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歌儿童诗异同

上传人:dc****87 文档编号:68965721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儿歌儿童诗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儿歌儿童诗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儿歌儿童诗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浅析儿歌儿童诗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儿歌儿童诗异同(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摘 要:儿歌和儿童诗,统称儿童诗歌,是儿童文学中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二者不管是在容和形式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上都有密切的关联。而时下两者常被混淆,有的把儿童诗当做儿歌,有的把儿歌当成儿童诗。因此,笔者从现代汉语、传统诗学两个不同的领域穿插研究儿歌和儿童诗的本体,从语言描述、语境分析、情感体悟与意境联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其文体特征,继而,通过比较来区分这两种体裁。关键词:儿歌 儿童诗 语言特色 意境 语境引言 儿歌,也称童谣、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是一种具有民歌艺术风格的、为低幼儿童创作的,且符合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可吟可唱的诗歌样式

2、。它篇幅短小,构造单纯,一首儿歌说明一个意思或一个目的,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其文字流利自然,容活泼生动。作为幼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鬓发斑白,仍能记起儿时的歌谣。 儿童诗是指切合儿童的心理,抒发儿童的情感,寄托儿童的情趣,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的诗歌。题材广,主题深,语言词汇丰富,篇幅长,注重多种意象的运用与不同意境的构造等都是儿童诗的特性。儿童诗不仅具有一般诗歌的共性,而且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使它在群星灿烂的诗歌史界中形成一个闪烁的独立星系。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能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能沟通交流感情,能启

3、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熏染和享受。 本文拟通过分析儿歌、儿童诗在语音、词汇、艺术手法、语境、意境等方面的特点,旨在阐述两者的文体特征,以便了解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有“文的地方自然就有它的“史。儿歌、儿童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学这个大家庭里,理因也有其历史,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发生开展。儿歌的前身应是童谣,或者说“童谣与“儿歌是孪生姐妹。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说:“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这里所说的“童谣是指儿童平时念唱的歌谣。从这可以看出,童谣的出现促使了儿歌的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儿歌最初来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作

4、为口头文学流传下来的儿歌,历史悠远。从文献记载的资料来看,?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史记?“晋世家中有“儿谣的记载,?书?“高车国传中有北方“女儿谣的记载,?战国策?中也有少数童谣的记载。在古代诗歌总集中,“童谣这个词使用的最为广泛。而“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在“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开展时期。这一时期,儿歌的文学价值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发现,搜集和研究。大学还设立了歌谣征集处和歌研究会,出版的书籍大都用“儿歌这个名词。这样以后,“儿歌与“童谣分开了,但是“童谣还存在,只是说,在儿童文学中,“儿歌这个专业术语与我们见面的次数多了。儿童诗,是诗,是专门为儿童写的诗。任溶溶?

5、漫谈儿童诗的写作?载于?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作为诗的家庭成员,它是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创作的一种体系,与传统意义上的儿歌相比,儿童诗的出现要晚数千年。儿童诗是随着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而开展起来的,是一种新生事物。像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的周作人的?小河?就是典型的例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十分动乱,国家处于危急状态,此时的儿童诗大多以表达民族自尊、宣传抗日救国和表达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为主,容比前期更广泛了,现实意义也更鲜明了。例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和那广为传唱的?卖报歌?等。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最受欢送的就属儿童诗了。儿童诗的创作,使人们以儿童诗

6、的形式展示时代风貌,以引导孩子们*成长,但不少作品重在政治思想的灌输而轻于艺术的锤炼。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涌现了一批佳作,艾青的?春姑娘?、季的?三边一少年?、阮章竞?金色的海螺?等等。十年动乱,文人开场低落,儿童诗也因此遭到重大的摧残。到了新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开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儿童诗也进入了自身最正确的开展时期。像吴导的?菜市场?、著名诗人圣野的?啄木鸟?、金波的?红苹果?等诗都具有新时期儿童诗的特色。 二、儿歌、儿童诗的语言特色儿歌语言精巧活泼、通俗易懂、有趣味,主要表现为音韵响亮、节拍明快、童趣盎然。相比较而言,儿童诗的语言更生动、更凝练、更精粹,富有

