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建设规划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69634893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陕西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陕西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陕西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建设规划(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陕西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一、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修复工作。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要求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今年的中央号文件对实行休渔禁渔、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作了重要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精神, 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指出,陕西作为一个内陆渔业省份,存在着水域污染面积扩大和污染程度加重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威胁着大鲵、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

2、的生存繁衍。可见,加强水生生物养护和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全省渔业资源修复工作,科学划定保护区和资源增殖区域布局,提升全省渔业资源修复工作效率,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制定本规划。 二、背景 1、我省社会经济和渔业发展情况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对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陕西地形南北狭长,横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三个气候带以及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复杂多样的地形,差异明显的气候,形成繁多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特别是陕南

3、秦巴山区,处于南北气候交汇带,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国动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 十一五以来,我省渔业生产迅速发展,至2010年底,全省养殖水面达到53.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9.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产值达到27.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我省水域情况 陕西河流以秦岭为界,分为两大水系。秦岭以北,除陕北少数内流河外,均属黄河水系,其流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其中黄河干流在陕境全长为715.6公里,河宽由3公里扩展至18公里。黄河干流韩城市禹门口至潼关县段是黄河中游著名的鱼类产卵场。渭河、北洛河、汾河等主要支流皆于此段注入黄河,众多的入河口与广

4、阔的黄河滩湿地,构成了适应多种水生野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天然生态环境。主要支流有:渭河全长818.0公里,北洛河680.3公里,泾河455.1公里。秦岭以南,除洛河外,均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主要河流有汉江、嘉陵江、丹江等。其中汉江为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的米仓山,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000平方公里。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水量充盈。上游流经汉中盆地,水流湍急。中游丹江口以下进入平原,流速骤减,多沙洲和卵石滩。下游进入江汉平原,水流平缓,曲流发达,同长江之间河港纵横交错,是中国大陆的一条未被污染的河

5、流,其清洁的水流可以直接饮用。因此,汉江干流为我国南水北调备用水源,而汉江支流丹江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目前重点实施的四大环保工程,如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环保科技产业化推进工程等,有效地控制了江河水域污染,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这些项目的投入使用将会使渔业的天然生产潜力得到提高,为渔业的产业结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3、增殖放流与资源养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多年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我省在水生生物养护修复方面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了许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渔业资源衰竭的趋势,减轻了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但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水域污染事件还没有得到

6、根本遏制,局部区域渔业水域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具体特点是河流、水库、湖泊水域主要受总氮、总磷等的污染,污染范围逐年下降,但个别地方总磷超标有所上升。 二、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不够,种质资源保护乏力。由于长期养殖的结果,鱼苗质量有所下降,养殖场近亲繁殖的退化后代部分返回自然水域,将退化的遗传因子带入自然繁殖群体,有可能导致天然基因库的破坏,加之部分生产者只注重短期行为,对水产原、良种资源过度开发,多个优质种类处于濒危、灭绝或已不能形成资源量。 三、工程建设项目缺乏对水生生物养护的内容,工程建设水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如水电工程建设、采砂作业、建桥、护堤建坝等,由

7、于缺乏规划和补救措施,造成大部分江河隔断,导致了鱼类栖息地变异,破坏了鱼类的洄游通道,破坏了鱼的洄游规律,使其生长、繁殖、摄食等正常活动不能进行,导致水生生物资源衰退速度加快,鱼类资源补充群体不足。 四、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资源的衰退程度不断加剧,捕捞对象中的优质品种比重降低,水生生物种间平衡被打破,种群替代加速,平均营养级下降,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日严重,渔业资源处于严重衰退之中。 五、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投入相对不足,对环境和种质资源的管理措施不到位,资金匮乏,限制了增殖放流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三、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基础 1、渔业资源修复开展情况 近年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充

8、分认识到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同当地政府协调,加大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建立了完善的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使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组织协调和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从2007年开始至今全省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122万多元,放流苗种数量1990多万尾(表1),放流水域涵盖了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洛河等重要江河及湖泊水库,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灞河、黑河、渭南市黄河洽川段和陕南汉江等重要河流及库区以及陕西略阳大鲵自然保护区、城固大鲵自然保护区和宁陕东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增殖对象包括草、鲢、鳙、鲤、鲫、鲇鱼及大鲵等重要经济鱼类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

