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8810184 上传时间:2022-04-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中国工艺美术史一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原始社会几何纹, 商周至汉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二原始社会概说 早 期蓝田人、人旧 石 器 时 代 中 期丁村人(公元前300万年至公元前 晚 期河套人、山顶洞人1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原 始 社 会 仰韶文化彩文化 母系氏族 (黄河中上游)新 石 器

2、 时 代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1万年使用 (长江流域)磨制石器) 龙山文化黑文化父系氏族 (黄河中下游)良渚文化(南浙北)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总结: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3)形式感的应用;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节奏,即规律的变化是产生力量的形式。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极低的社会里,人们的爱美往往具有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古代生活实用器皿演变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铜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但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还不能完全代替各种生活用品

3、,只能为奴隶主所占有和享用,广大奴隶的各种生活用器皿,仍然以器为主。自战国开始至汉,中国漆器的设计与制造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漆器成本成本较高,实用性较低,主要是上层阶级主要的生活实用器;东汉青瓷烧制成功;唐宋时期开始,器皿类的漆器开始退出实用的领域,而向设欣赏方向发展,形成了以雕漆工艺为主的工艺设计新模式,而瓷器自六朝以后取代漆器和铜器成为主要的生活实用器皿。三瓷工艺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制工艺和器,以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亦结束了上百万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瓷包括和瓷两种互有区别的品类,在和瓷之间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和瓷两种性质。和瓷的区别:

4、1)器的制作材料是粘土,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2)瓷器的制作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1962年在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八千年的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器资料。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制作非常优美的“彩”, 所谓的彩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文化”。因为最早在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08年选择)。中国发现较早的彩距今约6000年,常见的彩是以生活用器为主。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彩装饰样以几何纹为主,有少量的人物、动物、植物纹

5、样,如著名的“人面鱼纹”,“人面纹”,“鱼纹”,“蛙纹”。 “人面鱼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人面形花纹,具有“寓鱼于人”的特殊意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彩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1)对比法(运用最多最普遍);2)分割法;3)开光法(能突出主体,增加);4)双关法(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5)多效装饰法(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其中双关法与欧美近代流行的欧普艺术,或称色效应美术,有着相似之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彩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

6、色的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文化”,因为最早发现在历城龙山镇,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黑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区,又发现了另外一种器,被称为几何印纹。几何印纹,又可分为印纹软和印纹硬两种,常见的几何纹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几十种。几何印纹被誉为是最优秀的沿海的古代文化。瓷体系灰 黑 器 彩唐三彩(1200以下,粘土烧制) 白炻 器 瓷 (紫砂器) 青瓷秘色瓷 黑瓷 瓷 器 白瓷 青 花(1200以上,高岭土烧制) 彩瓷 黑 瓷 珐琅彩商代制工艺得到普遍发展,广大奴隶的各种生活器皿,采用器为主。印模常见的有饕餮纹,回纹,方

7、格纹等。商代的瓷工艺分为:灰、白、釉、原始瓷器等多种。早期器一般都是无釉,商代开始出现釉。灰的出土量占商代全部出土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有:烹食器,食器,盛器。装饰简朴粗略,主要以绳纹和弦纹作装饰。白是商代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用高岭土制成,装饰上基本与青铜器相似,刻有饕餮纹、夔(kui)纹、回纹等。釉和原始瓷器;商代出现了釉,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学术界把这种釉j又称为原始瓷器,被称为瓷器的萌芽。西周的原始瓷器已经很接近瓷器,西周器早期以红色粗泥为多,器型多尊和簋而无盂;晚期素面较多。在原料的配置上,十分讲究科学原理。战国瓷以灰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又发展出了几种具有特色的瓷

8、,如暗纹、铅釉、印纹、原始青瓷以与具有特色的彩绘。暗纹是指用一种工具在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器,这种压花纹深度不大,隐约可见,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彩绘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器,它不同于彩。彩是在胎上画花然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则是在烧成了的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彩绘烧制温度都很低。胎有灰色和褐色两种。彩绘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几何印纹硬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个品种,常见的有米字纹、粗布纹、筛网纹、田字纹等。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瓷因为它还没达到完全瓷器的阶段,亦称早期青瓷,这种瓷在商代即已形成,主要产地是南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瓷,以塑和瓦当最为出色。塑是作明器的

9、,又称为俑,最早的俑制作是在商代。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制品。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工艺的发展。代的器制作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除一部分由铜器仿制而来,也有一部分具有器本身的特点。代塑特别发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罕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代的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代的瓦则以“卷云纹”为主,变化多样风格秀丽。汉代出现了一种低温釉。釉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器,因而又称铅釉,因为烧制火度低,釉质较软,所以又称软釉,被称为北方釉,主要产地在关中地区;南方盛产青釉,火度高,釉质硬,所以又称为硬釉,被称为南方釉。青釉就是硬釉,它是青瓷发展

