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8052243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技术的伦理问题总是技术哲学家们思考与争论的中心,技术哲学不断整合人与技术的关系, 分析何为伦理与伦理何为的答案。在这一语境中,技术哲学首先关注了经验化的模式,将 焦点集中在技术自身, 20 世纪 90年代,技术研究的伦理维度快速增长,技术哲学开始突 破早期对于技术条件的过度关注,转向技术赋予的价值的分析。维贝克正是基于对技术与 道德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阿特胡思“装置道德化”的启发下,研究道德物化的调节作用, 不断追问技术的道德意蕴。以印章的设计、形成与流变为研究对象,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 地理解道德物化与技术的权力的呈现。一、印章史中的道德呈现中国印章源远流

2、长,印章学也随之兴盛,史学家多从朝代更替中印章的消长来考察与研究 这一实物。然而,随着政权漫长又复杂的分裂与统一,印章在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在政 治层面名称的演化、在文化方面展现的艺术都显现出道德意蕴与权力关系的物化,其设计 者将个人意图纳入技术物中,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人与技术的符合意向性调节人的体验, 使其行为道德化,权力成为印章道德物化的产物。1. 印章的发展史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玺就被用来维护政治关系和经济交往,其用途富 有持久性与稳定性,其名称具有时代性与多样性,其风格反映艺术性与鉴藏性,其流变始 终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印章发挥的作用呈现出与社会

3、经济密切相联的特征,主要做货物封缄、标识之用。周礼地官掌节谓“货贿用玺节”,即用玺做商业贸易时的持信和凭证,后也做财 产物品封缄之用,以保证货物的安全转移或存放。春秋晚期开始使用印章作为封检文书的 凭信,将书写好的简牍系绳,在绳头加覆木片称为“检”,包上特制的泥土后打出印文, 这正是“泥封”的开始,史书中多有记载,如后汉书杜根传有“(杜)安开壁出书, 印封如故”。其次,“玺”向“印”及“章”等名称的发展和转变表现出明确的社会阶层、身份地位及 权力关系之分,印章成为政治权力物化的产物。春秋时期,无论官用还是私用皆称为“玺”,战国时代玺印开始成为了国君授予权力的信物,罢官解印、战败献玺、一官一印

4、皆有其意。进入阶级社会后,印章的名称与设计体现出更明显的阶层、身份与权力的划分, 具有明确的权威和传达政令的威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御玺之制为“受命于天,既泰 永昌”(汉承用后始称“传国玺”)与乘舆六玺。最后,纸张的普及、书画艺术的发展、鉴藏业的兴盛等因素都使印章衍生出审美和收藏鉴 赏的艺术特性,并衍生出篆刻艺术。宋代文人画开始盛行后,文人治印的开始出现苗头, 印章也因此被用作代签名,既显庄重又不失风雅,具有了相当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价值,乾 隆皇帝更是在快雪时晴帖上钤印几十枚印章作为其文学修养和鉴定书画的重要依据。 鉴藏印记是时下人们鉴定古代书画作品的真伪、艺术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依据。总之,从

5、竹简、丝绢、纸等书写材料,到泥封的多少,都代表着公务的缓急,决定着传送 车马的数量与等级;从龙、虎、雀、龟等图案,到金、玉、银、铜等材质,都代表着身份 的高低,决定着权力的流向;从古代印章的形状、体积,到现代印章的大小、规制,都体 现着使用机构的级别。虽然印章的形态及用印、制印的制度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时 至今日,其用途依然持久、稳定,在社会公共事务往来,如公文传播和商务贸易等人际、 组织传播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印章越来越成为集体精神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 符号。2. 印章流变中的道德意蕴 印章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就在于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道德意蕴, 不论是其用途、

6、使用方式或衍生出的制度等,都符合时代需求,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章先后作为信誉、阶层、审美的象征而存在。首先,印章作为一种凭信工具在经济贸易和政务传播中发挥着道德规范作用。吕氏春 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以行其罪。” 其次,印章承载着社会阶层的道德意蕴,体现出个人财富、身份、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的 差异。汉官仪另载:“诸侯王印,黄金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 丞相、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 铜印,鼻钮,文曰印。” 第三,为了对书画作品进行科学、正确、权威的鉴定和分析,印章将审美的维度引入进

