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化进程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68064787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日本工业化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本工业化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本工业化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日本工业化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工业化进程(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日本工业化进程日本工业化进程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工业化进程来透析历史。实证研究,政府主导是日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成功实现工业化对一个经济体的独立工业体系、周边环境、产业转移以及社会转型提出要求。伴随工业化的深入,摒弃农耕,引进外国资本和工业经济,实现自上而下的转型。总结日本工业化道路何以在短时间内浓缩欧美几百年的历程。通过微观角度看待其工业化的进度,宏观分析总结日本工业化的成败。 关键词:政府主导;工业体系;工业化;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日本,这个经济强国,一度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领跑亚洲经济几十年。十

2、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幕府统治垮台,为摆脱民族危机,一股后发赶超的气息在日本散发。从打开国门到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化如火如荼,社会实现了初步转型。与欧美工业化几百年自发形成的不同,日本工业化是一种“政府主导发展”。国家权力是日本工业化的“人为组织”。围绕着“现代化”这一目标,日本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实现“强国”和“富民”。而实现这些目标,实质是体制变革,而判断其成功的标准就是工业化的程度。从工业化的起步、发展、深化到改革,历经百年。日本工业化是工业化在亚洲一次成功的范例,探索与创新并存,碰撞和交融磨合,不同于欧美各国,日本的工业化呈现起步晚,发展快,差异大三个特点。也证明了工业化在日本的曲折性。而

3、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日本工业经济诞生扮演着“娘奶”的角色。一条“日本特色工业化道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除旧-东瀛新政 1853年后。外国资本流入和封建模式加剧日本的贫穷,不满已久的通辞纷纷反抗。1869年,革命成功。新政权面对百废待兴的日本,开始了改革。 一方面,庄园经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战中崩溃,破产农民以及无地领主出现,为日本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涌入,日本丧失外商权,也破坏了自身的经济,日本经济与外国“被动地”联系在一起。日本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也导致日本社会巨变。 岩仓使节于1871年开始出访欧美各国。在欧洲不断考察各国实业,为日

4、本经济发展寻找“范本”。他们发现,工业兴盛是西欧各国发展的根本,通过殖民扩张和建立已久市场经济使各国可以运用来自各地的资源。面对崭新的发展模式,他们心中已有了对日本改造的初步蓝图。据考察以及国内的实际。明治政府开始改革。从工业的角度,做了一系列措施。措施主要有两个: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地税改革,使国家向资本主义靠拢,并从战乱中恢复。而财税收入正好为工业化提供了一笔的资金,也是其工业化的“第一桶金”。与欧美不同的是,欧美的原始积累来自殖民地,而日本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刚开始来自国内。 资金是有限且不稳定,因为政权并不稳定,这笔资金可谓“一金无储”。这也是日本工业化计划性的原因。接着士族授产的实施,是

5、士族“转行”的问题,更有政府培养技工和实现转型的期许,也说明了日本工业化的计划性。一方面,士族的儒家性格和命令执行比农民要好;这也有利缓和阶级矛盾。时间推移,技术在农民和流人传播,对政府而言改革有了稳定社会基础。士族授产为国家稳定,技术传播和社会转型作用重大。对农民流人而言,成为早期技术工人。这两个措施以及其它措施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扫清了很多障碍。 三、布新-维新工业 布新,对于日本而言,工业经济是陌生的,日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在日本国内懂得工业的人才寥寥,都集中于政府部门一些有眼光的士族。这也就决定了日本工业化必须要政府主导,工业化是近代精英对日本的改造经济工具。日本工业化一个亮点就是“殖

6、产兴业”!这是日本在实现工业化的独创。日本也进行了很多财金改革。运用政权的力量,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扶植资本主义。 在日本尚未达到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在财金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当民间产业因资金而陷入困境时,政府出资兴办。通过殖产兴业,日本成功统一全国市场;建立了铁路,航运、邮政等通讯事业。扶植财阀,发展企业,引进技术。对西方工业化产生的成果,日本可即时引进,亦可根据世界工业技术的发展灵活地引进技术。日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完全发育的情况下起步。因此,需要国家这个“大人”照顾。在资源配置上,资金筹集都需要一个“大人”来指导,甚至直接制

7、定。日本政府无疑地成为这个“大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工业化的特征:国家主导,垄断国营,战争需要。这对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很重要。但政府在经济作为不是万能的,私人经济不可少,以涩泽荣一为代表的精英弃政从商。与苏俄计划经济不同的是,日本工业化未变成单一的政府主导计划经济,这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留有余地。 当然,日本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其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对外国的资本存在依赖。日本为解决该问题,优先发展军工,扩军备战,掠夺殖民地,通过赔款获得资金。譬如八幡钢铁厂,它的资金来自马关条约的赔款,其钢铁产量占全国80%以上,为日本重工业奠定了基础。屡屡得手的胜利,使日本工业和军事扩张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关系持

8、续到二战结束。所以工业更多的是战争支撑。 四、异化-殖民战争 工业化需要大量资金。对于发展的日本来说捉襟见肘。出于工业资金的强烈需要,日本走上国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制订 “大陆政策”。在1876年,迫使朝鲜打开国门,为解决工业资金打开一个缺口。后吞并琉球,威胁台湾,制造摩擦,勒索清朝。到甲午前夕,日本的势力受到清朝制约而无法继续扩张。通过甲午海战,日本击败清朝,获得三亿多两白银的原始积累和台湾,大大促进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也使日本扩张了在中国内河的势力范围。在日俄战争,击败沙皇,攫取了中国东北的势力,东三省变成日本的“肥肉”。对日本而言,工业化的初步完成以及工业资金的相对充裕,日本通过不平等条