10、过渡阶段的产物。青釉和原始青瓷有着明显区别,铅釉用粘土烧制成胎,然后上釉烧制;而原始青瓷用高岭土烧制,直接上釉。彩绘自战国流行以来,到汉代因为盛行厚葬之风而得到更大发展,装饰有几何纹、人物、动物等题材。汉代的早期瓷器取得重大发展,东汉时期青瓷烧制成功,从而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瓷并举的新时期,迎来了一个以瓷为主的时代,并奠定了中国作为瓷大国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始瓷器中,除了青瓷以外,还烧制成功了早期黑瓷,产地在。以前认为黑瓷最早是在东晋时期的德清窑所烧造,现在把黑瓷的的历史向前提早了几百年。汉代的砖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有特色的是画象砖和瓦当。1) 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空

11、心砖又称圹砖,多流行于和,地区出土最多;方砖,多为地区所产。2) 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多流行圆瓦当。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09年填空)。汉代塑主要作明器,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瓷器时代。瓷器自六朝以后取代漆器和铜器成为主要的生活实用器皿。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六朝时期的青瓷产地,主要是以地区为中心,但仍形成了南北生产两个体系。的越窑制作精美,是六朝青瓷中的翘秀。越窑的莲花尊设计别致,意匠新颖,具有较高艺术造型。六朝时在瓷上用不同的色釉点彩,这是瓷上釉装饰的先声。三国时期的青瓷羊的造型十

12、分美观,整体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口,造型优美,可以插蜡烛,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反映出六朝时期塑造工艺的高度水平。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代到六朝以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题材已近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以后以植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这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黑瓷,汉代黑瓷已形成,产地在,到六朝时期,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六朝的画象砖较汉代富于人间生活情趣,也渗入了佛教的色彩。汉朝画象砖多为一砖一画,六朝时期的画象砖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邓县画象砖表现出一种特殊

13、风貌的装饰效果,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时代艺术风格。“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反映了以下两点:A以名士为主题。B山石树木的题材已经显出它的装饰地位。隋代时期白瓷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绩。在我国瓷史上开创了新纪元。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唐代的工艺美术,瓷工艺向多色釉发展。瓷的分类: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唐代的青瓷是当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其中最著名而有具代表性的是越窑。唐时称越州,从商周战国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青瓷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础和传统技术力量,被称为“诸窑之冠”。越窑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清脆莹润。唐时以越窑作茶具之风气兴盛。越窑青瓷除了作茶具还作酒器,另外还可作乐器,

14、这也反映了越窑瓷器的胎体坚薄,瓷化程度很高。并且,唐代瓷工艺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风格。唐代的越窑曾为宫廷用品,成为后来历代御器厂或者官窑的前身,当时这种窑所出的产品称为秘色。唐至北宋时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当时中国瓷生产的最高成就。其中最值得赞誉的是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赢得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白瓷是唐代瓷中的有一个重要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是刑窑,与越窑齐名,形成两大体系。隋唐时期中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除了北方,南方的,在唐时也烧制白瓷。彩瓷,所谓彩瓷是指在唐代创造发展的一种彩釉瓷。彩瓷的制作,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

15、了新天地。彩瓷以鲁山为主要产地,其他的有,英德。彩瓷分为釉下彩和绞釉绞胎,釉下彩在瓷装饰史上,特别是在走向彩绘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器(不是瓷器)。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产地分布在长安和两地,长安称为西窑,称为东窑。一般作明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的。唐三彩的制品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经历了初创,兴盛和衰落三个时期。五代时期钱越为维持安定局面中原各主进贡越窑青瓷,禁止民间使用,称为“秘色瓷”。唐代和六朝、隋代的瓷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日渐向实用化发展;二是仿生器型的变化。装饰手法:早期多用堆贴;中期以刻花、划花最为流行;晚期出现绞釉和洒花

16、。宋代的工艺美术有突出成就的是瓷(08年填空)。宋代的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是我国古代瓷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人们简称它为宋瓷。其中北方的磁州窑和南方的吉州窑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宋代的釉色除传统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外,还创造了彩瓷、花釉瓷。宋瓷的艺术特点:A造型简洁、优美,比例和尺度恰当;B装饰方法有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多种;C釉色丰富多彩,各窑有不同的特色。 宋 代 瓷 体 系地理位置古窑名称古窑性质主要产品产品风格窑民窑白 瓷清 秀曲阳定 窑官窑临汝汝 窑青 瓷浑 厚耀州窑民窑龙泉龙泉窑城磁州窑黑白瓷浓郁的民间特色吉州窑黑 瓷建瓯建 窑淳 朴龙泉哥 窑

17、官窑米色、粉青典 雅(北宋)(南宋)官 窑青 瓷禹县钧 窑彩 瓷绚 丽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09年填空)。北方地区的定窑以白瓷为主,除白瓷外还有紫定,黑定,绿定等。东坡“定州花瓷琢红玉”指的是红定。定瓷孩儿枕既是一件生活用品,又是一件瓷的珍品。汝窑是宋代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是在越窑衰微之后兴起的。宋代官窑的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开片。耀州窑釉色青中微带黄色,所产器皿以碗最有特色。钧窑在汝窑衰落之后兴起,原属青瓷系,由于原料中有铜元素,经还原焰烧制而呈现绿或紫红斑,使青釉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形成了对比鲜明的艺术风格,这是瓷工人的一大贡献。这种色斑的变化,被称为“窑

