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7931811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序 言“十一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贵阳市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成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扎实抓好“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市科技实力、工作基础和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特制定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

2、划。一、“十五”科技发展的回顾与进展“十五”期间,是贵阳科技发展较快的时期。按照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决策,全市基本完成了“十五”科技计划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国家“科教兴市先进城市”;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应用于本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科研机构改革平稳过渡;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外事活动、创新环境逐步改善,“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全面完成为贵阳科技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一)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1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继续保持省内领先。连续三届参加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并获先进市称号,全市十个区(市、县)全部通过国家科

3、技进步考核,是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成功创建了贵阳国家级农业园区和贵阳国家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市本级科技三项费连年增长,20012005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2亿余元,共实施市级科技项目553个。全市奖励科技成果219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45项,年预期产值40.82亿元,预期利税10.37亿元,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与担保的企业达75家,资金运行规模从九五末期的700万元发展到近2.5亿元。与此同时,全社会科技投入也有较快增长,2003全市科技活动经费增至8.41亿元,其中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4,“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超过前十年之和

4、,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创历史新高,当年申请量达1546件,授权专利678件,全市科技研发及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呈现出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态势。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现代中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初步形成。2004年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83.42亿元,增加值28.7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9 和16.43;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交货值达 11.23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38.6;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增加值61.51元,百元固定资产

5、实现利税14.87元,均高于全市工业水平,呈现出高附加值特点。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材料产业呈现一园区多片区格局,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中药现代化支柱作用开始显现,建成扎佐、乌当、息烽、花溪、清镇五个医药园区。3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进程不断加快依靠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全市磷化工、铝加工、烟草、能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以建设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1050工程,新建信息化基础平台7个,推广应用技术273项,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3家示范企业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

6、从409.3天减少到242.25天,降低40.8,平均年销售收入从2.3亿元增加到3.5亿万元,增长了58.9,圆满通过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验收。在现代农业方面,新建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建立“三农”科技专家服务中心10个,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培训3.6万人,建成了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8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4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基本树立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在科技人才、科技计划管理、产学研联合、军民科技合作、科技中介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开发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7、、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贵阳市科技成果作价出资与提成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基本树立,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引起高度重视。5区域创新体系基础得到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相继建立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及研发中心。建成了集大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863计划项目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技术交易、科技会展和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大厦创新平台;企业技术创新手段和条件得到改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得到加强。切实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相继组建了贵阳国家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县域

8、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开辟技术交易市场。全市科技体制管理创新初见成效,12个市属科研机构已精简为“三所一园一中心”并实现平稳过渡,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的结合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快了科技资源市场化的步伐。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实施“三百二千”人才工程,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本市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100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人才,引进100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培养形成1000名中级职称以上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培养形成1000名拔尖乡土人才队伍。制定出台了培养省内有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骨干的推荐选拔管理试行办法、贵阳市“十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9、规划。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从2001年的48.87上升到100,并在2004年实施了科技人才强市“百千万”培训工程,培训非公企业高级科技人才114人,制造业信息化人才1137人,贫困农村科技人才1.3万人。同年还启动了“金筑科技英才”工程,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合举办培训班,组织部分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科技干部到香港接受培训,把握国际科技发展态势,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7科技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将国际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科技项目管理之中,开展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ISO9000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科技管理朝着管理科学、依法行政、优质

10、服务、廉洁高效的目标不断迈进。建立了贵阳市区市县科技进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基层加强科技工作,促进了区市县科技工作,基层科技工作明显加强。(二)主要经验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五”科技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1方向明确、突出重点、抓住特色。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子。2加强领导、政策先行、立法保证。大力实施“一抓一”工程,着力制度创新,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3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金、介”的创新价值链,促进了科技资源整合。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强动力。努

11、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集成全社会力量,大力推动科技创新。5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全市科技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综合科技实力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1.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有限的科技发展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多元化投入渠道尚未建立,具有市场杠杆效应的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基金的设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比较弱,体制性障碍仍存在。3.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

12、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4.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严重匮乏。贵阳市科技人才总量虽占全省1/3,研究生以上的高级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34,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成为贵阳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瓶颈。5.全民科学素质有待提高,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有待培育。二、“十一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一)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新技术和新产业群体性突破的新趋势,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创新上,科技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为应对新

