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产业规划文本2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9957311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10.4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新区产业规划文本2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高新区产业规划文本2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高新区产业规划文本2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资源描述:

《高新区产业规划文本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区产业规划文本2(10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庆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目 录1 项目背景31.1规划背景31.2规划目的41.3规划依据51.4技术路线52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综述及启示62.1 高新区相关理论分析62.2 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与启示83 重庆高新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对策163.1 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163.2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183.3 重庆高新区发展现状194 发展思路、定位与目标264.1 规划原则264.2 规划思路264.3 发展战略264.4 规划定位274.5 规划目标285 主导产业选择315.1 产业筛选思路及框架315.2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国家层面)315.3 产业发展中观

2、环境分析(区域层面)335.3 产业发展微观环境分析(市域层面)345.4 高新区产业基础综合评价375.5 产业筛选结论436 核心区重点发展方向446.1 高技术服务业446.2 文化创意产业497 拓展区重点发展方向557.1电子信息产业557.2高端装备制造业657.3生物产业768 产业布局规划918.1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918.2 产业布局模式948.3 空间布局958.4 专业园规划988.5 物流交通规划1009 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1029.1 完善管理体制创新1029.2 促进金融体系创新1039.3 加快科技创新建设10510 实施保障措施10710.1 加强组织与领导

3、10710.2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0810.3 高标准建设产业专业园10810.4 加强生态景观建设。1091 项目背景1.1规划背景1.1.1 宏观政策环境带来高新区发展新机遇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出炉,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首要任务,高新区也将成为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随着“314”总体部署、城乡统筹试验区、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等针对重庆的国家战略相继出台,开启了重庆新一轮大发展的重大机遇。目前,全国已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经济区为增长极的沿海经济发展带的大格局下,国家战略发展重点开始向内陆转移,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大趋势,重庆提出构建

4、内陆开放高地紧密联系东部沿海,着力构建内陆腹地通往欧洲及东南亚的新通道,打造新经济轴线。 图1-1 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1.1.2 “两江新区”引发主城区产业布局调整 2010年6月18日,重庆市“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与此同时,高新区移交九龙坡区管理,经开区移交南岸区管理。至此,主城区总体构成了“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大引擎共同引领主城区产业的整合和升级 。 图1-2主城区三位一体产业新格局1.2规划目的随着高新区回归九龙坡区,高新区的产业整合和用地拓展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九龙坡区需结合自身的综合发展条件,整合高新区现有产业布局,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本次规划

5、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高新区在研发、孵化、创新等方面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产业整合、空间重构,带动九龙坡区乃至整个重庆市产业的升级和发展。1.3规划依据1) “314”战略部署; 2) 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文件;3) 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发(1991)12号文件;4)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5)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7) 重庆市九龙坡区分区规划(2008-2020);8) 九龙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

6、20)。 1.4技术路线图1-3 技术路线2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综述及启示2.1 高新区相关理论分析2.1.1 高新技术产业定义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研发(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超过7.1%的产业成为高技术产业。(超过2.7%称为中技术产业,2.7%以下称为低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将研发(R&D)经费占总附加值10%以上,或科技人员占总职工人数10%以上的产业界定为高技术产业。我国“火炬计划”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核应用技术产业、海洋技术产业及环保技术产业等九大领域。(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息技术产业开发区

7、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发199112号,1991年3月)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称高新区)是指功能和性质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相对集中的“科技工业”综合体。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家科技部相关文件指出:国家建设高新区的目的主要在于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力量,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并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散,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善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国民经济骨干产业的科技进步,使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2.1.3 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意义我国科学技

8、术创新能力较弱:我国科研经费支出仅占GDP比重0.5%,低于印度和中亚的0.6%,发达国家的2%,创新型国家的3%。我国单位科研支出的科学发明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世界平均数为100%,我国科学成果效率系数仅为33%。我国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低:我国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低。据国家统计局相关分析资料,200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分别较美国、日本、德国低23、22、11.7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受能源与原材料紧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量多质低、通货膨胀等问题困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急需由

9、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今后国际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以及效益的综合较量。 综上所述,国家级高新区设立的意义旨在通过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依靠我国自身力量培育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并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散,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最终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2.1.4 国家级高新区的预设功能1988年出台的国家“火炬计划”明确提出了高新区的“七大功能”,包括集聚功能、孵化功能、扩散功能、示范功能、开放功能、改革功能、社区功能等。其中,孵化功能、集聚功能、扩散功能、示范功能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功能。图2-1 国家级高新区7大功