18、变”。北方的磁州窑系有白釉和黑釉各种瓷器,运用黑白对比的装饰方法。南方窑生产白瓷,最富有特色的是影青器。所谓影青是在釉厚处或花纹凹线处微呈淡青色,影青又称“映青”,“隐青”,“罩青”。 影青是宋代盛行的瓷品种,的影青是其代表作。南方的龙泉窑是继越窑衰落之后南移形成的宋代南方的青瓷中心,也是我国宋代出口最多的青瓷产地。哥窑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釉色有粉青和米色等。南方建窑产黑瓷,古以建窑茶具为珍贵,日本人称之为“天目釉”。吉州窑以黑瓷为主,形成北有磁州,南有吉州两大民窑体系。吉州窑不仅生产白瓷,青瓷,黑瓷,还生产彩瓷和绿釉瓷。吉州窑在瓷胎上用木叶和剪纸粘贴,然后施釉烧制是指一种独创。吉州

19、窑黑釉形成种种斑纹,以玳瑁斑最著名。洒釉形成活泼自然的独特效果。“雪竹芦花”纹,很像国画中的泼墨画。宋三彩是继承唐三彩风格的三彩器,称为宋加彩或宋三彩。它在白釉的碗、碟上加以红绿色的彩绘,再低温烧制,所绘花卉鱼鸟,寥寥数笔,豪迈奔放,富于民间艺术特色,开启了明清时代釉上五彩的发展。元代的瓷总体上是较为衰落的,然而这时期制瓷技术仍有新发展。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流行,白瓷已成为瓷器的主要品牌,釉色白里泛青。元代在开设官窑,从元代开始,已渐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至明代已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产量最多,规模最宏大。元代烧制影青还烧制一种蓝釉。南方除窑还有龙泉仍是产瓷重要地区,多制作大件的器皿。北方

20、的钧窑仍烧制但是制作粗糙。元瓷器器型特点:硕大厚重器多。元代瓷最有成就的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都属于釉下彩。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我国自元代以来制成青白瓷,瓷色白里泛青,十分协调、优美。青花既简朴而又华美,既繁复而又统一,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艺术特点,在瓷工艺品种,青花是自元以后形成的一个主要品种。青花最早出现是在北宋(09年选择),龙泉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金砂塔基中发现最早的青花瓷片,但是青花的开始流行可能在元代以后,元代后期青花制作已达到成熟阶段。“青花凤首扁壶”为元青花经典之作。釉里红与钧窑紫红釉有关,最初是自然形成的色釉效果,元代釉里红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控制的程

21、度。元代的青花瓷器一般器型高大,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而深沉。装饰分为主纹和辅纹两种,主纹装饰在罐、瓶的腹部或盘心,主纹有植物纹、动物纹;辅纹一般为卷草、锦地、回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历史故事作为装饰主题也很盛行。青花装饰的构成特点是结构满密、层次多而主次分明,搭配有序、风格整一。元代瓷装饰花纹可分为:1.花卉;2.松竹梅;3鱼藻;4.鸳鸯荷花;5.龙凤麒麟;6.山石、海涛;7.龙凤麒麟;8.云纹;9.几何纹;10.人物。其中松竹梅是元代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题材。它具有清高,坚贞不屈的含义,流露出汉族文人对于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和高洁的心情。明代以前,我国的瓷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

22、是白瓷。明代画花法的装饰方法主要是青花,五彩花,五彩等,成了瓷的主要装饰方法。明代以来,已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产量最多,规模最宏大。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达五、六百年。窑在明代包括官窑和民窑。永乐时期,压手杯是著名品种。其色釉以甜白最具特色,在装饰表现手法上,创造了锥拱法,花纹凸出;宣德时期,以青花最有名。宣德青花也是明瓷中最优秀的品种;成化时期,青花加彩,在成化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青花加彩的装饰表现方法分为“斗彩”和“填彩”两种;弘治、正德时期的黄釉称为“浇黄”,或“娇黄”。造型方面,盘多为立沿,碗多撇口而微卷,成为定型,至今仍称“正德式”。嘉靖、万历时期,在造型上

23、,嘉靖时期流行葫芦瓶,万历时期流行蒜头瓶。明代龙泉窑仍然兴盛,德化窑明代以生产白瓷为主,釉色温润如玉,微带牙黄,法人称为“中国白”。而最有特色的是塑作品,著名的艺人何朝宗是当时的瓷塑名手。在明代还生产一种外销的彩绘瓷,因其红色的特点,日本人称之为“赤绘”。宜兴窑和石湾窑是明代两个生产精品的名窑,以制作紫砂为最具特色。宜兴在北宋时期就已经生产紫砂。紫砂主要以造型取胜,紫砂壶在明代即著名。明代是紫砂壶创作的极盛期,著卓越的工匠有供春、时大彬、鸣远、鸿寿等。供春制作的人称“供春壶”。质朴古雅,被誉为“供春之壶,胜于金石”。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产物。法花又称法华,是一种釉制品。它的特点是花纹轮廓用高起