13、科技革命带来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科技立国战略,我国也在新世纪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对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阳而言,要实现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把提高科技整体竞争力作为新的战略选择。(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作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的贵阳而言,“十一五”期间,是贵阳市实现“科教兴市”、“工业强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

14、求统筹考虑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协调发展问题;必须切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贵阳市特色优势产业的高技术化,提高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解决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必须解决农业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的科技支撑问题。总之,科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抓住机遇和关键时期。(三)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对科技发展提出更新的要求贵阳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较强,“环境立市”已经成为贵阳市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农业、工业、

15、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大力开发新的替代资源,推广节能、节水、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力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科技创新驱动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城市是国家的细胞,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贵阳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大动力。面对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的制约,改变资源高耗型、环境污染型、技术依附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不失时机地

16、把自主创新从经济社会战略、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中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中心环节,促进城市发展由资本、资源驱动转变为技术和创新驱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生态经济城市的战略驱动。三、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统领科技工作全局,坚持“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方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集成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

17、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科技支撑,努力把贵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创新型城市。(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发挥政府主导和服务功能,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合作创新,开放融合。打破行政、区域、产权和体制的限制,通过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国家、省、市政府的联合支持,以项目为依托,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主线,高效集成利用科技资源,整

18、合创新要素。立足需求,突出重点。以满足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集成力量进行攻关。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科技发展服务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技人才、企业家营造“创新友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稳步提升,初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直接投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元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公共基础条件平台;整合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支

19、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培养、凝聚、整合一批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形成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推动全市主要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为建设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品

20、牌,进入国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行列,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2具体目标 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科技经费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10年,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3以上;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的1.5以上,高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的5以上。科技投入效益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建设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

21、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5个、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建3-5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在8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磷化工、现代制造等领域,重点组建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战略技术联盟;重点扶持20家左右具有较强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专利质量构成明显提高。重点扶持10个 产、学、研 专项工程示范项目,开发新产品12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20以上。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项目600个。 支柱产业技术水平明显进步,

22、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推动中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及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等关键高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磷、铝、煤等工业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形成创新活力明显的产业技术集群;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综合技术,建立传统农业加速向生态型农业转化的示范基地。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能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起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

23、配置”的科技体系构架与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共同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防治技术取得突破。围绕节水、节能和污染防治,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技术攻关和引进应用,利用高新技术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全市重点污染源的废弃、粉尘和废水污染物全面实现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比“十五”期末降低10。农村环境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环境质量全面稳定达到国家环境标准。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集自然灾害防御、生产安全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健康与安全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在医疗卫生、

24、教育、金融、旅游、商贸、通信、城市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有所提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迷信的良好氛围。到2010年,人均科普投入力争达到1元。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加强。建立一支能适应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全面升级的技能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25万人以上。四、“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科技发展要以实现国民经济战略性转型为主攻目标,以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为切入口,加速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旋律,围绕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促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这两大战略任务,根据

25、全市跨越发展的科技需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组织实施“1810科技行动”,即搭建一个体系、建设八个基础条件平台、实施十大工程。(一)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阶段任务是按照市场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促进政、产、学、研、金、介六大创新要素良性互动,基本建成完善、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总体任务是: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合理布局科技力量,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完善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和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新格局。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

26、促进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积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的机制。 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成果转化基地。以特色产业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中药现代化、环保产业、磷化工深加延伸产业、铝工业深加工延伸产业,煤化工延伸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扶持建设十个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 鼓励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攻关活动。建立政府牵头,产学研共同参与的科技项目计划管理机制,为产学研联合体提供更多

27、机会参加国家和地方的政府项目,为企业扩展更多的与市场结合的接口,建立大学工业园区,追踪高新科技前沿领域,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大学与科研单位的创新联合,初步形成我市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根据贵阳实际,在主要产业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的需要,通过竞争在市域内的重点大学、重点科研院所优势集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一批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研究中心,形成以利提供知识创新源泉的基地。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为“政、产、学、研、金、介”创新价值链营造“共享与互动”的信息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的信息不对

28、等差距,不断为提高我市以企业为核心的研发体系的创造活动提供优质服务。2建设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本着特色突出、制度完备、运作规范、机制灵活的要求,将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为实力强、规模大、具有核心服务能力的知名品牌;支持一批技术经纪、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交易以及战略研究咨询等创新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建设好国家级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综合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形成区、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建设,组建贵阳市技术成果转化交流中心,架通科技成果供需桥梁。扶持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通过设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及其优势产业