10、能逻辑关系图孵化功能指国家级高新区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创造经济和社会条件,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集聚功能指国家级高新区要通过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吸引和集聚到区内,建立起官、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扩散功能指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对区域内传统产业部门的渗透、扩散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技术与产品的扩散、知识与信息的扩散、组织的扩散等。示范功能指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2.2 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与启示2.2.1

11、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与启示2.2.1.1 国外高新技术区发展历程及趋势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起步较早,先后大致经历了以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的前期阶段(1547年-1950年),以出口加工区发展和高新区产生为主的起步阶段(1950年-1980年),以高新区快速发展和专业园区产生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1980年-2000年),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新发展阶段(2000年-2010年前)。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历程中,多数高新区由初期杂而大的自由贸易、出口加工逐渐转向发展高新产业,并最终向专业化、紧凑式的科技研发型园区过渡。2.2.1.2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动力机制分析国际上的高新技

12、术产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有以下三种动力机制。政府主导型:此类高新技术产业区由政府投资规划和建设,并通过政策优惠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加速高新区发展是其显著特点,但受政府行为和优惠政策影响过重,研究机构之间联系松散,研究与应用之间脱节,未形成市场化效益。科技主导型:此类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依托邻近大学的科研、人才资源发展而来,政府没有给予任何干预,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建设。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利用大学丰富的智慧资源,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从而形成自我支持,持续创新的发展环境。 综合推动型:政府、大学、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多要素同时推进,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高新技术

13、产业区。其优势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大学、企业三方各自优势,协同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此类动力机制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较高效率,为我国高新区转型和升级的主要方向。2.2.1.3 案例分析美国硅谷硅谷是美国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之一,不但开拓了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硅谷的崛起使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开创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河。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归结为以下七个主要方面。产业结构合理:硅谷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学、软件研发、现代服务业等,均以研发、设计和高技术服务为主,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环节

14、。同时,硅谷不仅重视产业的高新技术,还注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在硅谷上万家的企业中有60%是以信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业公司,40%是服务性的第三产业,包括金融、风险投资等公司。据此,重庆高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应高度重视包含金融、交易、管理、展览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环境良好:硅谷不仅集聚了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术公司,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也是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具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壮大的良好环境。据此,重庆高新区一方面要致力于引进高新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也要注重相关中小企业的研发孵化,在政策上一视同仁。技术创新动力持续:首先,硅谷企业自身非常注重研发

15、,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0%以上。其次,联邦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硅谷地区的技术创新。再次,邻近多所大学以其雄厚的基础研究成为技术创新的后盾,企业界和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极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据此,重庆高新区应尽快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吸引:硅谷的研发人员占到硅谷总从业人员数量的10%以上,是美国平均水平的2倍。除了当地大学为企业提供的大量高技术人才,外籍人才居多是硅谷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突出特点,硅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和企业家是硅谷联系世界各地高技术(产业)中

16、心的纽带。据此,重庆高新区应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风险投资的支持:硅谷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其成功发展证明,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催化剂。硅谷地区吸收了全美35%的风险资本,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机制,任何有价值的创意、技术在硅谷都能得到很好的投资和帮助。据此,重庆高新区应重视风险投资的引进,以此扶持各类机构和企业的研发孵化,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中介组织促进整合:中介组织在硅谷的产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的整合角色,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

17、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务机构。各类机构的集聚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整合,从而使科技和经济效益最大化。重庆高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研发、金融、生产等要素的整合显得至关重要,中介机构的进入,将促使高新区运作效益最大化。2.2.1.4 小结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多由初期的出口加工,向科技研发转型,最终向专业的科技园区过渡。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归结如表2-1所示。成功案例失败案例 功能与专业 专业特点明确,功能单一 专业分散,功能综合 体制与机制 创新激励体制,竞争激励机制健全 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政府作用 优惠政策明确,所有企业一

18、视同仁 政府干预过强,优惠政策向大企业集中 配套服务 服务体系完善 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建设标准与创业成本 建设标准适中,创业成本低,有利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入驻 国家投入多,创业成本高,不利于企业孵化与创新 表2-1 国外高新区成功因素分析国外发展较为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以下三种典型模式:硅谷模式(以龙头产业为核心,集研究、开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北欧模式(以高科技跨国公司为核心发展高科技,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如瑞典基斯塔爱立信、芬兰奥卢高诺基亚等)、新竹模式(以高科技产品芯片和笔记本电脑为目标,先发展代工和配套,积累到一定阶段再致力于相关高新技术研发,从而进军产业链高端。2.

