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69348364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 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1 .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 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 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 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

2、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 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2 .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 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 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 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3 .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 难理解。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

3、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 的形态,并分别观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分表面有何变化,并思考:该变化对 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 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老师据此总结 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内容解析1 .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 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 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

4、类生活 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 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 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 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 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2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 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

5、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 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 基本形态。当然,作为基本的地学常识,褶皱和断层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3 .“活动1”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认识。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尤 其是设计交通线路走向、修建隧道等时,时常会用到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因 此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先根据向斜和背斜的成因和特点,学会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第 二步是选择修建地下隧道的位置。4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 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

6、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 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 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 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5 .“活动3”的设计意图。本活动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用表中给出的数据阐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二 个问题是给出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在山区修建公路应该考虑哪些自然和人文要素,以考 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表4.1给出的数据是铁路和公路的坡度限制,即水平前进100米海拔高度的变化。从表中

7、可以看出,铁路对坡度限制的要求较高,而公路的要求较低,对于山岳地区来说,修建公路要 比修建铁路的难度低。教学设计【引入新课】首先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认识山岳是构成陆地的骨架。然后提出 问题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指明本节的目的 通过个案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新课】1 .在山岳形成部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山,教师都可以按照内力作用一地质构造一地貌发育 的线索展开分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与褶皱或断层的形成有关的背景知识。在地 壳稳定时期,一些地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比如海底、湖底或盆地底部,物质沉积形成了沉

8、积岩层。如果未遭受剧烈构造运动的干扰,这些岩层绝大部分是水平的,上面的岩层较新、 下面岩层较老。如果受到构造运动的强烈干扰,这些岩层就会发生弯曲变形甚至断裂,形成 褶皱和断层。为了让学生理解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褶皱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两侧水平挤压手中的教科 书,让学生观察书页的弯曲变化,并参考相关模型讲述褶皱构造的特点、基本形态及其判断 依据。在地貌上,褶皱构造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山,一种是背斜山,它的形态和背斜构造形 态基本一致;另一种是向斜山,它是由向斜遭受外力的差异性侵蚀形成的。这两种山通称为 褶皱山。对于这两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阐述清楚。至于地壳为什么会发生水平挤 压运动,不是本

9、课的内容,教师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阅读“褶皱山系是如何形成的” 一文。 对于断层,可以参考相关模型,通过与褶皱的对比来讲授。断层和褶皱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至于断层形成的断 块山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相关模型来让学生理解。火山部分难度不大,建议教师从影视资料入手,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火山的形成过程、结构 特征和规模大小。2 .对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出活动第一题的数据,让学生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再从线路技术要求分析在山岳 地区修建公路需要将线路位置选在哪里、如何设计线路走

10、向,进而总结出山岳对交通运输线 路结构、空间布局和走向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作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案例出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 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2. 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 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

11、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 .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

12、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 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 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一一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 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 裂。岩体发生

13、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 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板书】1、褶皱山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 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

14、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 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 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 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 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 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 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

15、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板书】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与向斜的比较:【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中间老,两侧新。中间新,两侧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倒置 地形(差别侵 蚀)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 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 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 示背斜成打,弋4谷山【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 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

16、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 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一一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 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

17、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 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 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 如我国的华山(图4. 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出示投影片】断 层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 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地形断层面一陡崖断层线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上升的岩

18、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说明。【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板书】3、火山【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81思考: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学生回答】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

19、分组成。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 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米。【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规模:大小不一【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 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火山口图4.13火山示意【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 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 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

20、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 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板书】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82思考:1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 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3 .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1 .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2 . 一般情况

21、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 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3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课堂小结】略。【思考题】1 .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2 .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 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

22、开,结果不是 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课后作业】教材P82活动【板书设计】山岳的形成第二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 .褶皱山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形态:背斜和向斜褶皱形成过程:0 Q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与向斜的比较: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断 层成因地形图示3.火山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规模:大小不一、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活动与参考答案】活动31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由于向斜岩层差异侵蚀的结果,形成 山岭的是向斜,所谓

23、“向斜成山”。2 .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 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活动5答案要点:1 .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 4.2分 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2 .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 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 开沼泽地。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 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