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8495665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8讲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P126】课时高考考点第8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方面的成就及地位第9讲辉煌灿烂的文学春秋战国、两汉、唐朝、两宋、元朝和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体裁的著名作家和代表性作品;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创作繁荣的时代背景第10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汉字的演变过程;书法艺术的发展;绘画的发展;京剧的产生、发展过程【P126】原始社会:鹳鱼石斧图夏:夏小正商:殷历、甲骨文春秋:诗经战国:司南、石氏星表楚辞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秦:小

2、篆、兵马俑、秦长城西汉:发明造纸术、黄帝内经、汉赋、氾胜之书东汉:造纸术的改进、九章算术、浑仪、伤寒杂病论、汉赋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产生于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隋:雕版印刷术、展子虔唐: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诗、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阎立本、吴道子宋:活字印刷术、宋词、宋画元:简仪、授时历、元曲、王冕明:本草纲目、小说、徐渭清:小说、郑板桥、京剧第8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夯 实 基 础【P126】一、四大发明【基础梳理】发明成就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

3、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战国时发明“司南”,后来制成指南针,北宋时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重难突破】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真题演练】【例1】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

4、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C)A求善而不存真B有很强的封闭性C缺乏理性精神D落后于西方国家【解析】A、B、C三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选C。二、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方面的成就及地位【基础梳理】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

5、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天文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浑仪与简仪: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哈雷彗星、太阳黑子记录。历法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郭守敬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颁行早了300年。农学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学著作。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西汉时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6、重难突破】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7)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文化传承没有间断。【真题演练】【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印

7、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

8、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

9、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概括归纳;第二小问注意分析宋代各地印书量与进士人数的对应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从“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提炼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明清两代医药学家创立了温病学说”提炼答案;第三小问根据材料“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活人甚众”回答。第(3)问,要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注意二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参考答案】(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创立温病学说。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考点延

10、伸】李约瑟难题:在公元3至13世纪,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而为何到了近代却没有向近代理论科学演变?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真题演练】【例3】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

11、家士大夫为首的社会文化。据此可知,李约瑟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因素是(D)A重总结轻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B小农经济主导之下社会技术需求相对较低C道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D“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追求【解析】题干中“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家士大夫为首的社会文化”强调了儒家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因素,故D项正确;“重总结轻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属于题中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题意无关,故A项排除;小农经济的阐释属于经济方面,而不属于社会文化,故B项排除;题干中阐释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故C排除。【他山之石】

12、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和地动仪;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僧一行还主持了子午线的测量。(2)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1 000年。(3)元代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记载了“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但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4)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还发明了五禽戏,这是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思想(1)孔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荀子:自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3)老子:强调“无为”。2特点(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技术的总结则不够重视。(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