24、的凸线,再饰以釉彩。法花器的制作与佛教有关。明代的瓷工艺在装饰上主要有青花、五彩两大类。五彩多为官窑烧造,青花多为民窑烧造。青花是瓷中的主流。青花瓷设计、生产的鼎盛时期是在明代。明代青花装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从艺术风格上看,宣德的浑厚,成化的清雅,嘉靖的逸趣,万历的秀美。用一个字概括即宣德的“浓”,成化的“淡”,弘治、正德的“暗”,嘉靖、万历的“紫”。清代瓷以为烧造中心,古彩粉彩珐琅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窑清瓷各个时期的特点: 1.顺治时期:造型上有碗、盘、炉、瓶等;装饰花纹布局较满,近似明代特色;釉色呈青白色,青花色调灰暗;胎骨厚重,口沿酱色。2.康熙时期:以红釉为最著,又称“宝石红”;

25、古彩是重要的品种,又称硬彩;出现素三彩;造型沿用旧式,装饰多表现人物题材;用长篇的诗文做装饰;刚健。3.雍正时期:以粉彩最有成就,又称软彩。多仿制成化时期的作品,以花鸟题材饰纹为主,多采用折枝花;逸丽清秀,富有装饰性;雅致。4.乾隆时期:珐琅彩是重要品种,也称“洋瓷”,是在瓷胎上加彩,再进行第二次烧制;此时为极盛,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颇具宫廷气。具有“轻、薄、坚、细”的特点。富丽繁密,细致精巧奇巧,华缛。综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的特点是: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康熙的五彩、雍正的粉彩、乾隆的珐琅彩,其制作工艺都达到

26、了很高的水平。四金属工艺1.青铜工艺夏商周三代号称“青铜时代”。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铜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夏代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且较零碎。青铜是由自然铜与铅、锡等元素的合金。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或兵器。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大都直接仿自器常见的装饰有饕餮、夔龙、虎以与人形等,一般不用回纹作地纹。饕餮纹是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而且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通常是以饕餮纹作主纹,以回纹作地纹。通常夔纹常见于商代铜纹饰中,通常只作侧面描写。后期多铸作大器,著名的有“司母戊大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09年选择),也是世界少见的珍品,是商代晚期典型的作品。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

27、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司母戊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鼎是一种烹饪器,又作为祭祀用,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实用品,也是权利的象征。簋是一种食器,相当于碗。尊是礼器,也是酒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代表“四羊方尊”,采用分铸法铸造。同时期的还有的三星堆青铜器较为著名。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A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B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在图案格式上,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对称的格式产生庄严感。C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D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器的拍印,后期运用刻花的方法西周的工艺美术,青铜工艺仍然是一个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品种。西周时青铜器开始平民化、日用化。主要器皿

28、有: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A窃曲纹这是周代的一种重要的装饰纹样,是动物纹的简化和抽象化。B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S形,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C鸟纹D环带纹E重环纹F垂鳞纹G瓦纹,瓷上也称弦纹,这是周代装饰中最简朴的一种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周代青铜装饰的一大特色是不用地纹。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在装饰花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的饕餮纹已退居次要地位。周代早期的装饰,大体和商代相似。而后期才形成自己的特点,趋于质朴的风格。商代青铜器重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性的意

29、义。而周代则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意义。“礼非乐不覆”。礼是和乐器配合的,所以周代的青铜乐器得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应用,则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生活日用器方面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春秋时已出现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并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进入印纹阶段,这是工艺装饰的一大改革。商代,单独纹样中轴对称;周代,二方连续纹样;春秋战国,四方连续,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在装饰纹样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还有绳索纹,贝纹。后期流行蟠虺(hui)纹。春秋时,青铜器有了雕铸技术。战国后期出现用金银丝镶嵌青铜器的工艺

30、,称为“金银错”。代表作有:“宴乐渔猎攻战纹”壶(08年填空),“水陆攻战纹”鉴。新出土的春秋时期莲鹤方壶,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设计意匠,开创时代的新风格使人感到清新瑰丽,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还有后来随州出土的曾侯乙青铜编钟,是青铜工艺和音乐技术的完美结合,历经千年依然能演奏。青铜器是代的一个重要的工艺生产部门。代的青铜器反映出两种情况:1) 代早期,有一些器物是从别的国家转运来的。2) 统一以后,代制作了具有时代共同的特色,而又具有国地方风格的青铜器皿。青铜器时代在汉代结束。青铜器艺术特点比较表朝 代装 饰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商饕餮纹夔纹回纹单独纹样对称式,主纹和地纹,多用

31、直线庄重、严谨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二方连续带状反复,直线间曲线成S形韵律、秩序春秋战国蟠螭纹宴饮攻战纹四方连续上下左右连展,模印,金银错繁缛、清新(09年填空)2.铜铁器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主要有铜镜、带钩、铜剑。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特点,它的演变有几次较兴盛的时期分别称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宋代以后玻璃镜传入我国,铜镜即渐衰落。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殷代铜镜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铜镜。春秋战国铜镜制作分为两个体系:一是北方铜镜,多素面;一是南方铜镜,制作精细数量较大。南方的楚国是铜镜的主要产地。汉代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以素器最为流行。比较华贵的则施以鎏金,或装饰以金