7、强烈的表现性,具体表达在协和的声韵、抑扬顿挫的音调、儿童情趣等方面。虽说儿歌、儿童诗同属诗歌类,但作为儿童文学的两种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独特的语言特点。下面从语音特色、词汇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一 语音特征比较?诗大序?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缺乏,故嗟叹之;嗟叹之缺乏,故永歌之。人的喜怒哀乐由“情牵动,一旦到了极致,自然而然就会用语言表现出来。可是,有时候文不达意,就只有感慨了。感慨又怎能让感情凸显呢.最后,聪明的人类发现了只有“歌才能能更好的表情达意。因此,儿歌与儿童诗在语音上都具有音乐美的特性。先看看儿歌的音乐美。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和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

8、使幼儿产生愉悦感。有些儿歌在容上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其和谐的韵律从听觉上给人以愉悦。所以,大都人都认为儿歌是听觉上的艺术。通常,儿歌中用的有押韵、拟声等手法,我们来看看押韵。儿歌押韵规律:1、句句押韵音乐性最强,但要防止单调的重复;2、第一、二、四句押韵四行一首的绝句多采用此方式例 少白的?小狗?小狗小狗,尾巴当手,一摇一摇,欢送小朋友3、双行押韵双行的儿歌一般双行要押韵4、第二、三行押韵针对三三七言句式儿歌例如:继楼的?小蚱蜢?具体分析儿歌 ?小松鼠?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有数去,一二三四五。这是一首数数歌。它不仅把数字认知、数数融合在活泼

9、的儿歌中,帮助孩子主动学习,而且具有趣味性,读起来更是朗朗入口。这是由于这首儿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虎、数、鼠、五都互相押韵,同时还采用具体的形象“老虎、松鼠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作品在的乐感得以体会。接着,我们来看看拟声在儿歌中的运用,儿童由于受意识形态不完整的影响,对直接感知的事物会有很深的印象。而拟声词恰恰表达了这一点。例如以下两首儿歌:爱清洁小鸭叫,“呷呷呷,叫我剪指甲。小鸡叫,“唧唧唧。叫我擦鼻涕。小猫叫,“喵喵喵,叫我把脸洗。小狗叫,“汪汪汪,叫我衣服别弄脏。一只小鸡叽叽叽一只小鸡叽叽叽;二只小狗汪汪汪;三只绵羊咩咩咩;四只老鼠吱吱吱;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七只蟋蟀唧唧唧

10、;八只小鸭呷呷呷;九只斑鸠啾啾啾。这两首儿歌,由儿童所熟悉的小动物登场说话,有形象、有声音、有动作,非常符合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儿童很容易地承受,并朗读。特别是其中一连串的拟声词“叽叽、“咩咩、“咕咕、“唧唧、“汪汪、“吱吱、“咯咯、“呷呷,不但可以增强音乐性,使儿童“乐闻而易晓,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再说说儿童诗的音乐美。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给人无限快感。儿童诗,正是以这种符合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节奏来展示自身的魅力。例如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 :“从前_有个奇怪的_娃娃,娃娃_/有个奇怪的_下巴,下巴_,/有个 奇怪的_洞洞/,洞洞_,/谁知道_它有 多大.

11、诗都以两字为一拍,助词“的附着在“奇怪后,又是轻声词,再加上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显得诗的节拍更清楚,更有韵味。而“有个奇怪的又是紧促地连在一起,把儿童的神态、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趋儿童化。又如金波的?雨铃铛?: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似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在押韵中,在节奏的往复下,充分展现了语词组合带来的音乐美。儿童诗大多要出口成声,或家长、教师诵读给孩子,或孩子们自己朗读,所以儿童诗的节奏更强调音调的和谐上口。音调又是构成儿童诗音韵的一局部,是由许多字词的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音调有和谐、拗口之分,符合声音组合审美规律

12、的便和谐,反之,便拗口。让我们看看林武宪的?小树?的其中几句:我天天请小树喝水/蝴蝶为他飞舞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麻雀为他歌唱/微风也轻轻地安抚他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姑且将诗的涵放置一边,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这首诗在音律上的动感和变化。平仄交替、诗句相应,变化中孕育着规律,如一、三句前半局部平仄相对,二、四句前半部平仄相应,符合古诗在平仄上的要求,即“隔句押韵,前后相继。整齐的音律中加上变化的音调,和谐而优美。儿歌与儿童诗,两者都具有音乐美,并且都在音韵、节奏等方面有所讲究,但是,儿童诗对韵律没有太多的要求,特别是将儿童诗歌“诗与“歌界限清楚后,儿歌更突出韵律的美,儿童诗的韵律

