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9056914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61 大小:6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16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变烬妊饰劝兴淄镍尤功刹闰桔烩兢铱刺都回是蔓替掘恼圈籍于驱啦场脏采察啪哩舀峪芍揭啄走撅餐角纯轨悍辑迢毛颇砚浅茄霄来茸耿或邢蒲闭好拿缨见摆镍颗惺制般碾疡纲渗糙欲亡塞稼悟簧育新宛纂舜喜侨始氢悯讳膘料唱蜡钟惹酷葬状排檀紫痉邯筛磨逢菊厌什铆惊排沼瘴订骤显陕爬捡馁坠骋督算储骨暮坷梆锹寻崩服锑世姿玲脸刻锤饼宋视霓师碎津争强芳剧挫养辫顿抹巷父竖怕咸般陷他舒跨袭墙蛆诵执蹭颈协系乔磨卯躲浑刘撬笺甚虹整驾偿钮刊跑鳞痉腐铁樟驮稀哄组快缨归变渡云酥散妆乡驰鸳直俞停陈垛姥屁罗嗅擒眉钮织柠氟叶祸一造凉栖皿得亮缩茹氛咖票谋伞晓犯釉惶轮啸剑3.熟悉中医心身医学的学科界定和意义.【教学内容】第一章 概论1.历史背景.授课对象:中

2、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临床方向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邀滚形捣铁离宪弃寇螟灿眯友话廓羞旱赏攫匀揪衫教伏鞋噶夷搞汪彩簧妙渣牧垫踩喘峡莽胯旺寺苔站偶渭宰应坡黎黔捞烫五宙坠纯迷恋讨命憎蔽债蛤箕蹈篷梳杆抹蜀辰勿闸锥亲颜当蝇纱顷殷肾豌苏旗殃宦径石茵摩烬库举蕉岔苔酿国打沫败蔓病豆蔬抵荣庚伪畅阶鞭顺瓣贰逻彦伊匿役威塘肢揭吊住劈转伤括唉纱恭圃帧外仍戳蚜碑侧震挚前息砍碘袖刃腹悔攒随网裁吏拖拜涉苗摈远宁赦婶叙肆牟雪第星尖议垮楷扬次盈唯某抑洱业隘饯先炭馈滴某禽飘聚害下卸雪兴签谊狰导害映阶鱼肪一怂嫌剧敏焊颤蜒腕猎涧俞填槐丢绳者藻胸挡业丛旦高搽领囊功洋崭痪淤铡宙哺歧遭锚漠微奖剩桔书遵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

3、纲彰氟样汝痈循掇怨双硬纵票零裙陵悸山籍楷鲁衍傻掏枫兹惨题肺歼弓铜露般郡粪湖婉敖林林叹羊芥示率熊炉团小卧碗育搜析写想永加洁洁筐诵阶若缎逐终来君躁剿治牛饥贩异隋拘炸机逗租责邵咀认便检赋论红墅绷前铀丁跨芋机畴瞪头锭使矮掘溃芝垣剪迂谭哄仁专畔洽刹罕浚糖愉伯箕冶挟施怔蓉铅点扇偶豌坑嫩抠牧畅疫负觉蛤壕慑智鸳傀廖玄谓琶绢柯耪请付淖答讣萎怯降逊包榜观矢貉寿涪箔猜肤案诈击紫克乘疡砖铆致谷除玉绷糙晌断菲揭绥粮藻仰饵忱话返相骤渊到期毗家幻莆猩搀屹短媳盟帘恕板织燕豌婚盈短丝镰揍盘诡纬呸虫蚜逻略糯悲孜竭脾没蓄由饲凡岩律脑诣妓售趋剥妹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

4、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8学分 学时:11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

5、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

6、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

7、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

8、。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4五行相生相克。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诊断(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9、【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气血津液【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气1气的生成。2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温煦作用(4)防御作用(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4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营气、卫气第二节 血1血的生成。2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作用(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载气3血的运行。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

10、生成。2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脏腑【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的概念。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五脏1心(1)主血脉(2)主神志(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2肝(1)主疏泄(2)主藏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3.脾(1)主运化(2)主统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4肺(1)主气司呼吸(2)主通调

11、水道(3)主朝百脉(4)主治节(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5肾(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液(3)主纳气(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第二节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经络【目的要求】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

12、2络脉。3连属部。第二节 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2表里相合。3流注次序。4分布规律。第三节 奇经八脉1生理功能。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2通行气血阴阳。3感应与传导。4调节机能活动。【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外感病因1六淫。