19、2.2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与启示2.2.2.1 国内高新技术区发展历程及趋势国内高新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酝酿阶段(1984年-1988年)、创建阶段(1988年-1992年)、发展阶段(1993年-2000年)、二次创业阶段(2000年-2010年)等四个阶段,当前正在由政策导向 、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向自我发展 、全面创新的深度发展模式转变。国务院高新区工作会议提出我国高新区“五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即:“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从注重产品的加工制造向技术的引进吸收

20、和研究开发转变;从小而分散的发展规模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逐步的、积累式的探索向全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这是近几年来,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2.2.2.2 国家级高新区的空间分布情况截至2008年,我国共计批复54个国家级高新区。其空间分布情况如图2-2、表2-2所示。图2-2 54个国家级高新区分布情况区域 高新区 高新区 数量 比例% 东部 北方 东北 712.96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大庆、大连、鞍山 华北 1324.07北京、天津、威海、太原、青岛、郑州、石家庄、包头、保定、济南、潍坊、淄博

21、、洛阳 南方 华东 916.67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合肥、杭州、宁波、上海、南昌 东南沿海 1120.37中山、福州、广州、桂林、深圳、厦门、海南、佛山、惠州、珠海、南宁 华中 47.41武汉、长沙、襄樊、株洲 西部 西北 49.27西安、兰州、宝鸡、杨凌、乌鲁木齐 西南 59.26成都、重庆、昆明、绵阳、贵阳 11.58苏州工业园合计 54100表2-2 54个国家级高新区分布情况2.2.2.3 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产业类型我国高新区的产业基本集中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这些产业成为我国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表2-3、图2-3 国家级高新区主要产业类型统计分析

22、2.2.2.4 国内高新区案例分析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采取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其中海淀园作为核心区,北京市批准其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对其定位为“两区三中心” ,即: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首都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试验区、全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首都创新人才发展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由此,海淀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开始由产生集聚和技术研发向科技服务功能过渡,以支撑核心区外其余各个专业园区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图2-4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示意图2.2.2.5 国内高新区案例分析广州知识城

23、广州知识城隶属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战略定位为: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知识城的产业发展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等八大支柱产业。为达到上述目标,知识城谋划了大批重大项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谷、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未来体验中心、中新工业技术研究院、珠江创新论坛、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世界百名领军型华人科学家创新园、世界研究型大学分支机构、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中新

24、知识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在空间结构上,知识城采用“一区多园”组团式的高效、紧凑布局。图2-5 广州知识城空间结果示意图2.2.2.5 国内高新区案例对重庆的启示(1)总体定位内陆地区如成都、西安、武汉等城市德高新区均取得了国家级战略性地位,而重庆高新区发展相对滞后,与国家对重庆的战略性定位相去甚远。重庆高新区应通过非线性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高新区全国战略性布局的新极核。非线性创新发展模式有别于原有“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的线性创新模式,以生产和销售带动科学发明与产品研发。简而言之即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此模式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降低投资风险,缩短

25、研发周期,实现赶超式发展。图2-6 重庆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布局中的地位示意图2-7 非线性创新模式示意图(2)核心区发展方向北京和广州高新区的最新定位都强调了核心区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重要性,北京高新区规划有科技金融、政府公共服务、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职能,广州高新区规划有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等科技服务职能。重视以科技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未来支撑我国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建议重庆高新区借鉴北京和广州经验,在核心区重点打造科技金融、科技交易、科技中介、行政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科技服务业,以支撑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

26、发展。(3)产业发展方向国家级高新区在产业选择上趋同性较明显(表2-3、图2-3),系违背客观的区域分工要求而进行产业配置所致。重庆高新区要实现弯道超车,应避免卷入大量既有主导产业或生产环节的竞争,采取错位发展方式,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分别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市域层面来研究其产业选择与发展环节,扬长避短,实现快速赶超。3 重庆高新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对策3.1 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3.1.1 重庆市域产业发展概况重庆直辖以来,基本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工业和轻纺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6+1支柱产业体系。 目前正着力打造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长江万亿工业