32、银错。优秀的青铜雕塑品如,出土的铜马群(其中包括“马踏飞燕”)。马踏飞燕铜塑,也称铜奔马,体态优美,富于浪漫主义设计意匠,是一件极其珍贵的青铜工艺品。汉代铜器主要有:铜灯、铜炉、铜奁、铜洗、铜壶、铜镜、铜鼓。战国时期已有铜灯,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满城出土的长信宫灯以汉代仕女的形象为基本造型,以手袖为虹管,充分体现出对科学的精确要求和考虑,而且实用的科学性和功能设计与灯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同墓出土的朱雀灯以朱雀作造型,体现了力与美、科学与艺术统一的智慧。铜炉是汉代一个具有特色的品种,有熏炉(又统称博山炉)、温手炉、温酒炉。铜奁(lin)又称酒樽,仿自漆奁,是盛酒和温酒的器皿。汉代铜壶已

33、成定式。汉代铜镜花纹的图案组织有以下几种方式:1)四方式2)放射式3)旋转式4)同心圆式5)对称式6)阶段式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青铜制品。以汉代制作最为精美,式样最多,也最发达。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装饰纹样有:太阳纹(最普遍的鼓面中心的装饰)、蛙纹(求雨,图腾)、鹭鸟纹、竞渡纹。六朝时期的金属工艺处于一个衰落时期,铜器中日用器皿生产衰落,原因有:一是六朝时期青瓷已将发展起来,取代铜器制作出各种生活用品;一是佛教的兴起,大量的铜用于铸造佛像。唐代的金属工艺以金银器和铜镜两大类最为发达。铜镜多出土于南方的楚国,称为淮式镜。唐镜制作兴盛的原因有:一是因瓷器的出现,许

34、多铜器改为瓷制作,因而形成唐镜装饰精美,丰富多彩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由于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作为献礼和馈赠的社会风尚。宋代的铜供不应求,极为缺乏,在日用器皿中主要用于制作铜镜。南宋铜镜的产地,以和饶州为中心。宋代铜器曾仿制一些古代彝器。元代的铜器中铜镜的制作工艺已不如以前讲究,铜镜有的饰以简略的缠枝牡丹纹、云鹤纹、双鱼纹,有的铸出文字,大多素面。在明代的金属工艺中,最具有特色并有突出成绩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两个品种(09年选择)。宣德炉多为香炉式。采用鎏金、渗金、金屑等。景泰蓝是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工艺(不是瓷器)。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个字概括,它是具备了

35、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种工艺品。日本收藏的唐代银胎掐丝珐琅镜为我国最早的珐琅器。西郊大钟寺的大钟,是明代一件形制宏大的铜制品,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座最大的铜钟。清代景泰蓝传承明代,在乾隆时最为繁盛。清末由于景泰蓝成为出口商品,曾一度复兴起来。清代的画珐琅,也称铜胎画珐琅,它是与明代的铜胎掐丝珐琅相比较而言的,实际上是掐丝珐琅的一种演进。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而兴盛于乾隆时期。雍正时期的画珐琅,以生产鼻烟壶一类最为流行。乾隆时期出现了大器皿,这一时期除了有不少模拟作品外,还出现了西洋装饰风格的作品。工艺技巧有所提高,而艺术水平却已下降。铁画,又称铁花,是以低碳钢为材料制作的一

36、种装饰画。既是画,又有立体感,是一种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品。3.金银工艺战国时期出现了错金银器,汉代金银工艺也有所发展,把银称为“白金”。唐代的金属工艺以金银器和铜镜两大类最为发达。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可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还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刻凿、铆、镀等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唐代金银器, 主要为了向皇室作贡品。唐代银熏炉是一件设计精巧的珍贵银器。唐代金银器装饰风格的演变,大体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多用忍冬纹,做法工整精细,纹样程式化,富于装饰性;中期以鸟或花朵为中心组成团纹,四周围绕缠枝,具有繁缛、富丽的风格,反映出盛唐时期的华美和丰满;晚唐则多为单独的花枝或动物,常用对称的格

37、式具有写实作风。出土的唐代舞马衔杯银壶以舞马衔杯为题材,皮囊式壶还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工艺器皿的特点。宋代金银器多做酒器,在城市有专门的店铺制作。元代的金银器可分为三类:一是制作各种生活日用器皿;二是制作各种首饰;三是作为货币使用。元代的金银工艺制作,大体是流行在江南一带。五染织工艺我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织绸的国家,在商代已有家蚕。西周时期的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织绸、染色等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萋兮斐兮,成是贝锦”是最早提到的织锦名称。周代十二章实际是一种具有意义的十二种图案,它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采用。春秋战国时期,农村种植桑麻,纺纱制造,已较为普遍,染织工艺迅速发展。1949年出土于

38、家山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08年选择),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1982年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充满神奇色彩。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汉代的染织生产,可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规模庞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染织工艺也发展起来。汉代丝织品的生产以齐、蜀为主要产地。丝织品当时已成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素纱襌衣,1972年在中国省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汉代的锦,是一种“经丝彩色显花”的丝织品,统称“经锦”。 汉代丝织花纹有:1)云气