9、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渔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表1陕西省历年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情况表 年 份 放流物种 放流数量(万尾) 投入资金(万元)2007 鲢、鳙、草、鲢、鲫 130 26 2008 鲢、鳙、草、鲢、鲫、大鲵 234 313 2009 鲢、鳙、草、鲢、鲫、鳊、鲂、鲇、大鲵 1620 580 注:2009年数据截止到8月底。 近年来,我省在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框架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已有的保护区有:安康市汉滨区区级大鲵保护区;凤县陕西嘉陵江源头唇鱼骨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经农业部审定,已成为嘉陵江源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洛南灵口大鲵保护区;洽川乌鳢水

10、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一些名优水产品得到了有效地保护,明显缓解了渔业资源衰退势头。 2、现有工作基础 陕西的渔业资源修复工作由陕西省渔业管理局主管,隶属于陕西省水利厅。2009年省级财政预算渔业专项资金750万元,主要用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工作。为规范管理行为,我省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暂行条例和关于加强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监督管理的通告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实行采捕证、运输证、驯养繁殖证、经营利用许可证审批进行了规范化管理。 3、渔业资源修复取得的成效

11、 自2006年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以来,陕西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如下: 一、初步建立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物种数量公证、质量检测和环境监测制度,包括开展水生生物驯养繁殖、水产良种场专项整治、建立疫病和健康档案等措施,有效的遏止了水产种质资源品质的衰退,增加了天然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数量。二、通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种质资源退化现象,使渔业种质逐渐恢复多样性,为维持物种和种群的自然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通过合理的增殖放流,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得到调整,对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和肥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的改善了水域生态系统的

12、能量和物质流动,减缓了因工业、生活和养殖造成的水质恶化,起到了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作用。 四、通过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及实施禁渔区和禁渔期等措施,有力的保护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 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减轻了集约化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从渔业安全的角度出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渔业产品和数量需求日益加大,在陕西水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下必须依靠科学增殖放流,发展生态渔业,才能使渔业得到永续发展。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贯彻国务院中国水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刚要的具体行动 2006年2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客

13、观阐述了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制定了今后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养护、修复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就是刚要精神的具体行动。 2、是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鱼类资源是水域生态环境完整性不可缺或的重要环节。渔业资源正面临加剧衰退的严重威胁。人工增殖放流作为增加鱼类种群数量最直接的手段,可对水域生态环境形成有效修复。 3、是提升渔业节能减排效能的需要 渔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鱼类等水产养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其基础代谢很低,体温可随水温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不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因此,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转化率要比恒温动物高得多,

14、排放却少。二是许多水产养殖动物是滤食性,如鲢等,它们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是净化水体的生力军。在增殖放流品种中提高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可防止水域富营养化,进而提升减排效能。 4、是增加渔业资源量,提高捕捞产量和渔民收入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渔业捕捞产量和产值始终徘徊在低水平,而燃油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却在逐年攀升,渔民收入难以提高,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人工增殖放流是增加渔业资源量的直接有效手段,对于提高捕捞产量和渔民收入将发挥积极作用。 5、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物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产

15、品种资源保护是实现水产品种创新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陕西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实施渔业良种工程,保护和扩繁陕西特色水产良种,有选择的引进国内良种,两条腿走路,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五、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总体规划 1、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坚持依法行政,突出科技指导,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保护措施,全面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水平;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进步。 基本

16、原则:一、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及省上的有关规定要求,在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制订相应的规定和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二、确立以发展促修复,以修复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修复投入、增强资源修复能力、提高渔业系统修复水平,在修复的同时,统筹协调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三、制定和配套相应的规划和计划,使相关的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实施;四、实施主体以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为主,投入资金的主体以各级财政为主,但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五、坚持全面和重点相一致的原则。省市县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据全省规划范围、内容,选择渔业资源修

17、复的重点,行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使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做出特色,符合实际,取得最佳效果。 2、规划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使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得到落实;全省重要水域渔业资源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环境初步改善;渔民收入有所增加。到2015年,通过配套建设鱼类增殖放流设施,人工增殖放流国家保护动物大鲵和秦岭细鳞鲑5万尾、经济鱼类苗种1亿尾,提高该区鱼类物种多样性、优化种群结构、增加该区渔业资源的承载量;建设15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此基础上研究水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增殖保护计划,为修复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增

