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气吸收装置操作规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9619210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盐酸气吸收装置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盐酸气吸收装置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盐酸气吸收装置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盐酸气吸收装置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酸气吸收装置操作规程(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山东海化氯碱树脂有限公司管理体系作业文件编号LS/QGR0合成车间盐酸气吸收装置工艺操作规程页码11/13山东海化氯碱树脂有限公司作 业 文 件盐酸气吸收装置工艺操作规程文件编号:LS/QGR0编制: 年月日审核: 年月日批准: 年月日受控编号:发布日期: 年月日 目 录1 适用范围22 生产任务23 生产原理24 负责范围25 工艺流程及设备26 控制指标47 原材料、辅助材料、公用工程规格58 操作方法58.1 原始开车或检修后开车前的准备工作 58.2 开车 68.3 正常操作68.4 正常停车78.5 紧急停车79 不正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810 岗位巡回检查制度811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2、812 岗位交接班制度813 岗位安全卫生914 质量记录1315 更改记录13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山东海化氯碱树脂有限公司合成车间车间盐酸气吸收装置工艺。2生产任务本装置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处理盐酸装车时挥发的盐酸气,防止盐酸气污染环境。3生产原理本装置采用水吸收法处理盐酸气,盐酸气极易溶于水,用水吸收后成为盐酸。4负责范围5工艺流程及设备5.2工艺流程简图(见附图)5.1工艺流程叙述罐区盐酸装车时挥发产生的盐酸气经引风机(C-901A/B)进入尾气吸收塔(T901)的下部,与经过冷却器(E901)被循环水冷却后的吸收液逆流接触,进行吸收反应。从盐酸尾气吸收塔顶部出来的反应完全的达到环保排放

3、标准的尾气排入大气中。从尾气吸收塔(T901)底部出来的吸收液分别由吸收液循环泵(P908A/B)送出经冷却器(E901)冷却后返回吸收塔,与盐酸气继续反应,直至循环吸收液中盐酸浓度25%后,将塔内的吸收液由吸收液循环泵(P908A/B)送至盐酸罐(V-903C),尾气吸收塔(T901)内的循环液排至30cm左右,停止盐酸外排,打开尾气吸收塔(T901)补水阀门,将塔内循环液补至90cm左右,继续循环吸收。盐酸罐(V-903A/B/C)管内挥发气体经放空管进入尾气吸收塔(T-901)吸收。5.3主要设备一览表设备位号设备名称技术规格材质数量(台)备注T-901尾气吸收塔ID H=FRP1E-9

4、01热水换热器F=m2CS/石墨1P-908A/B吸收液循环泵Q=30m3/h H=12m衬CF2C-901A/B引风机Q=500m3/h KWFRP26控制指标序号名称分析项目指标取样地点分析频次1吸收液HCL25-30%循环泵入口1次/2h7原材料、辅助原料、公用工程规格8操作方法8.1原始开车或检修后开车前的准备工作8.1.1接开车前,提前作好一切准备工作。8.1.2检查本工序设备、管道、仪表和阀门等是否安装齐全、合格,所有试压用盲板是否已拆除,各阀门的开关状态是否正确。8.1.3检查水、电、气供应是否正常,是否达到工艺要求。8.1.4确认吸收液循环泵、尾气吸收塔、热水换热器及引风机等的

5、操作准备就绪。8.1.6 向尾气吸收塔注水,液位90cm左右。8.2开车8.2.1打开冷却器(E-901)的循环水阀门。8.2.2开启吸收液循环泵(P-908A/B)的进口阀门,先后打开循环液进塔的旁路阀门,启动吸收液循环泵(P-908A/B),再慢慢打开泵出口阀门,使循环液在吸收塔、循环泵之间循环。8.2.2打开冷却器(E-901)的循环液进出口阀门,并慢慢关闭循环液进塔的旁路阀门,使循环液在吸收塔、循环泵及冷却器之间循环。8.2.3打开引风机(C-901A/B)出口阀,现场开启引风机,再打开风机进口阀门,使抽气管保持适当负压。观察风机的运转情况。8.3正常操作要点8.3.1经常检查尾气吸收