27、走廊等两个万亿级工业区。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了的12.9:44.6:42.5,重工业比重大,效益低,工业总体经济效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与上年持平。3.1.2 重庆主城区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退二进三,园区集中的原则,重庆主城区产业主要分布于16个特色工业园内,基本形成了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其布局及各园区主要产业门类如图3-1所示。 图3-1 主城区产业布局及主要产业门类3.2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8、现状3.2.1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2009年,全市高技术产业(不含电信、邮政、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行业和嵌入式软件产品)总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了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增加值347.02亿元,同比增长22.1% ;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四大行业共完成产值782.35亿元,实现增加值274.3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增加值的79.1%。行业名称 总产值(亿元) 增长(%)

29、 产销率(%) 总计 1028.22 19.8 96.1 化学原料及制品 213.54 11.3 98.9 医药制造 178.81 26.9 92.8 电气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 267.07 16.5 94.4 电子及通信设备 122.93 47.3 94.6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 95.11 13.9 97.4 计算机服务及软件 106.47 9.8 99.7 其他 32.75 43.7 96.9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 11.53 24.0 100.3 表3-1 2009年重庆市高技术行业产销情况统计表资料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3.2.2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全市高技术产业布局呈现“一圈”

30、热、“两翼”冷的发展格局。其中,“一小时经济圈”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园、经开南区、高新南区等园区内。2009年,一小时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904.96亿元,占全市比重88.00%,渝东北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15.00亿元,占全市比重11.20%,渝东南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25亿元,占全市比重0.80%。3.2.3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布局零散、规模化程度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散布在各大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基地较少,目前规模较大的仅有西永微电园。高新技术产业的集

31、中布置有利于生产效率和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新区应努力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 高新技术产业中制造业比重过高: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以制造及加工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建议利用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巩固现有高新技术制造业优势的同时,还需积极吸引高新技术研发类企业落户,并增大科技服务业比重。 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和创新一直以来是重庆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不强力突破,将成为制约重庆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议在高技术园区专门划出足量研发孵化用地,通过政策优势吸引科技企业入驻,提升创新能力。高新区的核心区正好是此类功能的重要载体。 科技服务不够重视:高新技术的相关配套服务业作为高

32、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高新区应该着力建立有利于创新和孵化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交易、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构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 产业关联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由于布局分散,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够,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建议采用专业化园区模式,推进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这种专业化、组团式的紧凑发展模式在国际上已被证明是高新技术区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在国内部分高新区应用。重庆高新区在产业布局上可采用此模式。3.3 重庆高新区发展现状3.3.1 重庆高新区发展概况(1)统计数据分析截止2009年底,高新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

33、4家,纳入科技部火炬计划统计口径的企业实现总收入862.9亿元,其中,技术收入199.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35.6亿元,商品销售收入2.1亿元;工业总产值612.1亿元,工业增加值184.3亿元,实缴税金48.4亿元。电子信息、智能化仪器仪表、生物工程、软件创意、先进制造业等作为5大主导产业共计产值500多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横向比较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于2009年对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的评价,重庆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8位。其中,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排名第30位,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排名第26位,国际化与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排名第13位 ,可持续发展能力

34、排名第13位。对国家级高新区主要指标进行归纳分类,形成综合评价体系,并统计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深圳、西安、成都等7大城市高新区相关数据,列表比较3-2。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重庆集聚规模企业数(个)186112640827154334912533500467从业人员数(人)891560200439241603177694228249193636233802130851技工贸总收入(亿元)9015.70 1250.20 3581.17 1628.33 1930.78 1483.71 1887.50 654.29 工业总产值(亿元)3850.42 941.58 2661.27 12

35、13.20 1913.12 1189.22 1316.32 505.15 工业增加值(亿元)690.00 202.45 597.87 265.93 389.68 409.74 422.35 151.62 经济效益资产(亿元)14978 1616 3094 1578 1506 1583 2735 72374 净利润(亿元)610.43 115.87 237.80 86.78 93.07 113.13 108.73 29.08 人均总收入(万元)101 62 148 92 85 77 81 50 技术创新科技活动经费占总收入比例6.36%9.53%11.92%6.35%15.44%5.61%4.0