13、概念慢慢被淡化了。一般都是自由用韵,押韵,大体押韵或完全口语化,相当于一种“自由体。像樊发稼的?小雨点?:小雨点,你真勇敢!从则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也不疼吗.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冷冷清清。等等,在韵律上都没有什么束缚,自然、朴素的口语风格更具魅力。虽然儿童诗在韵律上的放松,并不影响它的音乐美,反而,更加随和。二 词汇特征比较众所周知,词汇向来被当成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儿歌、儿童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效劳的对象自然也不同。就儿歌的作用对象而言,主要是面向低幼龄儿童,即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通过重复

14、的念叨儿歌走入生活,认识事物。如果离他们生活太远,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就不能理解,所以,儿歌词汇必须具有两个特征_具体化和口语化。儿童诗的对象则是整个学龄期的儿童。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儿童诗的要求,儿童诗会有所改变。因此,儿童诗必须随着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开展来变化自身的表达与情感。诗人艾青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元素。诗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由此,情感性与形象性就成了儿童诗所具备的特点。1、 儿歌词汇的具体化根据学界的研究说明,“学前儿童各年龄段的词汇量大体上可以描述为:1岁时词汇量在10个词以;1岁1岁半时为50至100个词;1岁半2岁

15、时为300个词左右;3岁4岁时为1600个词左右,4岁5岁时为2300个词左右;5岁6岁时为3500个词左右。儿童词汇量并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处于学龄前期的儿童思维是具象的。抽象的事物,儿童根本上还不能很好的承受。因而,一些简单、具体的名词、色彩鲜艳的形容和可以用肢体展示的动词是儿童最易承受的。作为儿童喜欢的儿歌,一般来说,名词是儿歌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尤其是表示房屋、家具、交通工具、动植物、人体、饮食、人物亲属等具体名词。在儿歌中,动词走、跑、跳、爬等根本动作和形容词颜色、形状、大小等也是儿歌语言中最大的亮点。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反映的事物及属性比较具体,契合了儿童的思想特点。如?小刺猬理

16、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在这首儿歌中,以孩子们熟悉的动物“小刺猬出场,通过寥寥几个动词“理发、“瞧瞧和名词“小刺猬、“头发、“小娃娃,给孩子们造成一个错觉。最后只用一句儿歌来点明:原来,小刺猬是个不爱理发的小娃娃。这个结尾出乎孩子的意料,使他们感到有趣,又使他们受到启发,符合儿童的具象思维特点。如果一开场就说孩子是一个懒娃娃就不易于儿童承受了,如果把长满长长的刺的“小刺猬来比作孩子,用“小刺猬的行为来表现孩子的不愿理发的心理,孩子会很容易且乐于承受,因为孩子在念唱儿歌的同时会想到自己平时做法。儿歌中,属于形容词类别的色彩词是儿歌语言中的一大

17、特色。通过冷暖色调对事物的着色,将鲜明的形象呈现在儿童面前。比方说,?春天到?:“春天到,花儿开。红花开,黄花开,蜜蜂蝴蝶都来飞。春天到,真热闹。树儿绿,白云飘,地上马儿跑。春姑娘来了,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五颜六色的花儿,葱葱郁郁的树。歌中就用两种暖色调“红、“黄对花儿的描绘,吸引住儿童的目光。天上白云飘飘,地上万物醒。用“热闹一字来形容春天到的喜庆。这样一来,在儿童心中,“春天的形象变得具体,不再是抽象的事物了。2、 儿歌词汇的口语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儿童也不例外。儿童受思维能力、生活经历、日常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说出来的话直白、通俗。可以说儿歌是一种“俗语。因而,儿歌的词汇朴素简明,口

