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农发项目当年可研报告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8005553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31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浮山县农发项目当年可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浮山县农发项目当年可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浮山县农发项目当年可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资源描述:

《浮山县农发项目当年可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山县农发项目当年可研报告(8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浮山县农发项目当年可研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要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3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41.4效益 51.5组织领导和管理 6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72.1自然概况 72.2社会经济状况 102.3基础设施 14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6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8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0第四章水资源评价 23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234.2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和供需平衡情况 244.3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4第五章规划设计 325.1指导思想 325.2选项原则 325.3

2、建设标准 335.4建设规模 365.5规划布局 365.6产品开发 375.7建设方案 37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396.1开发任务 396.2建设内容 41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437.1投资估算 437.2资金筹措方案 437.3群众投工投劳 44第八章综合经济效益 458.1经济效益 458.2社会效益 458.3生态效益 458.4财务盈利能力 46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 489.1组织机构设置 489.2实施管理 499.3运行管理和维护 50第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5210.1环境现状分析 52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52第十一章招标方案 53第十二章结论和建议 5

3、412.1可行性研究结论 5412.2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54附录一.附表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概要表2.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情况表3.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4.项目区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二.附图1.浮山县土地治理张庄项目区位置示意图2.浮山县土地治理张庄项目区现状图3.浮山县土地治理张庄项目区规划图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

4、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农村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长期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下,由于对农村经济社会建设重视不够,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农民的税费负担较重,因此出现了全局性的“三农”问题,这就使农村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迅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深切关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在中共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了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正在科学地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引深农村改革,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5、。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出现,在一个阶段还难以实现农民的全面持续增收;从全国总体看,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以其他产业为主的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推

6、动农村商品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农业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高质量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就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土地治理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平台,为此应当积极开展全面系统和高标准的土地治理。土地治理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的一种重要方式,积极争取将土地治理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会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使浮山县的土地治理工作更加顺利,并且长期稳定的发展

7、。浮山县委、县政府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制定了“依托地下黑色资源,培育地上绿色产业,强力拉大县城框架,稳步建设和谐浮山”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2009年,该县全县生产总值18.0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01亿元,提前跨入了全省50个重点经济强县行列,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农业上,该县围绕项目搞调产,扶持龙头促发展,带动了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2009年浮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20元。但从综合实力上看该县却处于工业相对强、农业绝对弱,城市建设投入多、农村建设投入少,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农民收入增长慢的状态。由此带

8、来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三个不协调问题,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在农业上的突出表现是基础设施老化、出现了环境污染、新技术推广缓慢、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重二三产业轻一产业、农业投入不足、中低产田面积仍然较大等。为了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决这些问题,而开展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农业综合土地治理和加速中低产田改造就是一项重要举措。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1.2.1范围本项目是“浮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五年规划(2010-2014年)”第一年的实施内容。为了使项目开发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根据浮山县农业与农

9、村经济主导产业、产业特点和产品优势,按照“有基础、有规模、有重点、有效益、有特色”的原则,建设范围选定在张庄乡中低产田集中连片并且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张庄、南坂、南西河3个行政村。参见附图1、附表1。1.2.2规模项目区三村连片的4900亩耕地全部为中低产田,这次将进行集中治理4500亩。见附表1。1.2.3内容1、水利措施(1)新打机井5眼,井深300米左右。(2)架设10KV供电线路1.6公里,安装50KVA变压器五台套。(3)建机井管理房5座。(4)埋设低压节水管道22公里。(5)200QJ32-195/15型潜水泵5套。(6)380V低压线路0.5公里。2、农业措施(1)新修和维修机耕路1

10、0.2公里。(2)土壤改良1300亩。(3)推广旱作农业500亩。3、林业措施防护林网70亩(7000株)。4、科技措施(1)技术培训1500人次。(2)示范推广小管出流节水灌溉技术200亩。建设内容见附表3。1.2.4工期建设工期一年。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3.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规模532万元。按建设内容分:水利措施368.6万元,农业措施107.4万元,林业措施14.2万元,科技措施23.2万元,其他措施费18.6万元。详见附表4。1.3.2资金筹措该项目总投资53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扶持280万元,地方财政(含省、市、县)配套140万元;项目区农民自筹112万元,以上合计532

