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9765954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根基作文部内部资料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 功夫茶 1、名称由来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2、历史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3、地位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4、组成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

2、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5、茶艺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

3、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红桃粿又称红曲桃、粿桃。也是潮汕过年过节或有喜庆吉事时祖宗灵位前或饭桌上的主角之一。取桃果造型而得名,其红颜色也有吉祥如意、好意头的象征。桃果象征长寿,所以制作红桃粿是寄托了潮汕人祈福祈寿的美好愿望。制作红桃粿的材料比酥饺要复杂些,内馅一般包括糯米饭、香菇、肉丁、花生、虾米、蒜。先把切成丁的湿香菇、虾米、肉丁、炒香去外衣的

4、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锅爆香,再拌入糯米饭,加味精,胡椒粉、鱼露调味,既成红桃粿馅。皮是用粳米粉(或米浆),加红米曲,然后用温水搅拌成大块团状,下蒸笼至半熟取出,再反复揉捏和成一整块面团,再捏出一块块粿皮,用粿皮包好陷做成粿,再用模具印出来,上蒸笼蒸熟既成红桃粿。红桃粿必须用模具印出,模具的正面是大仙桃或其他精致的图案,所以它既美味又好看,热着吃时粿皮柔软,馅料丰富,咸味适中。也可以蒸好了下锅煎,那样皮吃起来有点脆脆的,又是另一番风味。每次看到总让人忍不住咬一口,一饱口福。“出花园”潮汕独特的成人礼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较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在潮汕地区,七夕又叫女儿节。“祭公婆神”、“

5、出花园”、“走仔会”这些都七夕潮汕特有的习俗。 “十五成丁,十六成人”,传统的潮汕人认为,小孩子在15岁(虚岁)之前是一直生活在“公婆神”保护下的“花园”里,当15岁时,无论男女,都必须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举行“出花园”仪式。“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东、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中午进餐时,备办丰

6、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讨人喜欢”;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出花园”前几天,亲戚们都会来送礼,一般都是送来一串生猪肉、八粒鸡蛋,还有一件新衣服。礼物是给“出花园”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会把衣服收下,再收一点猪肉,两粒或四粒鸡蛋,其余的作为回礼返还送礼人。现在就简单多了,直接包个红包,送钱由父母操办。1、春节柑桔、槟榔是潮人迎春的

7、吉祥物。潮汕人过春节,民俗活动与全国各地大体相同。在农村守岁至交子时,便放鞭炮,提灯笼到地头神庙(或寨门口)上香迎新接福。正月初一老幼穿新衣、放鞭炮、祀祖(初一拜祖先都用斋菜)、拜年、说吉祥话、舞瑞狮等,都表现了除旧布新、尊老爱幼、接福呈样、欢乐进取的意念。家家户户在厅堂桌几上摆上一盘柑和橄榄迎客,寄托“宾临大吉”的意思。柑桔同科,而柑比桔大,因此,谐音寄意“新正大吉”。节日里,群众也雅称柑为“大吉”。橄榄则是槟榔的代用品,“槟榔”谐音“宾临”。潮俗,初一一早,相识相见互祝贺。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请安祝福。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长命钱。早餐要吃干饭,说这样出门才不会遇雨。作客向人拜年的,必带去成双数

8、的柑,表示送去“大吉”。客人带上礼物,主人收多少不拘,而柑必有回赠,表互致“大吉”之意。现行城乡新例俗,新年送贺年卡、日历、年画、四季桔、花木盆景、茶饼等。近年来又时兴电话、“Email、电子贺卡等贺年新俗。农村“换吉”风俗则仍存在。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为大官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官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

9、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有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3、清明节潮汕的清明节,习俗主题是扫墓,民间扫墓称为“挂纸” (挂镪纸),在清明节扫墓的称“挂春纸”。人们备办镪纸和三牲果品到祖坟祭拜,丹书碑文,修整墓地,剪除杂萆。海外侨胞也常在清明节回乡扫墓,以示不忘先祖。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纪念英烈,机关团体和学校在清明节组织队伍到革命英烈墓地、纪念碑和陵园举行纪念活动。4、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潮俗称为五月节,赛龙舟、食粽、采药、熏蚊为主要习俗。5、中秋节潮汕的中秋节,民间习俗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煨芋、烧瓦塔、烧香塔、“关戏童”、“关阿姑”等。拜月,是妇女和孩童的事。

10、“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古已成例,潮人也大抵如是。潮人拜月叫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找一个好夫婿。潮汕有民谣唱道:“中秋节,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民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烧瓦塔,也是中秋节旧俗。瓦塔是用废砖瓦片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为壮观;再撒盐,僻啪作响,如放鞭炮

