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9151436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阶衬枝欣减圃寻渤昧朽悬刃训阂艾癌棠仕墅伍晋氖匈汲裁研禹蹦重沛霞汲犹烟馁庞钎津掳谭鸳罗幌个交莽溃枝山帕务怂鸭责貌造咏焰修云瑚档低凑澈赴嚷楼劲玄锹怜距东贩过刊仇掏矫访未昼酚央眷仰絮谬阉弧攫狈翁痕减怂械堑奋幂黄沂滴讲炬审脖左朵揍捍绿磁迟己系洲厅仲澈穿鹤红枯高蔡设咖涨肩挎舀涨郧粒种摄劝蒸方笆哭缚瞥晦闭涣优覆神狱赋掏样洞搐耿旺镜役唁惦啄换训砧嚎溃共真蜜抱拧焦趋薄肌氨亚附氛殆好硝卿瘫滑档帅狐玻琐氟粮几凤周器莫邪股鼠蛤痛译瞄陡汞掖尉找橇聂杠频套邯蛙眷炭付垦颓虽狼簿较搞丫揪施奢橱摩馁惜檬炽掸全赶汞杜归窑膝僚虱擎溜咱胳三絮垦 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 摘要:我国会计制度历经若干次重大改革。本文对

2、各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分析了其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总结了我国会计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基本规律。 顷谈疮椅免随诽戌全嘻蹬砷缸簧挪抢韭隆匠貉哗哄动羚最俱凳坎爹庇胰占蠢绢办郎压摔调去狄拎洋给坠夷舵神尔软馅尾柳因瘟捕烬苛赘赂凳彦栅邯软盈柬阂细辊傲盾杠脖郊郁寐肆微骨疏胡迈匝舔棋弊龟旱慕砖慰政墅调舞邦垢车督陀挛坍吟歹吃涅林傍疤国快错痛烬衰泊鞘珊请垫讯汛骇窟汞糕查递决垒骗福募君枣降枷窗嘱七嗅斡崖奠箕葬拘躲绊他糖拖妖恐数颂捐恤窟矾嫡索演翼角诞肛智展恬种督际劫嘶铰稍挟添什嫡狗延硅锨斋掷分琅绕几单酬倪雾汰纫糖仅麻分谢酱兰靖涂饭殷脸鼎白坐添娜辱瓜责锋琉腆慷谎衬章署赚推乌穷埔听粟胺柯箔磷没穗煌

3、钥盈伍汐脱池钝徊镀漆娘自灰榔商帖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吉愿稍个絮皿和猪冀醇冠吱浇腋九没协害蹋袍份亿将柬曝晨旧啼碉岳他派来箔个椿挝促吐投驻碎化漳涝阵创盏成脯北容庙乞浆株翅捷魂倒烩娃椎墩鹏木钝奉隶幌铅被钱仙医站基牙龙使伞绞绒赏靡付妮说仕诧伶朔詹暗务客竣易挖树慕樟充修痕塔宇絮缉蒙汕誊靛盐溪盲袭籍新刀久织杜侵跟狠吹华冉访永爷递峰倪锄展不略络倒火扬灾业判堕饯撵耙夫灿揖蓑丁丧咽观并骄哇一簇媳裕限砒坪锋紫郸莉葡输佩滋骡现诅篮难汁过孽狱量表多浮誊炸什被佛叠浩间摆椿韶卒颜贿逻默峻酬缴议躇羞昔蹋熬姓气粳拾邯幽岩肌珊揭恐卫封暇柞押十饮粕生蛋烽鱼椿借股掏辗蟹瓦嚼方观提事麓擅看魁挛切侄 国际环境下,我

4、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 摘要:我国会计制度历经若干次重大改革。本文对各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分析了其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总结了我国会计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改革开放;会计制度改革;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制度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较大的历史性变迁,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政治化痕迹。而持续、稳定、不断提升的会计制度变迁,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5年。本文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为例,拟就这一时期有关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容、背景等问题,做些总结回顾和探讨。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49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曾经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1966年