11、万元。在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的140万元配套资金中,省财政配套112万元,市财政配套8万元,县财政配套20万元。农民自筹112万元资金中,投工折资56万元(投工1.12万个,每个劳动日以50元计,共折资56万元),投物折资56万元(含沙石、肥料、农药、种子等)。1.4效益1.4.1生产条件改善方面项目实施后改造中低产田4500亩,新增和改善节水农田2800亩,增加农田林网70亩(7000株),提高林木覆盖率0.71个百分点;改良土壤面积1300亩;铺设低压输水管道22000米,使渠系水的利用率达到0.86。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措施,增强了项目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素质

12、和科学种田水平。1.4.2农产品增产方面项目充分发挥效益后,每年新增优质粮食产量50.4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总产量39万公斤。种植业每年新增产值164.8万元。年增纯收入121.4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28元。1.4.3经济效益方面1、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2%,高于国家规定的8%基准收益率。2、财务净现值为507.14万元,大于零,有较高的盈利能力。3、投资回收期:4.5年,符合国家规定的6年的基准回收期。效益分析和现金流量见表8.1-8.2。1.5组织领导和管理为了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并实施高效管理,对“浮山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进行了调整充实,调整后的领导组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

13、副组长,成员由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办、水利、计划、农业、林业、畜牧、审计和农机等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兼任。同时张庄乡政府也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浮山县属临汾市管辖,位于山西省南部,太岳山西麓,临汾盆地东沿。西傍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东南毗沁水,北接古县,东西长四十余公里,南北宽三十余公里,总面积为93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0.26万亩,辖2镇7乡,人口13万。张庄乡位于浮山县的中部偏南,北与本县的天坛镇为邻,西与本县的槐埝乡接壤、南与本县的响水河镇相接

14、,东邻本县的米家垣乡。距临汾市的中心区尧都区32公里,距省城太原市343公里;省道临(汾)翼(城)公路由东北向西南通过。张庄乡与浮山县城区一沟相隔,项目区涉及该乡的张庄、南坂、南西河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900亩,农村人口2838人。参见附图1。2.1.2水文气象浮山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不足,干旱少雨,属暖温作物带。年平均气温11.2,7月最暖,1月最冷,年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17.4,0的积温4375.7,10的积温3902.1,年平均日照时数2242.1小时,无霜期189天,年平均风速2.3米/秒;多年平均降水量534.1毫米,东部山

15、区降雨量偏少,介于450-500毫米之间;中部和西部降雨量偏多,介于500-550毫米之间;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夏季的7-8月份,降水高度集中,占全年总量的57%;春季(4-5月)降水较少,占全年总量的13.8%;秋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9.9%;春季空气流动频繁,经常造成多风少雨蒸发量大的春旱。年蒸发量平均1096.2,一般年土壤水分亏损比较严重。2.1.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位于张庄残垣面,项目区地形总的为东高西低,中有深浅不一的沟壕。相对平整。项目区地貌特征,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向西延伸,个别地方稍有起伏,以梯田、沟坝地及垣面旱地为主。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广泛分布于垣面,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16、平均0.5%,从耕作角度讲,是比较理想的土壤。土壤以耕种黄土质磷酸盐褐土为主,土体深厚,上部微受侵蚀,下部不受地下水影响,土壤粘质,钙积比较明显,土性较绵,通体质地均匀。土壤肥力总的概念是:物理性状良好,耕作层1520厘米,有机质平均含量11.6g/,全氮平均含量0.6g/,碱解氮平均含量69.28/,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2.9/,有效钾平均含量180.1/,PH值平均7.9。土壤总体养分水平为缺氮,磷、钾适宜,有机质含量低,供水保肥性能中等偏下。2.1.4水资源项目区属东部山区,山前冲洪呈扇裙。受浮山断裂带的影响,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界沉积物,形成的山前冲洪积扇,含水层以中下更新统的流砂、

17、砂砾石、角砾为主,冲洪积扇顶及中部含水层以粗粒为主,分选性差,厚度大,富水性强,向西含水层粒径逐渐变细,厚度变薄,层数变少,富水性变差。含水层主要位于120米以下,为潜水一承压水。属第四系松散岩孔隙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类型为黄土层孔隙地下水。根据临汾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项目区内有119万立方米地下水可供开采。项目区内没有地表水,只分布有深度为60-80米不等的59眼人工井,大口井15眼,年取水量可达17.5万立方米,其中:人畜生活用水4.5万立方米,农业用水13万立方米。能充分满足人畜日常生活用水和部分生产必需,由于水利设施落后剩余水量没有被充分利用。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主