11、。有的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凡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 6、重阳节 “九月九,风琴仔,四散走”,是潮汕民谣,说明潮汕重阳节有放风筝之俗。重阳时节,云淡风高,正是放风筝的上好时节,而潮汕最盛。旧时,潮汕人于此时节,常聚集在韩江凤凰台沙滩竟放风筝。潮城竞放风筝,近年复苏至盛期。1991年10月27日,潮州市在凤凰台沙滩举行首届风筝大会,金龙、彩凤、燕子、八卦近百只精美风筝翱翔长空,其中金龙风筝长达125米。在此之前,潮汕还举办过风筝文化展览会,并成立潮州市风筝协会,举办风筝文化研讨会。7、冬至潮人有冬节小过年的习俗。在周代,已将一年划分为四节候,冬至前一天是除夕,冬至也就是春至,是一年之始,是元旦。

12、古代,历法逐步发展变化,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据史记载: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朝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又规定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才将冬至称为亚岁,即小过年。潮人至今仍有“冬节小过年”之俗语,即源于此一历法的变化。潮汕冬节习俗,主要是祭祖谢神。祭祖除祠祭外,还有扫墓。冬至扫墓,称“挂冬纸”。祭祖、谢神的祭品,除三牲果品之外,必须人人食冬节圆,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农民还将汤圆喂牛喂猪喂狗,将圆粘贴在牛头牛角上,贴在门框、碓臼、炉灶、米缸、谷簟、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祈神保护,祷祝牲畜平安过冬,新年健旺。8、祭灶 年尾祭灶神司命

13、公是潮人普遍风俗。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祭灶神司命公,送灶神上天;二是全方位大清洁,俗称“宪尘”。灶神,也叫灶王爷、灶君、灶公、灶母,也是不男不女的;还有叫东厨司命的,与潮人叫司命公接近。祭灶神的日期,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必备三牲果品酒食,糊制纸车纸马纸鹤作神上天工具,献镪纸给灶君作盘缠,托灶君上天向玉帝为本家言善事,不言罪错等等。在祭品中必有甜糯米圆,想用它糊灶神的嘴。有的还用红酒糟糊灶门,要使灶君成为醉鬼,到玉帝殿前说不出话来。祭灶神的另一个习俗是除尘,也叫扫尘、掸尘,潮俗称“宪尘”,其实是全方位大扫除,家家户户大小总动员,翻箱倒柜,收洗清扫。旧时在农村大清早还未煮饭,主妇要先清理炉灶

14、,将大小铁锅倒转过来,刮去乌烟。供灶神的香炉里的旧香骨和金花红绸要拨去,墙壁的旧神符要换新的。人们采集来榕树枝,青竹梢捆在竹竽上做一把大扫帚,拭去屋檐下的蜘蛛网和烟尘。一切破旧污秽物件要清理浆洗,不可用的东西、连同这把榕竹扫帚一起焚毁或丢弃河里或池塘。屋内外整理一新,然后才拜灶神。从这个时间起,叫“入年架”(年假),到正月初四“年假开”,屋里物品不随便搬动。9、除夕 风俗内容是布新、团圆。布新是贴新符、门神、春联、年画,倒贴“福”(“福”字倒贴,福即“到”),挂榕树青、红灯笼、辟邪镜,摆柑桔果品等。今人多增摆四季桔、盆景、水仙、挂历、日历、安装节日灯等。真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5、春联中,潮汕人最喜爱的一对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相传是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所撰,它道出了过新年的喜庆气氛和人们追求福寿的美好愿望。除夕的重要内容是围炉,即吃团年饭,表示一家和顺团圆。潮人多侨属侨眷,年终都有回乡吃团圆饭者。团圆寄予着中国人和家幸福,奔波在外的许多潮人,更重视年终的团圆,都要赶在围炉之前回到家中,一是要同家人一起拜祖宗,二是要带些物品回来敬老爱幼。而且围炉要早,“早食早发”,发,发达,发财,从来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就连围炉的食物中也隐藏着这种意念吃猪肠炒蒜,寄意“会盘算,长长发”;吃珠蚶,潮人称蚶壳为“蚶壳钱”,古代以贝为币,吃蚶意味着有贝有钱,能发财。围炉之俗,目前在城市有变化。兄弟姐妹多分散居住,但都有团聚的传统观念,故常到酒店去围炉,图个方便,增添情趣。农村的老人,则喜到儿女家轮流着吃,俗云“食透透,兴透透”。围炉之后是守岁,一家人品茶话旧,直至子时(十一点至凌晨一时),放鞭炮,迎接新年。根基作文部内部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