39、纹2)动物纹3)花卉纹4)几何纹5)文字(09年选择)。反映汉代印染工艺高度水平的以马王堆出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为代表。留是汉代丝织品和染料工艺原料的产地。汉代的布,主要是麻、制品。布的产地,以西蜀最有名。三国时期的染织工艺,以生产的蜀锦最著名。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纺织工艺家马钧。两晋时期时期的染织工艺,仍以生产的蜀锦最著名。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将普遍的发展起来,而丝织最为著名的,除了蜀锦外荆州和也是产量最大的地区。隋代的丝织生产北方以定州为中心,南方是蜀锦。唐代时的丝织生产中心,自中唐以后,已经由北方的定州开始向江南转移。唐代的棉织在我国岭南一带有较大发展。毛织产地主要是在北方和西

40、北一带。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还用于绣作佛经或佛像,为服务。宋代丝织品中最美的一个品种是锦。北宋时期的和江南是丝织生产的中心。缂丝:又称剋丝,是宋代著名品种。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依照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图案花纹凌空而视,犹如雕镂而成,花纹两面一样。宋代的缂丝宣和时期制作最盛,以定州制作最佳。缂丝原为室或佛殿的装饰,或作为书画的装裱。宋代的缂丝除作实用外,已向装饰方面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艺术。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发达,织物印染工艺,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瑶族还生产一种精巧的蜡染。西夏的手工业以毛织业最为发达。元代的丝织品中,以织金最有名,称之为“纳

41、石失”。元代加金织物,有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纳石失”的发展原因是原料充足,黄金和蚕丝较丰富。西域金绮工匠大批迁入。元代丝织品的特点:1)在材料上使用金线;2)由于当时中外交通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外国染织品传入我国,使我国的染织工艺的艺术风格为之一变,而多采用西法。棉织是元代发展的一种新兴染织工艺。元代著名纺织家松江女艺人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经自己改造后带回家乡。其贡献主要在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两方面,推广和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套生产工具,促进了棉织业迅速发展,对改变中国人民穿衣习惯有重大意义。明代的丝织品可分为四大产区:江浙、闽广。明代棉织生产已遍与全国,最著名的为江南一

42、带,特别是松江,称为棉织的中心。明代染织业最发达的地方是。顾绣是流行于广大民间的一种手工艺品,因为多为妇女的制作,故古时称为“女红”。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艺术,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代刺绣明显地向欣赏和实用两个方面发展。 清代时是印染的著名地区,刺绣形成地区性的品种。丝织的产地在江南、等地。乾隆时期的丝织吸收外来图案风格。在装饰中采用了一些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式样,显得过于堆砌和繁缛之感。重要的品种有:制造、云锦、缂丝。清代刺绣可分为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清代刺绣的题材多为吉祥图案,表现出一定得主题和含意,反映出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封建的意识观念。刺绣形成不同

43、的地方特色:绣、越秀、蜀绣、湘绣、京绣、鲁绣、汴绣、瓯绣。地毯多流行在西北地区,著名的有地毯、地毯。六漆器工艺我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商代已有漆器。西周漆器用蚌作为镶嵌是周代工艺的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手法。这种蚌泡镶嵌实际上是现今漆器螺钿的前身。漆器工艺在战国时期开始发展起来,一部分生活用品逐渐开始由漆器代替青铜器。战国漆器的生产以楚国最为发达。战国漆器的装饰方法有:1)描绘2)针刻3)银扣4)描金。战国的漆器一般有黑和红两色。装饰纹样有:1)动物纹2)云气纹3)几何纹4)社会生活题材。战国漆器主要有漆器、漆器、江陵漆器。汉代的漆器得到很大的发展,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漆器的中心有:蜀郡、广汉郡。漆

44、胎有木胎、竹胎、夹纻。主要花纹有:1)云气纹2)动物纹3)人物纹4)植物纹5)几何纹。汉代漆器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除黑红外还发展到多彩,贴金片的应用也更广泛,在漆器上常用薄金银片嵌贴,是唐代“金银平脱”的前身。汉代漆器的特点:1)汉代漆器的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2)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是实用和美观结合的典;3)图案纹样的多样性统一,富于装饰性。六朝时期的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有夹纻造像、斑漆和绿沉漆。晋代雕塑家戴逵曾为瓦棺寺制作夹纻佛像五躯,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狮子国的玉像称为“瓦棺寺三绝”。金银平脱是将金银薄片刻成各种纹样,粘贴在素地上,全面髹漆数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

45、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十分贵重。 唐代金银平脱是由汉代贴金片演变而来。这种研磨工艺又称为推光,唐以前未见,这是当时新创的一种制漆工艺法。唐代的金银平脱极为盛行,充分体现了富丽华美的艺术特色。螺钿在唐代得到很大发展,它应用在漆器、木器以与铜镜上。雕漆也是在唐代创新的新产品,现在称为剔红。宋代的漆器品种有金漆、犀皮、螺钿、雕漆等。金漆主要品种有戗金和描金;犀皮是一种斑纹漆器;宋代螺钿漆器多用白螺片镶嵌,黑白对比,十分典雅。雕漆又称剔红。南宋时,是雕漆的著名产地。宋代漆器的特点:宋代漆器也如宋瓷一样,以造型取胜。多数漆

