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

上传人:m**** 文档编号:68444014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 (一)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语文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读”和“写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吸纳”和“释放”; 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归纳”和“演绎”。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读”“写”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 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的训练价值。从考生的角度看,诗歌鉴赏和现代文 阅读等简答题目, 都是“读”“写”综以合“,读”为主以,“写”为辅的题目;从阅卷人的角度看, 他首 先接触到的,则是考生“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写”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要用“综合”的眼光对待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简答题目读诗、 读文,是品味文

2、字, 在 调动同学的“吸纳能力”;答题,则是诉诸文字,在调动同学的“释放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 是“读”的展示。从这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率和辐射全卷的效果;从这 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覆盖各科和影响人生的意义。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目在理解恰切、要点完备的基础上,还要做到: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答题规范”。这不仅只是答题的规范, 更是思维和表达的规范, 是语文素养和做人品味在规范中的提升。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

3、和 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 考试和 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 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认识这种区别, 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 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 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包括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中的日积月 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此,认识试题 规律并强化对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

4、关键环节。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因为对题海的盲目和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 为终极目标。 其实,“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 很多有严重缺陷。 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 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 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并顺 势将惯称的“参考答案”,改称“评分答案”,以使其得能各司其职,莫相僭越。“评分答案”,只是 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

5、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 能照搬到备考中来。“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据、_u 、.?. -r-E3-、. F t _u 、.?. |_u 、.?.、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 它所瞩目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读、 写 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素养和做人素养的综合提高。这是一种将语文应试能力纳入素质 教育轨道,摆脱应试教育桎梏的尝试。我坚信,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人不愿或不能给出恰切“参考答案”的状况下, 这是每一位语 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义务。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就

6、是促进语文学习回归“本色”的努力。因为,备考中的这一过程, 必须排拒专业术语(梳理、解释语文)和方法套路(涂抹、包妆语文)对语文备考的扭曲,必 须依托,因此呼唤学生知识、思维、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能力的积淀。而这积淀,源于平 日的语文学习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习。下面,本文将分别举例说明,至于“备考答案”的形成过程,当另撰专文。言之有物所谓“言之有物”,就是答题要有具体内容,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笼统的概念。【例1 2007北京卷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 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评分答案

7、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 (或生活在沅水上 ),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 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点评“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 )的记忆里”,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备考答案 我的理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 二十岁以后也 一直生活在对沅水的怀念里,沐浴着沅水的光辉,他的生命和千里沅水一同流淌,这一片水土 上的光辉,直至爷爷生命的终点也没有熄灭,所以这位评论家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 上生活了一辈子”。【例2 2008全国I卷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

8、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评分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 留下了哲思和诗情。点评“反差巨大”和“惊喜之感”,都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城砖”和“历史文化气息”,都过于笼统,不够具体。“人生经历”“感触”差强人意;“哲思和诗情”,则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备考答案作者在广袤荒凉、草木稀少的戈壁滩乘车远望林带,萌生出一种隐约的期待。及至进入 林带,突然变换为一种迥异的景观:如江南水乡,绿色葱茏,树海无边,万木争春。

9、作者顿时 感到无限惊异和喜悦。惊喜之余,仿佛整个身心都得到滋润。尽管如今古阳关已成历史陈迹,但乌黑、细腻、坚硬的阳关砖残存还俯拾皆是,昔日用 阳关砖磨制的阳关砚方便独特,其中似乎渗透出历史的气息,这使我从凄冷的阳关古城感觉到 几分文化和历史的暖意。这些戍守阳关的将军和士兵频繁战斗,苦苦思乡,出生入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们 积累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凝聚成关于生命、家国、文明和战争的种种哲思和诗情,震撼着后 人的心灵。【例3 2006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移居 (其二 )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

10、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 样表现的?评分答案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 的。点评第一问:“美好的人际关系”和“纯真而质朴的友情”,不够具体。第二问:“通过过门更 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过于笼统。备考答案 第一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乐趣。诗人在与乡邻的交往中体会到浓浓的自然、质朴、真诚、醇厚的愉悦情愫,这让

11、他觉得由衷的快 乐和满足。第二问:这种乐趣是通过朴实的描述和抒情表现出来,洋溢在全诗字里行间的。开 头两句描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人的感情和兴致, 缘自和谐的人际氛围, 他要用诗歌 来吟咏。中间六句对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示出这种乐趣的具体内容。经过邻家门口就要打招呼, 有酒便一起来喝,彼此关系亲切、自然;农忙时各自去忙,稍有闲暇就会思念,相互交往浓醇、 无碍;碍;相互思念就披衣聚谈,说说笑笑从没有厌倦的时候,亲如一家,无拘无束。结尾四 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这种和谐的、完全不同于官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的珍惜留恋和从中得到 的人生感悟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二)从“写”

