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中找应试对策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8216067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语文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中找应试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语文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中找应试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语文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中找应试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中找应试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中找应试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中找应试对策蔡基茂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共有30分,占总分的20%。这类题目做得如何,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因而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现代文阅读考什么?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理解语义、筛选提取信息、对信息的综合加工,这三点一直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一)语义理解。落实到考题,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意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

2、的词语的含义;(2)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3)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4)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例1 整理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2001年全国卷21题)此题就是考查对重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这篇散文标题为门,整理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开门”和“关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在文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通观全文找出相关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和概括。文中与这两个词语相关的句子很多,其中最集中的要数第六自然段,相比较而言,“关门”含义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开门”的意思则必须通过对几个

3、相关句子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得出来:“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一个新的开始。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从技术层面上看,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如前面列举的对“开门”“关门”理解的例子。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如不准确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全文。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1)结构比较复杂,

4、较难把握;(2)统摄全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3)文段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及过渡句等;(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容较为丰富的句子等。例2 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2001年全国卷23题)(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命题所选的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结尾句和第七、八段的起始句。三个句子皆为文中重要句子。要准确理解解释它们,必须结合相关段落,以第一句为例,它处在段末,一般说来段末的句子往往要对前文进行归纳总结,“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

5、是隐蔽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门之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等内容。这些都在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放牧的马既无隐蔽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那人呢?显然,“人有思想感情,有隐蔽的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从本句入手,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从辨析句子间的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比较、呼应等。再次,要从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

6、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二)信息的筛选、提取。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因而成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要内容,所谓文中的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例3 从文中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003年全国卷19题)本题考查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能力,此句在第二段的结尾,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总结,故应从第二段阐述的几句话中筛选概括。从内容上看,提取的要点应

7、是:(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情。文章中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在阅读文章时总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文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做这类题目时,务必要准确把握题干,也就是说要明确目的。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较多,故要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三)对信息的综合加工。对文章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综合加工,这是阅读的重要能

8、力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对段意、文意的把握,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整理观点的理解,还是根据文章进行的联想推断,以及对文章的评价,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都必须借助对信息的综合加工才能完成。二、应试的对策 (一)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所谓整体阅读,是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理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验证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何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题

9、材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二)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析;综合,也就是概括,即再现各部分内在的、本质的了解。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做语文试题中多数题目都要使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例4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2003年全国卷21题)这道题虽是在第四段,但却不能单纯就这一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应着眼全文,对全文的中心内容及结构整体

10、作分析后才能作答。总结全文,答案应是:(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节的内涵(这是对全文内容深化的理解);(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突出了题意的内涵);(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从结构上突出其作用)。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的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及整理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定规,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

11、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才能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并进行分析。能不能对一个事物、一种说理进行恰当分析,与其说是方法问题,不如说是认识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意综合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如何综合,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各句段的含义,结合整理的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依据答案的要求,概括要点不能遗漏,这时就需要舍取法,将有关部分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三)提高评价、鉴赏能力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

12、级,随着卷考文学作品格局的确定,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也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文学作品的阅读,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题材的特点,因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整理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整理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四)针对命题的

13、特点,加强针对性训练。针对语料选择题目设计方面的特点,平时训练要克服语料选择上的盲目性,如卷以前都定位科技文,近几年开始有了社科类文段。那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就应该两者兼顾,更重要的是在题型上,要使之与高考题一致。社科类文章放在卷考,就应该注意以选择题的方式,从信息筛选、提取的角度练习,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同时针对文学作品阅读语料选择上的特点,一要增加相关题材的文学理论素养,二要加强对相关题材的阅读训练,最好是将高考已考过的选文作为典型练习,作深入分析,尽管过去的考题一般不会再考,但高考从选文到命题设计,都是典型的“麻雀”,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再则,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但对这一特点又要辩证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做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认识选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头来去解决全面的具体问题,成功率就会更高。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3 /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