36、6%9.40%R&D经费占总收入比例3.55%3.47%4.73%4.01%4.69%2.70%2.67%5.05%科技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万元)16 25 23 24 16 15 20 16 技术性收入比例16.80%8.49%11.46%9.00%2.39%6.25%4.33%13.07%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20.05%12.62%42.85%12.83%36.50%20.23%20.34%18.27%贡献度上缴税额(亿元)428.66 87.89 276.56 60.49 293.17 54.19 134.46 101.51 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比例33.60%7.59%11

37、.29%10.23%12.59%34.92%72.00%12.29%国际化出口创汇(亿美元)200.02 102.97 265.41 73.36 566.72 22.05 22.68 14.73 表3-2 7大城市高新区主要指标统计比较对比发现,重庆高新区在产业集聚、经济效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大大落后于排名靠前的各城市高新区,在技术创新、城市贡献度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3.2 重庆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重庆高新区生产性项目比重过大。国际科学园区统计表明:国际主流科学园的企业中,51%为服务业企业,26%为研发企业,18%为生产性企业;而重庆高新区内,生产性企业占据

38、主体,2007年其产品销售收入4991880万元,占技工贸总收入的76.29%。图3-2 重庆高新区收入构成比例图(%) 其次,重庆高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高新区与经开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两者主导产业中均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学、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等,未形成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局面。此种现象导致在未来发展中,高新区和经开区难以在市域和区域产业版图中承担起应有的增长极角色。(2)产业集聚功能低产业集聚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的专业化群体和协会。其最直观表现在一定地域空间

39、内相关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提高,产业链的延长,产业范围的扩大。重庆高新区目前尚未形成上述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度低的重要的客观原因之一是用地比例不合理。发达国家高技术园区大学、科研、工业等三项用地之和占园区总面积的50%-70%。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用地构成类似城市结构,工业、科研用地比例仅30%-50%,居住用地比例18%-30%。重庆市高新区一方面居住用地比例过大,房地产开发量过大,另一方面科研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不足。 其次,园区用地结构松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国外高技术园区用地结构紧凑。我国高新区在空间上外延式扩张趋势明显,有摊大饼的趋势。从规模与效益相关联的角度分析,紧凑的用地有利于提

40、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杂而松散的用地结构和规模不利于产业集聚,建议进行二次土地利用划分,形成紧凑式组团发展格局。(3)创新孵化功能弱首先,表现为创新孵化偏异程度高。对2005年火炬计划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创新功能偏离系数来评价高新区创新功能偏移程度如表3-2所示。高新区单项偏离系数%综合偏离系数偏离程度R&D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中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R&D经费占销售总收入比例R&D人均经费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在孵企业数在孵企业成长率人均生产率孵化企业毕业率北京6.68 3.50 7.88 25.81 17.23 1.69 98.44 57.61 47.36 29.58 低上海37.0

41、3 56.67 73.24 55.44 78.99 73.81 73.93 12.34 67.31 58.75 较低广州39.94 25.93 49.12 48.85 49.07 84.88 98.52 47.10 45.77 54.35 较低天津61.93 48.94 52.66 75.30 61.37 92.44 99.21 72.53 16.76 64.57 中等重庆64.63 49.70 71.76 86.88 42.33 83.94 100.77 75.54 58.90 70.50 中等成都60.67 36.40 31.55 62.71 63.18 46.69 100.53 71.3

42、2 62.63 59.52 较低西安54.83 2.85 41.52 59.51 34.34 32.88 102.43 63.55 62.79 50.52 较低武汉44.94 14.91 51.47 73.11 71.23 83.50 51.42 71.16 7.70 52.19 较低苏州76.33 81.55 60.43 69.36 99.20 58.56 87.61 59.25 66.23 73.17 高表3-3 主要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功能偏异评价指标越高,表明创新功能偏异程度越严重。在国家级高新区中,重庆高新区的创新功能偏异程度位于中等水平,创新与孵化功能弱。其次,表现为技术性收入低。全国