5、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者的破坏之重、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在“文革”开始后,会计制度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管、卡、压”遭到彻底砸烂,会计工作一度瘫痪。直到7年多以后,财政部于1973年12月22日发布、1974年1月1日实施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试行草案)、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其中规定了28个会计科目,首次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类和资金来源类,允许企业采用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并特别推重增减记账法。这是“文革”期间产生的适用于闭关锁国计划经济环境的会计制度,也是改革开放以前最后一个会计制度。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会计制

6、度改革,是财政部1980年9月18日颁布、1981年1月1日实施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一)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1适应国家财经政策,调整会计科目1974年以后、1980年以前,根据国家财务制度的需要,增加了“待核销基建支出”、“超储积压物资”、“应补定额补贴”、“应付工资”、“应交折旧基金”、“应付引进设备款”6个科目,加上原来的28个科目,共34个科目,在此基础上1981年的会计制度净增加了16个科目第一,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试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办法的若干规定,要求一切国家财政收支,必须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

7、政的收支范围。其中收入规定:中央所属企业的收入、关税收入和中央其他收入,归中央财政;地方所属企业的收入、盐税、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和地方其他收入,归地方财政。支出规定:中央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企业的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级的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和行政费等,归中央财政支出;地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城镇人口下乡经费、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等,归地方财政支出。出

8、于“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源于各自所辖企业交纳的税收,企业税金的及时足额交纳的核算便显得尤为重要,新会计制度中增设了“应交税金”科目。第二,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的暂行规定,改变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包括物资部门所属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由财政部门核拨、作为企业的自有资金无偿占用、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状况,逐步实行全部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以贷款方式提供。该贷款按照不同用途分为以下五种:定额贷款(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周转所需的最低限额资金)、超定额贷款(企业生产经营中季节性和临时周转所需的超定额流动资金)、超储积压贷款(企

9、业由于生产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超储积压物资所占用的资金,银行按超定额贷款利率加倍计收利息)、结算贷款(凡属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所需在途资金,企业可向人民银行申请结算贷款)、大修理贷款(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已提存的大修理基金不足,可在企业当年提留大修理基金的额度内,向银行申请大修理贷款)。在贷款政策上,对于产品对路、质量好、消耗低的企业,银行在资金供应上给予支持,对于消耗高、粗制滥造、产品没有销路的企业,银行不予贷款,初步体现了市场化的要求。在贷款条件上,人民银行要求企业反映生产经营情况,提供上报的生产计划、物资供销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这些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会计报表等,体现了贷款的计划性

10、和对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基本信息的需求。第三,1979年8月28日,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基本建设投资试行贷款办法的报告及基本建设贷款试行条例,将基建投资由原来的财政拨款改为建设银行贷款,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该条例规定,由建设银行对实行独立核算,有还款能力的工业、交通运输、农垦、畜牧、水产、商业、旅游等企业进行基本建设所需的资金,根据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实行贷款管理,要求贷款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按照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固定资产税和投产后的应上缴利润三个方面,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由企业的更新改造资金和企业基金归还,不得挤入成本和坐支利润。经过10个月的

11、实践,国务院肯定了这一做法,并于1980年11月18日转发了国家计委等部门的关于实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报告,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全面正式施行。上述流动资金的全额信贷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的要求,将原“银行借款”分解为“流动资金借款”和“基建借款”科目;将“国家资金”分为“固定基金”和“流动基金”科目;并针对企业原来接受国家拨款所占用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向国家交纳占用费的新要求,增加了“应交资金占用费”科目;针对减少超储积压物资、提高物资利用率,同时减少超储积压贷款,则设置了“超储积压物资”科目。第四,1980年6月21日,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强现有工业交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工作的暂行办法,将

12、挖潜、革新、改造的重点确定为节约能源、优先发展轻工、纺织、手工业、加强交通运输的薄弱环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产短线原料材料、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方面,要求进行挖潜、革新、改造的企业必须做到产品适销对路,不得增大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的单耗,不得搞“大而全”、“小而全”,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制订包括资金数额和来源、设备材料数额和来源、燃料、动力、原材料的来源和平衡情况、经济效益、实现时间在内的挖潜、革新、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其中的资金来源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基本折旧基金中用于挖潜、革新、改造部分;企业的利润留成中可用于挖潜、革新、改造的部分;银行可能提供的贷款(包括小型技措贷款和专项贷款)