29、、发展专项)、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资本金,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产权交易、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配套服务。到2010年建立起基本能覆盖贵阳及三县一市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业初现雏形。(二)建设一批能有效支撑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布局科研力量,整合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方面的科技资源,实施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计划。加强与国内、省内研发机构、高校和知名企业的密切合作,共同搭建电子信息、中药现代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科技创新平台。以此推进、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

30、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1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制定更加完善的促进政策,吸引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集团)在基地建立研发中心和研究机构;把贵阳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园区、基地等研究性机构集聚到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共同构建研发平台,形成集群效应。根据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公用平台和各类孵化器建设,充分发挥贵阳科技大厦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作用,建设中国西

31、部(贵阳)海外博士产业化基地,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加速高新技术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2磷、铝、煤循环经济科技发展平台以贵阳市循环经济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为契机,依托磷化工骨干企业、磷化工企业技术中心和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力量,促进磷化工工程中心升格为国家级工程中心;建设循环经济研究院,促进国家级循环经济工程中心的建设,为磷化工成为全国重要磷化工基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以省级白云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中铝贵州分公司、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中铝贵州分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围绕铝循环生态产业孵化、成果转化及信息服务

32、平台为目标,加强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为建成中国重要的铝深加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以贵州水晶(集团)公司、贵阳煤气气源厂等重点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建设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和煤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煤精细化工,提高煤炭安全与高效综合利用,构建煤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开发体系。为建成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煤化工基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3电子信息产品及制造业信息化研发平台依托贵阳软件园、贵阳微软技术中心、国家863微硬盘研发中心、骨干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及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基础,发挥科技大厦集聚、整合优秀创新资源的作用,加快国家863中小企业ASP研究中心、软件安全测评中心、信息产品展示

33、培训与研发于一体的技术服务机构等信息化研发平台建设,集聚国内外人才、技术和企业,为我市制造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4新材料产业科技平台依托贵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相关院校、科研单位,进一步提升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国家级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复合材料技术中心、省纳米工程材料技术中心、省理化测试中心的创新服务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与产业化能力。以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设材料、超细微粉及纳米新材料、交通与国防新材料、橡胶塑料新材料为产品主攻方向,促进专业化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按照“一园区多片区”的产业布局和定位,建成以

34、不同材料孵化器为支撑、产业贡献显著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新材料工业基地。5中医药产业科技平台依托中药固体制剂制造国家级工程中心、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阳中药现代化创业服务中心等等科技力量,组建贵阳国家级天然植物药物实验室,充分发挥贵阳得天独厚的中草药优势资源,提升黔药的科技含量和内在价值,全面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6生态农业科技平台依托“三农”科技专家服务中心、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共享资源,建设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服务中心和贵阳农业科技文献与信息中心等生态农业科技平台。围绕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核心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与技

35、术规范、生态农业保障体系等攻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解决 “三农”问题的技术瓶颈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7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军民两用公共条件平台依托三大军工企业军民结合技术力量,依托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力量,组建军民结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研究中心和装备制造研发中心。推动聚合物复合改性、新材料等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中试基地、重点企业、科技园区、科研院所等与军工力量相融合,与组建新材料军民两用应用研究中心,促进材料科技成果在军民领域的应用;促进以航空制造业为主的贵航集团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贵州振华电子集团与地方企业先进适用技术的互通共用,互促发展,实现双赢。8科技公共基础服务平台以大

36、贵阳范围的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为依托,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标,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的科技资源实现共享。充分利用贵阳科技大厦的资源聚集优势,通过加快科技大厦信息、网络中心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享,逐步形成服务全省,链接全国的共享网络。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三)实施“十大工程”针对全市特色资源、优势产业以及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根

37、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迫切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生态经济型科技城建设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实施十大科技支撑工程。1资源与环境保护科技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必须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1)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防治技术针对贵阳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承载力低的特点,重点开展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技术、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抗逆苗木培育和树木速生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气候灾害监测及防治技术等。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环境应急监测系统;攻克