6、塔的液位是否在80-100cm左右的正常范围内,以保证有足够的水吸收盐酸气。8.3.2定时分析尾气吸收塔循环液浓度,当盐酸浓度25-30%时及时进行换水操作,以防止氯化氢气体外溢,并将盐酸送至盐酸罐(V-903C)。 8.3.5尾气吸收塔内盐酸送出之后,必须立即注入新鲜水,尾气吸收塔内液位不能大于100cm,防止引风机至吸收塔管线液封。8.3.6注意观察尾气排放情况。8.3.7经常检查泵、风机的运行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8.3.8经常通过视镜检查盐酸罐放空管积液情况。8.3.9引风机在盐酸装车时开启,不装车时可以停下。停机时,先关闭引风机入口,再停机,停下后关闭引风机出口。8.3.10吸收液

7、循环泵为连续运行设备,不允许停机。8.3.11盐酸装车平台吸收管线阀门不允许完全关闭。8.3.12尾气吸收塔补水管线在补水完毕后,打开倒淋阀放净积液。9 不正常情况及处理方法序号故障名称故障原因处理方法1冷却器出口循环液温度高1、 循环水量小2、 循环水温度高1、 增大循环水量2、 联系降低循环水温度2抽气管负压小1、 吸收塔液位高,液封2、 引风机进出口阀门开度小3、 引风机停或故障1、 降低吸收塔液位2、 调整阀门开度3、 排除故障,开启引风机。3氯化氢气体外溢1、 吸收液浓度高2、 阀门或管线泄漏3、 循环泵停1、 进行换水操作2、 检查管道阀门并采取措施3、 重新开启循环泵10岗位巡回

8、检查制度现场操作工必须每半小时按照巡回检查路线和要求进行巡检。10.1巡回检查的主要内容(1)检查本系统内设备的工艺运行参数及运行情况,听设备运行的声音有无异常、撞击和摩擦声;看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料位等控制计量调节系统及自动调节装置和监测装置的工作情况。(2)检查设备及工艺管线的静、动密封点的泄漏情况。(3)检查设备的润湿情况。(4)检查设备及管线的防冻保温情况。(5)检查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及其它连接螺栓有无松动情况,或因连接松动而产生振动情况。(6)检查原材物料的储备或生产物料的配制情况。(7)检查冷冻水、循环水、蒸汽、工艺气、仪表气、氮气等公用工程的供应情况。(8)检查消防设施、器材

9、和安全设施的完好情况。(9)检查备用设备完好情况,确保其处于备用状态。(10)检查设备或管线的积液排放情况,防止出现液封。11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11.1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岗位操作规程,对使用的设备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13.2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下列主要工作:(1)按岗位操作规程和设备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启动、运行、停车或倒换。(2)设备运行中做到不超温、不超压、不超负荷。(3)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执行五字操作法(听、摸、查、看、闻),定时、定点按巡回检查路线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做到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4)

10、做好设备润滑工作,坚持“五定”(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和“三级过滤”,做到润滑器具完整、齐全、好用。(5)搞好设备的清洁卫生,及时消除“跑、冒、滴、漏”,做到文明生产。(6)发现设备情况不正常,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向领导反映。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果断措施或立即停车,并上报和通知值班长和有关岗位;不弄清原因、不排除故障不得盲目开车。已处理和未处理的缺陷,必须记录在运行记录本上,并向下一班交待清楚。(7)实行专机负责制或包机制,做到设备、管线、阀门、仪表都有人管,及时消除设备缺陷。(8)备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做到不潮不冻、不腐蚀,经常保持清洁,对于转动设备按规定盘车和切换,使用设备处于完

11、好状态。12岗位交接班制度12.1接班者必须在接班前劳保穿戴整齐参加班前会,听取上班值班长交班和本班值班长工作安排与要求,按时到岗交接班。12.2岗位人员接班时,双方必须面对面交接。接班者必须将本岗位生产情况、设备运行情况、跑冒滴漏情况、现场卫生情况、安全消防设施情况、岗位工器具使用情况等反馈给接班者,接班者查看完毕后,按照“十交、五不交”的标准严格进行交接班。12.3交接双方按规定进行交接班,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签字,经接班者同意后,交班者方可离岗。12.4交班前发生的一切由交班者负责处理完毕,接班后发生的问题由接班者负责。因交接班不仔细不认真,将接班前发生的问题接过来,责任由接班者负责。12