18、语化。重叠能使语音重复,拟声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形成一种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使儿童便于理解和记忆。儿歌中,口语化的一种方式是重叠。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会说一些单词句,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比方说,“妈妈、“爸爸等。儿歌中词汇的重叠形式很多,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二字重叠式,如“乖乖、“牛牛、“娃娃、“宝宝等。另一种是三字重叠式,“滴滴哒、“亮晶晶、“静悄悄、“绿油油等在儿歌中比比皆是。这些词的重叠不仅增添了儿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其次,是拟声词的使用。在句子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拟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儿童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像“

19、小鸡小鸡叽叽叽,爱吃小虫和小米。小鸭小鸭嘎嘎嘎,扁扁嘴,大脚丫。小青蛙,呱呱叫,专吃害虫护庄稼这首儿歌模拟了几种小动物的叫声,使儿童能根据声音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对于喜欢模仿的儿童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儿歌的口语化还表现为给词、词组加上前缀或后缀,在儿歌中前缀一般会加如“小“小小或“老。后缀一般有“宝宝、“妞妞、“毛毛等。比方说伯吹?小宝宝要睡觉?中的“小小船儿、“小宝宝,鲁兵的?好乖乖?中的“老公公等。3、 儿童诗词汇的情感性良运说:“诗是情感的艺术,广义地说,一切诗境皆情境。儿童诗比较注重遣词造句,追求意象的仔细选择和情感的妥帖传达。与成人相比,儿童没有繁复社会生活,没有复杂的心世界

20、,所以,儿童的人生阅历尚浅,生命体验和社会感受也没有成人则多。儿童的思维比较感性,比较直观,他善于用自我的感觉去把握世界,讲究本身的感情体验,同时,儿童的感情又比较外露,不会有太多的掩饰,也不会不作任何遮蔽。这就使得儿童诗人在创作时,要善于捕捉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语言。不言而喻,儿童诗词汇为了映衬这一点,情感成为了儿童诗词汇表达的第一特性。让我们看看教育的?小学语文?第三册中有一首儿童诗?乡下的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歌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黄菊。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诗人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视角来审视儿童的生活情趣,对“黄鹂“黄菊“蝴蝶“叶等意象有意地

21、排列组合,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气氛。?雪娃娃不见了?:写“当雪越下越大时,“我“躲进了屋里。当天晴了后,“我回到院子里,发现雪娃娃不见了,“太阳公公笑哈哈,爸爸说,雪娃娃被它领走了。这首儿童诗通过对下雪时,孩子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反映了儿童的真实情趣。再看看诗人詹益川的儿童诗?游戏?:“小弟弟,我们来玩游戏。姐姐当教师,你当学生。“姐姐,则,小妹妹呢.“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我看让她当校长算了。这首诗,重现了我们小时候的情景。姐姐、弟弟、妹妹三个人玩游戏,姐姐肯定是做“老大,即能发号施令、有模有样的教书先生。弟弟,学生的角色就非他莫属了。当然,弟弟在妹妹面前又得装老大,自然会给妹妹

22、安排个差事儿,可妹妹不会读书,不会写字,甚至还听不懂人家讲什么,所以,只好被安排去做什么也不会的“校长。把校长当成只会吃干饭的家伙,而什么都不懂得,什么也不会做的只有孩子,这完完全全是用孩子式语言,孩子式词汇的来表达孩子式的情感。4、儿童诗词汇的形象性东坡有言:“少陵翰墨无形画,朝干丹青不语诗。足见诗与画严密相联。而又因为儿童诗是诗歌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所以,不少儿童诗是题画诗或配图诗,儿童一边吟唱,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为儿童语言提出了绘画美的要求。诗与音乐的也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就常常听见或看见儿童伴着乐曲和游戏,一边吟诵,一边游戏,为儿

23、童诗语言提出了音乐美的要求。既然儿童诗在语言上有绘画美与音乐美的要求,作为儿童诗语言的根底材料的词汇就会应对要求,使自身生动、形象的表达儿童诗的蕴含。下面就看看几种词类所勾勒的形象。儿歌中运用色彩词,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儿童诗中,也是有色彩性词语的。上面不是说诗与画关系密切么,而画需要颜色,因而,在儿童诗中运用色彩性词语是缺乏为怪的。例如 “红色的花瓣,/黄色的蝴蝶,/带给我们红的树叶,/黄的树叶。金波:?红的树叶黄的树叶?“大海托着太阳,/染红了蓝色的手掌:/大山托着太阳,压红了结实的肩膀,/抱着太阳,/换上七彩的新装。 强:?太阳?“风,摇绿了树的枝条、“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啊,身边又钻出