46、器是朴实无华,而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的韵律美。元代是雕漆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元代漆器重要的制作地是府和。元代漆器有雕漆、戗金、螺钿等。雕漆又称剔红,是指用红漆,漆层有多色的称为剔彩。14世纪中叶,元代府出现了两位剔红巨匠成、茂。在日本,以成、茂的名字各取一字,而称为“堆朱成”。明代果园厂是封建官营的漆器生产机构。制作雕漆、填漆等,以雕漆最为有特色。填漆有两种作法:一是填彩和漆面相平,二是雕填后花纹凹陷,其中刻纹处施以金粉的称为戗金。明代螺钿有软螺钿和硬螺钿两种。清代漆器逐步形成各种制作中心与地方特色。有雕漆、螺钿、脱胎。清代漆器对欧洲有很大影响。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家具工艺家汤姆齐平特,曾以中国漆家

47、具为蓝本进行设计,风行一时,被称为“齐平特时代”。七家具工艺唐代的家具正经历着自古以来人们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唐代家具的装饰方法有:螺钿、平脱、金银绘、密陀僧绘、夹缬、蜡缬等。木画是唐代创造的一种精巧华美的工艺。唐代家具有:几、案、挟轼、箱、柜、胡床、屏风、棋局,以与晚唐出现的桌椅。桌是由几案演变而来,椅最早称为倚。唐以前人们大都席地而坐,宋代开始逐渐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基本上完成了从低矮型家具向高坐型家具的过度与转变。明代家具种类有:1)椅凳类2)几案类3)橱柜类4)台架类5)床榻类6)屏座类明式家具在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上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

48、表。明代家具的特色:A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质的树种,又通称“硬木家具”;B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不加油漆;C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D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实牢固;E明代家具的“攒边”技法很有特色。总结的四个字来概括“简、厚、精、雅”(08年填空)。简是指它的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厚,是形象浑厚,具有庄重、质朴的效果;精,作工精巧,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雅,是风格雅典,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1)园林建筑的兴起;2)木材的丰富;3)木工具的提高。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它巧妙地恰如其分的使用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1)注意意匠美;2)

49、注意材料美;3)注意结构美;4)注意工艺美。明清家具的不同:明式简练,清式繁琐;明以造型取胜,清以装饰见长。清代家具依产地和风格不同可分为:作、广作、京作。清代康熙时期流行黑漆五彩螺钿家具,后期用云母染色。往往只注重技巧,而忽略艺术的美,形成繁琐堆砌的作风。八雕塑工艺1.石雕殷代曾发现石雕刻。汉代的石雕按表现方法分为圆雕和平雕。圆雕是立体雕刻;平雕是平面浅雕,有平面阴刻和平面阳刻几种。石刻属于平面阳刻。汉代石雕,数量很多,题材丰富,是一宗珍贵的雕刻工艺遗产。以平雕为主表现出一定的情节容的,称之为“画象石”。画象石是用于建筑的装饰画,它不仅反映了汉代石刻装饰艺术表现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且反映了汉代

50、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具体容。汉代画象石主要集中在:北地区、地区、绥德地区和地区。六朝时期石雕工艺成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成就。汉代石雕多为平面的“影绘式”,而此时除浮雕外,多用立体的圆雕。石刻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石像,以与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六朝时期著名的石窟有云冈,龙门,响堂山,栖霞山。石窟边缘多雕饰卷草花纹,这是六朝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唐代石雕最精美的要算碑侧的花纹,大都集中在的碑林。唐大智禅师碑侧的花纹,是最典型的作品。宋代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歙州的歙砚,石质细腻;端州的端砚,色泽莹润,被视为全国第一。清代石雕著名的有端砚、歙砚、青田石雕、菊花石雕。2.玉雕中国是

51、世界上用玉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从迄今为止的考古成果来看,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玉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存有一个玉石不分的时期,其后玉的美质逐渐受到注意,成为装饰品和祭祀的工具。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是祭祀玉器。距今五、六千年的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出现的最早的玉器是“玉龙”(09年选择),龙的整个造型呈“C”字形,是一个高度抽象的龙的符号。东南部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琮等祭品为代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琮。商代的玉器已逐渐从使用转向欣赏。周代人们把玉当做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他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

52、周代的玉器主要用作礼器,作为伦理道德、等级名位的标志,是统治者的一种尊贵的特殊工艺品,具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战国以前的玉器,主要在于造型表现,而战国时期的则发展有刻纹、浮雕、镶嵌等多种技法。在玉器中,又一中特殊的制品,叫做“蚀花是髓”。淅川县春秋楚墓中曾发现这种工艺的事物。先时期,君子“以玉比德”的理论已发展成熟,体现在君子贵玉、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礼制规中。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主要分为四类:礼器、用器、明器、印章。宋代玉雕制作中,“巧色”的运用,具有较高的成就。所谓巧色,就是根据玉材的不同色