38、循环经济若干关键瓶颈技术,包括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净化技术、湖泊水面富营养化防治技术、酸雨防治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和固废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开展包含化工、化肥、饲料、材料等行业的磷工业生态体系的科技攻关;推进铝产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煤电铝联营的技术研究。到2010年,攻克一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技术和示范,小流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取得较好成效;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大于90,并确保无危险废物排放。(2)节水技术针对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浪费严重的现实,在冶金、煤炭、化工、轻纺、造纸等重点行业,大

39、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节水减污技术、中水回收利用技术、高效低耗废(污)水处理与水质监测专用药剂与设备的开发利用;加强安全饮用水生产工艺和供给方法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农林节水灌溉技术,重视农业高效节水站建设与农田水利的防漏与渗透问题的技术;推进城市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水的新材料和新技术攻关;为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利用提供技术攻关和示范。到2010年,攻克一批节水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贵阳节水型城市的发展。(3)节能技术以电解铝、钢铁、黄磷、磨料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如火电)节能为重点,大力推广降耗节能技术;加强新能源、可再生

40、能源、生物质能的技术开发;重点开展清洁燃料汽车的城市交通节能技术应用研发;加强节能型建筑改造和墙体材料革新技术的研发。启动低能耗,超低能源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管理技术控制系统建设,大力推广智能化输变电装备及电子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开发;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省柴节煤灶综合利用技术,加强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攻关。2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工程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引领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到2010年培育3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41、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重点抓好园区建设,推动开发区的“二次创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重点支持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及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移动存储、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业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开发、引进及应用。重点支持高清晰数字电视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培育和引进汽车整车企业、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进步;支持以烟草制造业为重点的烟草医药食品工业园建设;支持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化技术攻关。支持白云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和铝加工产业及电

42、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进步,构建相互配套的技术集群。到2010年,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重点扶持贵阳软件园的发展,围绕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民族地区信息化等方面急需的应用软件、网络、电子商务等加强引进与开发力度,为建设“数字贵阳”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服务。(2)抓好高新技术创新源建设,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技术优先发展以移动存储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关键技术引进与攻关;围绕高频化、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复合化和智能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开发,重点加强焊接粘接技术、无铅化技术、多芯片多层组件设计制造技术、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高

43、氧化铝瓷导电、绝缘、封装材料研发、封装技术,鼓励企业研制、开发新一代数码视讯技术、大屏幕数字电视彩色电视、光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技术。 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技术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重点攻克中医药产业化关键技术,支持黔产道地药材的重大工艺创新和深度开发,在苗药、彝药等优势医药资源功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药效确证、活性筛选等领域攻克和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争取取得突破培养出若干优势新药。重点加强特色医药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支持民族医药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及应用开发,特有中医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天然药用植物种质种苗资源库。利用科技手段大力推进中药产业标准

44、化和产业化。加大对中医药原料生产与加工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加强中药材规范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制定种植技术和规范中药材质量标准,逐步建立技术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的绿色优质中药材料生产基地;完善中药研发、中试与技术推广体系。 新材料产业技术大力支持高性能金属合金材料及制品、新型复合物材料及应用、新能源材料及制品、新型节能和绿色建筑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光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领域及材料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及应用。围绕优势铝资源,开发氧化铝、电解铝等下游产品和技术;加大对聚合物基工程材料、纳米材料及粉体材料、工程塑料、以子午线轮胎及新型工程轮胎为代表的新型复合材料等优势与特色产业的科技支

45、持力度;加快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和铝工业基地的建设,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服务体系健全的国家级新材料园区,培养建设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集群。 环保产业技术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的形成。重点支持磷化工、煤化工、火电厂等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及应用推广;磷渣、煤矸石等废渣综合利用;黄磷尾气综合利用;脱硫技术及环保装备的生产及推广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生态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工业生产中有毒原材料替换原料的研发及应用等。3循环经济科技工程在铝、磷、煤、电等重点行业

46、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以开阳、息烽、白云磷煤铝生态工业基地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铝磷煤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实施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节水减污技术、中水回收利用技术、高效低耗污(废)水处理与水质监测专用药剂与设备的开发利用。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加大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推广和应用。到2010年,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基本普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全面提高。(1)铝工业循环技术。依托铝资