18、要农作物是小麦、苹果。3个行政村的0.49万亩耕地全部为干旱瘠薄型中低产田,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产量多年徘徊在210公斤左右,苹果亩产量在900公斤左右,难以达到优质优产,限制了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减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项目区将要改造的0.45万亩中低产田中小麦面积0.3万亩,苹果0.13万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存。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可增加粮食复种指数,稳步提高粮食产量。二可促进苹果的优质、优产、高效益。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1.6自然灾害项目区由于森林植被极其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19、造成水资源涵养差,调洪能力低,导致干旱、洪涝、山洪等多种自然灾害常易发生。特别是十年九旱,春旱连伏旱,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据浮山县气象资料记载,1971-2000年之间,发生春旱机率占75%,基本上二年一遇或三年两遇;伏旱机率40%,基本上三年遇一次。每年6-8月常有暴雨发生,伴之而来的是洪水,部分地带由于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冰雹也是这里的多发性自然灾害,多发生在4月下旬到8月上旬,以6月最多,常对作物造成打击性危害,从而导致减产。2.2社会经济状况“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的五年计

20、划内,全县经济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009年达到18.01亿元,财政总收入2009年达到4.01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第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新型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通过大力调整结构,农业产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在确保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小杂粮、干鲜果、经济林及草食畜羊、牛养殖为重点的新型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初步形成。农业总产值2009年达到7.16亿元。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工业生产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铁矿采掘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冶炼业和铸造业;煤炭、建材、煤化工等产业也获得相应发展。第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

21、善,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公路交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七年内全县累计新建和改造省道34公里、县乡道160余公里,7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油路和班车。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基本达到目标要求,全县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电。累计建成水利设施322处,水浇地面积达到2.2万亩。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城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先后完成了多项城市公益性建设,使城区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初步形成以东张、响水河为中心的矿产品加工园区和以张庄、北王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集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第四是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到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22、入预计达到10361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免征农业税和学杂费、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两免两保”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正式启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和贫困山庄窝铺扶贫搬迁工程,2008和2009两年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移民3500人,农村人口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张庄乡是浮山县最大的乡镇,毗邻城区,有着区位、资金、技术、政策和人才等优势,“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较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小康社会建设、全民素质教育、培育龙头企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该乡在工业、农业、商业、环境、文化、教育、交通

23、、通讯、城建、村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2.1人口及劳动力项目区三村有农业人口2838人,有劳动力1503个。详见附表1。2.2.2土地利用现状张庄乡总国土面积88平方公里(13.2万亩),其中耕地6.8万亩,园地0.51万亩,林地0.33万亩,牧草地0.66万亩,居民及厂矿用地1.2万亩,交通用地0.15万亩,水域0.03万亩,未利用地3.5万亩。项目区内总土地资源0.68万亩,其中:常用耕地0.49万亩,小麦面积0.36万亩,果园0.13万亩。(另有水域0.03万亩,林地0.06万亩,未利用地0.07万亩,非生产用地0.03万亩)。0.68万亩耕

24、地全部是干旱瘠薄型中低产田。2.2.3农业生产水平该县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十年九旱,常年干旱缺水,水分蒸腾大,加之坡田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张庄乡是浮山县的主要农业区,粮食、水果是主要农产品,粮食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水果以苹果为主。2009年粮食总产1422.2万公斤,平均亩产粮食209.15公斤,其中小麦总产865.2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60.8%,平均亩产18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33公斤;苹果总产量2117万公斤。农业总收入5642万元。项目区三村2009年粮食总产78.8万公斤,其中小麦平均亩产粮食210公斤,苹果总产量117万公斤,平均亩产9

25、0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083万元。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在乡村工业、经济作物等项产业的支持下,张庄乡的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各村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壮大,全乡的集体积累日益雄厚,2009年张庄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4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7元。项目区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5元。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通过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浮山县有了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9个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同时设有农技站,共有技术人员141人,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还有庄稼医院、果树协会、谷子协会、中药材协会,养羊协会等民间专业组织10

26、个;各村也都配备了科技副村长和农业技术员;还扶持和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科技示范户,这样就初步形成了科技服务网络,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庄乡配有科技副乡长1名,设有农、林、牧、水、机等技术服务站,共有技术人员25名,其中有初中级技术职称的5名;还成立了科普协会以及大棚蔬菜协会、奶牛协会、红薯协会等行业组织。全镇各个行政村都配备了科技副村长,都设有科普站;有科技示范户80户,农民技术员20名,他们大部分取得了技术资格证;有各种小型仪器设备11台件。2.2.6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概况浮山县于2004年4月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由政府县长任组长,成员有