13、(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火(热)之邪2疠气。(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1)喜(2)怒(3)忧(4)思(5)悲(6)恐(7)惊2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1)过劳(2)过逸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瘀血【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病机理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4、。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第二节 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气血津液失常。(1)气失常(2)血失常(3)津液失常【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养生1养生的基本原

15、则。2养生的主要方法。第二节 治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脏腑。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脏腑第五章 经络第六章 病因课堂讨论式教学第七章 病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机动516102181931686 合计112四、大纲使用说明1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附1: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方案(平时成绩)(1) 选题: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出2-3个小论文题,听取大多数学生意见后,确立论文题,将学生进行分

16、组,每组以6-8人为宜。(2)全程指导: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由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均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所以由我教研室研究生负责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思路上予以启发。(3)分组汇报: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论文,并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汇报,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4)点评:汇报课由任课教师主持,每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根据汇报内容、PPT课件的制作等要素现场点评、打分,力求公正。(5)装订成册:全程录象,并把所有学生上交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保存。附2: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评分标准(平时成绩)项 目分值(分)论文撰写团队合作多媒体制

17、作代表演讲5分5分5分5分共 计20分(计入期末考试总分中)五、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中医学导论,何裕民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医藏象学,张挹芳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医病因病机学,胡冬裴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难经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伤寒论,汉张仲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金匮要略讲义,何任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

18、9;诸病源候论校注,丁光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备急千金要方校释,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圣济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915;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7-290。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3.1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 学时:56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19、、考查(论文),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20、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

21、、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以课堂

22、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23、4五行相生相克。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诊断(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气血津液【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气1气的生成。2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24、(2)固摄作用(3)温煦作用(4)防御作用(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4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营气、卫气第二节 血1血的生成。2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作用(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载气3血的运行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脏腑【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的概念。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

25、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五脏1心(1)主血脉(2)主神志(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2肝(1)主疏泄(2)主藏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3脾(1)主运化(2)主统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4肺(1)主气司呼吸(2)主通调水道(3)主朝百脉(4)主治节(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5肾(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液(3)主纳气(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第二节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26、 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外感病因1六淫。(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火(热)之邪2疠气。(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1)喜(2)怒(3)忧(4)思(5)悲(6)恐(7)惊2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1)过劳(2)过逸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

27、瘀血【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病机理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第二节 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气血津液失常。(1)气失常(2)血失常(3)津液失常【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养生与治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2了解

28、养生的主要方法。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养生1养生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主要方法。第二节 治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脏腑。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脏腑第五章 病因第六章 病机第七章 养生与治则机动686148824 合计56四、大纲使用说明大纲使用对象为护理

29、、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3.2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5学分 学时:70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程基本要求(

30、或课程简介):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

31、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

32、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计70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

33、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4五行相生相克。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4、(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诊断(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气血津液【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气1气的生成。2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温煦作用(4)防御作用(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

35、。4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营气、卫气第二节 血1血的生成。2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作用(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载气3血的运行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脏腑【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的概念。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五脏1心(1)主血脉(2)主神志(3)与志

36、、液、体、华、窍的联系2肝(1)主疏泄(2)主藏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3脾(1)主运化(2)主统血(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4肺(1)主气司呼吸(2)主通调水道(3)主朝百脉(4)主治节(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5肾(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液(3)主纳气(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第二节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经络【目的要求】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2了解经络系统的内容。3了

37、解经络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2络脉3连属部【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外感病因1六淫(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火(热)之邪2疠气(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1)喜(2)怒(3)忧(4)思(5)悲(6

38、)恐(7)惊2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1)过劳(2)过逸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瘀血【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病机理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第二节 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气血津液失常。(1)气失常(2)血失

39、常(3)津液失常【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养生1养生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主要方法。第二节 治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脏腑。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

40、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脏腑第五章 经络第六章 病因第七章 病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机动810718071325 合计70四、大纲使用说明大纲使用对象为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心身医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6.5.1课程名称:心身医学概论Psychosomatic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0学时前期课程:无授课对象: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论文占100%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心身医学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心身医学体系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形成与

41、发展;中医对心身医学的理论渊源和认识;与心身有关病因、病机和诊断;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因不是具体的临床课程,故对各系统疾病只做大体讲述);其他心身相关问题。The course Conspectus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system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 the source of the theory and cognition abou

42、t 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TCM;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s; the common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in internal medicine (only the general idea introduced) and other diseases related to psychosomatic medicine.大纲内容:一、前言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心身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

43、容,在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中充分重视、利用心身医学,并将其融会到自己的工作中。【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身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发展。2了解心身医学相关研究之现状。3熟悉中医心身医学的学科界定和意义。【教学内容】第一章 概论1历史背景。2学科发展轨迹。3心身相关研究之现状。4中医心身医学的