12、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答题要有充分根据,不能只是一个概括的判语、武断的结论。【例1 2008北京卷-18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 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评分答案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 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 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 受,富于艺术感染力。点评第一问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没有分析,言之无据。第 二问 “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

13、丰富性”,缺少具体内容,“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 受”,混淆了“秋色”和“描写秋色的词语”。备考答案 第一问 文章的主旨是赞美秋色的绚烂多彩、 格调特别, 赞美秋色丰富生活, 给 生活增添愉快和欢乐,并援引古人借秋色抒发情怀的诗句,凸显秋色包容的丰富意蕴。本文大 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与这一主旨高度吻合,为文章主旨构建了坚实的根基。第二问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但是并不单调雷同。既用夏季绿色的单调反衬秋色 的丰富,又在直接描写秋色的“红”“黄”的基调里,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差异与变化。这些词语中包 含着作者充沛的感情,色彩在比拟、比喻、烘托、映衬中愈显得色彩缤纷、生机蓬勃。这些词 语分明奏出一曲秋

14、色的赞歌,启发、调动着读者视觉的联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2 2007全国卷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评分答案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 心情。“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 使 全词勾勒的

15、画面都隐隐浮现, 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 水和城中之花, 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点评“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既无对三个 词语的具体分割,也没有做到题目要求的“简要分析”。“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既无对三个 词语的具体分割,也没有做到题目要求的“简要分析”。备考答案“咨嗟”写出了“酒醒”长长叹息的神态和动作。酒醉,只能一时排解郁闷,并不能真正将深 沉的“怀人思乡”的郁闷化解,“超然台”上难超然。但诗人马上警醒,不

16、应该沉溺在这种低沉的情 绪里,更不应该这样去影响老朋友,由“休对”到“且将”,就表达出这种心情的调整与转换。诗人 性格是豁达的,他可以这样去开导朋友,但自己的郁闷之情又是深重的,“咨嗟”是感性的流露, “休对”和“且将”,是理性的宽解,纠葛成“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 写“春未老”之景,景中有情。 寒食节刚过, 明明春还“未老”,但“烟 雨暗千家”的景象,却使愁绪缠绕心头。 细细的风, 斜斜的柳, 半壕春水, 满城飞花, 触目所见, 都笼罩着排遣不开的郁闷。或者说,正是由于积郁,这些景物才分外鲜明地进入视野,化为词 句,构成一幅烟雨愁情的画面。 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 抒“思故

17、国”之情,情由景生。 诗人借酒浇 愁,酒醒更愁, 但旋即自我宽慰, 托茶化解, 豁达之下, 愈显愁肠郁结。 “诗酒趁年华”总括全诗, 是旷达之语,更见无奈之情。全词景中有情,因景生情,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艺 术魅力。【例3 2008新课标海宁卷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 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 有人说他罪有应得; 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评分答案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吉米背叛了友

18、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点评所列四点, 都只有简单的因果表述, 未就小说谈出切实依据, 没有达到“探究”的要求。备考答案示例 我认为吉米背叛了友谊虚伪而狡诈的背叛。吉米在“已近夜间10 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的时候,在纽约的这条街上巡逻,只是来赴 二十年前与鲍勃的约会吗?他“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个时候,真的不知道他要会见的鲍勃就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吗?他一定要借着划火 柴的微光,看到男子的伤疤,才认出他是通缉犯吗?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识:吉米在当初看到 通缉令时, 是应该认出那就是他昔日的朋友鲍勃的。 如果“划着火柴点烟”的瞬间微光里一瞥,就

19、能辨认通缉犯; 那么,在办公室明亮的灯光下凝望, 他怎么会认不出鲍勃的照片呢?这样看来, 吉米到纽约的这条街上, 是带着逮捕鲍勃, 立功受奖的鲜明目的的。 “男子脸色苍白”,没有唤醒 他一丝友情与恻隐, 而老友“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必然使他因确认而狂喜。 可 是他竟能静静地听完鲍勃的回忆,竟又写了一张虚情假意的便条老朋友完全被他玩弄掌于 中。难怪鲍勃看着便条, 不禁“微微颤抖起来”那不是恐惧,倒应该是因为朋友的虚伪而心寒 吧?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 (三)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言之有理所谓“言之有理”,就是答题要有讲求道理、合乎逻辑,不能只无视事情、事理和文理。【例1 2