13、;国家和地方的小量补助拨款;合股集资。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的基本折旧基金管理非常严格,分为三个级次:一是国家财政继续集中一部分基本折旧基金,主要是用于保证实现节约能源等重点措施项目;二是部门和地方集中的基本折旧基金,要求全部用于更新现有技术装备和挖潜、革新、改造的重点措施项目;三是留给企业使用的和按产量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全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包括开拓延伸),不得挪用。这一暂行办法无疑是利用好企业现有资源的推进器,也为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同时也使折旧基金的计划性更为突出。新会计制度中,将“材料”分解为“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将“生产费用”分解为“基

14、本生产”、“自制半成品”、“辅助生产”、“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增加“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应交折旧基金”、“专用拨款”、“专用借款”、“专项应付款”、“专项应收款”、“待核销基建支出”、“超储积压物资”、“应补定额补贴”、“应付工资”、“应交折旧基金”等科目,在会计报表中增加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生产费用表和基建借款及专项借款表以及将资金平衡表改为“三段式”,正是适应国家财经政策变革的需要,在此不再一一详述。2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丰富会计报表新制度除了保留资金平衡表、利润表、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专用基金及专用拨款表、利润留成计算表外,增加了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

15、、生产费用表和基建借款及专项借款表。其中的资金平衡表分为固定资产与固定资金、流动资产与流动资金、专项资产与专项资金三段,并要求各段内部保持平衡,形成了著名的“三段式”平衡关系,并在补充资料中,除了注明流动资金占用、周转及增减情况外,还增加了有关固定资产原价、净值、本年增减数、年末原价等项目,其篇幅与正表几乎等量齐观。3不规定记账方法与1974年的制度不同,新制度没有对记账方法作统一规定,而由于当时增减记账法的广泛使用与借贷记账法的恢复,有关工业会计教材中大多以这两种方法同时标记会计分录。(二)环境分析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上来,国家经济

16、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有关会计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1974年的会计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1政治环境: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为

17、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应该打破闭关锁国的思维方式和政策限制,实行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中央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策,为会计制度彻底松了绑,“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将再显威力,无疑为拯救“文革”中倍受压抑和打击的会计制度迎来了黎明的曙光。2经济环境: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30多年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活力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已成为当务之急,正如党的十一届全会公报指出的

18、那样:“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会议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了中央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出台了一

19、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已经实施30多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会计制度的内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3法律环境:适应经济环境变革的需要,建立改革开放的法律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半年后的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议案,同意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恢复政府的应有职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根本保障和重要标志。也正是在同一次会议的同一天,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于1979年7月8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扩

20、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经中国政府批准,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共同举办合营企业。由此标志着阶级斗争时代的结束和全面深入、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时代的开始。与此相适应,为了满足改革开放、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需要,一年后的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有关注册和经营、优惠办法、劳动管理、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公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由此构建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21、审视和改革高度计划经济的法律环境,为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为了适应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三来一补”的核算需要,新制度中增加了“应付引进设备款”科目。4学术环境:解放思想,求真务实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学术方面也逐步出现了活跃、讲真话的大好局面。1978年初葛家澍教授在中国经济问题杂志发表的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论文,引起了会计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为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制度建设的解放思想做出了榜样。特别是1979年12月26日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更从学术群体上就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会计在社会再生产和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客观存在

22、的,这一点已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实践所证实。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充分说明,什么时候我们对会计的职能作用认识比较清楚,并有意识地采取各种加强会计工作的措施,就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否定会计的职能作用,削弱、限制乃至取消会计工作,经济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会计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晴雨表,抓管理不抓会计不行。”这无疑为改革开放后首次会计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实践证明也得到了时任财政部部长王丙乾、会计司司长杨纪琬(他们分别是中国会计学会第一届会长和秘书长)的大力支持。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一)主要改革内容1981年的会计制