18、加资源量,提高水域节能减排效能,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后勤保障。 3、具体目标 2011年至2012年人工增殖放流大鲵、秦岭细鳞鲑等国家保护动物2.5万尾,放流经济鱼类苗种4590万尾,建设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省级5处。 2013年至2015年人工增殖放流大鲵、秦岭细鳞鲑等国家保护动物2.5万尾,放流经济鱼类苗种5410万尾。建设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4处,省级4处。 表2 陕西省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规划表(20112015年) 年份 放流物种 放流数量(万尾) 2011 鲢、鳙、草、鲢、鲫、乌鳢、黄颡鱼、大鲵等 2500 2012 鲢、鳙、草、鲫、乌鳢、黄颡鱼、秦岭细鳞鲑、多

19、鳞铲颌鱼、大鲵等 2092.5 2013 鲢、鳙、草、鲫、乌鳢、黄颡鱼、秦岭细鳞鲑、多鳞铲颌鱼、唇鱼骨、大鲵等 1802.5 2014 鲢、鳙、草、鲫、乌鳢、黄颡鱼、秦岭细鳞鲑、多鳞铲颌鱼、唇鱼骨、大鲵等 1810 2015 鲢、鳙、草、鲫、乌鳢、黄颡鱼、秦岭细鳞鲑、多鳞铲颌鱼、唇鱼骨、大鲵等 1800 4、增殖放流功能分类规划 (1)大水面静水经济鱼类增殖放流区 主要包括西安市黑河水库、宝鸡市冯家山水库和石头河水库、汉中市石门水库和红寺坝水库、安康市瀛湖水库和石泉水库、延安市王瑶水库、榆林市红碱淖海子等; (2)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放流区 主要包括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周

20、至多鳞铲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蓝田辋川河鲇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凤县嘉陵江源头唇鱼骨 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3)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增殖放流区 主要包括4个省级保护区,2个市级保护区和7个县级保护区; (4)江河流域天然鱼类产卵场增殖放流区 主要包括黄河段宜川至潼关鱼类产卵场、渭河段二华夹槽鱼类产卵场、渭河支流氵产灞河鱼类产卵场;汉江汉中段和安康段的鱼类产卵场等。 5、区域布局规划 (1)在关中地区,重点是加强秦岭北麓地区珍稀水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区建设,积极鼓励各类水产原种场的建设,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上,保护大鲵、秦岭细鳞鲑、多鳞铲颌鱼、唇鱼骨等天然种质资源,恢复渭

21、河水系及秦岭山区经济鱼类的天然产量。 (2)在陕北地区,重点发展鲢、鳙、鲤、鲫鱼的大水体增殖及黄河流域鱼类产卵场的保护,充分研究当地水域、气候及水文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黄河流域的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促进黄河鱼类资源的恢复。 (3)在陕南地区,重点是加强秦岭南麓地区珍稀水生动物资源保护区的建设,通过鼓励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扩大大鲵等物种的种群数量,积极开展汉江、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的修复活动。 六、主要增殖放流物种规划 1、大鲵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亚目 ,隐鳃鲵科,大鲵属。俗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 (1)历史回顾与目前

22、状况:大鲵为我国特产野生动物。在陕西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山区。在国内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涉及全国17个省市。1999年4月至2001年11月,陕西省渔业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和市县水生野生动物管理者对大鲵分布区的12个县24个样点进行了种群数量抽样调查。大鲵在陕西省适生境内平均居群密度为0.844尾/hm2,标准差为0.221尾/ hm2,适生境面积约为79000 hm2,全省大鲵贮存量估计为6万余尾,其95%的置信区间为4921784135尾。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相比,我省大鲵资源严重衰减,其具体表现主要是:种群结构小型化,资源地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分布范围缩小,绝大多数

23、交通便利的分布区大鲵已经绝迹。为了保护这一物种,陕西省在大鲵驯养繁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的成果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 (2)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类,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中,禁止对其进行贸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今年3月在成都组织召开“全球两栖动物评估(GAA)东亚部分评审研讨会”,会上将大鲵列为“极危(CR)”等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也将其列为极危等级,故大鲵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大鲵还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中间地

24、位,因此大鲵对于研究陆生脊椎动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故有“活化石”之美称。 大鲵体大肉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以及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结构更使其成为现代肉食之珍品。大鲵独特的形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兼之肉、皮有及高的药用价值,及极具开发潜力的野生动物,因此大鲵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潜力。(3)放流规格标准:一龄10cm以上。 (4)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目前全省具有规模的大鲵驯养繁殖场65个,辐射农民养殖户6000多户,现存大鲵总量多达70万尾,累计繁育幼苗60多万尾。其中:1996-2002年繁殖幼苗0.56万尾,2003-2005年繁殖幼苗9.