24、嫩绿的小草金波:?春的消息?又如,“金红霞、“白水银?小凤:“打翻了?“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林焕章:?影子?等等,诗中各种摹状事物颜色的色彩性强的词语的使用,使所描述的对象跃然纸上,启发儿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图画,使其感受到不同的颜色所具有的热烈、激情、活力、纯洁、希望、神秘等各种不同的意味,对提高儿童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儿童诗中的色彩性词语有时候像颠倒歌一样,将大自然里的*些常见现象来个颠倒。这也是儿童诗与儿歌在词汇上的小小的区别。让我们来看看金波的?色彩?中的片段:“我画:/一道蓝色的直线,/那是解冻的小溪;/画绿色的波纹,/那是脸面起伏的远山;/再画一个/大大的橙色

25、的圆,/是中秋的明月挂在天边。/我画彩色的棉花,/为了给小妹妹们/去做花衣裳;/我画透明的海洋,/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再画一个绿色的太阳,/为了让夏天凉爽。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月亮是皎白的,棉花是纯色的,太阳是金色的,海洋是深不可测的。而这里,却说月亮是橙色的,不是凄凉的;太阳是绿色的,不是炎热的;海洋是清澈见底的,不是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这里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变得透明,变得和蔼可亲。在现代汉语中,词被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又分为双声、叠韵、叠音词等。双声词是指两个字声母一样的双音节词;叠韵词是指两个字韵母一样的双音节词;叠音词是指一个字的重叠形式的双音节词。汉语中这三种特殊形式的双音节

26、词,在语言表达上,往往使作品具有音乐美,听起来悦耳,从而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诗歌中更是常常使用。儿童诗也不例外,比方说,林良?小船?中的“河水轻轻摇着小船,/像一个柔软的摇篮。正盛?雷公公爱拍照?中的“山青青的,/草绿绿的。在这里首先要说一下“轻轻与“青青、“绿绿的区别,两者都是重叠的形式,但是“轻轻是合成词,是语法上的重叠,强调动作的温柔。而后者是单纯词,在诗中前后对仗,句式整齐,读起来是美妙动听,不由一幅山青草绿的画面悄然呈现。双声词“柔软,在缓缓流淌的河水轻轻地、温柔地摇曳下,小船成了婴儿睡觉的最正确选择的摇篮,使婴儿爱不释手,有种想直接躺下去的冲动。在儿童诗中,还有象声词的使用,

27、它像儿歌里里的拟声词一样,可以拉近客观世界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身临其境,体会声音所带来的真实感与亲切感。不仅这样,还可以使诗的音乐感越来越强烈,使诗意越来越浓烈,使儿童情趣越来越明烈。就像饶民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禾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孩子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诗开头就用下雨时的声音“滴答,滴答将儿童带进雨的世界。用拟人、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告诉孩子们春天季节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摹声手法的运用,使人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让儿童充分地与大自然融

28、为一体,感受万物醒的活力。三、儿歌与儿童诗的简析艺术手法 任何一种形式美都需要外部条件的修饰。对于人来说有心灵美与外貌美,而对于人的外貌美就有这么一句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可见,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则,对于一门文学艺术来说,外部的美化是必不可少的。由此,“艺术手法这一术语就出现了在文学艺术的畴。通常,对于文体来说,会出现“修辞手段、“表现手法等字眼。儿歌作为儿童文学里的成员,自然也少不了利用“手段来展现自身的魅力。儿童,一般通过声响的配合、色彩的装扮、动作的协调等方面来获得对艺术的体悟。修辞是文章美化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儿歌中,修辞手段也就被广泛使用,并且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所有的修辞格都能在儿

29、歌中找到。下面我们分别比照喻、拟人、设问、反复、顶真、回环等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段进展分析。一 比喻比喻是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儿歌中,更是最常用的美化手段。依据婴、幼儿的思维开展规律:直觉行动思维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4至6岁逻辑抽象思维的萌芽,用日常生活中儿童能够随处可见的东西作比喻来认识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可以增强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认同感,可以满足幼儿对外界的新鲜感,还可以激发幼儿联想,开发幼儿智力。比喻,根据喻词的出现与否,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乙喻体。常用“像、“好似、“比方、“似的、“一样等喻词来联系。暗喻,又称隐喻,本体