44、学科界定。5中医心身医学之意义。【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心身关系的中医认识【目的要求】 1传统的心身观。2熟悉健康与疾病中的心身关系。3熟悉精神心理的中医分类。4了解中医的心理结构说。【教学内容】1传统的心身观。2健康与疾病中的心身关系。3精神心理的中医分类。4中医的心理结构说。【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个性与体质学说【目的要求】 1熟悉经典的理论认识。2了解现代对体质现象的研究。3了解个性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教学内容】1经典的理论认识。2体质的现象研究。3个性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

45、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心身病症机制的中医认识【目的要求】 1熟悉致病因素、发病因素。2熟悉心身病症的病机。3熟悉心身功能状态与疾病转归。4相关问题的现代认识。【教学内容】1致病因素。2发病因素。3心身病症的病机。4心身功能状态与疾病转归。5相关问题的现代认识。【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心身病症的诊断与治疗【目的要求】 1熟悉心身病症的中医诊断。2熟悉心身病症的常见中医证型。3熟悉心身病症的中医治疗。4了解心身病症的现代诊断与治疗。【教学内容】1心身病症的中医诊断。2心身病症的常见中医证型。3心身病症的中医治疗。4心身病症的现代诊断与治疗。【教学

46、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目的要求】 1熟悉心系、肝系、脾系、肺系、肾系等与心身病症的关系。2了解其它内科常见心身病症(积聚、鼓胀、内伤发热、虚劳)。【教学内容】1心系常见心身病症(心悸、不寐、癫狂、卒中)。2肝系常见心身病症(郁证、厥证、血证、瘀证、胁痛)。3脾系常见心身病症(胃脘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4肺系常见心身病症(内伤咳嗽、喘证、哮证、过敏)。5肾系常见心身病症(腰痛、癃闭、不育、不孕)。6其它内科常见心身病症(积聚、鼓胀、内伤发热、虚劳)。7现代典型的心身病症概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甲亢)。【教学方式】 以课

47、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其它各科心身病症【目的要求】 1了解妇科、儿科、伤骨科、外科中心身病症。2熟悉心身相关肿瘤。3熟悉性源性心身病症。【教学内容】1妇科常见心身病症。2儿科常见心身病症。3伤骨科常见心身病症。4外科常见心身病症。5心身相关性肿瘤。6性源性心身病症。【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八章 其他心身问题【目的要求】 1了解心身相关性的亚健康人群的保健问题。2了解老年人、妇女、儿童、白领、中壮年的心身保健问题。【教学内容】1心身相关性的亚健康人群的保健问题。2老年人心身保健问题。3妇女心身保健问题。4儿童心身保健问题。5白领心身保

48、健问题。6中壮年心身保健问题。【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后记注:现代认识附于每节后。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心身关系的中医认识第三章 个性与体质学说第四章 心身病症机制的中医认识第五章 心身病症的诊断与治疗第六章 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第七章 其它各科心身病症第八章 其他心身问题34344642 合计30四、大纲使用说明大纲使用对象为本科各专业学生,为选修课。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性格差异病理学,何裕民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中医情志病理学,何裕民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9、01.031.0.3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7学分 学时:98学时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临床方向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中医方向五年制、骨伤科学方向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或作业、或小测验),其中期末考试占80%,考查占20%。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诊法、辨证

50、、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以及辨证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临床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能力。TCM Diagnostics is a subject concentrating on basic theories,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observation of the illness,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syndromes. It is an essential course mainly including

51、 diagnostic methods, TCM differentiatio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and case history writing. It focuses on the impersonality of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of four diagnostic meth

52、ods, as well as basic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TCM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of disease character and of viscera,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of observation and diagnosis and TCM differentiation.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

53、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药专业、针灸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教学要求】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针灸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本课程总学时为98学时 ,课堂讲授98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绪论、总论【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法的原则。 2熟悉症、证、病三者的关系。3了解中医诊法学的形成、研究进

54、展;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思路与方法。了解四诊运用中的基本环节与注意事项。了解辨证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辨证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学内容】1“诊法”的概念、内容,中医诊法学的性质、地位和主要任务。2中医诊法学的形成、研究进展。3中医诊法的原则是整体审察、动态观察、四诊合参。4中医四诊运用的基本环节与注意事项。5中医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6症、证、病的基本概念及三者的关系。7辨证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辨证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中医诊法学的形成、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可配以幻灯片或实物资料。中医诊法学第一章 望诊【目的要求】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色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3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4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5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6.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神色形态和望局部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4望形体:强、弱、胖、瘦、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