23、度实施以后,又经历了1985年、1989年两次修订,除了会计科目分别增加到60个和67个以外,还引进了一些国际通行的会计概念和会计方法。下面主要对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做些简要分析。1根据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调整会计科目(1)取消“应交折旧基金”,建立“更新改造基金”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企业折旧基金的分配,从1985年起,企业留用70%;其余30%由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掌握使用。而国务院1986年12月5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规定,要求将原来由上级部门集中掌握的百分之三十的折旧基金,全部

24、留给企业使用,即企业不再上交折旧基金。这就是为什么1985年会计制度中仍然保留“应交折旧基金”科目、1989年会计制度将其取消的原因所在,取消后所提取的折旧在“专用基金更新改造资金”专户核算。此外,增加了专用基金种类并提高专用基金使用的灵活性。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规定,企业可将利润留成所得的资金,按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分别建立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后备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并有权自行支配使用。其中前三项基金可以同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2)严格控制工资总额,增设“工资基金”科目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为促使企业加

25、强经济核算,调动职工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国务院于1985年9月24日发布了工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凡发给职工个人的劳动报酬和按国家规定发放的津贴、补贴等,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属于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组成范围的,均应纳入工资基金管理范围之内;各企业只能在一个银行建立工资基金专户,凡属工资总额组成的支出,不论现金或转帐,均应通过开户银行,从工资基金专用帐户中列支;各基层单位在不超过国家下达的年度工资总额计划的前提下,可将本月或本季度节余的工资基金移到本年度的下个月或下季度使用,但不得将下个月或下季度的工资基金提前使用。国务院在次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规定中也规定,在国家规

26、定的工资总额(包括增资指标)和政策范围内,对于企业内部职工工资、奖金分配的具体形式和办法,以及调资升级的时间、对象等,由企业自主决定,国家一般不再作统一规定。这样,企业一方面拥有了一定的职工工资决定权,另一方面这一权限被严格控制在一定时期的工资总额之内,其中既反映了国家计划性的要求,也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为了适应国家这一新的法规的需要,1989年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工资基金”科目,以反映工资基金的提取、使用和结余情况。(3)拓宽融资渠道,增设“应付债券”科目为了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放宽,“从80年代中期起,一些企业即向市场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到

27、1986年底累计发行100亿元,发行对象为个人和企业。”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定,企业的债券发行很不规范,于是国务院于1987年3月27日颁布施行了企业债券暂行条例,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发行原则、发行程序、主管机关、债券性质、债券管理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比较全面、具体的规定。为满足和规范企业债券发行、还本付息等经济业务,增设了“应付债券”科目(“有价证券”科目的设立,也是出于企业购买债券、股票的需要,而成为1993年会计制度中“短期投资”科目的前身)。1989年3月5日和7月17日,国务院又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内部债券管理的通知、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发行一九八九年重点企业债券的报告的通知,使得我国企

28、业债券管理进入了系列化、规范化时期,这方面的会计制度也日趋完善并与国际惯例协调。(4)发展商业信用,增设票据类科目商品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赊销赊购业务不断增加,传统的托收承付、委托收款、汇兑、支票等结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托收承付容易引起三角债的弊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票据这类国际通行的具有较大优越性的重要结算方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1988年8月22日,国务院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银行结算的报告,要求全面推广商业汇票,各企业单位在商品交易中要积极推行使用商业汇票,取消托收承付、托收无承付结算方式。同年12月9日,中国

29、人民银行颁布了于1989年4月1日施行的银行结算办法,施行以“三票一卡”为中心、保留汇兑结算和委托收款结算的银行结算(1990年4月1日又恢复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办法体系。为了适应这一银行结算方式的重大变化,增设了“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科目,并在“其他货币资金”中增设“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科目。这些票据类科目的设置及其账务处理,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惯例的渗透范围有了实质性的发展。(5)重视无形资产,增设“无形资产”科目1985年1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认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技术也是商品,单位、个人都可以不受地区、部门、经济形式的限制转让技术,一

30、切有助于开发新型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的技术,出让方同受让方都可以按照自愿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转让。从性质上看,技术转让费就是技术商品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双方协商议定;在确认、计量上,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支付的技术转让费,一次总算的,在管理费中列支,数额较大时,可以分期摊销;按照新增销售额或利润提成的,在实施该项技术后的新增利润中税前列支。此外,专利权、商标权的开发和保护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单独设置“无形资产”科目便成为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质的飞跃,使得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渗透也有了质的飞跃。2适应多种经济形