7、来, 具备了艺术审美的道德意蕴。“若不识图画,不烦空验印记。”“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 之本业耳。” 了解了印章的发展史与其呈现何种道德意蕴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道德意蕴是如何被 印章物质化、技术化的,以及印章象征的这些关系是如何在技术与道德调节中呈现的。、印章体现的道德与物化的关系 维贝克认为“人工物不能构成意向,也不拥有任何形式的自主性1. 意向性 作为技术物的印章虽然没有伦理学理论中认为的“形成意向的能力”,但它“是意向性的 指导性和物质性的形式”人技术的复合意向性在设计、实践、评估、调节中通过创造情境参与形塑道德的过程。 设计者通过意向性将使用者纳入设计过程中的预期反馈,对其进行分析和

8、评估后将伦理道 德的反思运用到技术物中,而使用技术物的过程中则产生了非人的指向性,即技术调节的 意向性,此时,技术开始脱离设计者意图出现一定的自主性,传播权力也开始自主赋权。 复合意向性削弱着人的主体作用,遮蔽了人的意向,以物化的方式重新解释现实,诠释体 验,渐进地影响人类行为,使个人服从于印章、服从于诚信、服从于道德、服从于权威。 道德意向是基于人与技术关系的技术调节中发生的,且道德意向常常是人技术集合的特 性,而不是“动机”的特性。2. 印章的设计伦理学技术设计看起来是一个具有内在道德性的行为。设计是“物质化的道德性”维贝克认为,为了处理技术调节的复杂性,设计者应该尝试在设计语境与使用语境

9、之间建 立联系。印章正是这样的技术物,其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印章的设计起于设计者的意向, 通过想象未来印章流通的环境、发挥的作用、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等对其进行评估, 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反思后,又将印章可能的调节作用考虑进来,使其适用于任何个体。 印章不是把所有的对象都看作一样的,它将混杂流动的大众进行分类、解析和区分,通过 层级设计对其进行有机统一或分流管理,以此来面对调节中未被显现的问题。另一方面, 设计者又将印章的使用情况纳入设计过程中的反馈中。印章被不同的人群使用时发挥着不 同的作用,官用、商用、民用等皆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组建出不同的选择困境,每一个 使用者都对其进行诠释和

10、调节,印章的私人化、风格化设计越来越成为趋势,在此,复合 意向性促成了印章的设计这一复合行为。调节自由、民主和责任是印章的技术职能所在, 其设计过程中的审慎考量正是设计伦理学的根本,而在实现道德化物质环境的过程中,用 印、治印的规范也为技术设计提供了辅助,以刚性、客观、强制的力量完善技术物,调节 社会道德。3. 调节道德的方式技术设计为调节道德提供物质的装置,而道德调节的方式除了聚焦知觉和实践(经验)外, 也面临着技术意外带来的不可控的调节。道德物化以道德上公正的方式控制技术,也以技术上理性的考量调节道德 一方面,人技术的复合意向性通过技术物来创造情境,达到调节个体知觉和个体对现实 的经验与解

11、释的目的。实际应用中,商品无印则被视为赝品,文书无印则被判为无效,官 员无印则不认其权力,“认印不认人”的情境无形中形成了道德准则和规范,显然,印章 有助于形成人类行动和形成基于做出道德决策基础的解释,个体根据技术物提供的对情境 的诠释来作出新的认知和判断,促成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维贝克援引拉图尔的说法, 认为在有知觉的情境下,个体的行动开始转化,这些行动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行动纲领” 的“转译”。此外,维贝克基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提醒我们注意技术自主的这种不可控的道德调节方 式。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所有道德信条为了具体情况的需要,在教义方面都会留有一 定的余地,从而在规定行为者道德义务的前

12、提下对准则的严格性起到适当的调节作用。因 此,他认为意向性的杂交性和复合性使技术行为从来都是不可完全预测的,理性和道德的 考量在技术中的作用是被技术物调节,这种调节是意想不到的,技术的流向就会出现异化。 在印章的形成与流变中,会逐渐出现新的道德实践,产生出乎设计者最初意图的调节作用, 如印章在艺术鉴赏中的使用。当然,这种不可控的调节并不意味着人始终被动地接受一切, 相反,伴随人积极地使用技术,解决这种意外带来的道德困境的方法也会随之出现。三、技术伦理与权力分配权力关系是改变社会的路径,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这些关系来改变社会。1. 权力关系的道德化与技术化对技术物的技术部署先于技术的使用,权力主体作