25、9万尾,2006年繁殖幼苗11.5万尾,2007年繁殖幼苗18万尾, 2008年繁殖幼苗25万尾。 2、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俗名:细鳞鱼、细鳞鲑、花鱼、梅花鱼、金板鱼、闾花鱼、五色鱼、闾鱼。 (1)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由于产区渔业生产极为落后,毒、电、炸鱼的现象却非常严重,致使人口较多的地区,资源量急剧减少,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区尚有一定数量。2002年在陇县固关镇千河支流上管河和咸宜河考察,存量约为63000余尾,群体年龄在1

26、-8岁之间。为保护这一物种,我省先后建立了太白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和陇县秦岭细鳞鲑增殖放流站。通过近几年的保护与繁殖试验,今年7月省水产研究所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技术顺利通过验收,与此同时,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也取得了繁殖试验的成功。(2)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陆封性冷水山麓鱼类,我国特有种,在地史研究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3)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5cm)以上。 (4)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目前我省已有2家机构从事人工繁殖试

27、验研究,现已获得初步成功,预计到2012年可累计生产水花鱼种能力超过300万尾。 3、多鳞铲颌鱼 多鳞铲颌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名:钱鱼、梢白甲、赤鳞鱼。 (1)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为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在人口较多的地区,资源量急剧减少, (2)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是我国鲃亚科(Barbinae)现生鱼类中分布最北的一种,对探讨秦岭的形成等地史问题有重要科学价值。个体较大,生长快,为陕西省重要经济鱼类。 (3)放流规格标准:一龄

28、鱼种(5cm)以上 (4)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目前西安市为了保护这一物种资源,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正在筹建多鳞铲颌鱼原种场。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4、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咯鱼 咯咯噎 黄腊丁,央丝。 (1)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有分布,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增养殖物种,可在全国大部分内陆水域放养。近年来,由于江河天然捕捞逐年减少,因此全国各地都有黄颡鱼的人工繁殖的研究和试验。我省陕南通过近两年来对黄

29、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反复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 (2)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目前已普遍把它们作为池塘、水库、网箱和江河养殖对象,不少地区也把它们饲养于稻田,收益颇好。在江河湖泊水库放流黄颡鱼有利于完善鱼类的生态链结构,改善水体环境,增加自然水域的天然鱼产量,提高渔民经济收入。 (3)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5cm)以上。 (4)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同鲇鱼。 5、乌鳢 乌鳢Channa argus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名: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 (1)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陕西各地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各种水

30、体均有分布。2008年以来,黄河洽川段乌鳢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通过对水域环境的综合治理,该地乌鳢种群资源恢复较快,捕捞数量逐年增加,加之省夏阳水产良种场、西安市流水渔场等繁殖场人工繁殖技术已经过关,养殖数量逐年增加。 (2)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目前已普遍把它们作为池塘、湖泊和水库的重要养殖对象,不少地区也把它们引入江河滩涂,收益颇好。在江河湖泊水库放流乌鳢有利于完善鱼类的生态链结构,抑制小型鱼类的过度繁殖,改善水体环境,增加自然水域的天然鱼产量,提高渔民经济收入。 (3)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5cm)以上。 (4)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

31、:全省5个省级良种场和15个市县级鱼苗繁殖场已经通过2009年度水产苗种场的专项整治,目前有2家渔场开始进行规模化繁殖,并且建立了养殖日志,亲鱼来源清楚,能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要求的规定从事养殖生产活动,全省年生产水花鱼种能力超过近5000尾。 6、鲫鱼 鲫鱼Carassius aurat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俗名:鲫瓜子,鲫皮子,肚米鱼等。 (1)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鲫鱼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鲫鱼的适应性非常强,不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高温水(32)或低温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达到9的强碱性水域,或盐度高达4.5的水体,仍然能生长繁殖。为我国重