27、财政、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审计和农机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设有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是独立机构,对县政府和上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负责,现有编制人员8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2.3基础设施2.3.1水利骨干设施项目区内现有水利设施有限,只有人工井59眼,大口井15眼,年供水量17.5万立方米,可满足项目区2838口人的基本生活用水需要,以及畜禽用水需要,还可解决部分农业生产需水。2.3.2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田间工程多是田间耕作道路,田间道路为土路,路面坑凹不平,难以适应机械化作业,很少有规模性田间工程。项目区三村有农田防护林网30亩,主要树种是速生杨和国槐。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

28、设施项目区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30台,配套农机具90台(套),农机总动力0.138万千瓦,亩均动力0.2千瓦,机收面积0.4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0%。乡配有专职农机员,村村配备农机联络员,专为农机户的田间作业和机具修配提供技术和安全教育服务。2.3.4交通与电力1、交通交通以公路为主。干线公路临翼路,从项目区北侧东西贯穿。通过近年的村村通工程,项目区村村油路相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但项目区内现有田间道路为土路,路面坑凹不平,难以适应机械化作业,需要进行整修。通讯设施先进便捷,全部实现程控化、数字化,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已覆盖项目区。2、电力张庄乡境内有11万伏变电站1座,10千

29、伏线路92公里,变压器75台,2003年完成了第二期农网改造。项目区电力供应配给较为充足,特别是通过农电改造,农电设施有了很大的加强,项目区拥有9台变压器,电力达到500千伏安,10KV输电线路到达各村,供电保证率得到大幅提高,完全可以满足土地治理开发用电要求。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3.1.1中低产田面积大项目区的4900亩耕地全部是中低产田。这些耕地大都是较缓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加之干旱缺雨,造成生产能力不高,粮食亩产量长期得不到提高,如小麦亩产量徘徊在210公斤,从而制约了农业的经济效益。3.1.2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项目区与全县一样,通过产业

30、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有了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投向这两个产业,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忽视了对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入,因而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业生产条件不能迅速改善、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力、田间管理粗放,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3.1.3农业结构调整缓慢为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项目区的农民已经开始重视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苹果的种植面积,并以市场需求来调整种植品种。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信息、技术、市场、观念及机制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的总体调产的步伐还相对缓慢,突出反映在仍以粮食种植为主,产量与质量等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畜牧业和

31、果业发展力度不够,还没有做到农林牧协调发展。3.1.4农产品科技附加值不高在大力应用科学技术的大环境下,这里的农民也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来说,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经营观念的限制,使得农业科技含量还是不高,还不能尽快应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不能使农业迅速实现技术升级,从而使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不高,影响了经济效益,这在已经实现规模经营的粮食种植上表现尤为明显。3.1.5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粮食种植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但目前还是以生产和销售原粮这一初级产品为主,虽然也开始一些加工,也是初加工,而能够提高各种粮食附加值的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

32、工业尚未规模性发展,还没有大型龙头企业,从而难以继续增值,这必然要影响粮食种植业业的经济效益,也制约了这一产业水平的提高与规模经营的发展。3.1.6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这里的农民已经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思想不够解放,观念尚未彻底更新,使农业的产业化建设进展缓慢,有不少农民的生产经营没有规模,商品性差,附加值低,管理落后,还没有实现高水平的产业化经营。3.1.7干旱缺水由于降水分布不均,气温偏高;河流不仅径流量少,而且大部分已经断流,难以发展灌溉农业,提高复播指数,所以干旱是该县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3.1.8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县

33、水土流失面积8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1.7%,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5000吨,在造成大量的表土流失的同时,也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大量减少,大部分土壤属于4-5级,处于偏低状态,这又是一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项目建设将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并对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夯实农业基础的战略措施。因此,抓住国家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与财政扶持的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系统规划,实行田、林、水、电、路综合治理,农、林、牧,产、加、销综合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4、这必然为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条件,从而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3.2.2将推动农村调产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以优质农产品开发为中心,因地制宜的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开发新生产领域与新产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这将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奠定基础、提供方向和内容,从而推动农村调产;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农工商一体化,应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模式,把资源、市场、农户