30、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隐喻在儿歌中的出现次数与明喻的相比是不相上下的,大体可分为比喻式隐喻和比较式隐喻。如:1、月亮妈妈又出来了,她一路寻找,顽皮的星星孩子。 ?月亮?2、小燕子,真灵巧,身上带把小剪刀,上天剪云朵,下河剪水波。 ?小燕子? 3、小乌鸦,穿黑褂,闭着眼睛说瞎话。 ?乌鸦说瞎话?上面的例句是比喻式隐喻,也可以说,是名词性隐喻,在隐喻中最常见。4、小水管,低着头,滴滴答答泪直流。 ?水管哭了?5、洗衣机,轻轻唱,妈妈今天洗衣裳。 ?要给妈妈帮点忙?6、石榴树,迎风摆。五月里,红花开。九月结出

31、大石榴,消除牙齿一排排。?石榴?例句4、5、6句属于比较式隐喻。实际上,比较式隐喻是利用动词词义的转变而形成的。像小水管“流泪、洗衣机“唱歌、石榴“笑这些造成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的矛盾而形成的动词型隐喻不仅可使儿歌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而且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 拟人儿童率真、活泼的性情,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把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动植物当成是比自己小的孩子,用小大人的口吻训斥着,用小孩的游戏嬉耍着,自此,动物、植物都是孩子们可以直接对话的好伙伴。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最重要的是,拟人可以使无生命的的东西活泼起来,非常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拟

32、人便成了儿歌中最主要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再耕的?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儿歌中,儿童把凳子当作小孩,要它跟着自己一起等妈妈回来,多么奇妙的想法啊。再看幽君的?小老鼠?:“小老鼠,淘气包,打,不拨号,只有耳机吱吱响,半天啥也没听到。儿歌中,通过打没拨号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粗心的小老鼠形象,试想,老鼠怎么会像人一样打,还具有人粗心的性格呢.正是作者拟人手段的运用。这样,使儿童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更加生动形象。三 设问设问,采用一问一答或几问几答的形式,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波澜起伏,生动别致。在问答歌、对数谣中,

33、设问是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例如,朱晋杰的?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我我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而程宏明的?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似一把伞.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似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尾巴最好看。采用了几问几答的形式。问答歌的特点就在于问答。采用的是既然要答复下列问题,总得动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四 夸在儿歌中,夸的修辞手法也被频繁的运用

34、,特别是颠倒歌。颠倒歌的创作风格类似于打油诗体,其特点就是夸、诙谐、反常。比方说,传统儿歌?小槐树?居然说,苍蝇踏死驴、蚂蚁踩踏桥、小鸡叼老雕、小老鼠拉大狸猫,这种将苍蝇、蚂蚁、小鸡等小动物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引起了儿童丰富的想象。 想象丰富、夸张胆 增强孩子的识别能力,锻炼他们从反面来联系和思考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除了颠倒歌以外的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月亮毛毛?等都运用了夸。儿童世界往往是奇异的,纯真的,它们不会因为*种利益而夸张或缩小*种事物,而是纯粹的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来表现自己所认识所熟悉的世界。就拿?月亮毛毛?来说,只是为了突出月亮的*种特征,而把月亮的特征有意放大,说“菱

35、角两头尖,屁股翘上天。五 顶真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一样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为了表达儿歌语言的美,顶针也是儿歌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段。比方说,?做习题?:“小淘气,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又如?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在这里我们看到,运用顶真手法的句子,不仅前后相连,语意顺畅,而且字数大体一样,构造一样,像?做习题?和?野牵牛?都是三字式,其中的句法构造差不多都是主谓式和述宾式,因而也呈现出一种属

36、于儿歌的独特美。 诗歌中的一种承受对象非常明确的类型_儿童诗,它有着诗歌的一般品质,它所表达的容比儿歌更为广泛和深厚,语言比儿歌更为精炼,更富有文学色彩。修辞格必定也是儿童诗运用手段,但是,儿童诗用着儿歌常用的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格外,还用着其它修辞手法。六 反复 反复,与复沓一样,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言为心声,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文中主要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是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七 通感著名诗人洪波?快活的夏天?中有一句:“快活的夏天。/正用一只只绿色的手。/托起响亮的蝉鸣。运用了通感的技巧。一般来