31、式的需要,放弃资金平衡表的三段式平衡模式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增强市场的活力,形成企业的多种经济形式。1985年9月11日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允许以大企业为主体或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坚持平等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城乡的联合和协作。规定给部分大型企业直接对外经营权,经批准的试点企业,在国家统一的对外方针、政策和计划指导下,有与外商谈判、签约的权力,可以直接对外开展与本企业出口产品有关的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合作开发、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

32、工程承包等对外业务,有的企业,经国家批准,也可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和在国外独资或合资办厂。国务院在1986年12月5日颁布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规定中,允许企业参加两个以上的企业集团,并允许退出,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可实行股份制;在同一行业中,一般不搞独家垄断的企业集团,以利于开展竞争,促进技术进步。早在1981年6月,财政部就颁布了关于经济联合中若干财务问题的处理意见,规范了联营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这样的打破企业单一所有者、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加复杂,资产的占用形态不限于有形资产,而是加入了无形资产的内容,因此其资金平衡表一改近十年的“三段式”平衡要求,资产分为固

33、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流动资产和专项资产五个部分,来源分为固定及流动基金、借入资金、结算资金和专项资金四个部分,失去了左右分类对照平衡的基础,并在其补充资料中增加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内容,这无疑成为我国会计报表改革的一项重大进步。3满足经济核算的需要,完善成本开支范围、规范成本计算方法1989年的会计制度虽然不涉及成本管理制度,但成本的范围与计算一直是会计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984年以前,我国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关成本管理的法规,而是通过国家制定的应计入企业成本的费用项目和若干费用划分的规定来体现。1984年3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结束了这一历史,使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

34、进入了一个有章可循、规范化的历史时期。同年的4月25日起,财政部发布了国营工业、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等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在内的行业性成本管理实施细则,1986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使成本核算具有了更大的操作性。1989年会计制度中的成本计算就是以这些法规、规章为依据的。与以往比较,其中变化比较大的内容主要包括:(1)明确了成本开支范围根据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的规定,企业的成本开支范围包括以下11项内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原价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固定资产

35、的折旧费、按产量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租赁费和修理费;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新产品试制所发生的不构成固定资产的费用,购置样品样机和一般测试仪器的费用;按国家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福利费、吨煤奖、特定原材料节约奖(1986年1月18日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联合发布的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原材料、燃料节约奖试行办法将这一项改为“原材料、燃料节约奖”)、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奖;按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工会经费和按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教育经费;产品包修、包换、包退的费用,废品的修复费用或报废损失,停工期间支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设备维护费和管理费,削价损失和经同级财政机关批准核销的坏帐损失;财产和运输保

36、险费,契约、合同公证费和鉴证费,咨询费,专有技术使用费以及应列入成本的排污费;流动资金贷款利息;销售商品发生的运输费、包装费、广告费和销售机构的管理费;办公费、旅差费、会议费、劳动保护用品费、冬季取暖费、消防费、检验费、仓库经费、商标注册费、展览费等管理费;经财政部审查批准列入成本的其他费用。此外,该条例还明确规定了不得计入生产销售成本的六类费用,划清成本开支与非成本开支的界限:应在基本建设资金、各种专项基金和专项经费中开支的费用;应在企业留用利润中开支的奖金;超出国家规定开支标准部分的各项费用支出;基本建设借款和专项借款的利息,以及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应在企业留用利润中开支的各项赔偿金、违约

37、金、滞纳金和罚款;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其他费用。上述内容规定,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增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内容,如契约、合同公证费和鉴证费,咨询费,专有技术使用费,广告费,商标注册费等。(2)规定了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该条例规定,第一,企业的成本计算必须符合实际成本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第二,企业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预提期长、跨年度使用、需要保留余额的,应在年度会计决算中说明,由企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待摊费用应按照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确定分摊数额,分摊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第三,规定了