47、源优势,重点发展氧化铝、电解铝技术改造及铝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及应用;铝矿开采、铝产品开发、生产的节能降耗技术;铝工业装备制造技术;加大铝精深加工产品技术开发。(2)磷化工业循环技术。重点加强磷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技术的攻关,加强清洁生产及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黄磷尾气、磷渣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推广高浓度磷肥、磷精细化工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3)煤化学工业循环技术。以煤炭综合利用多联产为核心,重点攻克研发生产甲醇、羰基合成醋酸、甲醛、合成氨、碳黑等深加工产品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煤电能化相结合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化技术;煤矿采掘设备关键技术等。(4)能源工业循环技术。重点围绕重大火电和水

48、电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输变电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辅助设备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涉及的重大工程技术、节能控制技术、水电可持续开发技术等进行科技攻关;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依托军工技术和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为电子信息产品配套的高能电池和煤的气化、液化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4先进制造业科技工程大力支持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推动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紧密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以设计数字化、制造敏捷化、生产清洁化、加工精细化、装备现代化、产品高科化为技术进步的指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节能节耗技术、清洁生

49、产技术等对制造业的渗透、改造和提升,提高制造业的高新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以三大军工基地为重点,积极支持贵州航空航天工业与波音、空中客车等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大力开发民用航空、航天技术。在做好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验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制造业信息化1050工程的成功经验,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基本普及CAM/CAPP/ERP等信息化共性技术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信息化1261工程,总体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水平。在光机电一体化、数字电视、汽车零部件、大型机械、高档新型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推动

50、优势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5社会发展的科技工程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改变目前贵阳市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使人口、健康、安全等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约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人口与健康。针对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等贵阳典型地方病和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等开展深入研究。建立健全全市计生系统科技信息和疾病信息库;针对重大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早期筛查诊断等技术开展研究;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新技术推广应用。(2)城市安全。重点针对贵州地区多发的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成因机理、变化规律与预测预报,以及重大矿山灾害事故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重大化学工程安

51、全保障相关技术与危险化学品防爆等技术开展研发与应用推广,并针对突发性灾害应急指挥与救治技术进行系统研发。(3)依靠科技扩大就业。在资本密集产业加快发展和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中,重点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适用技术和高技术,特别是通过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4)城市建设与交通。以金阳新区建设为重点,加速贵阳市的信息化建设,在绿色建筑、城市绿化美化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城镇化建设配套关键技术以及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继续推进智能交通技术研发,提高贵阳市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科技水平。6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工程牢牢抓住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这一新农村建设

52、的首要任务,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重点加强农畜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攻克一批农业综合生产关键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技术,推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农畜新品种选育、引进和适用综合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针对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的技术需求,引进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农畜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良种产业化发展。以高产奶牛、瘦肉型猪为重点,开展畜禽良种引种,繁殖、改良工作,加强先进养殖技术和多元复合饲料技

53、术的开发应用,实现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疫病控制综合化、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2)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重点研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肉类等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猪、牛等现代肉制品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畜禽屠宰副产物生物转化利用技术;重点以花卉、园林苗木、蔬果、中药材为重点,推进种苗产业化配套技术研发;推进农作物组织培养、不断完善快繁脱毒技术;扶持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快植物农药制剂的推广应用;加快饮料等加工产品的绿色开发。重点开展保健食品、蔬菜产品、食品添加剂、辣椒制品、果酒、果蔬饮料等高附加值的特色和绿色食品开发,

54、加强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推广,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等;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加强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灾害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运用。(3)食品安全、节水灌溉和农村节能技术以食品安全、节水灌溉,农村节能为重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重视和加强农牧产品标准化技术主产品安全监测预警、应急系统,提高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和推广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节地、节药、节肥、节时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普及沼气能源生态技术为重点,开展对作物桔杆、畜禽粪肥等农业废弃物的可再生

55、能源利用;(4)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和拓展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及其乌当、白云、花溪三个示范园区的建设,适度规模发展畜牧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在进一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投入和先进设施农业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的结合,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7金筑科技人才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加大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支柱产业技能人才、退休学者工程师群体、科技管理人才等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构建能够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重点优势学科专家人才群体、专业技术带头人人才群体、中青年科技