32、要经济鱼类。 (2)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目前已普遍把它们作为池塘、网箱和流水养殖对象,不少地区也把它们饲养于稻田,收益颇好。依群众的习惯,上市商品的个体0.3公斤左右。因此,开展鲫鱼的增殖放流活动对渔民增收、种群数量补充、生物种群修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5cm)以上 (4)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良种场5个,目前年生产水花能力超过3亿尾。其中有4个场从事鲢鱼的人工繁殖和种苗培育,使用的亲鱼全部通过省水产工作总站鉴定检查, 2个场按照国家级良种场的要求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采样鉴定。 7、四大家鱼 (1)鲢 历史回顾

33、与目前状况: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我省黄河流域主要分布于渭河支流水域,为移入种类。长江流域主要分布于汉江和嘉陵江水系。从60年代开始,各地都先后引进于池塘、水库、湖泊及江河水域中进行增养殖活动,目前已成为我省养殖和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 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由于防汛、发电、供水等水利坝、闸和护堤设施的建设,鲢鱼繁殖时期的江河水量、流速、流程等发生了根本改变,目前在我省鲢鱼已无法于天然水域自然产卵。由于鲢鱼的食物为浮游植物,故对有机物丰富的水体具有生态净水等作用。因此,开展鲢鱼的增殖放流活动对渔民增收、种群数量补充、生态净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10cm)以上。

34、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同鲫鱼。 (2)鳙 鳙Aristichthys mobilis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俗名: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 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我省黄河流域主要分布于渭河支流水系,为移入种类。长江流域主要分布于汉江和嘉陵江水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地都先后引进于池塘、水库、湖泊及江河水域中进行增养殖活动,目前已成为我省养殖和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 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由于水利防汛、发电、供水等坝、闸和护堤设施的建设,鳙鱼繁殖时期的江河水量、流速、流程等发生了根本改变

35、,目前大多无法在天然水域自然产卵。由于鳙的食物为浮游动物,对有机物丰富的水体具有生态净水等作用。因此,开展鳙鱼的增殖放流活动对渔民增收、种群数量补充、生物种群修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10cm)以上 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同鲫鱼。 3、(3)鲤鱼 鲤鱼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俗名:鲤拐子、鮘仔等。 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由于鲤鱼的适应性强,产卵条件易于满足,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从60年代开始,各地都先后引进于池塘、水库、湖泊及江河水域中进行增养殖活动,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 增殖

36、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目前已普遍把鲤鱼作为池塘、网箱和稻田养殖对象,收益颇好。依群众的习惯,上市商品鲤鱼的个体重量以0.5-1公斤为宜。因此,开展鲤鱼的增殖放流活动对渔民增收、种群数量补充、生物种群修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10cm)以上。 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全省5个省级良种场,其中有1个场为黄河鲤原种场,专门从事黄河鲤的繁殖和研究。另外15个市县级鱼苗繁殖场已经通过2009年度水产苗种场的专项整治。目前这些场已经建立了养殖日志,亲鱼来源清楚,能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要求的规定从事养殖生产活动,年生产水花鱼种能力超过2亿尾。 (4)草鱼 草鱼Ct

37、enopharyngodon idel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俗名: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 历史回顾与目前状况: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我省秦岭以北主要分布于渭河支流水系,为移入种类。秦岭以南主要分布于汉江和嘉陵江水系。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河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鳙稍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地都先后引进于池塘、水库、湖泊及江河水域中进行增养殖活动,目前已成为我省养殖和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 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由于水利防汛、发电、供水等坝、闸和护

38、堤设施的建设,鲢鱼繁殖时期的江河水量、流速、流程等发生了根本改变,目前大多无法在天然水域自然产卵。由于草鱼食性简单,饵料来源广泛,因此开展草鱼的增殖放流活动对渔民增收、种群数量补充、生物种群修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流规格标准:一龄鱼种(10cm)以上。 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能力等基础条件:同鲢鱼。 水产研究所、省动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以上品种均开展了苗种培育、种质鉴定和质量检测等试验研究,其中省渔业环境和水产品质量检测获农业部认可。 七、重点水域增殖放流规划 陕西全省水域面积41.0万公顷,其中用于增养殖的湖泊、水库等大水面2.8万公顷,水生野生动