43、高新区总收入呈加速度逐年递增,但技术性收入却增长缓慢,所占比例日趋减小,2005年仅为6.0%。重庆高新区也存在此问题。图3-3 国家级高新区技术性总收入变化趋势再次,表现为利润率低。利润率(利润总额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新区技术创新的盈利能力和带动能力。2005年国家高新区利润率4.7%,2007年重庆高新区利润率仅为4.4%。 图3-4 国家级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变化 图3-5 国家级高新区利润率动态变化图全国高新区利润率从1991年9.2%下降到2005年4.7%。对照图3-4与图3-5发现,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利润率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高新区依靠政策优惠和资金

44、投入的外延式增长已近极限,技术创新赢利能力方面亟待加强。(4)示范功能不明显首先,体制示范作用不明显:创新和竞争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建议建立官、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形成有效的鼓励创新的竞争。 其次,科研成果转化示范作用不明显: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应用推广度低,未起到高新区应有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作用。 最后,经营方式示范作用不明显:引入风投资本不多,未充分发挥其对高新技术研发与孵化的促进效应。 图3-6 国家级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变化 图3-7 国家级高新区利润率动态变化图3.3.2 针对现状问题的对策建议重庆高新区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系多种原因所致,通过对各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以下

45、主要解决措施,为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及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性依据。图3-8 针对重庆高新区现状问题的对策建议4 发展思路、定位与目标4.1 规划原则1、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新区孵化优势,集聚、整合、利用各种创新要素与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把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企业、研发机构和技术成果相结合,使创新成为高新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2、坚持产业升级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依托高新区现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区内电子数码市场、机电市场等终端销售优势,一方面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提升各类专业市场规模和品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46、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国家和重庆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九龙坡区产业层次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3、坚持旧城改造和空间拓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改造和拓展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的石桥铺二郎核心区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以市场交易、文化创意、研发孵化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核心区,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开发建设空间,通过指标置换拓展新空间,带动新的发展区域。4.2 规划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包容增长、城乡一体”十六字发展方针,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突出主导产业扩张、大项目带动和园区支撑,改造提升核心区,积极构建拓展区,努

47、力把重庆高新区建设成为一个具备“市场导向、创新活跃、服务时尚、生态宜居、效益一流”等重要特点,集“生产乐园、生活家园、生态花园”三位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3 发展战略1、市场导向战略坚持市场导向作用,推进大商贸、大市场建设,通过市场的发展来引领高新技术开发和带动高新产业发展。提升数码、机电、新型建材市场的规模和品质,在石桥铺地区新增约20万的数码卖场,通过现有楼宇之间的空中和地下对接,实现人车分流、立体交通,打造体验式数码卖场和数码产品研发平台、服务中心。改变单一市场销售模式,发展科技交易、科技产品博览、科技产品体验等关联行业,推进科技产品销售、展示和体验一体化发展。2、科技创新战略充

48、分利用区内及周边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石桥铺、二郎地区以市场发展为依托,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进金融、研发、技术支持等前后向产业协同发展,采取楼宇产业等方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科技孵化。白市驿、含谷组团和金凤组团发挥紧邻西永微电子园和大学城的优势,发展笔记本核心零部件产业,吸引三军医大、重医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中心,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科技孵化集群。3、城市重构战略对石桥铺、二郎地区现有18区域进行空间再造和产业重构,形成由石桥铺数码时空、二郎智博云天和成渝高速路城市客厅组成的“两园一厅”格局。石桥铺数码时空以高新科技交易、展示、体验和生活配套一体化

49、为亮点,发展科技产品和技术交易、科技产品博览、科技产品体验以及以高端会所、特色餐饮为代表的时尚消费行业。二郎智博云天以高端人才和技术要素密集为特点,打造以智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为主体的30万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功能特色突出的楼宇经济中心。成渝高速路城市客厅以时尚生活展示和体验为特色,沿成渝高速线建设人车分流的生态廊道和休闲平台。4、空间拓展战略为保持高新区规划开发建设面积与原管辖区域的相对平衡,沿成渝高速路向西将白市驿、含谷和金凤组团约50面积纳入拓展开发区,作为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将九龙先进制造园区和西彭铝产业园区等区域纳入

50、辐射区,形成由“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的总体空间布局。4.4 规划定位积极对接国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在进一步完善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为优势产业,同步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产业的高新区“1+3+X”产业体系,努力把重庆高新区建设成为在重庆有辐射力,西部地区有影响力,跻身国家高新区一流序列的“三区一极”,即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主导区,新兴产业核心承载区,重庆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创新型园区建设,进一步集聚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高品质创新资源要素,统筹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