56、骨干人才群体、支柱产业技术人才群体、专业高技能人才群体、农村实用人才群体和高素质的企业家及管理者群体,为实现建设“大贵阳”和生态经济城市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1)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科技人才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与中药现代化、新材料工业、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从2006年起每年培养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0名,2010年达到300人的目标;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技术专家1000人,复合型科技企业家100人,使科技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3.3,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高、中、初级能级比调整为1:6:10。(2)第三产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针对“十一五”期间,全市加速

57、形成以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信息、科技、教育、旅游、咨询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到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学术带头人达到50人,2015年达到80人。(3)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必须有一支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保障。从2006年起,每年选拔培养农业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每年培训农村“双带致富”实用人才500人,“绿色证书”培训6500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一定规模、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4)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及管理者队伍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训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开阔、富于创新、

58、熟悉贵阳产业发展、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优秀企业家。“十一五”期间,每年对100名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现代科技培训、每年选派1020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进行中长期培训,20名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部门挂职锻炼。(5)培养造就战略研究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智囊型”人才队伍,以课题研究项目为载体,面向全社会整合聚集战略研究人才;组建贵阳市战略研究高级专家人才库等。8现代服务业科技工程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通信、科技咨询服务业、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大型应用支撑软件、网络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等关键技

59、术的科技扶持,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水平,促进贵阳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贵阳市现代服务业的科技竞争能力。(1)信息服务业。建立以科技信息机构为龙头的贵阳市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贵阳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加强信息安全、远程教育、社区管理、数字校园、市政服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信息技术推广及相关软件的研发。(2)科技咨询服务业。规范发展技术产权交易、项目评估、咨询、招标、监理等科技咨询服务行业,积极发展商品市场中介咨询服务。(3)通讯产业。加快发展电信服务业,提高邮政电信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广播数字化

60、技术开发与应用,促进广播电视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数字贵阳”信息技术开发。(4)旅游业。加强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清洁动力观光车等现代生态旅游设施开发及推广应用;强化规范管理和监督管理,促进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5)现代物流。重点加强物流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信息网络;整合和优化资源,创建集信息服务、电子交易、物流运输、电子支付、电子政务等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系统。 (6)金融保险业。开展金融保险服务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发稳定、安全、便捷的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满足人们对金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贵阳金融保险业的信息化服务

61、水平。9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程“十一五”期间,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好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的方向和途径,正确预测科学技术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发现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求真务实地做出科学的调整策略,确保全市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1)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中药现代化、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产业技术、现代都市农业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发展计划及产业化研究。(2)传统产业中重点行业。围绕机械、钢铁、化学、橡胶、建材、轻工、特色食品、城市建设、交通等行业,开展科技发展战略与计划研究;开展传统农业生态转型与计划研究、生态旅游产业

62、科技支撑对策研究、城市防灾减灾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等。(3)科技发展自身建设。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培育、科技体制改革、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等若干方面展开战略研究。同时,对军民科技管理与技术交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社会性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模式及运行机制、市属区、县(市)特色科技组团模式等进行研究。(4)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领域。主要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贵阳市科技竞争力培育研究;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性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城市科学技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贵阳市经济转型与科技战略选

63、择研究;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对策研究;贵阳市科技法规建设与政策环境构建研究;科技发展水平目标体系研究;科学文化问题研究;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研究;“科教一体化”应用型人才本土供需衔接工程研究;知识经济时代领导人才素质及其培育对策研究,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研究、创新型城市指标分析研究等。10科学普及工程实施全民科学技术普及行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科普投入机制。通过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理解和掌握科学,崇尚科学、消除愚昧,开启智慧、鼓励创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增强全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科技

64、创新的良好氛围。重点加强对贵阳市公众科学素养研究与培养,研究制定相关科普法规、政策和制度,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科普基地,建立稳定的专业化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普理论体系;高度注重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开展对工矿企业、社区以及青少年的科普知识宣传,重点做好农村地区的科学普及工作;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建设,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经济城市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示范。五、主要保障措施(一)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切实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在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统筹协调

65、,强化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规划实施部门的统筹协调;从考核体制上将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与科技发展结合,将各级政府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机制进一步落到实处;加强市人大、市政协对科技进步政绩考核指标的监督,进一步完善科技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的年度监督与评估,定期向社会发布科技进步白皮书,按受全社会监督。2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修订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尽快出台鼓励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系列条例;联合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和补充加快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在创新资金、人才、专利保护、税收优惠、激励机制等方面鼓励和扶植企业自主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