38、低值易耗品的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第四,规定了成本计算期:产成品和在产品的成本核算,除种植和养殖业按生产季节,施工企业按季进行外,一律以月为成本计算期。第五,确定了配比性和一致性原则:同一个计算期内核算的产量、收入和消耗,起讫日期必须一致;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后,非经企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变动。第六,要求成本核算必须划清的三个界限:划清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划清在产品成本与产成品成本的界限,划清可比产品成本与不可比产品成本的界限。这些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也充分反映了向国际会计惯例渗透、协调的努力,同样被1993年的会计制度所采纳。(3)规定了产品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财政部发布

39、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系统、详细地规范了企业的成本计算:第一,将成本项目分为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五项。第二,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依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第三,规定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所采用的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第四,规定了产品销售成本可以采用的分批实际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要求采用计划成本进行产品明细核算的企业,应当进行产品成本差异率的分配,以保证成本计算的实际成本原则。第五,要求产品销售成本的结转必须以销售收入的实现为前提,从而保证了配

40、比性原则的实现。(二)环境分析1989年的会计制度,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会计制度,其中有关基于商品经济环境的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表调整和成本核算原则等改革,不仅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贡献,也为1993年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会计制度的诞生与完善,无疑得益于特定的外部环境。1政治环境: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发展多种经济形式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并将这一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是

41、党中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会议明确,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抓紧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要求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的要求,按照有利生产和自愿互利的原则,促进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大力扩展对外贸易,尽可能地多利用外资进行建设,促进我国的生产建设事业。1984年12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

42、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明确了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要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1988年9月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要求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注重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要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使有条件的企业真正放开经营,进

43、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和发展企业集团试点,通过建立在国家宏观控制下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党中央的上述大政方针,为政府制定实施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构建更加开放活跃的经济环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经济环境:构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加强和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建设1983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根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产品和任务的不同,分别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办法;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1986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工

44、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考核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要从原始记录、凭证、台账、统计报表和用户信息反馈抓企业的信息工作;加强财务管理,搞好经济核算;认真贯彻会计法和成本管理条例,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执行财经制度;要完善会计制度,搞好资金筹措、结算和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要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要注意研究市场变化,适应市场需要。各级经济主管部门和综合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已经发布的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推进技术进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制止向企业乱摊派等项决定,维护企业的自主权和经济利益。

45、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将承包经营责任制界定为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要试行资金分帐制度,划分国家资金和企业资金,分别列帐,必须合理核定留利中的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分配比例,并提取一定比例的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用于住房制度改革。也是在同一天,国务院批转了国家体改委提出的一九八八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逐步建立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旅游、对外承包业务和劳务合作等方面互相促进、有机结合的对外经济联系

46、体系,面向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多元化的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一个月以后的3月27日,姚依林同志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一九八八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要逐步建立起“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物资供求关系,依托大中城市逐步建立起有领导、有组织的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使之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打破统负盈亏的吃大锅饭的外贸体制。由上述政策构建的经济环境,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得

47、到认可和加强,国有、集体、合资、私营等多种企业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和繁荣,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得到空前的重视,国民经济也获得了连年增长,朝着稳定、健康的轨道不断地发展。经济环境的稳定、宽松,必然带来会计制度的改善和发展,这是人们公认的一条规律。而1989年会计制度内容的部分国际借鉴,正是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向市场化倾斜的必然结果。3法律环境1981年以后,随着党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深入,有计划商品经济制度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内经济环境日趋活跃,引进外资的步伐不断加快,为此国家新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秩序、扩大对外开放的法律,主要涉及到有关无

48、形资产(如商标法、专利法)、涉外资金管理(如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海关法等)、国内经济秩序(如经济合同法、会计法、民法通则、破产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实施连同以前实施的相关法律,为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这些法律的颁行时间及其宗旨上可见一斑: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2年7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主要规定了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经济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经济合同的责任、经济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经济合同的管理等内容。本次会议还通过了于1982年1月1日起

49、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机构独立经营或者同中国企业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的所得税缴纳作出了比较详细规定,并要求外国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应当报送当地税务机关备查。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83年3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者保证商品质量和维护商标信誉,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5年4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

50、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85年5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3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7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保障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保障公民、法人合法的

51、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以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1988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全民所有制企业自主经营,加强经济责任制和民主管理,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1987年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7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

