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上传人:xx****m 文档编号:69135292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题一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知识构建中国古代政治史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选官制度郡县制两汉巩固秦朝建立皇帝制和三公诸卿制郡国并行制汉朝察举制、征召制唐设节度使集政财司法权行省制度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制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三省六部制集政军财权健全统治机构明清顶峰调整官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盛世局面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康乾盛世变法改革治乱兴衰国家分裂与统一动乱政治的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实现大统一朝代秦汉隋唐元明清中央行政制度清三藩之乱视角创新一、一种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发展历程

2、(1)朝确立: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容包括:皇帝制、三公诸卿制和郡县制,制订颁布律。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2)隋唐完善: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克服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集中军权,解除了朝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加强对地方控制;集中地方的财权和司法权。使专制主义中

3、央集权得以强化。(4)元朝发展: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5)明清顶峰:明清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制定大明律和加强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基础和矛盾(1)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论基础: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2)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

4、势力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是其基本发展趋势。3、作用和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消极影响: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方面独尊一家,

5、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认识: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二、两种状态分裂与统一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次大统一:汉、隋唐、元明清1、规律特点国家统一的规律: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

6、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都是实现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从过程看,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从影响看,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外,还应注意到,长期统一的局面下也蕴含着种种矛盾,如统治阶级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国家分裂的规律: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阶级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

7、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从过程看,每次分裂的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战;在分裂后期往往会崛起一个强大王权,最终由他实现统一;从影响看,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2、综合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从空间上看,统一的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

8、远超过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三、三个主要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1、概况(1)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用人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

9、行租庸调制;政治上沿用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2)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3)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调整。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叛乱斗争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2、基本经验与教训

10、(1)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品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在专制制度下,帝王个人行为有时对国家治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如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国家就得到较好治理;后期追求享乐导致朝政紊乱,就爆发大规模长期的动乱,使国家由盛转衰。(2)就治国方针、制度而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统治者是否注意重用人才。统治者是否注意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比较好的统治政策能否

11、得到连贯性的实行。(3)从社会矛盾角度看,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三个关系:统治阶级部关系。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关系。民族关系,特别是主要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3、对治乱现象的认识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天下大治的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也出现过多次动乱。除了比较典型的治乱现象外,仅就某一朝代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现象。(1)朝代前期强盛的原因:前朝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王朝初期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

12、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2)王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四、四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1、中央行政制度(1)发展演变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朝建立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和军事管理,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三

13、省六部制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六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它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代基本沿袭这一制度。北宋集中行政权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元朝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权。明朝调整官制。废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清初,中央政权机构沿用明制,设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阁、六部之上。后增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2)作用及

14、特点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其突出特点是皇帝集权,分割相权。2、地方行政制度(1)发展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显贵。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随从作战。分封的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作用: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局限性:各封国离心力逐渐增大,成为以后春秋战国纷争割据的根源。崩溃:春秋争霸战争中崩溃。郡县制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县成为以后历朝皆设的一级行政组织。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

15、时又兼有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行省制度元朝除、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委官管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司制度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和财政,按察司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归中央。清初实行行省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单位。在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辖。(2)作用及影响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

16、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3)分封制和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容不同:(参考上文)。影响不同:分封制为以后国家的分裂埋下了祸根;郡县制和行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3、古代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为适应统治需要建立的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容。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它使各方面的突出人才涌现,成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和国家行

17、政组织的瘫痪,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2)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尤其是关于命题围及答卷容的硬性规定,极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弊端

18、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总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之一。英国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的考试办法;推出新创设文官制度,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也证明了这一点。认识:选官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产物,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4、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1)金朝的猛安谋克制组织演变:氏族部落组织一军事组织一地方行政组织。性质:

19、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即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作用:对金的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2)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理汉人。特点及实质:“因俗而制”,是一种民族分治,其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3)后金的八旗制度容: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组织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性质: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五、重要的变法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1概况(1)管仲改革:春秋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的经

20、济、军事实力迅速壮大,国力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2)商鞅变法:经过变法,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政治改革。(3)王安石变法:为克服统治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变法维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2、类型中国古代改革,可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原因: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亲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

21、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而后者多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小。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所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部保守顽固派势力强大。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3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

22、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为了地主阶级整体利益,触犯了大官僚、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4、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能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

23、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相同点:变法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当代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其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之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六、古代著名君主的政绩1、始

24、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武帝: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骞通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3、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5、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实行募兵制,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6、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7、康熙帝: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

25、,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8、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标准原则:(1)全面性原则,要从积极和消极、进步和反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着眼,要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2)发展性原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3)联系性原则,应考虑历史人物自身和产生的影响。(4)阶级性原则,应运用阶段分析的方法。(5)阶段性原则,应以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去评价。(6)适度性原则,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标准:(1)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2)实践的标准:从产生的实际效果的方面评价。(3)道德标准,即按照一般人性的善恶标准。专题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叙述