20、005北京卷-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 现什么?评分答案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点评“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是读者所悟,而非作者所想表现,二者并列也不 合文意。备考答案 文章这样写想表现的是: 尽管人人都感怀母爱, 但我的母亲给予我的爱是如此深 厚与特殊,任何人也不能够真正懂得我对母亲的独特感受。【例2 -2008北京卷18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 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使用了 “惊醒”一词,好在哪里?评分答案 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

21、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点评 “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言之无理,“承上启下”,似是而非。 “彰显”“惊叹”等说法都很笼统。备考答案 这句话结束了文章静态“色彩”“情景”的铺垫启了文章对“秋色”“秋情”的讴歌结构上 起着“截断铺垫,开引主体”的作用。 作者使用“惊醒” 一词,准确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因秋色突来引发出的感情的突变。“惊”是因 为斑斓的秋色突至,触目皆是,美不胜收。作者的感情因“惊”而“醒”,是被秋色唤醒,于是开始 对秋色酣畅淋漓的描绘和激赏。【例3 2008全国H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 李弥逊

22、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评分答案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 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 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 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 世态冷暖的感叹。点评“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答案并没有说出道理。答案中两次用了“

23、可看出”,但是,怎么看出的?道理讲得并不充分。备考答案在“小雨丝丝欲网春”这一句诗里,作者用一个“网”字,把丝丝小雨比喻为用丝织成的网; 进一步想象这丝网好像是要网住暮春, 表达着挽留春天的愿望。 同时,“网”字又凸现出一幅细细 雨丝笼罩的画面,巧妙地渗透出一种抑郁纠葛,难以排解的情绪。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官场上政治斗争失意后的落寞情怀,同时表达出喟叹世态炎凉的心 绪。诗的一、二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这凄迷残败的景色表达着作者 因政治斗争失意而生出的落寞愁绪;第三句直写自家门前车马稀少,几可罗雀的景象,可看出 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第四句以归巢的鸟鸣声中,关上自己家门的动作收

24、束,传达出被隔绝 世外的落寞凄凉与抑郁无奈纠葛的情怀。【例4 2008全国I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评分答案 “拳”和“退”: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 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 的人

25、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 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 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点评“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不合理;“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 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当然也就站不住脚了。“简要分析”的道理讲得不充分,表述也相当凌乱。备考答案 第三联中“拳”和“退”两个字写得十分传神。“拳”字形象地描绘出鹭鸟在明洁沙滩上栖息的 形态,应该是一腿蜷缩、一腿伸展的样子。形态中有一种怡然悠闲的神态,寄托着诗人的羡慕 之情。“退”字表现鸿鸟在辽阔天空逐渐飞远

26、的状态,写的是飞行动作却呈现出静态的画面,别致 而有所寄托。两个字使作者江边俯仰所见、由近及远的画面鲜活生动,表达出他触景而生发的 思慕退隐的感情。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远离世俗功名,归隐江湖的生活。首联,写眼前宏观景象:虎穴龙 潭,山川险要,正是兵家必争之地。颔联顺势转入怀古:赤壁形胜,造就了三国一代英雄,但 是这万事功业终究被大江的波涛所涤荡,深长的感喟里包含着对追逐功名的失望。颈联又回到 现实,写眼前微观景物,作者描摹宿鹭的悠闲、飞鸿的远引,透露出触生的羡慕之情。于是引 发尾联的直抒胸臆,用“渔竿客”这一归隐的典型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寄托;最后勾勒出一幅烟 雨归船的想象画面,传达出对归隐

27、江湖的无限向往。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四)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言之有情所谓“言之有情”就是答题要恰当地表达出褒贬评价和感情,不能置身于诗文之外,麻木不 仁。【例1 2007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一题。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评分答案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点

28、评 只一句“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过于抽象笼统,而且冷漠无情。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感情淡薄,既无诗中主人公的 感情,亦无诗作者和读诗人的感情。未作“描述,也就难以“展示景象”,从中看不出“反复讽咏”, 自然也很难“生其气象”。备考答案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 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 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

29、地握取;“袺”,把成把握 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 ;“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 流畅,完整有序。 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 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 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例2 2008新课标海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9.古人的题画诗

30、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 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评分答案8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 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 (或在 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9“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 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 之更显丰富多彩。点评 8对画面的描述缺少感情,尤其对诗歌中用叠音词着意表达的感情视而不见。只说“呈现 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31、也相当肤浅。9.对“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只罗列要点,缺少必要而恰当的感情表述,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的回答也相当冷漠。备考答案8李世南画的扇面上大致应该是这样的景象: 背景是一片旷野, 潺潺溪水平缓地流动, 在 涧口落下,化作飞湍的瀑流。秋风轻轻吹拂树林,林前林中有片片树叶飘落。近处有路人抱着 大水瓮行走,远处山腰上有一座半隐半现的寺院。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乡村野外静谧安详又富 有生机的气氛。9.这首诗表现画面以外景和趣的描写有:对“野水”“潺潺”的声音描写;对“秋风”“瑟瑟” 吹动树林,吹落林叶的声音描写;对远处山间寺庙传来的“钟”声的描写;对想象中的附近村 庄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为静态的