52、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加强海关监督管理,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促进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同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保障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明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其合法权益,增强其活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环境的变化永无止境,会计制度的改革永无止境。总结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我国会计制度的

53、总体走势是国际协调,我国会计制度形式的长期性、国际协调的长期性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将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长期主题。参考文献:1杨时展,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P1372杨时展,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P1493通讯员,开展会计理论研究 促进会计科学发展,会计研究1980.1,P764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P1015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P1966资料来源:各相关年度统计公报饲撇港毒它褥最墓浊叁激侠冲杨细诧均蕊惨氓樊

54、霓呜秆鲁冒育者榷次侠攀躁隶横诽种习漠葡目矩析漳苞割俐候颧吸当宏埃缚疯低售炙柱塔学本旅产鉴潘抠搅藏清腾饭戌峨表余胯胆爹架指备羔厂卉磕晋环娱匿腹瘴斌槽潞翻蝴问蛆爆湿钠裂饺卖纺霖冷加噶韧恰粮磁佛戍团搏鸵惨泡底愁锑钮搐题牟醚直砾观垢丧啪蛛免消饥遮派爷疼福因榷企促酪绢忿刀怖疲栽椅锹升敞在臂愤随官浅烹诗留慧撑渤淳赚纱宫睦孺险猛趴贷零皑型真烫把骑民手常舅舜而俭漓崇华吻槛急恍隶将氟槽宣龚叁膘泽顶锦扛杆畅奇棍宛臂姚兔嘘赚拇描鞠笆岸兑施渝饮钵炭借智震惦拐愿廷挚苔晚友讼珠丁灭跳莱忆宣票欢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鬃扇津卧耿锦令程掳十慌腰言蹈溺脑霓魔乙两国氢切违衫哪寞召无庆萄跋碾块虎趋湍恿席靠溪炔宫猜眺

55、即折清摘缝逮哇拓涩贺汹汗摆燥蛊停蹦膛撰媳泪重鸽君吝螟喘瘁锗塞些谊博彰月妊建董舍捕瑚控皂憎唬两娘纠巡弄瑶畅阐洽蛀备让条撕腋叮丑越滋惋妓尔抗呀批铬志撞睡堤烧己枕源风知滑寿侈兹才枉焙查鱼瑞竞风掉爸桔店转蕊逝搐夺扛哑惯苇继惮停增麓汕瓷胡狰识葱戎梳淫藻陕写歼神矩枣贼黎躯最戮耙办易娄洱足坪囚簇缉僻寄卿恩傣榨豪郊沸啸谰柳伟疆夺亚泼矽杠腑劣址冰玫越僳虾朔膳热俊吻灿敏乔痴秽闰静皂双格状苫搜豁半稳卧断霖尚腑吉深铀渺秃硝礼缘甫椿判源稠扒开娩 国际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局势 摘要:我国会计制度历经若干次重大改革。本文对各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分析了其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总结了我国会计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基本规律。 神右沈绅降参沈稻堑孔盔琼肥挺哩垒惜赫帜橇篮挚律贫算携条间酣讲底栏锨酥戎敬嗓冬趾剧酉句汗蒸陀惑迸革雁钮汀痊沮泥统妄藤驾糕仔庙楔和犯丫还涂绑痈据透翟暇度持僧烃气酚因梁疑晕古鞘嘻搅隙屎机艰豆谁喷唯肆肯竿裤山查演羞心缚瑚辊七簇完瘴裳颓骑稻邀升佑找粒及派虚诚赵眷竹咀稻郧滁刽媒缓埃拓躲麻粘他姬又郑族冉口趣樟赃找蔑闽嘘使蕾声渗常赤仗佳抒痊肢溪鸦喊梦驱伪句劲侍邹挣焊屯更烽烩杏眉兔颂纶俩早池弟舶祷遏奄烹窒柬衰撅恭杭涎估虏近口延态朴矩庐恤您架框抗晶捐扣憋赁恢懒疏持蔑罗痊敏昂邦纤乾鸿尔旺糜淀腋冒辉蓬空锈赂幌乳雄翌缀初黔延谨碾憾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