37、讲,蝉鸣是被我们所听到的,而在这里却变得可触可摸,转化为触觉和视觉,使“蝉鸣这一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八 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在儿歌中隐喻比借喻使用的多,儿童诗不同。像?快活的夏天?中的“一只只绿色的手则是借喻,指的是绿色的树。再看看诗人德强的?夏令营?,其中有一句:“长长的炽热的暑假/被我们剪裁成/一片片清凉的歌。暑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段时间,却被剪裁成清凉的歌。只有在孩子拥有一个欢乐的暑假时,才会有如此感受。与儿歌不同,儿童诗除了运用修辞外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手段来释放在的美。想象适应了儿童的天性,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能刺激他们的直觉思维及想象力,引导孩子探索人生的奥秘和真谛,培养孩子*的

38、审美意识,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灵魂。再说,儿童文学是“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地想象与感情之艺术。郭沫假设语具有梦想的核,特别是童话和儿童诗,其根本涵性元素是梦想。梦想与联想、想象、梦想是具有共通性和交互性的,都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达,是人的生命潜在的品质。如此,儿童诗丰富的涵、纯真的感情需要通过高度的想象来表现,也只有根据想象,才能发现生活中具有诗意的东西,并使其升华,构筑诗的篇章。让我们来欣赏采筏?海带?: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到,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海的女儿,在成人眼里,谁会想到海会有女儿。恐怕只有儿童才会想到海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儿女。既然海有女儿,那她生得什

39、么模样,长得漂不漂亮,这又引起我们无数的联想。于是,诗中的小主人公就开场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使得小主人公是“寤寐思之,辗转反侧。失望瞬间让主人公失落,可是并没有放弃,仍在不断地寻找,就在“今天,捞到了“她的飘带,这无非是给了小主人公希望。则,最后的结果终究是找到了还是没有找到.找到了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给人无限遐想。儿童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想象力是令人惊叹的。儿童往往就是通过运用单纯、奇妙的想象来构筑儿童透明而深邃的情感世界,从而,儿童诗焕发出无尽的美。 四、儿歌语境与儿童诗意境任何一种文体特征都离不开特定语境的支撑。研究儿歌与儿童诗的文体特征就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对语言的使用而产生不同的

40、文体,文体又在语言的具体使用情景中产生效应。“没有情景,语篇成为无源之水,语篇的文体就无从谈起。每一语篇意义的赏析与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因此,对语篇的文体分析时,对语境的分析也同样重要。语境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语言的外部环境,一种是语言本身营造的气氛,部语境是说话人编制的逻辑,营造的气氛。外部环境是社会环境,即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对于儿歌,语言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其文体特征。由于儿歌读者对周围的环境,对世界知之甚少,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来有效地进展听、说、读、写,和别人进展交流,所以,在低幼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就有不同的儿歌形式。在孩子处

41、于01岁时乳儿期,大都是在母亲或其他成人哼唱的摇篮曲中慢慢成长的,因而,摇篮曲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曲。虽然,这一时期的孩子不会用语言跟大人们交流,也没有太多的表情来表达,缺少平安感,但是在母亲的吟唱下,孩子会特别认真地听,会感到特有的舒适与亲切。伯吹的?小宝宝要睡觉?,就是一首节奏柔和舒缓、语音甜美流畅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襁褓中的孩子在母亲营造的温馨、恬静的环境之中精神松弛,感觉舒适,慢慢进入了梦乡。从“小宝宝啊要睡觉、“小宝宝啊快睡觉等话

42、语,我们可以听到母亲美丽的心灵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心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温存的爱抚和亲昵的关心。这种满蕴母爱的摇篮曲对婴儿性情的冶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孩子的长大,特别是13岁婴儿期的时候,一些根本类型的句子已经能够使用。这时候的母亲会教孩子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方说,数字、动物、植物等,为了加强孩子的对事物的记忆,一些母亲或者是幼师会唱一些数数歌或者是问答歌。问答歌,是是一种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传统儿歌形式,它给孩子以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传统儿歌?谁会飞?: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谁会跑.马儿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