51、新型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主导区:以新兴产业为抓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方式转变,助推九龙坡区乃至重庆市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向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转型。新兴产业核心承载区:围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瞄准最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使高新区成为重庆引进培育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重庆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高水平、高眼界、高标准推动高新区的改造提升和新区建设,使之成为区域创新高地与活力源泉,成为引领重庆经济腾飞新的重要增长极。4.5 规划目标

52、1、近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石桥铺、二郎地区的城市再造和产业重构,初步建成包括白市驿、含谷组团和金凤组团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形成大公馆至外环段的生态城市廊道和创新产业带,完成重点产业的战略性布局,产业集聚度和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高技术服务四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另有在建和签约项目总产值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营业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2、远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拓展区建设,建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

53、和销售服务基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物流、文化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成为产业增长点,打造形成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达到1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营业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109表4-1 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表产业体系2015年发展目标2020年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亿元)营业总收入(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营业总收入(亿元)1电子信息产业应用电子、通信设备500400150012003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200150600400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网

54、装备、节能环保设备、再制造200150600400高技术服务业(含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云计算、研发设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5001500X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100300300500合计10001500300040005 主导产业选择5.1 产业筛选思路及框架高新区产业筛选总体思路是“既放眼外部环境,又着眼内部机制”,即:既分析从国际到国内、到区域,再到市域层面的高新区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又研究高新区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及产业自身内部机制等微观因素,从而对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其框架如图5-1所示。图5-1 产业筛选思路及框架5.2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国家层面)5.2.1 国际国内

55、产业转移趋势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方兴未艾,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层次高端化、产业链整体化、企业组团化。此次产业转移浪潮一方面表现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也表现为制造业,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上游生产环节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综上所述,我国中西部地区基于土地、资源、成本及市场等综合优势,成为承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拥有和靠近国内市场腹地的城市将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重庆作为我国内陆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理应抢占先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5.2.2 国家大力

56、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现阶段加快推进和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升国家科技水平,最终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代表,理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此外,为适应高新技术及产品快速发展的需要,鼓励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国家对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

57、020年)中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等,制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和海洋,和应用技术,现代农业等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并鼓励发展。5.2.2 小结总体看来,电子信息(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均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属于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中的重点产业,其中,与之相关的装备制造、汽车、材料等均属于重庆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则属于重庆近年来培育的新兴主导产业门类。5.3 产业发展中观环境分析(区域层面)5

58、.3.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中之重现代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较为显著的产业构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现代产业构成差异比较大,所以现代产业体系涵义不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战略上把西部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基地和人口承载区来进行定位和布局。这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也是全国生产力优化布局的需要。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新一个十年伊始之际,重庆作为西部内陆地区的典型代表,既要发展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

59、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重庆的着力点在于依据国务院相关文件和政策,立足重庆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5.3.2 成都、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概况成都高新区和西安高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最成功的高新区,且两者主导产业均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门类。成都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设备、光电显示等)、生物医药(主要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剂、化学合成药、数字化医疗设备等)、精密机械制造(主要发展航空维修及零部件制造、精密模具等)。西安高新

60、区四大主导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服务外包、通讯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等)、先进制造(主要发展电力机械、专用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等);生物医药(主要发展化学原料与制剂制造、中药材加工与中成药制造、医疗用品与器械制造、生物制品、保健品等)、现代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创意产业)。5.3.3 重庆高新区在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工重庆高新区在西部地区的高新区版图中要取得极核地位,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推进。首先要敢于参与同成都、西安高新区的良性竞争。相邻城市在产业发展上不可避免存在竞争局面,尤其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均属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代表了一个城市经济和

61、科技整体水平,竞争更是难免。重庆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装备制造等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理应做大做强,且需要在发展环节上进一步筛选,培育和发展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环节。其次,要保持特色,适当错位发展。高新区要结合自身在电子数码产品终端销售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和挖掘西部其他高新区尚未涉足或优势尚不明显的产业环节,做出特色,打造为自身的支柱产业。5.3 产业发展微观环境分析(市域层面)5.3.1 “两江新区”引发重庆主城区产业格局变化2010年5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重庆“两江新区”,并于2010年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