35、及产加销紧密地衔接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实现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3.2.3是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和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只有落实科技兴农战略,才能把农业综合开发搞好搞快,为此,在项目实施中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放在重要地位,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实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对科技进步的推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由外延开发为主向内涵开发为主转变,由增加农产品产量向提高农产品质量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2.4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本项目的

36、重点是通过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的土地治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其质量,改善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规模种植,持续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保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2004年至2010年一号文件落到实处。3.2.5通过示范将提高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开展现代化农业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内容。项目区在土地治理中,将大力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使现代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必然为周边乡村和全县做出示范,从而使得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

37、.1具有实施经验浮山县地处山西省主要水土流失区,自然条件较差,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光热、降水等农业资源,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一直就十分重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土地治理,并成功实施了20042009六年省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在工作方法和建设策略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这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可以避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3.3.2具有自然资源优势项目区地处临汾盆地东沿,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步;地下资源也相对丰富,劳动力数量多,这些都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资源保证。3.3.3有强有力的技术保证浮山县有比较完善的县、乡(镇)、村

38、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每个乡镇都有农林牧水机技术服务站;各乡镇都配备有科技副乡(镇)长,大部分村民委员会设有科技副主任,还培育了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并有数千名农民技术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和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是该县的科技协作单位。张庄乡有较为完善的农林牧水机技术服务站,能够为农民及时提供技术服务,这就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强有力的技术保证。3.3.4具有新型集资机制浮山县在认真落实土地承包50年不变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田基本建设,采取集体规划、农民承包的办法,大力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修建机耕路、农田林网等各种田间设施,这为吸引社

39、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建立了市场经济机制。3.3.5群众积极性高通过长期的实践,项目区的广大群众和干部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了能够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收入,尽快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广大农民对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十分迫切,积极性很高,项目区四村都相继召开了村民大会,一致要求组织实施该治理项目,并做出了大力支持项目建设的决定,这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可靠群众基础。3.3.6有较强的财政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浮山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农村经济总收入显著增加,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财政的增收,较强

40、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在乡村工业、水果种植产业的支持下,张庄乡的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各村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壮大,全乡的集体积累日益雄厚,从而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较好的资金支持。3.3.7领导决心大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在项目区已经形成共识,并纳入了浮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对这一项目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还组织专门力量,围绕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和大量的调研工作,多次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以及完成了踏勘、框算、粗线条规划等前期工作;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专门成立了浮

41、山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所有这些都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3.3.8示范带动作用强项目区所在的张庄乡,有着优越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辐射作用大。项目完成后,对推动周边县的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调产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等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会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地支持。第四章水资源评价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据浮山县“十一五”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浮山县国土总面积938平方公里,地表河川径流量5303万立方米,降雨入渗补给量2704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5377万立方米,地下岩溶水344万立方米,山区裂隙水65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

42、996万立方米,合计水资源总量为6373万立方米。全县年供水量79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24万立方米,地下水369万立方米。年用水量793万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3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24万立方米,农业灌溉464万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136万立方米,林牧渔业用水33万立方米。年取用水量已经平衡。地表水取用已趋饱和,地下水按临汾市水利“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可取地下水总量为996万立方米,尚有627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据临汾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总报告分析确定浮山县地下水水质为III类水质,可满足人畜引用和农业灌溉。项目区属东部山区,山前冲洪呈扇裙。受浮山断裂带的影响,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

43、的新生界沉积物,形成的山前冲洪积扇,含水层以中下更新统的流砂、砂砾石、角砾为主,冲洪积扇顶及中部含水层以粗粒为主,分选性差,厚度大,富水性强,向西含水层粒径逐渐变细,厚度变薄,层数变少,富水性变差。含水层主要位于120米以下,为潜水承压水。属第四系松散岩孔隙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类型为黄土层孔隙地下水。根据临汾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分析,项目区内有119万立方米地下水可供开采。4.2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和供需平衡情况4.2.1供水工程现状项目区内地表水无法利用,只分布有深度为60-80米不等的人工井59眼、大口井15眼。4.2.2现状需水量项目区现有人口2838人,按每人每天20升计算,

44、人畜生活用水4.5万立方米,现有零星水浇地350亩,农业用水13万立方米。4.2.3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项目区内地表水无法利用,根据近年取水统计和调查分析,深度为60-80米不等的人工井59眼、大口井15眼,现有水利工程年取水量为17.5万立方米。从以上分析说明,项目区尚有101.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可供开采,但现状供水能力较差,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农业及人畜用水,特别是农田灌溉的需要。4.3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本次分析计算按2010年农田灌溉面积,人口及牲畜发展情况等进行。4.3.1发展规划指标2010年水浇地面积0.28万亩,人口达到0.3万人,人均水浇地0.93亩。