43、调调头。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慢慢爬。像这种儿歌,它抓住不同事物的特征,通过一问一答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观察事物和比较事物的能力。再者是游戏歌。鲁迅说:“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趋势下,孩子对音韵优美、节奏明快的游戏歌是情有独钟,终身难忘。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丢手绢?、?找朋友?、?编花篮?等儿歌,到现在还是能唱上一两句吧。正是因为孩子乐意、喜欢在游戏中玩,在玩中记住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何尝不像现实生活中遵守的道德规,于是,孩子通过游戏来扩大知识面,弥补经历。当孩子处于幼儿期36岁时,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表达能力进一步开展。承受儿歌的最正确时期当属幼儿期

44、了,各种样式的儿歌都可以为幼儿所承受。 什么绕口令啊、时序歌啊、数数歌等等都是孩子最喜欢唱的。不同的年龄就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儿歌就是在这样的语境条件下,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体的语言、风格。在儿童诗中,语境应该是诗人的口吻语气部语境,即意境_儿童诗区别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法宝。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换句话说,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首先是一种语境,没有语境的根底,就谈不上意境的存在了。脱离了特定语言环境,则构成原来意境的有效成分如意境至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建筑之美都将不复存在。这就说明儿

45、童诗在*种程度上与儿歌是相通的。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说的“境界即指“意境。所以,能区别儿童诗与儿歌的意境就转化为*一种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金波的?流萤?:从菜园里拔一根葱管,好放进几只流萤,让它闪出柔和的光,孩子,送你一盏绿色的灯。放萤火在你的枕边,我在编一个童话给你听:说在夏天的夜里有一个翠绿的梦辛勤的父母正弯着腰在菜园作业,有可能在施肥,有可能在浇水,有可能在除草。不知不觉中,已是黑夜,几只流萤一闪一闪,就像天上的星星。父母看着身旁玩耍的孩子,想着送给他“一盏绿色的灯,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能够冲破黑暗,寻找属于自己的梦。作业归

46、来,在父母讲述的童话中,孩子已悄然入梦_一个翠绿的梦_一个充满希望和爱的梦。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绿色、荧光、欢笑,和着农家的质朴的气息,编织着一浓浓密密的情之网。正所谓镜随情移,情由境生,为小读者创造了一个“情与境合的艺术境界。再来欣赏春华的?轻轻跳?: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菜,我就不跟你们好。作品在构造工整,音韵流畅,一二句后半局部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看上去就像是一首儿童诗。实际上,并不是。在这首诗中,并没有“境,只有“情,而孩子又喜欢将无生命的物体拿在手上把玩,与之嬉戏、谈笑,宛如对待活生生的人一样,就有了“要是踩疼小青菜,我就不跟你们好的纯粹的保护之情,

47、这种“情没有深化,自然就没有“境。所以,这仅仅是一首儿歌,而称不上是一首诗。结语不管是清新稚拙的儿歌,还是优雅的儿童诗,各自都有着区别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之处。别具一格的文体风格,独具魅力的语言,让迷恋它们的儿童深深地醉于其中。本文从语音、词汇和修辞等层面分析了儿歌与儿童诗的文体特征,进而结合语境与意境更深层次的比较两者在文体上的区别。对于区分儿童文学中的“诗、“歌以及探讨儿童语言教育的有效途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注释: 艾青.诗论M.人民文学,1980年。 明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华东师大学2006年,128页。 良运.诗学诗观诗美.高校,1991年,132页。 德禄.功能文体

48、学M.:教育,1998。参考文献:1 王昆建、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2021。2 秀白.文体学概论M.:教育,1987。3 晓英.儿歌魅力及其语言特征分析.法制与社会_教育文化,2021年9月下。4 杰.漫谈儿童诗.教育学院报总第49期。5 晓钰.当代儿歌歌词隐喻类型及其特点.城市学院学报第4期。6 谭旭东.当代儿童诗对纯美想象空间的构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期。7 晓钰.论儿歌语言的均衡妹及文化渊源.今日科苑_文化广角,2021年7月。8 锋.中国儿童诗三议.大学学报国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9 琳.童年的船_浅论儿歌的文体特征.工学院报第五期。 10 韦宏.不同的层次一样的魅力_儿歌容形式刍议.边疆经济与文化总第25期。.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