39、物自然保护区5.26万公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9万公顷,宜渔滩涂6余万公顷。另外,具有繁殖孵化设施的鱼苗场20家,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65家,据统计,全省常规养殖鱼类年均产苗10亿尾左右,累计繁殖大鲵60多万尾。目前,陕西已根据汉江重要渔业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主要栖息繁衍场和繁殖期、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划定禁渔区和设立禁渔期,保护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对已遭破坏的重要产卵场等开展了人工放流等活动。 近年来,全省先后有10市46个县(区)成立了渔政监督管理站,渔业执法人员达到1432人,西安等6个市的渔政监督管理处(办公室、站)已纳入公务员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渔政管理体系。

40、目前,各水系的鱼类资源情况如下: 1、内陆河水系 分布于省境北端的长城沿浅,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流域内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内陆河4条;内陆湖泊(海子)200余个,总水面11.1万亩。自然生长的鱼类仅有鲫、北方泥鳅、达里湖高原鳅、麦穗鱼等4种;人工引入并可自然繁衍的有鲤、餐 鲦、普栉鰕虎鱼3种。养殖鱼类主要有鲢、鳙、草鱼3种。 重点渔业水域是红碱淖海子,位于我省榆林市神木县,面积约10万亩。1958-1980年间平均年产水产品150吨左右, 其中鲫鱼平均年产80吨,最高年产270吨(1959年), 60年代移入鲤、鲢、鳙、草鱼, 到1966年后鲤鱼成为该湖的优势种群(占总产

41、的50%以上),鲢、鳙、草鱼占渔获的30%左右。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移入银鱼,随后银鱼产量一度高达100吨左右,但其它经济鱼类几乎绝产。为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开展专题研讨,投入资金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目前初步有所改观。 除红碱淖外,尚有刀兔子海子、 兔采当海子、速鸡海子等也均有一定渔产。 2、黄河水系 包括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北洛河、泾河、渭河、南洛河等。流域面积约占全省的63%。主要分布在我省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延安、榆林等市,除水库、池塘等以养殖为主的水域外,江河渔业十分薄弱。以北山为界按自然类别区可分为: (1) 长城以南北山以北的陕北地区:约有鱼类30余种。此区的东界是黄河的晋陕峡谷段

42、,谷深流急,为强烈冲刷地区,是黄河渔业较薄弱的河段。经济鱼类主要集中在直接入黄诸河的近下游。由于过去人为因素导致上游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水质污染以及秋汛时常因鱼类鳃腔被泥沙堵塞致昏、致死而发生的“流鱼”(又称“漂鱼”)现象,使鱼类资源遭受破坏较为严重。据调查,“流鱼”的种类,有以鲤鱼为主,也有以鲇鱼为主,一次严重的“流鱼”对资源的危害,需要几个世代的恢复。 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鲇、鲫、瓦氏雅罗鱼等。 (2) 关中:主要是渭河及其支流,有鱼类79种。是全省池塘养鱼高产区之一。江河专业捕涝主要集中于渭河下游的港口附近,主要渔业对象是鲤、鲇、黄颈鱼、鲫、赤眼鳟等,渔获中也间有由库、塘逃逸的养殖鱼类。以

43、老河口为例,历史最高产量为20吨(1958年),以后逐年减少,八十年代平均年产为5吨左右。 黄河龙门至潼关是北方铜、鲇、鲤鱼、乌鳢的主要产区,但最近的调查中再没有发现北方铜鱼,中、下游产鲤、鲫、鲇、唇鱼骨 等,黑河上游主产秦岭细鳞鲑、多鳞铲颌鱼。 3、汉水、嘉陵江水系 汉水及其支流有鱼类94种,是陕西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水系,全省江河捕捞产量主要来源于此。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全省采集天然鲤鱼卵、苗的主要场所,曾为大力发展养鲤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八十年代初起,这些天然产卵场、索饵场由于人为因素遭到较为严重破坏。据统计,我省长江流域捕捞产量最高年份为1959年,产量490吨,其中约80%左