26、,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各国改革就整体而言主要是针对上层建筑方面的B.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C.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D.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2、读右面的“商鞅铜方升”图回答:商鞅变法时制作这一“标准器”推行全国,统一中国后,加刻诏书把它发到全国。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A.加强中央集权B.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经济特权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进行标准化社会大生产3、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征的是A.推行郡县制B.制定法律镇压人民的反抗C.皇帝直接任免官吏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4、隋唐时期削

27、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举措是A.加强对宰相的监督B.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C.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D.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5、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B.C.D.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是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A.B.C.D.7、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列有关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28、.自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B.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彻底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C.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空前加强D.清朝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8、与汉唐、北宋相比,明朝在监察制度方面的突出特点是A.进一步分割相权B.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管理C.强化监察立法D.设立特务机构进行监察9、明太祖统治时期,制定了大明律,对大明律的有关容说法不正确的是A.增加了经济立法B.体现了君主立宪志C.严惩贪污贿赂行为D.维护了人民利益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A.激化了阶级矛盾B.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D.

29、统治集团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11、形成“商君虽死,法未败”历史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商鞅变法A.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12、西汉初年,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汉高祖在部分地区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有受周代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影响企图借分封同姓子弟作王来确保家天下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需要分封子弟,促使社会恢复发展消来了异姓王后,迫切需要分封同姓王共同治理诸侯国A.B.C.D.13、隋唐时期,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A.建立军功B.参加科

30、举考试C.弃农经商D.依靠门第出身14、王安石变法时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其目的在于A.纠正科举制度的弊端B.简化科举考试的程序C.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D.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15、元朝统一后,为有效控制地方,在地方设置了行中书省,下图中未设置行中书省的地区是A.B.C.D.16、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这是因为它起不到安定社会的作用它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导致人们对世界的无知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A.B.C.D.17、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8、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唐朝门下省

31、 元朝御史台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A.B.C.D.19、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20、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21、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22、“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

32、肩背高低,口角嘘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明朝八股取士B.清朝文字狱C.朝焚书坑儒D.西汉察举制23、开元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以下对开元盛世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B.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C.历经唐玄宗整个统治时期D.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二、材料解析题 24、在全国围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朝却“二世而亡”。关于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郡而促(短促)。柳宗元封建论中引述的观点材料二:有天下不数载

33、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先。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综合所学知识,回答:(1)关于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赦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三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

34、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后来的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作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如何评价?(3)材料三中的观点是谁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三、问答题26、列举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2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中央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都作了不懈努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史实。(2)举例说明、

35、隋、元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后,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开创性政治举措。(3)分析元明清三朝历经六百多年统一局面的历史必然原因。这时期出现哪些威胁这种局面的问题?各举一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题一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AACDDABDDBBA1314151617181920212223BACDCCABBAC二、材料解析题24、解析:本题以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的功过为切入点命题。第一问分别提炼概括三则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第二问“有无关系”可依据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分析。如何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应从制度创新的积极作用,以及王朝兴衰是由

36、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角度分析归纳。答案:(1)材料一认为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亡是由于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也可。)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25、解析:第一问中的“历史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莱郡”“胶东国”判断,是西汉时期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这一关键明确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作用,只须依据教材相关容归纳即可。第二问中的“制度”,可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中书”“门下”判断为三省六部制,其“评价”可按教材归纳。

37、第三问中的“观点”应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和教材相关容,可判断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的论述。其“原因”很明显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1)西汉初年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汉武帝时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和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中央集权大大加强。(2)三省六部制。评价:三省六部职权分工合作、互相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官制吏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3)黄宗羲。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38、。三、问答题26、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命题。第一问列举“史实”难度不大,只须从朝、唐朝、北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抽出君权与相权有关系的史实列出即可。第二问分析“总体趋势”时,应认真分析第一问中列出的史实,从而得出“总体趋势”。第三问结合“总体趋势”进行分析,得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的答案。答案:史实: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三司使,所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

39、帝的权力空前提高。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君主专制制度逐步走向极端。27、解析:第一问可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线索归纳。第二问解答时应注意“开创性政治举措”的限制条件。第三问中的“历史必然原因”,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归纳。“威胁这种局面的问题”应从忧、外患以及如何管辖辽阔疆域等方面入手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及史例,可联系教材相关容,结合“威胁这种局面的问题”去归纳。答案:(1)公元前221年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589年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1279年元朝结束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2)

40、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控制地方。(3)必然原因:我国境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方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过渡,与汉族的差距缩小;我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汉以来我国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问题:部分裂割据势力的叛乱。措施:武装平定叛乱,消灭割据势力。例子: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进兵;平定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外国势力的侵略。措施: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例子:明朝戚继光抗倭胜利,巩固东南沿海;清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统治民族本身相对落后,民族矛盾突出。措施:蒙古族、满族相对落后,元、清统治者学习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经验,逐步实行“汉法”,促进自身封建化。例子:清重视农业;清朝基本沿用明朝的制度。如何统治辽阔的疆域。措施:改革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例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设机构,加强对、的管辖;清朝设驻藏大臣、设府,加强对和的管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