32、画面增添了动态,变得有声有色;对有限的画面进行了开 拓,更显摇曳多姿;使画面静谧的景色焕发了生机,表达喜爱之情;助鉴赏诗画的读者展开想象,丰富审美意蕴。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 (五)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 言之有序所谓“言之有序”,就是答题要讲次序,有条理,不能只罗列要点,而不顾其间的内在联系。【例1 2005辽宁卷21】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 “我” 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评分答案 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姐姐爱与悔疚、 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 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护 “我”,忍受

33、不懂 事的“我”给她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份爱时,孤苦的姐姐早已死去, “我”再没有机会用爱来回报。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点评“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和“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 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等要点表述得重叠,条理不清。备考答案 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而用了“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的字眼儿描述 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孤苦的姐姐挚爱、同情、痛惜与自己愧疚、 遗憾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 也表达着对不公平世道的愤懑与抗议之情。回忆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爱护

34、“我”, 忍受不懂事的“我”带给她的“痛苦”和“伤害“”我,”百感交集姐:姐生前, “我”没有尽一点倾听、安 慰的责任,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母亲”般的爱时,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回报一 份爱,甚至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无从让她听见。 回忆令“我”在痛惜姐姐不幸命运的时候,更增添了 一份沉重的负罪之情。【例2 2008全国I卷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评分答案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王维渭城曲诗中 对古阳关的咏叹;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点评答案只罗列了四个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必要的认识和表述。备考答案 因为阳关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

35、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 又是古丝绸之路 南道的必经关口。 经王维的著名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进一步广为传播, 到后来, “阳关道”更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所以才闻名遐迩。【例3 2008全国H卷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评分答案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 城一片黑暗。点评对“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的大环境与“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 里”的小环境,以及院内具体事物氛围,缺少必要的认识,并且没有表达其间关系的恰切表述。备考答案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而作者又孤零零一个人住 在北京一个很

36、深的大院子里,这里气氛阴森凄苦,一走回这个院子里,他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因此说“有孤寂之感”。【例4 2008北京卷22】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学校拟制作“奥运史话系列展板”。请依据下面 资料写一段话, 并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作为其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 23 届奥运会这块展 板的文字说明。要求根据需要提取信息,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字。评分答案 标题:中国正在步入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说明文字要点: 1984 年第 23 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办,中国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运赛场。 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勇夺首枚奥运金牌。中国代表团共夺得 15 枚金牌,位列

37、金牌榜第四。点评标题“中国正在步入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对题目“奥运史话系列展板”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参加第 23 届奥运会这块展板”两个要点均未体现。说明文字只有要点,几个要点之间没有恰 当的次序。备考答案 标题: 中国重返奥运,成绩辉煌 说明文字:第23 届夏季奥运会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 运赛场, 并以 15 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四位。 首枚金牌为射击选手许海峰获得, 这是中国首枚奥 运金牌。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六)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言之有礼 所谓“言之有礼”,就是答题要应答得体,要有现场答问,注重礼貌的意识,不能“蹦词”式答 题。【例

38、1 2008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立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的有什么不同?评分答案 耐寒,拟人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 (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 形象)。点评答案只用两个词语表达要点,不是完整、得体的表述,“耐寒”太泛,“拟人”不规范,也欠 准确。所答不是完整的语句,

39、没有体现题目形象“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此外,要点也不够恰当。 备考答案 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寒秋季节开花的自然属性,都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木芙蓉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傲然独立、迎接生活挑战,不屑于阿谀逢迎他人,追 求独立精神和高洁人格的形象;而窗前木芙蓉则描绘出一种孤独地历经生活艰辛折磨,能 够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忧怨,没有郁闷,坚忍镇定的形象。【例2 2008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一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40、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评分答案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 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 生遭际、 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点评 所答欠缺现场答问,注重礼貌的意识;此外,要点也不够恰当。 所答欠缺针对题目,完整回答的意识;此外,分析也有多种缺欠。备考答案肝胆:报国的忠肝义胆,借代的写法,指代驱逐清兵,恢复故国的心

41、志。阅:见证,拟 人的写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且把自己这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 见证我斑白的鬓角”,表达了作者在抗清复国无望中,矢志无愧于天地民族,将浩然正气流传后 世的坚贞之情。顾炎武的这首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简要分析:顾炎武的这首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一一惊觉秋老, 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 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 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 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