44、右来源于汉水水系;七十年代以后波动较大,最低年产不足百吨。大宗的经济鱼类有:鲤、鲇、红鲌类、鲫、黄颡鱼属、鲴类,黄鳝、白鲦属、鳜属、赤眼鳟、吻鮈、唇鱼骨 等;山区支流主要为多鳞铲颌鱼、齐口裂腹鱼、鮠属、黄颡鱼属、马口鱼等。 4、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 (1)对江河筑坝形成的大水面静水区进行鱼类种群修复、生态净水和农民增收 由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严重影响到原江河鱼类组成,鳗鲡、北方铜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已基本绝迹。与此同时,采取人工繁殖、经济鱼类增殖放流及引种驯化等技术措施,可改变鱼类种群结构,使衰退的渔业资源得到修复。 放流物种有:鲢、鳙、鲤、鲫、草鱼、鲇鱼、黄颡鱼、乌鳢等。 放流区域为:西安市黑河水库

45、、宝鸡市冯家山水库和石头河水库、汉中市石门水库和红寺坝水库、安康市瀛湖水库和石泉水库、延安市王瑶水库、榆林市红碱淖海子等。 (2)对水产种质资源栖息地水产原种进行种群数量恢复和栖息地保护 陕西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约60余种,除了鲢、鳙、草鱼、鲤、鲫等大众鱼类外,还有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本地物种,如、鲇、细鳞斜颌鲴、圆吻鲴、蒙古红鲌 、翘嘴红鲌、黄颡鱼、黄鳝、团头鲂、 唇 鱼骨 、赤眼鳟、大眼鳜、斑鳜、多鳞铲颌鱼、齐口裂腹鱼、银鲴、白甲鱼、北方鲷鱼、花鱼骨 、大鼻吻鮈 、花斑副沙鳅、黄颡鱼、乌鳢等。自八十年代初,由于过度开采水资源和水体污染,再加上忽视了本地物种的有效保护,这些地理种

46、群数量急剧减少。 放流物种:鲇、乌鳢、多鳞铲颌鱼、细鳞斜颌鲴、唇 鱼骨 、黄颡鱼。 放流区域:黄河流域的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秦岭山区周至县多鳞铲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凤县嘉陵江源头唇鱼骨 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渭河流域的蓝田辋川河鲇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3)对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进行濒危物种恢复 放流物种:大鲵、秦岭细鳞鲑、黄颡鱼、多鳞铲颌鱼、唇 鱼骨 等 放流区域:4个省级保护区,2个市级保护区和7个县级保护区 (4)对江河流域天然鱼类产卵场进行生物种群修复 陕西在水域生态治理方面重点实施了“四大环保工程”,如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环保

47、科技产业化推进工程等。另外,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是南水北调备用水源,这些工程的实施和水源地的保护,有效的控制了江河水域污染,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为我们开展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环境保障。为此,我们有必要在鱼类产卵、索饵、越冬场所进行增殖放流活动。 放流物种:鲢、鳙、鲤、鲫、草鱼、鲇鱼、黄颡鱼、乌鳢等。 放流区域:黄河段延安的延河入黄鱼类产卵场、渭河段渭南华阴市洛河入渭鱼类产卵场、西安灞河入渭鱼类产卵场;汉江汉中段和安康段的鱼类产卵场等。 八、规划建设内容 渔业资源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采取多目标、多层面地的综合措施,整体性修复渔业资源及其水域生态环境。考虑到目前的经济

48、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承受力,主要着眼有限目标并采取重点行动。 1、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 到2015年,配套建设鱼类增殖放流设施,在内陆河水系、黄河水系、汉水、嘉陵江水系人工增殖放流大鲵、秦岭细鳞鲑等国家保护动物5万尾,其中:秦岭细鳞鲑4万尾、大鲵1万尾;放流经济鱼类苗种1亿尾,其中:鲢鱼3800万尾、鲤、鲫鱼1500万尾、鳙鱼3300万尾、草鱼600万尾、乌鳢250万尾、多鳞铲颌鱼50万尾、唇鱼骨 100万尾、黄颡鱼400万尾。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和功能定位,有计划地进行种苗的合理放养,修复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逐步形成完善的渔业生态系统。 2、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在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水产

