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 含解析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8862015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历史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 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2、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

3、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答案】A2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

4、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解析】材料“无论

5、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表明外国商品在中国享有极大的税收特权,低税收有利于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国商品免征内地税,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不正确;材料所述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民众赋税负担减轻与否无关,D不正确。【答案】C4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

6、中英贸易A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B未满足列强的预期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故B正确;A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D错误。【答案】B5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

7、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A史料选取不同B史观运用不同C内外时局不同D社会性质不同【解析】1906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而1933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A、B项;1906年和1933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答案】C6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

8、,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北伐战争D淞沪会战【解析】材料反映了这场战争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地区,使官绅商贾和外国人感到害怕,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生,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这场农民运动也威胁了官绅商贾和外国人的利益,故A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山东和直隶地区,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北伐战争并没有打击商贾利益,且主战场在湖北、湖南、江西、闽浙,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淞沪会战在上海地区,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答案】A7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了

9、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逐渐下移,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进行了外交(洋务)较大调整。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是A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B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C搜刮民脂民膏以应对对外赔款D维新变法中部分措施的沿用【解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方方面面的调整均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即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调整,故B正确;材料根本就未说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排除A;是应对太平天国运动而非应对对外赔款,排除C;19世纪五六十年代维新变法尚未进行,选项D不合史实,排除。【答案】B81862年5月8

10、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分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B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C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D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解析】材料“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说明对于太平军占领地区经济破坏持反对态度,说明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太平军与清政府,故B项排除;

11、材料“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说明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答案】A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

12、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答案】C10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协商关税”、“五口通商”等特权,这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的要求;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由此可知,英日

13、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B项正确;A项仅反映在南京条约中,故错误;C项仅反映在马关条约中,故错误;材料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1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解析】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呈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矛

14、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B正确;题干突出的是反侵略,没有涉及反封建,故A错误;选项C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也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项错误。【答案】B1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之巨祸,但却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

15、革思潮,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解析】从材料“1840年”“1860年”“1895年”“1901年”“1937年”中可以分析出,这些书名都与列强侵华战争有关

16、,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体的改革,故B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答案】A14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

17、,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答案】B15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这四个月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状况说明A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B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D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解析】材料强调了清廷退出历史舞台是由于自身已经腐朽到顶,自己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所以才迅速垮台,故C正确;“全部背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并未严守中立,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并不十分强大,排除D。【答案】C16美国记者曾生动地

18、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

19、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答案】A1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一论述旨在说明A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B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解析】由材

20、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故选A;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排除B;由材料“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说明是经过工人运动到农民革命的先后过程,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排除D。【答案】A18“苏维埃”的意思是代表大会,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农民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把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据此可以帮助

21、我们认识红色苏维埃政权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A边区特定的地理条件B获得了农民的支持C农民落后的认知水平D苏联的成功经验【解析】湘赣边区的农民把苏维埃叫“埃政府”,是“我的政府”的意思,这说明当时农民支持和拥护红色苏维埃政权,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边区的地理条件,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农民落后的认知水平,而是说明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支持,故C错误;苏联的经验是以城市为中心,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故D错误。【答案】B19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令二十九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各事态扩大”。之后,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谋求和平解决事变。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A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B

22、寄希望于国际调解C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D对日方针摇摆不定【解析】“固守勿退”体现的是应战,“谋求和平解决”体现的是不求战,所以材料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后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故C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息,排除A;寄希望于国际调解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但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排除B;对日方针是明确的而非摇摆不定,排除D。【答案】C20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A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

23、战线的作用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解析】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与美、英军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故答案为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成立,排除A项;中国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一战役的影响,排除。【答案】B21蒋介石曾在某战区作战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该战役的历史作用是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B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C奠定了持久抗

24、战基础D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解析】由材料信息“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可知,这一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故A项正确;徐州会战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看,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内迁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故C项错误;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故D项错误。【答案】A22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

25、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材料表明A民主党派和中共利益完全一致B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得以落实C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已消除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较大【解析】材料“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表明中共的主张得到各民盟和各民主党派的支持,说明中共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D符合题意;A“完全一致”说法不正确;B“得以落实”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与史实不符。【答案】D23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

26、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C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D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解析】1941-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为了调动地主和农民的抗战积极性,掀起中共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制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不是国共关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

27、策,无法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排除C。【答案】D24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答案】C25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

28、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决定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解析】由材料所述可知,改变以前各军地域性质和色彩太浓,不能适应解放全中国的新形势的需求了,改编后的各军突破了度与限制,有利于全国解放的需求,B符合题意;1949年1月三大战役基本结束,国民党主力已经被消灭,A不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C不正确;材料所述与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形成无关,D不正确。【答案】B第II卷本卷包括四大题

29、,共计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时间政治经济思想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19世纪下半期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断思想发展。20世纪初期(至1912年清朝结束)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30、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清末新政。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论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并全面发展。阐述:经济上: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些均推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思想上: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主张

31、商战和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这些均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的尝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

32、“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33、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6分)【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4分)(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2分)(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

34、义建设的要求。(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对五四运动,中国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看法。我认为不能把五四运动和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分割开,要统一来看,因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分不开的。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一场反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而把五四运动看成是一场救亡的爱国运动,提出救亡压倒启蒙或者启蒙压倒救亡,我觉得这都是不对的,不应该把启蒙与救亡看成是相互矛盾的。摘编自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的关系”论证说明材料中的观点。(12分)【答案】观点:近代中国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相互促进的,不能截然分开。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深

35、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和动员的作用;五四运动则是一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所以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体现了爱国救亡与文化启蒙的时代主题,不是相互压倒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9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

36、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

37、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分)(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3分)【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3分)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3分)(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分)(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