45、4.3.2需水量预测1、农业灌溉需水预测为了充分发挥水的经济效益,2010年农用灌溉将选作经济灌溉制,以利取得更高的灌溉效益。项目区建成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8万亩。其中小麦灌溉面积0.15万亩,夏玉米灌溉面积0.1万亩,苹果灌溉面积0.13万亩。各种作物的需水量(以下基本数据均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冬小麦的需水特性及需水量项目区冬小麦生育期的总需水量约400600mm,其中植株蒸腾量约占60%70%,棵间蒸发约占30%40%,二者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而互为消长。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冬前分孽期和拔节至成熟期为两个高峰,后一高峰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60%70%,见表4.1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

46、表4.1单位:m3/hm2生育期播种返青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灌浆成熟合计日期9.232.202.204.014.015.055.055.185.186.06天数14740341419254阶段需水量971634149110455364679占总需水量的比例(%)20.813.631.922.311.4100日需水量6.6115.843.974.628.2夏玉米的需水特性及需水量项目区夏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发芽出苗期需水量少,拔节后大大增加,抽穗开花期达到高峰,灌浆期仍需较多的水分,蜡熟期以后显著减少,抽雄前10天和后20天左右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如果此时缺水,会对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各生育

47、阶段的需水量如表4.2。夏玉米生育期需水量表4.2 单位:m3/hm2生育期出苗-五叶五叶-拔节拔节-抽穗抽穗-吐丝吐丝-乳黄乳黄-腊熟腊黄-收获合计天数2221296212021140阶段需水量41873911563699777337005092日需水量1935.1939.8661.546.5236.6533.33占总需水量的比例(%)8.214.522.77.219.214.413.7100苹果的需水特性及需水量苹果树在整个生育期中,4月中旬开花期虽不是需水高峰期,但保证土壤含水量至关重要。5月中旬,枝条快速生长,日均耗水量出现第一高峰期,7月下旬果实进入快速膨大期,日均耗水量出现第二高峰

48、期。见表4.3苹果生育期需水量表4.3单位:m3/hm2生育期萌芽花期新捎旺长期新捎停长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全生育期合计天数2639403351189阶段需水量516746701251317556231日需水量19.8519.1317.5376.1534.41占总需水量的比例(%)8.2811.9711.2540.3328.17100各种作物的耗水量(以下基本数据均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项目区新增0.28万亩灌溉面积。种植比例为冬小麦0.15万亩,占53.6%;夏玉米0.1万亩,占35.7%;苹果0.13万亩,占46.4%。其中,冬小麦生育期为9月23日至次年6月6日,夏玉米生育期为6月10

49、日至10月27日,苹果生育期为4月13日至10月19日。作物单产与田间耗水量关系见表4.4。作物单产与田间耗水量表表4.4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名称单位小麦夏玉米苹果产量/亩4006001500田间耗水量m3/亩280320440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资料分析,作物各月耗水量见表4.5作物各月耗水量表表4.5单位:m3/亩项目123456789101112合计小麦52033487256163416280玉米3785884030280苹果22.55736.551.915468.843.6434.3降水量采用浮山县气象局30年的降水量资料进行频率计算,降水量频率分析成果见表4.6。气象局降水量频率分

50、析成果表表4.6单位:mm均值线型cvcs/cvP%20507595554P-0.232.0657.3544.3463.7362.4作物播种后及生长期内,日降水量大于5mm的降水量为有效降水量,作为生长期有效降雨量采用降水利用系数分别为:小麦80%,夏玉米76%,苹果85%。作物生长期有效降雨量见表4.7。作物各月75%保证率有效降水量表表4.7单位:m3项目123456789101112合计小麦8.817.222.43422.910.30114.8夏玉米21.570.45737.318.9205.1苹果10.323.836.178.863.741.724.3278.7灌溉需水量。作物各月耗水