49、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基础上,到2015年新建(改造)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省级9处。其中西安市4个,渭南市1个,商洛市3个,汉中市4个,安康市3个。 主要建设内容为划定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域,设定醒目界碑、界桩、警示牌、宣传牌、指示牌,建立保护区管理制度;在相应区域建设相应物种监测、增殖、救护站;建设必要的集鱼护鱼设施。 3、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 到2015年新建(改造)国家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3处,市级5处。其中西安市2个,渭南市2个,商洛市2个,汉中市2个,安康市2个,宝鸡市1个。 主要建设内容为划定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区域,设定醒目界碑、界桩、警示牌、宣传牌、指示牌,建

50、立保护区管理制度;在相应区域建设相应物种监测、增殖、救护站。 九、投资估算 新建国家级、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个、市县级保护区5个;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省级9个。 配套建设鱼类增殖放流设施,人工增殖放流大鲵、秦岭细鳞鲑等国家保护动物5万尾、经济鱼类苗种1亿尾,修复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 经估算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 1、增殖放流共投资920万元。鲢鱼增殖放养项目投资190万元,鳙鱼投资165万元,草鱼投资60万元,鲤鱼、鲫鱼投资150万元,乌鳢投资50万元,多鳞铲颌鱼投资50万元,唇 鱼骨投资100万元,秦岭细鳞鲑投资8万元,黄颡鱼投资40万元,大鲵

51、投资107万元。 2、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共投资1980万元。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15处,其中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省级9处。国家级保护区每个需投资150万元,共需900万元;省级保护区每个需投资180万元,共需1080万元。 3、建设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共投资2100万元。建设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3处,省级3处,市级5处。国家级保护区每个需投资300万元,共需900万元;省级保护区每个需投资200万元,共需600万元;市级保护区每个需投资120万元,共需600万元; 陕西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贴4040万元,地

52、方配套776万元,自筹184万元。 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责任人,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制订出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管理办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等;健全水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补偿机制,为规范和强化渔业资源养护、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3、严控源头,减少污染。健全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建立突发性水域污染事

53、故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减轻对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4、加大投入,资金保障。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向各级政府争取,加大投入力度,将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要积极改革和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融资、个人捐助、国际援助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渔业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可靠资金保障。 5、强化执法,规范行为。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各级渔业行政执法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强化管理。对严重违反捕捞许可、渔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

54、法规的重大问题,依法进行严肃处置,加强执法手段和队伍建设,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计划表(略) 附表1: 增殖放流物种基本情况表 序号物种名称主要分布食性洄游特性功能定位放流数量(万尾)放流规格(公分)放流时间1鲢鱼全省各类水域滤食性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700010205月至10月2鳙鱼全省各类水域滤食性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380010205月至10月3草鱼全省各类水域草食性A 渔民增收120010205月至10月4鲤鱼、鲫鱼全省各类水域杂食性A 渔民增收 C 生物种群修复52005205月至10月5乌鳢全省各类水域肉食性A 渔民增收 C 生物种群修复75

55、010205月至10月6多鳞铲颌鱼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上游底栖生物及藻类B3 濒危物种恢复4005103月至5月7唇鱼骨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上游。浮游动物B3 濒危物种恢复3005103月至5月8秦岭细鳞鲑渭河上游及支流(秦岭山区),汉江支流湑水河。肉食性B1 濒危物种恢复4005109月至10月9黄颡鱼全省各类水域杂食性A 渔民增收 C 生物种群修复4005109月至10月10大鲵秦巴山区肉食性B1 濒危物种恢复5010209月至10月附表2: 重点增殖放流水域基本情况表(1) 水域名称 水域类型 行政范围 面积(km2)生态问题 功能定位 一、大水面静水水域 1、西安市 黑河水库 C 水库

56、C(西安市周至县) 3.3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 产灞五号坝 C 水库 C(西安市未央区) 10.7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 临潼寒河水库 C 水库 C(西安市临潼区) 1.5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 2、铜川市 桃曲坡水库 1.7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 3、宝鸡市 冯家山水库 C 水库 B(宝鸡市境内) 10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 石头河水库 C 水库 C(宝鸡市眉县) 1.3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 东风水库 C 水库 C(宝鸡市凤翔县) 0.6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 4、咸阳市 羊毛湾水库 C 水库 C(咸阳市乾县) 3.2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 宝鸡峡 C 水库 B(咸阳市境内) 2.8 A 渔业资源衰退 A 渔民增收、D 生态净水 5、渭南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