12、.5接班者未及时到岗接班,交班者应及时向交班班长报告,由交班班长与接班班长协商处理,但必须确保生产连续正常运行。12.6交班者应将本班情况如实向接班者交待,接班者也要详细检查,了解清楚。交接双方要做到“十交”“五不交”。“十交”即:(1)交本班生产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2)交设备仪表运行和使用情况。(3)交不安全因素,已采取的预防措施和事故处理情况。(4)交各种工具数量及缺损情况。(5)交工艺指标执行情况和为下班做的准备工作。(6)交原始记录是否正确完整。(7)交原材料使用、存放,产品质量及存在的问题。(8)交上级指示、要求和注意事项。(9)交岗位区域卫生情况。(10)交岗位跑、冒、滴、漏情况

13、。“五不交”即:(1)生产不正常或事故未处理完不交接。(2)设备问题不清不交接。(3)卫生区不净不交接。(4)记录不清不交接。(5)指标任务未完成,原因不清不交接。12.7交班后参加班后会,听取本班值班长总结本班情况13岗位安全卫生13.1岗位安全管理规定(1)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持证上岗;应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2)操作区域内,非操作人员不得入内。(3)操作时严格劳保穿戴,防止氯气中毒和氢氧化钠灼伤,生产区域内严禁烟火。(4)必须经常检查,确保吸收碱液高位槽保持正常液位及喷淋阀灵活好用。(5)必须时刻保证一,二级吸收液浓度合格,循环泵运行正常。(6)维修时,必须做好工艺处理

14、,取样分析合格并办理相关作业票证后方可维修。(7)运行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处理应果断,要听从指挥、及时上报。13.2危险介质的特性、危害及防护 (1)氯化氢(盐酸)分子式HCl,分子量36.46,第2.2类不燃气体,最高允许浓度7.5 mg/m3。理化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遇水时有强腐蚀性。能与一些活泼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熔点:114.2,沸点:85,相对密度1.19(水1)、1.27(空气1)。健康危害: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出现头痛、头昏、恶心、眼痛、咳嗽、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重者发生肺炎、肺水肿、

15、肺不张。眼角膜可见溃疡或混浊。皮肤直接接触可出现大量粟粒样红色小丘疹而呈潮红痛热。慢性影响:长期较高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障碍及牙齿酸蚀症。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为黄色色标);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防溅护目镜。 身体防护:穿连身式防护衣、工作靴。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现场急救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温和流动清水或食盐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安静及保暖,对症治疗。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16、术,就医(避免洗胃或呕吐)。泄漏处理要点:人员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消防方法:不燃,但与其它物品接触引起火灾时,消防人员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喷水冷却。13.3消防器材使用本岗位装配备有干粉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器材。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使用方法:(1)灭火时,将灭火器放置在距燃烧处5m左右。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2)应先将开启把上的保险销拔下,然后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部,另一只手将开启压把压下,打开灭火器进行灭火

17、。当干粉喷出后,一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3)如果储气瓶的开启是手轮式的,则向逆时针方向旋开,并旋到最高位置,随即提起灭火器进行灭火。(4)干粉灭火器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要部扫射,如果被扑救的液体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5)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晃动扫射,使喷射出的干粉流覆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使用者仍应继续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6)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应注意不能将喷嘴直接对准液面喷射,防止喷流的冲击力使可燃液体溅出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7

18、)如果当可燃液体在金属容器中燃烧时间过长,容器的壁温已高于扑救可燃液体的自燃点,此时极易造成灭火后再复燃的现象。 (8)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并上下、左右扫射。如条件许可,使用者可提着灭火器沿着燃烧物的四周边走边喷,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13.4防护器材和使用本岗位配备有防毒面罩,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防化服,半面式防毒面具(7号滤毒罐:标色为黄色,主要防护酸性气体和蒸汽,例如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13.4.1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13.4.1.1使用前检查(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

19、封性;(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3)检查头带是否有弹性;(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13.4.1.2佩戴方法(1)连接防毒面具:旋下罐盖,将滤毒罐接在面罩下面,取下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橡皮塞。(2)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3)用双手将下面的头带拉向颈后,然后扣住。13.4.1.3防毒面具佩戴密合性测试(1)测试方法一:将手掌盖住呼气阀并缓缓呼气,如面部感到有一定压力,但没感到有空气从面部和面罩之间泄露,表示佩戴密合性良好;若面部与面罩之间有泄露,则需重新调节头带与面罩排除漏气现象。(2)测试方法二:用手掌盖住滤毒盒座的连接口,