53、泽、纹理和形状,雕出各种自然物象。第一件巨型玉雕作品是元代“渎山大玉海”。明代玉雕主要用作佩饰和器皿。在风格上,明代前期比较简练自然,后期多采用吉祥容和神仙题材。明代琢玉艺人陆子冈,被称为“吴中绝技”。清代玉器制作十分发达,设造办处管理玉器制作。清代玉器在乾隆时达到了极盛。乾隆时玉雕代表作:大禹治水图玉山、白玉嵌金红宝石碗、会昌九老图山子、秋山行旅图山子、丹台春晓图山子。3.竹木雕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木雕工艺应用广泛,战国墓出土的雕花木板称为“鉴床”,是放在棺垫尸用的。楚墓的木佣也具有特色,有的身上加以彩绘。明代竹雕工艺兴起,以江南为盛,有竹根雕竹片雕等,代表性的流派有金陵派和嘉定派。嘉定是我国

54、的竹雕之乡。嘉定派创始人为朱鹤。与其子其合称“嘉定三朱”。金陵派由濮仲谦创立。清代竹雕制作技法分竹刻、留青、翻簧。竹刻有嘉定派的著名竹雕艺人吴之璠、施天章。金陵派有西凤、方洁。留青即皮雕是用竹青外表做装饰,著名艺人有希黄。翻簧是乾隆后期流行的一个品种。4. 牙骨雕、彩塑工艺骨器出现很早。在猿人的遗址中就发现大量骨器工具。河姆渡出土了双鸟纹骨匕。大汶口出土象牙梳、象牙雕筒、象牙琮。商代发现有大规模牙骨作坊。商代象牙杯运用了线刻、浮雕和镶嵌等装饰手法。唐代牙雕十分精美,创造了拔镂的方法。清代牙雕有用染色和拼镶等技法。象牙球能刻制十多层。清代彩塑已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风格。它们和实用紧密结合,作为儿童

55、玩具。(塑为制品与彩塑不同)著名的有“泥人”,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因以制作阿福最有特色。九琉璃与玻璃工艺战国时期我国琉璃工艺得到了较大发展。琉璃,亦称原始玻璃。楚辞中提到的“陆离”有人认为是指琉璃。西方制玻璃比我过早,我国自制的玻璃与西方玻璃不同,我国古代的玻璃属于铅钡玻璃,而西方的属于钠钙玻璃。我国出土的古代玻璃制品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装饰图案,说明我国古代已能自造玻璃。目前发现最早的琉璃有庞家沟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白色玻璃珠。可能是古代琉璃的产地。这些琉璃器多仿制玉器,作为玉的代用品。色彩有乳白、米黄、浅绿、深绿等成半透明状态。我国古代玻璃,在以后历代都有发现,但数量不大。我国古代玻璃没有得到

56、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虚脆不贞”,不耐高温而易碎,没有能够作到“滋润不裂”,“了不损动”。六朝时期的玻璃工艺曾得到一定发展,国已能制造玻璃器皿。元代琉璃又称瑠璃,在古时常与玻璃一词混用,到后来,人们才把玻璃称制品为料器,而琉璃则专指料器用于建筑砖瓦上的一个品种。琉璃是一种铅釉(属于瓷制品有别于玻璃),在汉代已普遍使用。六朝时已将琉璃应用在建筑上。唐时还只装饰在屋顶的周边,称为“剪边琉璃”。宋代营造法式中具体记述了琉璃瓦的釉色配方。反映了琉璃的制作在当时已达到成熟阶段。元代琉璃除用在建筑上,还大量用来制作寺庙的各种器皿。元代琉璃产地以最著。料器即玻璃器,但它含铅量较高,熔点低,适于制作

57、各种欣赏品。清代料器是新兴发展的一个品种,制作甚为发达。其装饰方法有:套料、搅料、刻文、金星料等。十典籍名著书名时代编者题材考工记战国齐国官营手工业专著营造法式北宋诫建筑技术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农业、手工业髹饰录明代黄大成漆工艺专著园冶明末计成造园专著考工记在诸子百家中,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美的客观性,美的社会性都有涉与。而直接总结工艺制作原则的是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制作的专门论述(08年选择)。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各个工种的设计规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09年

58、填空),四者结合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天有时,指时间概念;地有气,指空间概念;工有巧,指制作条件;材有美,指材料性能。营造法式 北宋诫编写的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结构、式样等都有详细说明和精致图样,是我国建筑史上的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08年填空)。髹饰录髹饰录是我国明代一部漆工艺专著,是新安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作。它详细记述了制漆的工具与材料,制漆的各种弊病,色漆的配置,以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各种装饰方法。这些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现今创作都有启发,具有重的现实意义。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研究明代手工艺的宝贵资

59、料,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园冶园冶是我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与可供模仿的本。十一.历代工艺美术特点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原始工艺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地统一的;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3)形式感的应用。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节奏即规律的变化是产生力量的形式;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商代的工艺美术特点1)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

60、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带有迷信的色彩;2)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因此商代的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的反映。商代的造型多运用安定而又庄重的直线,装饰也是采用对称而又规整的格式;3)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商代盛行饮酒之风,酒器的制作十分发达。商代青铜器的组合是酒器的组合;4)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周代的工艺美术特点1)周代提出了德的观念;2)看重现实,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它反映在周代的各个方面。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反映了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工艺制作的样式常有固定的规格,在装饰上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春秋战国的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