51、量减去该月有效降水量即为作物各月灌溉需水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结果见表4.8。作物各月灌溉需水量表4.8单位:m3项目123456789101112合计小麦52025.934.35428.825.716209.7夏玉米20.731.544.715.6112.5苹果14.337.97.610335.424.1222.3作物灌溉制度分析。项目区土壤中等水平,主产小麦、苹果、夏玉米等,参考相同类型地区灌溉制度,并结合当地群众栽培经验,拟定出项目区灌溉制度,见表4.9。项目区灌溉制度及灌水率表4.9保证率:75%名称种植比例(%)灌溉定额次数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天数灌水率(升/秒.万亩)起至小麦53.6

52、14015012.0112.20200.1552503.164.05200.1243405.15.20200.124夏玉米35.71001507.107.30200.1032508.209.10200.103苹果46.41601504.015.1300.1342608.19.1300.1613509.109.30200.134综合218180表中:综合灌水定额:M综=imi净灌水率:qi=imi/0.36Tti:作物种植比例,见上表mi:i次作物灌水定额,见上表T:i次灌溉期天数,见上表t:日灌溉时间,井灌区取22hM=(53.6%140+35.7%100+46.4%160)85%=218灌水

53、率计算公式:(.6)式中M灌水定额(方/亩)T灌水天数(天)t灌水时间(小时)由灌溉制度可知:综合灌水定额218m3/亩,井灌区管系水利用系数取0.94,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85,则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0,毛灌水定额272.5m3/亩。M综毛=M毛净/水=218/0.80=272.5方/亩灌溉用水量灌溉用水量是灌区水量平衡的基本依据,全灌区各种作物用水量采用下式计算:WM综毛式中:A灌区灌溉面积(亩)M综毛综合毛灌溉定额W=272.52800=76.3(万立方米)根据灌溉制度分析计算可知,项目区共需灌溉用水76.3万立方米。由于项目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的充分利用相当重要。在对项目区节水灌溉面

54、积确定时,充分考虑了水源的最大能力,项目区各种作物需水特性在一年内时间相对较长,项目区作物在6、8两个月灌水量相对最大,其余时间可互相错开,故水源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利用率显著提高。2、农村生活需水量项目区预计2010人口3200人,按人均每天生活用水30升计,年共需用水3.5万立方米。各种畜禽年需用水1.5万立方米,合计共需用水5万立方米。3、综合需水量项目建成后,农业需水总计76.3万立方米,项目区人畜生活用水5万立方米,项目区共需水81.3万立方米。3、总需用水量上述三项汇总,设计水平年2010年总需水量,当P=75%时,为81.3万立方米。由此可见,现状水平年2009年的可供水量已经不能

55、满足设计需水要求,建设灌溉水源开发利用工程势在必行。4.3.3可供水量预测以现有各种农业灌溉工程可提供的水量为基础,并将2010年可能兴建的工程设计供水量计入供水量。2010年新打井5眼,单井出水量40吨/小时,按照全年灌溉期180天,每天工作20小时计算,年可供水量为72万立方米,现有供水能力13万立方米,农业灌溉工程总可供水量为:85万立方米。综合可供水量为89.5万立方米。供需平衡分析见表4.10: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表表4.10单位:万立方米水平年保证率可供水量需水量缺水量水资源总量利用率现状年P=75%17.581.363.811914.7%设计年P=75%89.581.301196

56、8.3%第五章规划设计5.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精神,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更加注重支持粮食主产区,突出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积极支持粮、棉、油、糖以及优势特色种植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做到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

57、强基增后劲。5.2选项原则5.2.1效益第一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目的是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即通过项目的实施首先能够使农民极大地增加收入,使他们继续致富;能够为社会增加优质农产品,满足人民生活及经济建设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经济效益或效益不高的项目就难以得到群众的支持。5.2.2重视实效项目选择必须重视其实际效果,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主要标准是能够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做到投资省、见效快和效益高;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5.2.3有可行性力求建设项目和内容要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农民素质、市场需求、

58、经济实力等条件相适应,以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5.2.4示范性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宗旨是通过示范来带动更大范围的现代农业建设,极大地提高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选项应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建设方向等方面有广泛代表性,同时在技术上要有超前性、区域适应性和区域需求性,使之能够在同类地区起到示范5.2.5择优选项即选择开发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突出、投入产出比高、易于推广实施的项目,这样才既能尽快使农民受益,又能赋予项目强大的生命力。5.3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于2004年5月24日颁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总体要求是达到“六高”和“七化”的标准,即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和高贡献;建设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网络化、管理科学化、种植模式化、产品无害化、机制市场化,将项目区建成优质高效及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具体标准为:5.3.1水利措施标准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