9、约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原料直接在口岸办工厂。而自己则资本输出支持这些工厂。军事上,入侵破坏别国。这种集资本积累和军事殖民一体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二战。所以工业变成了军事机器。日本在台、韩两块殖民地也是日本工业化的一个“试验场”,两块殖民地与日本一样,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工业化是伴随日本殖民扩张而来,所以是日本经济的附庸。台、韩也开始了工业化,所以台湾和韩国的经济体制也和日本也很像。这样,一个“工业日本,殖民台韩,扩张东亚”的体系诞生。 1929年,日本爆发了昭和危机。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打击。工业瘫痪,政局混乱。而且,殖民地也不平静。为稳定局势,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严厉的统制。集一切资源,扩大生产,去支

10、持对外战争,获得战争暴利。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组织在日本的工业领域出现和扩展。主要以卡特尔的形式出现。这样大企业和军工将很多中小企业吞并。大企业所衍生出来的下属企业和旁系工业的关系紧张,摩擦不断,劳资问题也很尖锐。财阀和军部势力大增,加剧了日本国内的劳资矛盾。日本通过战争和条约跻身世界列强,转移国内矛盾。通过一战,使造船工业大受鼓舞。通过东北事变,华北事变,获得了中国东北和华北这两块殖民地,为日本实施入侵中国的起到作用。太平洋战争后,先后占领了香港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一方面,扩张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对殖民地的控制开始力不从心。1945年,殖民体系瓦解。 五、正轨-科技立国 1945年,日本战

11、败,美国的强力介入也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的附庸。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扩张的支点,随后在各个方面控制了日本。日本战败后,由于美国的压力,使日本的经济发展转入“民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首先,清除了封建军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影响,工业发展以战后重建为目标;其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改造落后的工业,并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再次,通过 “劳动三法”促进日本农村工业的经济发展。修订劳动法,保障劳工权益,废除封建剥削,由注重劳动强度转变为注重引进科技和改善环境来发展日本经济;继而改变封建财阀经济,建立现代财阀和股份制,完善市场经济。日本的工业体系也逐渐完善。在这期间,日本放宽了私人垄断,颁布临时法促进日本

12、的制造业的恢复提高。日本工业在美国的资本和科技支持下,快速恢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产业兴国。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引发产业升级,逐渐又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金密集型。为此,日本政府在教育上重金投入,一方面,培养人才,服务现代,稳定社会;另一方面,使技术进口变为技术自给,经过几十年,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美国,出口成为拉动日本经济的“马车”,即“贸易立国”。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五、结论 日本的工业化,可从政府主导、工业资本和社会转型四个方面总结。 政府主导,作为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跨越式的赶超,政府主导工业发展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日本,德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后发国家通过国家政权,

13、发展本国工业,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来发展工业,缩小对外差距,鼓舞国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但是政府的过渡干预也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容易僵化,国家意志抑制了市场作用。为了对外扩张,军事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变成了战争的工具,恶性循环。最终,拖垮了国民经济。所以国家主导只能是宏观的,更多的是对劳资,立法和供需的必要调控。特别是对私人财产的制度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工业化的深入,发挥要素禀赋。在市场经济得到认可的今天,政府必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利用市场调节,实现规模效益,减少因垄断带来的寻租现象,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体现了一个政府在经济方面的驾驭。从

14、经济控制论上,突破封闭的经济系统,主动纳入国际环境,形成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日本的开放总体而言是主动的,作为海岛国,海洋贸易对于日本很重要,从甲午战争到入侵东南亚,都折射出日本对于海洋生命线的看重。开放的日本可以利用周边的一切资源发展自己。开发后了解差距,看清发展的趋势,使日本可以更有效地引进技术,将本土实际和工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转型。 2. 工业资本,工业化需要政府和民间的资金。欧美的工业资本源于殖民扩张和本国的财税改革。而日本刚开始的工业资金是地税改革,继而是外国资本,再后来是殖民掠夺,二战后是美国扶植。日本工业化是在工业资本缺乏这个先天缺陷下发展的,所以外国资本对日本来说具有“天然”

15、的诱惑。没有别国特别是美国的支持,日本便没有出口商品的能力。这也使日本的财富始终集于卡特尔,而中小企业发展不如德国和美国。所以雄厚的工业资本对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具有“娘奶”的作用。 3社会转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有成功,有失败。日本在经济改革上可以说是颇有意义的。改革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改革。但不是所有新事物都是适合的,旧事物亦然。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面对大量士族和农民,实施了士族授业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近代工业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社会转型,为改革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改革要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妥善处理好固有矛盾。在稳健的改革中,渐进地实现社会转型。 参考文献: 1.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版 2.平川均(日)、崔龙浩(韩)、苏显扬、宋磊,东亚的产业集聚:形成、机制与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版 3.三和良一(日),概说日本经济史近现代,东京大学出版社,1994版 4.大石嘉一(日),日本帝国主义史,东大出版会,1994版 5.森岛通夫(日),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版 作者简介:唐骏洲(1990-),汉族,四川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10级金融学本科,-最新【精品】范文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