、丘脑 6 6、海马、海马 7 7、顶枕沟、顶枕沟 8 8、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三角区9 9、小脑半球、小脑半球1010、横窦、横窦1111、上颌窦、上颌窦96神经病学的特点神经病学的特点:n疾病的复杂性n症状的多样性n诊断的依赖性n工作的风险性n疾病的难治性

17、 神经病学的重要性:社会老年化、诊断手断的提高、治疗方法的进步97分析诊断n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n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n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98分析诊断n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n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n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99分析诊断n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

18、如肌萎缩侧所硬化症(肌无力肌萎缩,重症肌无力 ALS ) 、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 (PD)等。n外伤性:明确外伤史。n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n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n发育异常:100分析诊断n重点: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n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n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入手分析诊断。101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n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n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102神经

19、系统疾病的症状n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n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103大脑皮层损害大脑皮层损害 104大脑前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对侧肢体偏瘫:小腿和足部(2)双下肢感觉障碍(3)额叶精神症状(4)中枢性排尿障碍(5)左侧失用症105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对侧上肢、面肌和舌肌瘫痪:(2)对侧上肢、头面部感觉障碍;(3)伤及优势半球:失语症、失写症、 失用症 、失读症、失听症。 106大脑后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两眼同向偏盲(黄斑视力保存):(2)伤及胼胝体压部:失读症。

20、 107额叶损害n前额叶: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n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刺激性病变产生对侧部分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灶产生单瘫。n运动性失语。n其它:额叶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则向病灶对侧斜视。额叶性共济失调。旁中央小叶受损产生尿失禁等。108顶叶损害n中央后回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n刺激性病变产生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变出现偏身感觉障碍。n优势半球缘上回:损害后出现失用症。n角回:损害后丧失阅读能力(失读症),书写能力(失写症)。Gerstmann综合征:失用、手指失认、左右定向障碍、失写及失算。n视辐射受损产生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

21、109颞叶损害n颞叶前部:刺激性病变产生颞叶性癫痫,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n颞上回后部:产生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到言语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言语内容,自己发言虽仍流利,但内容不正常,因为他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在发音用词方面有错误,别人完全听不懂。110颞叶损害n颞叶后部:受损后产生遗忘性失语或命名不能患者称呼物件及人名的能力丧失,但能叙述是如何使用的。别人告知名称时,他能辨别对方讲的是否正确。n颞叶深部:受损可产生偏盲或象限性盲。111枕叶损害n主要引起视觉障碍。中枢性偏盲、幻视、视觉认识不能、视物变形。112 边缘系统损害n内脏脑或精神脑,包括边缘叶(扣带加、海马回、钩回),杏仁核、丘脑前核、乳

22、头体及丘脑下部其他结构。n可能与以下功能有关:嗅觉、情绪、记忆、性行为、植物性机能、躯体运动。113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n解剖: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及豆状核,后者分为壳核和苍白球。n锥体外系损害的二大类症状: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1、肌张力变化有肌张力增强、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2、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肌阵挛、扭转痉挛及痉挛性斜颈等。114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n苍白球和黑质损害: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震颤麻痹。n壳核及尾状核损害: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加等不自主运动。n齿状核及下橄榄核损害:出现肌阵挛。115内囊损害n内囊全部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征1、锥体束受损,病灶对侧上运动神经

23、元性瘫痪,包括上、下肢、舌和下部面肌的瘫痪。2、偏身感觉缺失(视丘辐射)3、病灶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视辐射)116小脑后下动脉损害n现证实10由小脑下前动脉(PICA)引起,75由一侧椎动脉闭塞引起。余下由基底动脉闭塞引起。117小脑损害1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和调节肌张力。2小脑损害的三大主要症状: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差,反跳现象阳性,同侧肢体意向性震颤。平衡障碍:Romberg试验站立不稳(Romberg罗姆伯格罗姆伯格试验。又称闭目直立检查法。受检者闭目,双脚并拢直立,两手臂向两侧伸直平举与肩平。迷路有病变时,将向患侧偏倒;头部转动时,

24、偏倒的方向随之改变。小脑有病变时,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不随头位的转动而改变偏倒的方向。 )肌张力降低:钟摆膝。118小脑损害3小脑半球损害:同侧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4小脑蚓部损害:主要为躯体平衡障碍。言语障碍明显,四肢共济失调一般不明显,多无眼震,肌张力常正常。119脑干中脑损害n1、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症或大脑脚综合症。n病变位于中脑的基地部大脑脚的髓内。n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和舌瘫。v常见病因:颞叶肿瘤或硬膜下血肿伴发的天幕疝压迫大脑脚。120脑干中脑损害n2、动眼神经和锥体外系交叉综合症。n病灶位于大脑脚后方的黑质。n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半身

25、锥体外系综合症,如半身舞蹈病、半身徐动症和半身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类似半身的帕金森氏综合症。121脑干中脑损害n3、动眼神经和红核交叉综合症。n病灶位于中脑被盖部的红核。n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半身共济失调。122脑干中脑损害n4、四叠体综合症n病灶位于中脑顶盖部。n表现:双眼垂直运动障碍,有以下三种情况:(1)双眼上视瘫痪。(2)双眼向上向下均瘫痪。(3)双眼下视瘫痪。123脑干桥脑损害 n1、桥脑基底内侧综合症。n表现:同侧-周围性面瘫,眼球不能外展(两眼向病灶侧的同向凝视麻痹),头部向病灶对侧轻度旋转(内侧纵束)。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感觉障碍(内侧丘系)。v病因:多见于

26、血管病。124脑干桥脑损害n2、桥脑基底外侧综合症。n表现:同侧-眼球外展不能(外展神n 经),周围性面瘫(面神经)。 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舌下神 经瘫。v病因:炎症和肿瘤常见。125脑干桥脑损害n3、桥脑被盖综合症。n病灶位于桥脑上部三叉神经切面之被盖部。n表现: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双眼球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外展神经及内侧纵束)。 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v病因:可为小脑上动脉闭塞,桥脑背盖部肿瘤。126脑干延髓损害n1、延髓背外侧综合症。n病灶位于延髓上部侧方、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n表现:n同侧(1)吞咽困难,软腭无力(疑核)n (2)

27、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髓束)n (3)眩晕、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n (4)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n (5)Horner征(脑干网网状结构交感神经)。 对侧-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与同侧面部感觉障碍构成交叉性感觉障碍。127脑干延髓损害n2、舌下神经交叉瘫综合症。n病灶位于延髓上部前方近中缝处。n表现:同侧-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v可由脊髓牵动脉闭塞所致。128脑干延髓损害n3、橄榄体后部综合症n病灶位于、对脑神经核区,锥体束不受影响,有时累及脊丘束。n表现:同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舌下神n 经),转颈、耸肩无力(副神经)。 对侧-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v病因:本组综合症多由神经根损伤所致,核区病灶引起者罕见。129注意事项1、尽量用一个病灶来解释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2、首发症状往往是病变的始发部位。3、并非临床上所有的体征均有相应的病灶存 在(颅高压时的外展神经麻痹) 头颅MRI、CT有明确的病灶但病人可以无 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无症状性脑梗塞)。 130n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