20、缓缓吸气,若感到呼吸有困难,则表示佩戴面具密闭性良好。若感觉能吸入空气,则需重新调整面具位置及调节头带松紧度,消除漏气现象。13.4.1.4滤毒罐(盒)装配方法(1)连接防毒面具:旋下罐盖,将滤毒罐接在面罩下面,取下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橡皮塞。(2)将滤毒盒的密封层去掉,并将滤盒镙口对准滤盒座,正时针方向拧紧,压扣滤线盒对准盒座压紧。13.4.1.5滤毒罐(盒)更换条件和储存(1)按照滤毒盒的有效防毒时间更换或感觉有异味更换.(2)佩带时如闻到毒气微弱气味,应立即离开有毒区域.(3)有毒区域的氧气占体积的18%以下、有毒气体占总体积2%以上的地方,各型滤毒罐都不能起到防护作用.(4)每次使用后应

21、将滤毒罐上部的螺帽盖拧上,并塞上橡皮塞后储存,以免内部受潮.(5)滤毒罐应储存于干燥、清洁、空气流通的环境,严防潮湿、过热.13.4.2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使用13.4.2.1使用前的检查(1)检查全面罩的镜片、系带、环状密封、呼气阀、吸气阀是否完好,和供给阀的连接是否牢固。全面罩的个部位要清洁,镜片要擦拭干净。(2)供给阀的动作是否灵活,与中压导管的连接是否牢固。(3)气源压力表能否正常指示压力。(4)检查背具是否完好无损,左右肩带、左右腰带缝合线是否断裂。(5)气瓶组件的固定是否牢固,气瓶与减压器的连接是否牢固、气密。(6)打开瓶头阀,随着管路、减压系统中压力的上升,会听到气源余压报警器

22、发出的短促声音;瓶头阀完全打开后,检查气瓶内的压力应在28 MPa30 MPa。然后关闭阀门,放尽余气。(7)检查整机的气密性,打开瓶头阀2min后关闭瓶头阀,观察压力表的示值5min内的压力下降不超过4 MPa。(8)检查全面罩和供给阀的匹配情况,关闭供给阀的进气阀门,佩戴好全面罩吸气,供给阀的进气阀门应自动开启。13.4.2.2佩戴方法(1)如果要进入的抢险区域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皮肤造成伤害,要先穿好防化服.(2)将快速接头拔开(以防在佩戴空气呼吸器是损伤全面罩),然后将空气呼吸器背在人身体后(瓶头阀在下方),根据身材调节好肩带、腰带。(3)连接好快速接头并锁紧,将全面罩置于胸前,以便随时

23、佩戴。(4)将供给阀的进气阀门置于关闭状态,打开瓶头阀,观察压力表示值,以估计使用时间。(5)撑开面罩头网,由上向下将面罩戴在头上,调整面罩位置。用手按住面罩佩戴好全面罩(可不用系带)进行23次的深呼吸,感觉舒畅,屏气或呼气时供给阀应停止供气,无“丝丝”的响声。一切正常后,将全面罩系带收紧,使全面罩和人的额头、面部贴合良好并气密。在佩戴全面罩时,系带不要收的过紧,面部感觉舒适,无明显的压痛。全面罩和人的额头、面部贴合良好并气密后,此时深吸一口气,供给阀的进气阀门应自动开启。(6)面罩与皮肤之间无头发或胡须等,确保面罩密封。供气阀要与面罩按口粘合牢固。压力表固定在空气呼吸器的肩带处,随时可以观察

24、压力表示值来判断气瓶内的剩余空气。注意报警器发出的报警信号,听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撤离现场。(7)空气呼吸器使用后将全面罩的系带解开,将消防头盔和全面罩分离,从头上摘下全面罩,同时关闭供给阀的进气阀门。将空气呼吸器从身体卸下,关闭瓶头阀,管路的剩余空气释放完,再拔开快速接头。13.4.2.3使用后的处理使用完后应及时恢复使用前的状态,并做以下工作:(1)卸下全面罩,用中性或弱碱性消毒液洗涤全面罩的口鼻罩及人的面部、额头接触的部位,擦洗呼气阀片;最后用清水擦洗。洗净的部位应自然干燥。(2)卸下背具上的空气瓶,擦净装具上的油雾、灰尘,并检查有无损坏的部位。(3)对空气瓶充气。(4)将充气的空气瓶,接到减压器上并固定在背具上。(5)按使用前准备工作要求,对空气呼吸器进行检查。14 记录岗位交接班记录设备巡回检查记录15更改记录序号更改日期文件更改章、节号或说明更改人批准人备注实施日期: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