13、为技术部署的主体角色可被技术物道德 化。权力一旦出现就会形成不同的权力关系,权力关系形塑人的主体性,因此道德评价不 以权利主体的道德属性为根本,而以权力主体的行为和结果来评价道德。将普通个体纳入 研究是其权力象征仪式的一部分。规训方法颠倒了这种关系,降低了可描述个体的标准, 并从这种描述中造就了一种控制手段和一种支配方法。基于此,维贝克借用福柯关于权力 的分析,认为权力主体是有血有肉的,“它被训练、规训和观察”,将这种分析应用到技 术调节之中就意味着技术通过调节主体的行动和知觉,形成一种对主体进行规训、管理和 矫正的权力结构。他提出的“非人本主义”的路径正是反驳了海德格尔“人本主义是源自 动物

14、性”的观点,认为源自动物性的人是可以被塑造、被培养、被构成、被规训的,人性 是可以被技术物道德化的。印章的调节作用正是基于维贝克“技术道德物化个人”的 模式,从调节权力主体的道德决策和行动开始,到调节权力阶层的道德决策和行动,最终 调节权力结构呈现出的道德行动和结果。除政治的权力关系外,将审美的属性引入技术后还产生了另一种艺术的权力关系。一方面, 印章象征的王与官、官与官、官与民的政治地位的差异显示出一种阶层化的权力关系,权 力通过物质环境以技术调节的样式来产生影响,权力关系通过技术物塑造权力主体、发挥 作用。另一方面,印章权力的下移使更多人拥有话语权,有些权力开始突破政治范畴而存 在,审美和

15、艺术使权力结构不再单一表现在政治方面。将审美引入伦理学的领域后,艺术 被认为是技术,技术包含技能和审美,维贝克分析了海德格尔和福柯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 联的差异后,受福柯的启发,认为艺术积极地与现实世界交互,通过质料、样式和设计的 生产性交互强调出另一种权力结构。印章“设计”和“风格化”的实践方式使主体产生多 种样式,雅与俗的艺术价值成就了这一权力结构,“为善为美”成为其新的追求,宋代的 文人治印及明清的篆刻艺术更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2. 道德化物的技术自主和技术赋权权力的下移赋予了技术物更多社会化的含义,主体不再是简单的颠覆与对立,而是参与, 在“统治者”的语境中寻求自我的塑形,印章的发展史

16、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显的技术自主和技术赋权现象。第一次表现在进入阶级 社会后,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尊君抑臣的制度,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的印章才可以称玺,以 玉为之,“群臣莫敢用也。”技术道德化带来的这种技术自主不必然对自由构成威胁。然而,技术批判者往往站在技术 自主的立场上片面地关注技术带来的社会后果,认为技术的引入起了反作用,实际上,技 术批判者正是忽略了技术的创造性实践,忽略了技术的无法预期还包括无视技术、拒绝使 用技术、不同于设计者设想的那样使用技术。若个体存在“拒绝的意愿”而排斥使用技术 物,那么技术物就会失去它的所有意义,但道德化物的技术自主和技术赋权现象显然是基 于“不同于设计者设想的那样

17、使用技术”,维贝克认为只要使用技术,道德物化就会实现, 设计可持续的技术物有益于技术与使用者整合,技术自主和技术赋权后的技术物不仅依然 起到调节道德的作用,还能够带来意料之外的相关道德影响,甚至在新创设的情境中为我 们处理道德困境提出更多解决方案,这些创新的技术实践无疑是有益的。技术伦理学聚焦于人而非物,是“一种基本的误解”,事实上,人与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在交互的体验中构建现实、指导实践、调节道德,技术也是负载道德的,事物也是 人类的尺度。印章作为道德化的技术物,始终是一种对他者行为和权力关系产生影响的安 排或装置,技术自主也始终赋予一个道德维度,帮助塑形个体的存在、道德与责任,调节 个体的决定和行为,促进个体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四、结语维贝克主张的“道德物化”观念正是人与技术物的复合意向性产生的道德调节的作用,技 术不是操纵行为、统治社会的工具,而是提供道德维度的伦理学装置。从这一角度看,技 术是负载道德的,整个社会的道德问题不会面临失守,反而会因此提高,更加规范。以印 章作为符号的权力结构在其调节中发生着变化,重要的问题不再是讨论技术物蕴含何种道 德,而是如何理解与设计物的道德,利用技术物调节行为。对印章的道德呈现与技术伦理 的思考,将为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技术物的设计及其背后的权力分配提供一条新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